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忠言不必逆耳,良藥不必苦口的人生哲理
最近在讀一本書:“禪林妙語”,其中一個故事中的一小段話,讓自己思考了很久。也讓自己自認為誠實的堅持,遇到了考驗。這個考驗,在生活中已經很久很久了,久到自己自認為是正義的使者,卻因為一顆不夠柔軟的心,而做著傷害人的行為而不自知。
故事大意是這樣的。有一個山頂住著一位很有智慧的老和尚,有天有位年輕人來求老和尚給他一點忠告,老和尚帶著他做了一個實驗后,對著年輕人說:“忠言不必逆耳,良藥不必苦口。人們津津樂道的逆耳忠言、苦口良藥,其實都是笨人的笨方法。硬碰硬有什么好處呢?說的人生氣,聽的人上火,最后傷了和氣,好心變成了冷漠,友誼變成了仇恨。我活了這么大,只有一條經驗,那就是絕對不直接向任何人提忠告。當需要指出別人的錯誤時,我會像螺絲釘一樣婉轉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古人云:“善啟迪人心者,當因其所明而漸通之,毋強開其所閉。”此句的意思是:善于啟發別人的,應當根據其所明白的道理逐步誘導提高,不宜生硬地灌輸其一時無法領悟的道理。這在佛法上叫做“善巧方便”,亦即根據不同的根性靈活地運用各種適當的方法去循循善誘。佛教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正是指各式各樣的教育方式和修行途徑。那種不問青紅皂白,對各種物件都采用同種方法、提出同種要求的做法,雖省事,效果卻好不起來。
看完這個故事,我總想到一件事情。每次只要家中長輩問我:“你覺得我的發型如何?”如果好看,我就很誠實的說:“好看”。但是,十次有八次我都覺得不好看。于是,我不想騙長輩,就會老實說:“不好看。”當然結果是,長輩不開心,而我,因為惹長輩不開心,也跟著不開心。這樣的事情常常上演,有人跟我說:“你怎么這么笨?就說好看又不會少一塊肉,為何不說讓人聽起來舒服的話?”我還有點氣憤的說:“做不到。說不出口。那根本不是真話!”我一直認為自己是沒錯的。誠實是美德,孔子不是說了嗎? “巧言令色、鮮矣仁。”,所以,我是對的。我一直深信做人要誠實,怎可說謊?然而,以下這個故事,又再次讓自己受到打擊。
這個故事大意是這樣的:“有一個老太太快死了。想在死前找財產繼承人。由于她沒有子女,所以,她開始盤算要在所開的餐廳里尋找合適的人來繼承財產。老太太遇到第一位年輕人,問了一句很普通的話:“少年人,我美嗎?”年輕人仔細看了這位老太太,很不好意思的說:“不美。”老太太聽完后,什么話也沒說,然后留下年輕人的通訊處就請他離開了。老婆婆又再問第二個她遇到的年輕人:“少年人,我美嗎?””第二位年輕人也很仔細的瞧了老婆婆,然后說:“美極了。您是我看過的老婆婆中最美的。 ”
兩個星期后,老婆婆走了。她留下兩封遺書,分別給這兩位年輕人。第一位的遺書上寫著:“少年人,你是我遇到的年輕人中,最誠實又有勇氣的人。謝謝你在我人生的盡頭,還讓我看到誠實的美德。因此,我要把我財產的十分之一送給你。”而第二位的遺書上則寫著:“少年人,你是我遇到的年輕人中,最仁慈的人。謝謝你在我人生走到盡頭時,讓我如此快樂開心,謝謝你在我生命中最后的階段給了我最美好的時光。因此,我要把我財產的十分之九送給你。”
看了這個故事后,我又想,我做得到第二位年輕人說的話嗎?我想,目前的自己,依然沒有辦法。沒有辦法突破這是“不誠實”以及“心不由衷”這樣的思維。不管第二位年輕人是懷抱著怎樣的心態說那樣的話,我還是克服不了這樣的心思轉折。
后來,真正用心去思考后,才明白,在誠實的背后,要先有一顆“善解的心”。仁慈排在誠實之前。而我用了世間所訂的規則框死了自己,讓自己在很多時后寸步難行。因為,我堅持,一定要誠實。我也是這樣教小孩。在教孩子時,我并不覺得自己教錯了。但是,我是不是應該也要教小孩“善巧”呢?
“善巧”,自己或許有能力辦到,但是卻不愿意做。
我就是老和尚口中的“硬碰硬”的角色。而且做的非常徹底。
【忠言不必逆耳,良藥不必苦口的人生哲理】相關文章:
不必與只需人生哲理11-21
不必-03-10
忠言逆耳12-09
不必解釋的經典句子11-08
不必去在乎-12-09
忠言也未必逆耳作文11-23
觀念不同,不必強爭人生哲理12-09
忠言逆耳成語故事11-26
不必看臉色經典美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