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借我一雙慧眼的生活感悟
慧眼是佛教上的用語,也就是智慧之眼,說白了就是在觀察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時候要有智慧,而這種智慧的來源就是基于對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性的認識和把握,這種認識和把握的準確與否,決定著我們立身處世的成功還是失敗,這從許多古德大師的身上可以看出來。
佛教重視智慧的開啟,我國古典名著《西游記》里神話人物孫悟空的所謂火眼金睛,其實就是佛教里的慧眼,有了這樣的慧眼,所遭遇的人生際遇其實是一目了然的。唐三藏為什么總是吃虧,原因就是缺乏一雙識人察人的慧眼;而要煉就這樣的慧眼也絕非易事。歷史上有許多由于缺乏識人辨機的慧眼,最后導致功敗垂成的案例,教訓實在是深刻的。最典型的案例怕要算劉邦和項羽了,說到底,劉邦的成功就在于他具備了識人察人的慧眼;而項羽的失敗,就在于在識人察人上,項羽的眼前是一片模糊。同樣的就是那幾個人,在不同人的手里,不同的用法,最后自然出現(xiàn)了不同的結(jié)局。同樣一個韓信,在項羽手下只能成為一個站崗的衛(wèi)兵,而到了劉邦手下韓信就能帶領大軍掃平整個北方后包抄到項羽的老巢將項羽滅在了垓下;同樣一個陳平,在項羽手下是平庸的常人,到了劉邦的手下就能出奇謀妙計,在滅亡了項羽之后,甚至在劉邦死后還能韜光養(yǎng)晦,滅了諸呂,保全了漢家四百年的江山永固。在劉邦病重的時候,在和呂后的談話中對誰人能接替丞相的看法,后來的事實證明了劉邦識人察人之明。由此看來,具備一雙識人察人的慧眼,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近年來反復讀一些歷史方面的書籍,在頭腦里裝進過一些在別人看來陳舊,在我仍然覺得很新鮮的故事。趙括的父親趙牧在生前就曾經(jīng)說過,讓國家滅亡的人必然是這個夸夸其談的趙括;在趙王決定任用趙括帶兵的時候,趙括的母親也是堅決反對的,最后的結(jié)果是長平一戰(zhàn),二十萬趙軍被活埋。即使是有識人之明的諸葛亮,也有錯用馬謖而丟了戰(zhàn)略要地街亭的時候;而在此前,劉備就曾經(jīng)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話。可見在識人上劉備確實有比諸葛亮高明的地方,他能準確地判斷馬謖的不可大用,也能準確地判斷得到孔明如魚得水的結(jié)果,能成就一番功業(yè)也不是沒有由頭的。
近讀《資治通鑒》,有許多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以及他們建立的政權(quán)在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上有很大的器量和作為,他們成為一代英雄,除了所謂的天意外,和他們識人察人以及用人的胸襟器度是分不開的。天意是什么呢?天意就是人心。漢武帝在談論什么是人才的時候說:“何也無才,患人不能識耳,茍能識之,何患無人!夫所謂才者,猶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用,與無才同。”東晉末年,北方的西涼公在談到如何識人察人的時候說到,不能因為自己不會識人察人而以為天下無人,我們不能用前賢來和現(xiàn)在的人對照,也不能總是期待在未來出現(xiàn)前賢一般的人物,最重要的是用好現(xiàn)在的人。在如何識人察人上,這個西涼公說過一句話“形移勢變,反復萬端;凌人者易敗,謹慎者難攻”,有如此胸襟,建立不朽的功業(y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由是觀之,人生在世,要想成就一定的功業(yè),歷史的經(jīng)驗值得借鑒,禮者德之輿,敬者身之基,不患位之不尊,應患自己德之不修;只有經(jīng)涉艱難,才能粗識機變,想建立不朽的功業(yè),如果缺乏識人察人的智慧,最后的結(jié)果可能是適得其反。
【借我一雙慧眼的生活感悟】相關文章:
借我一雙慧眼02-21
借我一雙慧眼吧作文11-13
給我一雙慧眼作文04-02
換一雙鞋底生活感悟04-04
人活一雙眼生活感悟12-09
生活的不完美在于缺少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生活感悟12-06
關于慧眼怎么練就的人生感悟故事12-09
萬圣節(jié)請借我力量作文12-09
請你借我一點淚說明文作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