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博士當廚娘人生無處不精彩勵志人物故事
1998年,莊祖宜從中國臺灣前往紐約讀人類學博士研究生,由于成績突出,臨近畢業,許多名校都向她發出了希望她去他們那里讀博士后的邀請。然而,她卻突然決定放棄即將到手的博士文憑,進廚藝學校學習做菜!
她將自己這個想法告訴了一個朋友,朋友說:“你已經念到這個地步了,再走一步就功成名就了,怎么突然想放棄了?放著名校的博士不當,而要去當廚娘,這不是棄明投暗嗎?”她沉默了,為此失眠了好幾天,心中始終有個聲音在對她說:“人生有許多可能,唯有嘗試,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最終幫她做出決定的,是她那天無意間從烹飪雜志上看到的—個廚師故事——
廚師格蘭特在一次體檢中被查出舌癌晚期,他切除三分之二的舌頭。但他堅決不從,寧愿選擇口腔化療,最后,他失去了對于廚師來說最可貴的味覺。然而,他卻樂觀地認為,味覺抽離的過程讓他對味道的組合有了更深刻的認知,他設計的新菜令他獲得了當年的美國年度大廚獎。莊祖宜想:格蘭特受癌癥困擾尚能繼續自己的追尋,自己又有什么不可以呢?終于,在導師的連連搖頭和同學們的一片惋惜聲中,莊祖宜離開了哈佛,搬進了紅房子(紐約一家廚師學校)的頂樓。
進了廚藝學校,莊祖宜才遇到真正的考驗——每天幾乎要在學校的廚房里度過滿滿八小時。做一頓法國大餐一點不像她之前想象的那么有趣,材料要切好,香料要提前準備,還要不時地給砧板消毒和洗刷炊具,一個手忙腳亂就會功虧一簣,需要從頭再來。但比起坐在電腦前修改論文,她還是更愿意傾聽“廚房奏鳴曲”。法國哲學家薩瓦蘭說過:“動物只知道進食,有格調的人才知道去品味。”對此,莊祖宜心領神會,從未后悔過“投筆從刀”的決定。
在為期十個月的學徒生涯中,莊祖宜真正體會到了西方的“廚房精神”——用盡渾身解數,為賓客提供最精美的食物,從原料到烹飪,最后到上菜都絲毫不能大意。
為早日成為一名大廚,莊祖宜曾沒日沒夜地苦練刀工,到最后她連切50公斤的洋蔥也不會流淚。她還曾一個人在零下二十多攝氏度的冷庫中挑選食材,出來時已渾身僵硬,連話都說不出來。
廚師學院的畢業考試來臨了。除了筆試,學生還要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創意菜”,莊祖宜身邊的同學開始相繼“失蹤”。原來,他們都是到各種食材的產地,尋找理想的食材去了。一個同學為了獲取最好的鹿肉,竟深入到加拿大北部,在當地租了一架直升機追蹤鹿群;另一個同學則孤身一人潛入有鯊魚出沒的澳大利亞一片珊瑚海域,尋找龍蝦……
眼看考試一天天臨近,莊祖宜心急如焚。吉姆將她拖到夏威夷,走進當地最好的西餐廳,點了一桌西餐,試圖幫她尋找靈感。她漫不經心地咀嚼著食物,忽然,她眼前一亮,連忙轉動舌尖,品味著口中的食物。原來,那是一盤看似普通的豆苗,但其中蘊藏著濃郁的.花生香味。她沒有在配料中找到與花生有關的調味品,她又挑起一些豆苗品嘗,發現花生的香味竟然來自豆苗本身!她突然想到了中國福建的樟茶鴨,我為什么不用這種帶花生味的豆苗制作一道“中西合璧”的“豆苗扒全鴨”呢?
在眾人詫異的眼神中,莊祖宜扔下刀叉,奔向了廚房。但很快她就被禮貌地“請”了出來,原來,這里的豆苗是特別培育的種類,只能在夏威夷種植,產量極低,連他們的連鎖西餐廳都供應不過來,在市面上根本買不到。莊祖宜磨破了嘴皮,得到的也只是搖頭。當晚,心有不甘的莊祖宜竟趁著夜色悄悄地潛入了一塊種有那種豆苗的園圃——這是個非常冒險的舉動,美國法律明文規定,擅闖私人領地警告無效后,可以當場擊斃。她的行蹤很快就被電子眼發現了,幾個膀大腰圓的保安圍住了她。不一會,一個身材壯實的中年男人也跑了過來。莊祖宜連忙跟他解釋來意,沒想到那個中年男人聽了竟哈哈大笑起來,表示愿意支持她的畢業創作。
回到紐約后,莊祖宜又反復跑市場,找齊了所需的全部食材。又經過反復試制,她終于在考試時烹制出了一道精美的“中法混血鴨”,得到了評委們的一致好評。十個月的訓練,讓莊祖宜從一個完全沒有接觸過西餐的菜鳥變成了大廚,小蓋帽變成了大高帽,這種成就感無與倫比!
2007年,莊祖宜來到香港。成功應聘進了一家洲際酒店。高檔西餐廳的規矩是,新來的廚師,無論你是否已經取得了大廚的資格,也要從頭一步步做起。她不得不再一次戴上了小蓋帽,這時她才弄清楚“學院派”與“實戰派”到底有多大的差別。高強度的工作,不到一個禮拜,她就累得快散架了,但她還是咬牙堅持了過來。
一天,莊祖宜又突發奇想:何不把自己學習廚師的苦樂寫成書,和更多的人分享呢?就這樣,她寫出了《廚房里的人類學家》和《其實,大家都想做菜》。現在,莊相宜不僅已戴回了大廚的大高帽,她那兩本書也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世界各地流傳。
【不做博士當廚娘人生無處不精彩勵志人物故事】相關文章:
7.人物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