資本論讀后感
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百科全書,同時也是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態的巔峰之作。為此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一些資本論讀后感的優秀例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資本論讀后感篇1
從資本的總公式看,剩余價值不可能發生在貨幣本身上,因為貨幣作為購買手段和支付手段,只是實現商品的價格。它如果還是采取貨幣形式,價值量也就不能增大。剩余價值也不可能發生在商品的出賣上,因為這個行為只是價值的商品形式轉化為貨幣形式。因此,剩余價值只可能發生在第一個行為G—w中所購買的商品上。不是發生在所購商品的價值上,而是發生在所購商品的使用價值上。因為互相交換的是等價物,不可能因交換而發生價值變化,只能從所購商品的使用上發生。“要從商品的使用上取得價值,我們的貨幣所有者就必須幸運地在流通領域內即在市場上發現這樣一種商品,它的使用價值本身具有成為價值源泉的特殊屬性,因此,它的實際使用本身就是勞動的物化,從而是價值的創造。貨幣所有者在市場上找到了這種特殊商品,這就是勞動能力或勞動力。”
“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這句話指出了三點:(1)勞動力是在“活的人體中存在的”,它既不能離開人體,又不等于人體。(2)勞動力是“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它只能在運用時,即在勞動時才表現出來。(3)勞動力是“體力和智力的總和”。不能把勞動力等同于體力。一個白癡和瘋子即使有體力,也不能算勞動力。
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歷史條件
第一個基本條件是:在商品交換本身除了包含由它自身的性質產生的從屬關系以外,不包含任何其他從屬關系的前提下,勞動力只有被它的所有者自己當作商品出賣,它才會出現在市場上。第二個基本條件就是:勞動力所有者只有自己的勞動能力可以當作商品出賣,沒有別的東西可賣。其實,不僅勞動力成為商品是歷史的產物,而且前所考察的商品、貨幣這些“經濟范疇”也都帶著歷史的痕跡。資本的出現,標志著社會生產過程的一個新時代,這個“資本主義時代的特點是,對工人本身來說,勞動力是歸他所有的一種商品的形式,他的勞動因而具有雇傭勞動的形式。另一方面,正是從這時起,勞動產品的商品形式才普遍化”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
作為商品的勞動力,同其他商品一樣具有價值。“勞動力的價值也是由生產從而再生產這種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勞動時間決定的。”決定勞動力價值的要素有三個:
第一,因為勞動力只是活人的能力,所以勞動力生產要以這個活人的存在為前提。活人維持生命,需要有一定量的生活資料,“因此,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可化為生產這些生活資料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或者說,勞動力的價值,就是維持勞動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至于這些生活資料的種類和數量應該是多少,“生活資料的總和應當足以使勞動者個體能夠在正常生活狀況下維持自己”。所謂正常生活的維持,不僅包含著自然條件如地理環境和氣候決定的自然需要,而且還包含著一個由歷史形成的生活習慣所決定的歷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第二,作為勞動力所有者的人是會死的,必須依靠人口繁殖使自己永遠延續下去。“因此,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總和,要包括工人的補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資料。”
第三,使人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知識和技能,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訓練,這就得花費一定量的商品等價物。“勞動力的教育費隨著勞動力性質的復雜程度而不同。”
總之,“勞動力的價值可以歸結為一定量生活資料的價值”。生活資料的價值改變,勞動力的價值也隨著改變。
勞動力價值的實現和它的使用價值的讓渡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也是由生產它所需要的社會勞動決定的。貨幣所有者在交換中得到的勞動力使用價值要在使用中即消費中才表現出來,而勞動力的消費是在生產過程中進行的。現在,讓我們跟著勞動力買賣雙方到生產場所去看一看吧!在那里,原料等等生產資料是按十足的價格支付的;而勞動力的消費過程同時就是商品和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
勞動力的買賣是在流通領域進行的。“那里占統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權和邊沁。”“自由”是指交換雙方都出于自愿、自主,“平等”是指等價交換,“所有權”是指“雙方都只支配自己的東西”,“邊沁”是指“雙方都只顧自己”,為自己的特殊利益結對的。然而,這些只是外部表現,不是經濟關系的實質。
一旦離開流通領域,進入生產領域就會看到,“原來的貨幣所有者成了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隨于后。一個笑容滿面,雄心勃勃;一個戰戰兢兢,畏縮不前,像在市場上出賣了自己的皮一樣,只有一個前途——讓人家來鞣”。這才是自由、平等、所有權背后的真實關系——資本剝削關系。
