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財富人物創業故事
80后財富人物的非正常管理 未來企業的某一個方向 fol。com??2006年07月25日 15:41??中國時尚品牌網??袁林 他們的名字一次次被提起:25歲的PCPOP首席執行官李想、暢網科技首席技術官陳曦、MySee總裁高燃及首席執行官鄧迪,24歲的163888翻唱網首席執行官鄭立,23歲的MaJoy總裁茅侃侃、非常在線首席執行官趙寧……
這些正秀于商業舞臺的年輕人都因新技術而成事。當然,他們不是互聯網先驅,他們只是繼承者,同時也是開創者,我們試圖在他們身上發現一種新的管理方式。這種方式也許還不能完全下定義,但它的基本的內涵是"開放、自由、平等"的互聯網價值觀,正如"80后"的他們所宣稱的:"一切都是平的。"
因為他們跟技術的關系來得更徹底,他們從一誕生就與新技術血肉相連,用最不同與往昔的方式學習,用最新的工具管理,最直接的`方式交流,他們身上的文化特征打著明顯的"80后"烙印。他們是技術商業時代的管理者,公司以不同常規的方式成立,也以不同常規的方式發展。
也許確如王石所說,這些"80后"的創業者,要現在就定義為"未來中國商業的脊梁"還為時尚早,也很難給他們的企業一個系統的評價。
但我們應該樂觀的期望著他們的未來,他們代表了中國未來企業的某一個方向。
縱然,這些公司無論商業模式還是管理模式,都還只是初具雛形,但他們總有長大的一天。一個優秀商業群體的成熟與主流化,值得我們用更多時間期待。
被技術改變了的學習和培訓
在這樣一個時代,"80后"人已無需在傳統教育體制內獲得肯定。
他們有條件只選擇自己最想學習的東西,他們的生活中有無處不在的知識和信息,有隨時隨地學習的可能。
互聯網大潮在上世紀90年中后期滾滾襲來,這些思維尚未定格的80后過早的和互聯網結合。數字技術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他們迅速吸納過去企業家需要10年甚至更久才能獲得的知識和經驗。
當丁磊、陳天橋們在大學畢業數年攢夠第一桶金之后上路,更上一代的王石們更是歷經苦難從"倒爺"開始創業時,這些立志創業的80后們還在中學,就夾了一本叫"互聯網"的大課本匆匆上路了。
他們很多人主動選擇了"另一種"教育方式。互聯網這座虛擬時空里的"大學"在很多層面上反叛著以講堂、講義、教授為依托的傳統教育,他們無需一直呆在課堂。戴志康大學4年15門考試沒過;茅侃侃因為地理會考兩次不及格,失去了考大學的資格;鄧迪在清華大學讀新聞專業,卻醉心于數字技術,日日自學,畢業即創辦公司;高燃在清華上課非常少,他廣聽講座、廣讀閑書;只有陳曦,因為14歲就考入大學少年班,又學得是計算機,正常畢業。
但學習變成了隨時隨地的事情,只要有足夠耐心,幾乎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所有你需要的知識和信息。除了這些,他們的個人心智成長也加速進行,傳統的"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成長模式,在這里快速進行,他們足不出戶,即可跟天南海北的人相識、結交、碰撞,吸納全球信息。茅侃侃在15歲就通過互聯網跟比自己年長幾歲甚至幾十歲的人切磋,逐步鞏固了全面的社會資源。陳曦在少年班時,已擁有了一批美國互聯網界朋友,正是那些人不斷地給他講述美國的IT神話,激發了他的創業愿望。而中學六年,李想把所有業余時間都給了計算機和互聯網。"新東西都是在互聯網上學到的。"
互聯網無限拓展了他們的視野和生活層次。
他們正處在于一個商業奇跡迭出的時代,財富的積累速度讓過去的企業家無法想象。6年前的丁磊,5年前的馬云、3年前的陳天橋、2年前的李彥宏,1年前的江南春……80后面前已經有了許多他們上一時代人創造出的年輕而耀眼的公司,這些公司的后面都聯系著兩個必不可少的名詞:互聯網和VC。
面前擺著太多關于VC和IPO的故事,當這群80后明確了自己的目標后,在如此年輕時重復互聯網的神話并不是一件值得驚訝的事。
即使是傳統行業,也有無數年輕的創業者,除了具有那些通用的成功者品質,他們同樣得益于豐富的知識和信息來源,快捷的學習方式。
面對著這些成功的另類80后,我們甚至可以大膽想象被技術改變的學習和培訓,將來會是什么樣。在美國新近刊出的被廣為轉載的一篇文章,作者甚至預測:2020年的教育,課堂將會消失,人們也不再需要傳統的培訓。
【80后財富人物創業故事】相關文章:
2.80后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