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沒有捷徑勵志故事
成功沒有捷徑勵志故事1
在世界登山運動史上。被稱為登山“皇帝”的梅斯納爾創造了前無古人的壯舉。他登臨了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唯一真正的單人,不攜帶氧氣設備,在季風后期攀登珠穆朗瑪峰的人。
在外人看來,梅斯納爾的每一次攀登,都是危機四伏的“死亡之旅”。在海拔8000米的高度上,人類的生理機能將會發生紊亂,如果繼續向上攀登,大多數普通的登山者都會因為空氣稀薄而死亡。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梅斯納爾卻不借助任何設備,把那些神秘莫測、險象環生的世界高峰輕松地踩在了腳下。
在梅斯納爾之前的那些登臨高峰的人們,無一例外都攜帶著一套又一套繁重的登山繩索和氧氣瓶之類的輔助物品。并逐步建立高山營地,借助眾多身強力壯的'當地向導。但是在梅斯納爾的登山生涯中,他依靠的僅僅是自己。由此,人們又不無疑問,梅斯納爾何以能夠依靠的僅僅是自己?
梅斯納爾和他登山的方式。令登山愛好者們著迷。是不是梅斯納爾獨賦異稟?瑞士醫生奧斯瓦爾多奧爾茲通過測試認為:“與一般登山者相比較,梅斯納爾的生理機能并沒有任何超常之處。”
無數人從不同的角度探尋著梅斯納爾成功的秘訣。最終還是梅斯納爾自己揭開了謎底。梅斯納爾的秘密就是:從低處開始。一般的登山運動者,目標選定之后,為了保存體力,都會選擇乘直升機抵達山前的最后一個小鎮,成與敗的關鍵恰恰在此。直接乘直升機抵達大本營對于身體的調節是不利的,這種看似直達目的地的方式,忽略了身體機能與環境磨合的契機。與此相反,梅斯納爾堅持徒步到大本營,從低處就開始調節身體,調節呼吸的節奏來應對空氣密度的改變。選擇低處作為出發點,正是梅斯納爾獨特的經驗和智慧。
成功也就在此,是沒有捷徑可走的,必須自己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去做。任何的偷懶取巧都是不可取的。就如那些自認為乘坐直升機可以更快到達山頂的人一樣是不會取得成功的。
成功沒有捷徑勵志故事2
改革浪潮,風起云涌;變革時代,豪杰輩出。
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被譽為成功人士。人們羨慕他們的成功,希望能復制他們成功的模式,走上成功的捷徑。然而成功真正的內涵是什么,成功真的可以復制嗎,成功真的可以走捷徑嗎?
1991年,一個婚后不久的農家小伙,偕同愛人,背井離鄉,來到深圳打工。說來好笑,那時打工的動力,主要還是為了給新婚的家庭添置一臺像樣的彩電。
斗轉星移,轉眼即將20年。當初手頭的錢只夠支撐10天,甚至因為沒錢睡過露天草地的這個小伙子,如今已經赫然是一家大公司的總經理。
他就是東莞市匯創機械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陳俊。今天當我們走近陳俊,探尋他的成功之路以及他對成功的理解,或許我們就可以更好地明白成功的內涵及關于如何成功的問題。
于艱難中求索
1988年,由于家境貧寒,陳俊高中畢業不久,就找了份工作開始掙錢了。然而工作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順利。他在應城市里一家鞋子廠上班,兩年后,這個廠就垮了。接下來,陳俊又到了市皮件廠,工作相對穩定。然而,每個月僅68元工資,這讓已經結婚成家的陳俊覺得捉襟見肘。
陳俊結婚的時候,彩電是20xx多塊錢一臺,這對于拿著微薄工資的他來說簡直不敢想象。好在妻子很理解她,就只買了一臺黑白電視。雖然如此,陳俊心里還是覺得挺愧疚。男子漢大丈夫,買一臺像樣電視都做不到,甚至連養家糊口這樣的事情都覺得困難。陳俊思來想去,發覺這樣下去不是辦法。
20世紀90年代,中國改革的浪潮進一步向前推進。越來越多的內地人開始為了生計或發展外出打工。在向親友了解了一些情況后,陳俊有了新的打算。與其這樣在穩定中艱難度日,倒不如走出去打拼。自己還年輕,年輕就是優勢,只要肯努力,廣闊天地,不信就沒有屬于自己的立足之處。
陳俊這樣想著,不由地內心里澎湃起一種從不曾有過的斗志,他要走出去。于是1991年4月,陳俊毅然辭去工作,偕同愛人前往廣東打拼。最初的想法很單純,就是想通過那里同樣在工廠里打工的一個親戚的介紹,進廠打工。親戚介紹的工廠一個月工資500港幣,陳俊算了算,這樣打一年工,起碼夠自己買一臺像樣的彩電來補償妻子了。