馬克思的資本理論最能反映他生活的時代和實踐中心的要求,這種理論也因其與實踐中心緊密對應,而形成對時代精神能更好把握的理論硬核。理論之樹常青,馬克思的資本理論在當今社會仍閃爍著耀眼光芒。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和發展完善的過程中,以“資本動力學為核心的生產力理論、哲學智慧對現代化建設實踐的貫注、社會人文關懷或是以人為本”也順應時代的要求,成為時代思想的弄潮兒。以資本動力學為核心的生產力理論,從理論上直接把馬克思《資本論》的建設性內核和鄧小平的一貫強調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經濟哲學思想的內核聯系起來了,從實踐上提供了國際經濟全球化和國內現代化建設實踐所需要的哲學理念。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可以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一方面充分利用資本的動力作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現現代化建設的財富增長目標,并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同時,我們也可能減輕資本野蠻面的破壞性和給人民帶來的痛苦。為此,我們也需要在經濟全球化與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注入哲學智慧及弘揚其人文關懷,促進以人為本的思想在社會實踐中的作用。鄧小平把馬克思主義實踐唯物主義的哲學智慧運用于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既使中國經濟的發展呈現了“跨越式”態勢,又避免了過去資本主義發展中的曲折與苦難,建立了經濟發展的新規則。以江澤民、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沿著鄧小平開創的建設道路,繼續著把實踐唯物主義的哲學智慧貫注到經濟建設中去的創造性活動,又創造了新的實踐和成功。
社會人文關懷是自由與權利在法制與民主制度架構內的哲學弘揚,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建設實踐中的運用。
資本論讀后感篇2
《資本論》是馬克思耗盡畢生心血的結晶。《資本論》把高度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統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統的、邏輯嚴密的經濟學著作。它批判地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成分,深刻地論證了資本主義產生、發展、滅亡的歷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歷史地位,揭示了它內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客觀規律。它不僅是一部經濟學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學巨著、一部科學社會主義巨著,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是“工人階級的圣經”。
關于《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和目的,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
關于《資本論》的內容,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開篇時指出;“在第一卷,我們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作為直接生產過程考察時呈現的各種現象,而撇開了這個過程以外的各種情況引起的一切次要影響。但是,這個直接的生產過程并沒有結束資本的生活過程。在現實世界里,它還要由流通過程來補充,而流通過程則是第二卷的研究對象。在第二卷中,特別是把流通過程作為再生產過程的媒介來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就整體來看,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至于這個第三卷的內容,它不能是對這個統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這一卷要揭示和說明資本運動過程作為整體考察時所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資本在自己的現實運動中就是以這些具體形式互相對立的,對這些具體形式來說,資本在直接生產過程中采取的形態和在流通過程中采取的形態,只是表現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們在本卷中將要闡明的資本的各種形式,同資本在社會表面上,在各種資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爭中,以及在生產當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識中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這是馬克思對《資本論》前三卷研究對象、內容和理論結構的概括和說明。
《資本論》的體系是“一個藝術的整體”,它的結構是“科學的輝煌成就”。《資本論》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作為研究的基礎,以資本作為研究的主體,以剩余價值作為研究的中心,以資本內在矛盾發展作為研究的主線,以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規律作為研究的目的。在抽象范疇上升到具體范疇的科學敘述方法的指導下,整個理論體系通過矛盾形態演化、范疇演進和規律轉化,揭示出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特殊的社會歷史性質及其發展的歷史趨勢。
