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會退與讓的生活感悟
人活在世上,就要學會與人相處,學會處理人與人的關系。
人際關系,容易發生矛盾,鬧出是非,甚至父子成仇、夫妻反目、朋友化敵、鄰里相惡,也并不少見。追問起因,大多緣于雞毛蒜皮、細微瑣碎小事。
《莊子》給我們留下一個發人深省的《觸蠻之爭》寓言: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尸百萬。為蝸角之利互相慘烈爭斗,竟至“伏尸百萬”,古今不乏實例。至今還有人如是喊著,鬧著,爭著,斗著,烏眼雞一般,各不相讓。只想得寸進尺,不想退讓毫分。
爭斗的結局,往往是兩者都是輸家。《賢奕篇》有兄弟“爭雁”一事。哥哥看見天上飛的大雁,就和弟弟說:“我把雁射下來,煮著吃。”弟弟反對,主張“烤著吃”。兄弟爭執不下,就找一老翁裁判,老翁說:把大雁分作兩半,一半煮,一半烤。結論出來后,兄弟準備射雁,大雁早已經遠飛,不見蹤影。許多內斗的結局幾乎無不如此,沒有一個真正的贏家。
如果,把爭字換成退字,換成讓字,會退,會讓,善退,善讓,給別人留一個臺階,結果會大不同。
明代成化間進士林瀚,寫有《誡子弟》:“何事紛爭一角墻,讓他幾尺也無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是囑咐子弟們看得遠,想得開,看看秦始皇修的萬里長城還在,秦始皇卻早已化為糞土,墻在人亡,引人深思。有限的時間空間,應當珍惜,和鄰里爭吵,不如退之,讓之。何苦為些許小事你爭我奪,鬧得人仰馬翻,雞犬不寧。
到清代,也有廣為流傳的“六尺巷”、“三尺巷”故事。《桐城縣志略》載:張文端公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于都,公批詩于后,云:“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遂撤讓三尺。吳氏聞之感其義,亦退讓三尺,遂成六尺之巷。張文端公即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張英,傳說張英為人處事隱忍寬容。六尺巷可以為證。“六尺巷”被視為寬宏大量、相互謙讓的楷模,一直在民間傳頌,影響久遠。
宋代林逋在《省心錄》里說:“律己是以服人,量寬是以得人,身先是以率人。”說的是嚴于律己,方能服人,寬宏大量才能得人心。如此方能帶領別人。這可說到人的修養高處。
所謂“量寬”,無非會退,會讓,這是人生哲學,人生智慧,也是人生藝術,是洞察人生三昧后的真感悟。有人把退和讓看成是軟弱、無能、消極、窩囊,斥之膽小鬼、和事佬,甚至和無原則弄到一起。這實在是對退與讓的誤解。
構建和諧社會,營造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學會退與讓,是絕對必要的。
【學會退與讓的生活感悟】相關文章:
感悟生活學會生活04-20
學會微笑生活感悟05-02
學會承受的生活感悟05-05
學會拒絕的生活感悟05-03
學會放棄的生活感悟05-07
學會回絕的生活感悟04-17
學會珍惜的生活感悟04-19
學會削足適履的生活感悟05-09
學會欣賞生活感悟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