然而,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個想法也是那么難如愿以償。由于當時外資廠對應聘者的要求比較高,而且招工有周期性,陳俊并不能馬上如愿進入親戚介紹的新科電子廠。接下來的日子對陳俊而言是漫長的等待,手里的錢僅支撐10余天就沒了,剩下的日子要靠親友接濟度日,陳俊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艱難。所以,他不能等,他開始四處找工作。然而,在那時洶涌的民工潮里,陳俊難免四處碰壁。
轉眼一個月過去了,陳俊仍然沒找到工作,焦慮的他仍然在尋找。一天,他來到一個鞋廠門口,想起自己曾經在家鄉的鞋廠有過制鞋經歷,于是,他毛遂自薦,寫了一封自薦信讓保安轉交主管用人的經理。保安應付地接受了請求,把信丟在一邊桌子上。也難怪,這樣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然而,一直到下午5點鐘,快下班的時候,保安還看到他等在外面的大門口。這下,連一向鐵面無情的保安也被他的誠心打動了,于是保安主動把信交給了經理。經理看到信也馬上就出來接待了陳俊。,因為這個鞋廠是新辦的,經理一看信就知道陳俊是內行,于是同意讓陳俊嘗試一下。果然,陳俊現場操作演練了一番,經理讓他第二天就上班。
就這樣,暫時過渡了幾個月之后, 9月,新科電子廠終于開始招工了,是技術人才方面的。陳俊還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前去面試,幸運地是他成功通過面試。于是,為了能有更好的發展,兩天后陳俊選擇了前往新科電子廠上班。因為,這個廠是日本TDK集團委托香港投資的一個下屬全資公司,他的待遇和管理都是非常好的。果然,后來的事實證明,新科電子廠正是陳俊事業發展的一個嶄新的起點。
在打工中學習
陳俊在新科電子公司一干就是十多年。十多年,詮釋了陳俊的奮斗歷程,也在某種意義上奠定了陳俊后來成功的基礎。
陳俊剛進新科的時候是技術工。做技術活首先要專業,而當時初進去時他的技術水平一般。公司規定,對技術還不是很專業的職員,前三個月不讓晚加班,只能上白班。因為技術水平不高的職員,即使加班也不能創造多大產能,甚至不能保證較高質量,這對公司反而是一個損失。
上白班是下午5點下班,然而,陳俊下班了后卻沒有閑下,他在思考這一天工作的進展,哪些做得很好,哪些做得不足,還有哪些地方與別人相比有差距。想完了后,為了彌補這個差距,他就在每天晚上7點鐘主管走了之后義務加班來學習,對白天不懂的東西虛心地向晚班的同事請教。所以,他就這樣每天義務加班做到12點,整整堅持了三個月。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三個月之后他的水平已是整個車間六個技術水平最尖端的人員之一了。
陳俊至今在回憶起這段時光時,仍然是自豪的。他說,他是靠技術說話的,技術不過硬,自然得加強學習。而這個學習的過程讓他收獲良多,這收獲當然不僅僅是指待遇,還有比待遇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要想做成一件事,做好一件事,得自己要勤奮,肯學習,不要怕吃苦,怕吃虧。試看今天的年輕人,幾乎少有喜歡加班的,更別談免費加班。而自己當時選擇義務加班,就是想,既然在做一件事,就要盡最大可能地去把他學好,所以,要勤奮學習,能吃苦,也能吃虧。
在新科,除了這一段義務加班學習的經歷讓陳俊受益頗多之外,還有一件事情讓陳俊感慨良多。在新科做了有一段時期后,陳俊覺得自己的技術已經很高了。當時公司就有個鼓勵措施,如果你的技術水平連續幾個月保持一個相對優秀的水平就會跟你評級。A級就會比普通員工多拿120元補貼,B級就多80元,C級就多40元,在當時120塊算不錯了。于是他決定去爭取評為A級,拿到這120元。由于想被評為A級的心情太迫切了,還沒等到評級的時候他就去問經理,詢問他的工作怎么樣,技術水平怎樣。高興的是,經理都說不錯。然而,不高興的是,當他問及這次評A級有沒有他時,經理說了一席讓他記憶深刻的話語。經理說,有,你確實做得夠優秀;但你的優秀在你跟我談話的這一分鐘就沒有了。因為從管理的角度說,這個東西不允許你來跟我要或講,你只能做好。如果領導不給你那是領導管理的失誤;如果你要,就給你了,那就是領導管理的失當。