《資本論》問世后,對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成為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的必讀書目。而且得到資產階級學者的承認。英國《經濟學家》周刊2002年12月21日發表的文章《共產主義后的馬克思》,文章中承認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影響力。文章中一些論斷還是客觀的,給人啟發的。文章講到了1999年,BBC評選“千年偉人”,卡爾·馬克思名列榜首,而愛因斯坦、牛頓、達爾文則分列二、三、四名,表明“馬克思主義作為一位哲學家、社會科學家、歷史學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學術界的尊重。”文章明確指出:“馬克思在許多方面都是正確的:比如資本主義的許多問題、全球化和國際市場、經濟周期和經濟決定思想的方式等。馬克思很有先見之明。”“馬克思遭到了誤解。東歐和前蘇聯實行的共產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扭曲。”“請你務必丟棄前蘇聯和東歐實施的共產主義,但千萬不要丟棄馬克思。”“這位偉人在許多問題的看法上都是正確的,他應該得到更多的承認。”文章說:“馬克思思想的影響力遠遠不止于人數日益減少的自封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的許多假設、分析的特點和思維習慣在西方思想界甚至更大的領域都廣為流傳。”由此,看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與偉大。
資本論讀后感篇3
我今天下午看了《資本論》,感觸也是比較多的,他主要的特點是匯集了各家之所長,再加上他理解的東西,通過學習,給我的理解帶來了幫助。
一、勞動價值論
(1)價值:
它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是不同商品進行交換的比例的基礎,它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勞動量決定的。作者從商品入手,闡述了價值,他認為商品一方面滿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為交換商品的籌碼,等價交換其他所需要的東西。他還
分析
了價值的形式和貨幣,認為從他的交換形式是從個別的偶然現象到一般的價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貨幣,貨幣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會生產的不同階段。
(2)剩余價值
隨著技術、勞動力和工具的發展人們制造商品已經滿足自己的生活,還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換成貨幣,貨幣積蓄到一定數量的時候就形成了資本。資本是從勞動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來的,他說增加剩余價值可以有兩種方法,就是延長
工作
時間和縮短必要的勞動時間,但是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延長工作時間的方法已經不適合了,現在國家的勞動時間已經規范化,但是我們資本家可以提高勞動者的效率,來榨取他們的剩余價值,還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產方式、管理組織形式、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等等來提高工人們的勞動效率。
(3)資本的積累
資本積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它不是滿足資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為了投入資本來賺更多的錢,投入新的生產,剩余價值可以分為生產資料和可變資本,不是像《國富論》把剩余價值都可以轉化為可變的資本。
資本的積累造成階級兩極分化的社會現象,一方造成生產過剩,另一方則造成生存的壓力,他說:“對直接生產者的剝奪,是用最殘酷無情的野蠻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瘋狂的貪欲的趨勢下完成的。”可見他對資本家深惡痛絕,但是我們為這本書是為資本家寫的,對資本家怎樣剝削工人有指導作用。
二、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學說
他主要對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進行分析,將社會生產分為:生產資料的生產和和消費品的生產,他認為全部商品的價值總量是同價格總量相符的,然后價值(社會的)可以變為價格(個別的),這要經過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
三、關于地租
由于土地資源有限,大多數土地由少部分人占有,所以土地資源面對工業化浪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項,現在農民把一部分工資交給資產階級,自己卻當一個田戶,這是小塊土地所有制占統治地位的國家的谷物價格低于
市場
價格所造成的,在資產階級社會制度下,小塊土地所有制,不斷的衰退,它排斥了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的社會形式、資本社會的積聚和大規模的畜牧和科學的不斷擴大等等。
他的著作指導著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道路,也為我們公民指導著我們自我價值實現的目的。
【資本論讀后感】相關文章:
資本論讀后感04-05
《資本論》讀后感05-11
《資本論》的讀后感12-02
資本論的讀后感范文12-03
《資本論》讀后感(精)09-07
資本論讀后感心得12-02
資本論讀后感范文04-02
資本論讀后感2000字12-09
資本論讀后感800字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