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富的窮兒子勵志人物故事
他的父親——沃倫·巴菲特,是全球知名的投資商、2008年超出比爾·蓋茨的新世界首富、眾多紳士富豪擠破腦袋情愿花幾百萬美元與其共進午餐的“股神”。作為寰球最惹人注目標“富二代”之一,彼得·巴菲特將怎么續寫父親的榮光?
“股神”爸爸是個一般老頭
彼得的童年時間,是在美國中西部小鎮奧馬哈渡過的。父親在他兩歲時,花3萬美元買下了一棟建于20世紀初、沒有圍墻的老房子。那時,父親沃倫·巴菲特一點兒名氣都沒有,家庭前提和其他普通美國家庭沒什么不同。
“很小時我就知道錢要靠自己掙。父親跟我和哥哥、姐姐說:‘我的錢都是干活掙來的,所以不會白白給你們。’”為了掙一點零用錢,彼得總是搶著干活:掃地、擦窗戶、給花草施肥澆水……
那時候,彼得家的后門全天敞開著,街坊們可以隨時進出。由于母親切情好客又喜歡當“知心大姐”,友人遍布全部小鎮,女人們有什么心事,都喜歡來找她傾訴。
在外人眼中,沃倫·巴菲特是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股神,但在彼得和他的哥哥、姐姐眼中,他就是一個日漸蒼老的普通老頭。至今,巴菲特和妻子還住在他50多年前花3萬美元買來的那棟老房子里。
彼得小時候不知道爸爸是做什么的。“他天天早上8點準時出門上班,無論多晚都會回到家里來。從我很小時到現在,爸爸就是這樣。他沒有變更。所謂財富和名聲的遞增,在家人和他自己眼里,都只是一種外在的符號罷了。”
彼得曾經問媽媽:“為什么一夜之間,我們家就變得有錢了?”因為有一天他突然發明,簡直所有人都在談論父親,他走在路上,會有人對他指指導點。彼得認為無比奇異:我們的生活還是跟以前一樣啊。電視機、冰箱和沙發用了多年,跟普通人家的一樣。父親依然穿得普普通通,而母親還是那么熱忱豁達。美國媒體和商界曾有這樣一種說法:“巴菲特只會賺錢,不會花錢,更不會做父親。”
錢會讓父子關系變復雜
“當我問他為什么別的小孩不用干活就有錢時,他老是說,因為你的父親是沃倫·巴菲特。”但是,當彼得17歲時,父親在投資方面的能力和他的財富開始被美國人津津有味。這一年,彼得經過《華盛頓郵報》發行人的一封推舉信,進入了著名的斯坦福大學學習。
他跟父親說,假如自己不是巴菲特的兒子,那么就不會遭遇別人的質疑了。巴菲特說:“你為什么不必自己的盡力和成就來證實你當之無愧呢?再說,你不是始終想要掙更多的錢嗎?讀這所大學的商科是最好的起步。”
于是,彼得開端埋頭苦讀,花了一年半的時光,將20門基本課程全體修完。但是彼得一點兒都不愉快,他跟父親說:“如果我輟學,你是否會感到臉上無光?”巴菲特笑著答:“你的姐姐和哥哥不也是這樣嗎?人們頂多說你步了他們的后塵。”
父親還跟他說:“我曉得你一直想做自己愛好的事件,比方做音樂家,而我曾經那么盼望你能做一個投資家。我依然記得你7歲那年,坐在鋼琴前,把一首歡樂無比的《揚基歌》彈成了哀樂。”父親接著說,能把歡快的樂曲彈成哀樂,闡明兩個問題:一是彈奏者心境蹩腳,二是他具備不凡的音樂資質。
半途退學的彼得籌備投身于音樂創作,但是,他腰纏萬貫。不用問,父親不會再給他一分錢的生活費。“因為我已經19歲了,而且父親原來就是個小氣鬼。”彼得笑著說。祖父曾經給了他9萬美元,卻被父親拿去變成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份。他跟兒子說:“再過10年,這些錢至少能變成900萬美元,30年之后,興許就是5000萬。”彼得卻很快就賣了股票,拿著這筆錢搬到舊金山,租了一套斗室子,成破了自己的音樂工作室。
然后,他在報紙上登載廣告,為人們供給錄音服務,每小時35美元。斷斷續續地有顧客來,一個禮拜錄幾個小時,賺一兩百美元委曲度日。