這一席話讓陳俊明白了很多。他明白了,他需要的依舊是繼續腳踏實地去做事,而不是斤斤計較,不是驕傲自滿。于是,從那以后陳俊再也不去爭一些名譽上的東西。他相信,如果他做得夠努力,夠優秀,別人一定還是可以看見的。所以,即使他做組長的時候,其他組長工資比他高,而他做的組成績比別人好,他也不會跟主管講這些,更沒有去抱怨什么。因為他相信,如果是個英明的主管他會看到這些的;否則,就算你說了又有何用。就這樣,陳俊一直任勞任怨地在新科踏踏實實地做著自己的`事情,直到后來他做到高級主管的時候,這個時候輪到他的工資是同職位中最高的。
此外,讓陳俊受益很多的還有新科組織的各種培訓。新科公司會經常邀請外面相關機構的講師對員工進行培訓。譬如,香港方面的機構會定期針對提高生產技能和管理水平進行培訓,另外公司內部也有針對各個崗位的不同的針對性培訓。這些培訓,有管理的,有職業技能的,也有為人處世的。陳俊都很珍惜這樣的學習機會,從而從中獲取新知。而作為一個僅僅高中畢業的青年,陳俊能在新科公司不斷進步,除了他的勤奮、踏實,還得益于他愛學習,追求進步。也正因為如此,在進入新科一年半之后他就升組長,不到三年他就做了主管,后來他又升任高級主管、經理等職。
事實上,在新科的經歷和學習,陳俊至今都覺得受益匪淺。因為公司里面的管理者很多都是日本、美國等國外的,此外還有很多留美、留德及畢業于清華、北大的一些管理人員,他們大多擁有國際先進的管理理念。所以,在新科,陳俊勤奮、誠懇地學習,也確實學到了很多管理經驗。這對他后來走出新科,自主創業也是大有裨益的。
追求,永不止步
雖然在新科已經做得很成功了,但陳俊到20xx年7月還是出來自己創業了。他想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更寬廣的天空。
陳俊自己也說,之所以出來創業,是因為覺得自己在新科沒有更理想的上升空間了,打工時間長了,也想出來自己創業。
然而一切似乎并沒有想象的那么輕松。剛出來的時候是一共四個人合伙拿了175萬投資,辦了一個小型的加工廠。其他三個人還留在一個單位上班,陳俊一個人果斷辭去以前的工作,負責管理工廠。然而,他此前并沒有獨立管理一整個公司的經驗,尤其是缺乏跟客戶交往的銷售經驗,當時別人的公司生意很好,而陳俊的公司卻沒有生意。對一個打工者來說賺點錢不容易,初次著手創業,竟面臨如此危局,陳俊自然焦慮萬分,才一個半月他就瘦了30斤。雖然此前還是做好了或許虧損的準備,但真正面臨時心里還是承受不了。那年夏天,廣東的天氣似乎也顯得異常燥熱,陳俊的心里也如同火一般在燒,以致一次從樓上下來的時候,突然特別難受地吐了一口血。
然而,危困之際,陳俊仍然苦苦支撐。終于,一個月之后,一個熟悉陳俊的客戶在無錫開廠,做電腦硬盤需要很多生產設備,最終找到陳俊,公司終于迎來了轉機,起死回生了。
當然公司能成功轉危為安,這也與陳俊對公司的經營和定位有關。陳俊雖然接受的學歷教育不是很高,但愛學習、愛思考的他深知科技在21世紀的力量,也深知我們這個國家對科技產業的重視。所以他一開始就沒打算走別人一般會選擇的,容易上手的,普通產品生產加工的老路。雖然公司比較小,但他還是決定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科技含量高的或比較尖端的產品。這對一個才成立不久的公司,缺乏一定認可度的公司,顯然很冒險的,但陳俊卻硬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了。
有一次,日本著名的NHK公司負責采購的人員順便到陳俊的公司來,讓他做汽車平衡桿的帶壓模具。該模具有一個表面處理,但國內很多企業做的不是很好,達不到他們要求的標準。而陳俊卻為此專程到華南理工大學請專家做表面處理的試驗,直到把理想的樣品做出。于是,當他把樣品拿給他們驗收時,他們不由驚嘆這個東西做得太漂亮了。然而,盡管如此,這個大公司依舊每年給陳俊公司不到一萬美金的業務。但陳俊并沒有因為別人業務量小,就降低質量要求和服務態度。最終陳俊的誠意打動了該公司。原來,經過三年的考察NHK公司覺得陳俊公司完全合格,并認為陳俊公司是他在中國最好的合作伙伴,所以把陳俊的公司列為他們最大的供應商,業務量從以前的一年一萬美金到后來一個月至少10萬美金。
陳俊后來總結說,正是由于沒有從過商,沒有一般商人的精明,而主要是依靠出眾技術和誠信經營,才使得他后來贏得信賴,贏得更大合作的一個理想局面。金融危機的時候由于四個股東的意見不統一,陳俊單獨在做,他依然堅持技術領先,誠心經營。
如今,陳俊創立的東莞市匯創機械工程有限公司雖不是那種非常大的企業,但技術在行業內還是先進的,而且綜合性比較強,能做的東西很多。20xx年下半年整個外部經濟環境不是很好,但他的公司沒有受什么影響,反而訂單還增加了。由于公司良好的發展前景,目前又有一家大的公司在與陳俊商洽兩家公司強強聯手合作上市的事宜。陳俊說,無論商洽合作進展如何,可以預見的是,自己的公司都將在接下來的幾年進入高速發展期。
面對未來,陳俊很自信了,他說自己不會停下來的。在這個科技日益發達的時代,科技進步,他也要進步,一切都要進步。
大道至誠
面對人們一直追問的成功之道,陳俊自己也很謙遜,他說自己還離理想的成功還有距離。當然,如果一定要總結出一些經驗吧,也是有的,那就是,勤奮,不斷學習,誠實。
勤奮是必須的。勤奮本身就是一種務實的態度。陳俊說,曾經作為供應商到富士康去的時候,他看到過一句話,“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他覺得一般人都要永遠記住這句話,而他那么多年的打工經驗也很好說明了這點,平時不做準備,那么機會是不會輕易落到你頭上。當然,你也可能覺得做了準備但機會似乎仍然沒有來,但要知道,一旦有這個機會,在同等情況下你成功的幾率就比別人大很多。
學習也非常重要。陳俊出來打工時,他不斷學習,學了四門課,而這四門課是他進哪一個大學都不一定能都學全學好的--機械加工、材料力學、表面處理、管理學。正是在打工路上的勤奮學習,才使得他不斷在人生的路上取得進步。其實回顧他的打工歷程,我們會發現,他哪里是只學了四門課呢?勤奮、好學,誠實,這樣的課程,他其實早已經學好,而這些課程又哪里是僅僅在一所學校就一定能都學好的呢?
一個人內心的誠實更是尤為重要的。陳俊看過一本小說,很喜歡里面的一句話“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 意思是說人們在財富面前是平等的,你要用很公正公平的方法和心態去賺錢。奸商做生意只能做一時,儒商做生意是一世。對做企業的人來說,賺錢是一個目的,但遠有比賺錢更重要的東西值得我們珍惜。中國的企業很少有像飛利浦那樣能做百年老店的,就在于中國少有那種能心懷虔誠去經商的人。尤其是當代,很多企業做大做強之后,賺錢的機會也多了,就轉向炒股票、做房地產等來錢快的項目,有的甚至放棄自己已有的品牌。中國有個統計,一年如果注冊一百家企業,三年之后就倒掉50%,五年之后又倒掉70%,十年之后這一百家企業可能只有一兩家了。這顯然是不健康不合理的。
陳俊卻是心懷虔誠在經商的。他重視科技和實力,重視品牌的經營。他在生活中不抽煙、不喝酒、不打牌、也不會跳舞。那么商業上的交際怎么來呢?陳俊說,他做生意是用技術和實力,而不是交際,他需要別人尊重的是他的技術和實力,,是他的勞動成果。他也相信別人最需要的還是好的產品、好的服務、好的價格。雖然偶爾陪吃飯、喝酒也是需要的,但那不是主要的,人們的交往需要的更多應該是真誠。
此外,陳俊還很重視家庭的和睦。他認為一個人將精力過多投放在工作中,那么對家庭的照顧會少一些,所以要重視自己對這個家庭的責任和情感。如果一個人不良習慣太多,就可能導致一個家庭不穩定。何況,在外面,這個世界誘惑很多,但做人都有基本的原則和底線。
對于這些成功的經驗,陳俊言及時是侃侃而談,此時你感覺你面臨的不再是一位才高中畢業的就打工的打工仔,分明是在感受一位學者抑或是一位哲人在與你暢談人生之道。而這人生之道總結起來不就是四個字--大道至誠嗎?無論打工時候的勤奮,還是追求進步時的學習,還是創意路上的誠實,哪里少得了一個誠字呢?
是啊,漫漫人世路,蕓蕓眾生忙。試問成功為何,成功如何尋,其實全在人心。當一個人,勤奮堅實地走下去,不斷追求進步去學習,心懷虔誠地走在自己的路上,也許他就已經走在成功的路上了。
敢問路在何方,路就在腳下。
創業成功沒有捷徑!
【成功沒有捷徑勵志故事】相關文章:
成功是沒有捷徑的勵志故事12-09
成功沒有捷徑故事03-09
成功沒有捷徑可走的勵志故事12-08
成功沒有捷徑可走勵志故事12-02
放棄人生的電梯吧,成功是沒有捷徑的故事03-11
勤奮是成功的惟一捷徑勵志故事03-09
成功的捷徑的哲理故事12-07
成功沒有僥幸的勵志故事11-30
成功沒有秘訣的勵志故事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