巴菲特卻不斷地提示兒子:“要學會用自己掙的錢,去做更大的夢。”
終于等來了機遇,某天彼得正在擦洗他那部破舊的車時,鄰居把他先容給了自己從事動畫制作的女婿,為一個新成立的有線電視頻道做10秒鐘的插播廣告,報酬為1000美元。這讓彼得高興不已。很快,那個電視頻道因而而大火,它就是著名的MTV音樂頻道。
從那當前,彼得能夠靠作曲為生了。“擴展音樂工作室范圍、租屋子、結婚,購買加入運動的西裝。這些用的都是我本人掙的錢。”當彼得得意忘形地跟父親夸耀時,巴菲特也不談話,只是微笑著拍板。
30歲那年,彼得已經是一對雙胞胎女兒的父親了,一家四口住在一套不足100平方米的房子里。他很想讓妻子和女兒生涯得更好些,于是生平第一次啟齒跟父親借錢。父親搖著頭說:“金錢會將咱們純粹的父子關聯變得龐雜。你應當像其余美國人一樣貸款買房,而后憑自己的才能把貸款還上。”彼得在心里告知自己:“我起誓,這是我最后一次向父親借錢。”
父親的愛不是金錢而是信賴
父親謝絕借錢給自己,仍是讓彼得懊喪了好一陣子。他一氣之下貸款買了套大房子,每個月要還幾萬美元的貸款。多少年之后,他不堪還貸的壓力,又將大房子賣掉換了套小公寓。那一刻他忽然清楚了,父親那么做,只不外是想讓他自己去閱歷和理解生活,父親的愛不是金錢而是信任。
彼得一度想把音樂跳舞劇《魂》做成巡回上演,但須要很大一筆錢,父親跟他說:“你先去籌到90%的錢,剩下的10%,我借給你。”于是,彼得去找良多機構跟人,他們無一例本地問:“你不錢嗎?關注微信思維導圖鮑老師沒有的話,跟你爸要不就得了?”
彼得不得不厚著臉皮跟人說:“實在,沃倫·巴菲特除了做慈祥事業很慷慨外,從不容易給人一美分。”本來,靠巴菲特的姓氏是借不來錢的'。誰會信任億萬富豪之子,竟然會開口跟人借幾十萬美元?
靠著到處籌借的錢和父親借給他的那10%,由彼得謀劃、編寫、制造的音樂舞蹈劇《魂》終于在華盛頓國度廣場隆重演出。母親、哥哥和姐姐去看了舞蹈劇,然而父親沒有去。“他沒有接到我的邀請。我為什么要讓他去損壞氛圍搶了我的風頭呢?”彼得大笑著說。
然后,他出了數張專輯,并憑借講述印第安原住民的劇集《500部落》的配樂取得美國電視界最高聲譽“艾美獎”。他靠自己的努力,為妻子和女兒在密歇根湖湖畔買了別墅,也終于有了專業級別的音樂工作室。彼得也讓所有人甘拜下風地這樣稱頌:“我很驚訝你居然沒有子承父業,但我更驚奇的是,你竟然成了音樂界的‘沃倫·巴菲特’。”
2006年,全世界見證了沃倫·巴菲特的一大善舉,他發布把大局部財產——高達370億美元的錢捐給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而在3個月前,巴菲特給彼得打了電話,告訴他自己的主意。
彼得真摯地對父親說:“爸爸,我真為你自豪!”從不表彰兒子,而在兒子眼中也不可能有時間關注自己的音樂的巴菲特,在電話里跟兒子說:“孩子,我也為你自滿!”
對父親來說,兒子固然沒有子承父業,但他對自己愛好的事業的投入和專一以及即便功成名就仍然不變的平凡心和淡定,都無愧于“巴菲特”這個響當當的姓氏。
彼得說:“只管父親積累了許多財產,但那些錢他終極都要用于做慈悲。對他來說,越來越多的金錢,只是對他投資天性的一種肯定。而我的音樂被越來越多的人聽到,就是對我音樂才干的確定。”
當初,彼得和父親每年最多能見四五次面。平時,他們會相互打電話,告訴彼此最近的動向及遇見了什么有趣的人和事。
2011年初,當彼得告訴父親身己的新書《做你自己》行將出中文版時,對中國有著深沉情感的巴菲特自動提出為他寫序。當然,日理萬機的巴菲特的序言十分簡短:“彼得的人生全憑他自己打造。他權衡勝利的尺度,不是個人財富或光榮,而是對遼闊世界所做的奉獻。”
【世界首富的窮兒子勵志人物故事】相關文章:
7.人物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