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俞敏洪關于青春的演講勵志文章
你都讀過多少俞敏洪的勵志文章呢?下面就讓陽光網小編和你分享有關俞敏洪勵志文章的內容,歡迎閱讀哦!
俞敏洪勵志文章篇(一)
幸福和痛苦的領悟
幸福和痛苦的領悟。俞校長這篇文寫得真是相當的好,痛苦、幸福,全靠你的領悟如何。我們時時感到痛苦,不是因為痛苦多于幸福,而是因為我們用了不恰當的方式,讓痛苦像脫韁的野馬,隨意奔跑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有一年夏天,我沿著黃河旅行,無數次站在黃河岸邊,看滔滔河水像黃龍翻滾,自天際流下,把我的心都流成了無邊無際的壯闊;看落日一次次像血一樣融入河水,感覺好像生命被一次次重新染色,每一次都有奔騰到海的沖動。
但是,讓我感受最深的卻是這樣一件事情。有一次在黃河邊上,我用瓶子灌了一瓶河水。泥沙混雜的水,被灌到水瓶里以后,依然十分渾濁,透過瓶子看到的只是渾濁昏黃的世界。在瓶子背后,看不到天,也看不到地。面對這樣的水,我感到痛苦和絕望,感到黃河河床不斷升高帶來災難,感到人們在這種災難中的呼喊。我把水瓶放在邊上,痛苦地坐在岸邊,看著黃河發呆。
一段時間后,我把眼神從遠處收回來,猛然發現瓶子里的水開始變清了。渾濁的泥沙開始沉淀,瓶子上部的.水變得越來越清澈。我看著這種變化,直到泥沙全部沉淀,只占到整個瓶子的五分之一,而其余的五分之四都變成了清清的河水。我慢慢把瓶子舉起來,透過瓶子看到了天,看到了地,看到了生命中幸福與痛苦的界限。
原來,我們的幸福和痛苦也像黃河水一樣。在匆忙和浮躁中,我們拼命地搖晃著自己的生活,直到生活變得一片渾濁,所有的幸福都摻上了痛苦的成分。假如清水是幸福,泥沙是痛苦,那我們一生的幸福的總量應該大于痛苦。我們時時感到痛苦,不是因為痛苦多于幸福,而是因為我們用了不恰當的方式,讓痛苦像脫韁的野馬,隨意奔跑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因為痛苦的滲透,我們本來應該清澈如水的生活,變得像黃河水一樣,有了太多的雜質。
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讓痛苦沉淀在我們的心底,不管它會不會消失,都只讓它占據我們心里的一小片空間,其余的大部分空間就會被幸福所充滿。自出生伊始,每一個人一輩子所經歷的幸福和痛苦的總量都應該是差不多相同的,之所以有的人更痛苦,有的人更幸福,原來不是人們對待幸福的態度不同,而是人們對待痛苦的態度不同。想到這里,我把水瓶晃動了一下,已經變得非常清澈的水在一瞬間就又變得渾濁不堪了。
生活的難處是,我們無法讓生命靜止不動,由此把痛苦和幸福截然分開,并把痛苦徹底沉淀在某個被遺忘的角落,讓它不再翻滾。在我們的生活中,痛苦和幸福或多或少都會攪和到一起。如果我們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生命將失去最本質的意義。那么說,痛苦和幸福相混合的生活是不是就沒有意義呢?
我再次把目光投向黃河,發現它是那么的壯闊和美麗。滔滔的河水翻著濁浪,從地平線那頭流過來,從我腳下流過,又消失在地平線的另一頭,使人無法不感受到我們這個星球所蘊涵的勃勃生機。我突然意識到,如果能把人的生命不斷放大,放大到黃河一樣壯闊,從遠古和天邊走來,向未來和大海流去,那我們的生命就不用再斤斤計較于幸福和痛苦的混合,而變成了一曲永遠唱不完的黃河交響曲。
俞敏洪勵志文章篇(二)
讓現在的行動擁有未來的意義
動物的一生通常只停留在生存的追求上,為活而活著,而人類現已進化得超越此境界了。人類的眼光越伸越遠,從空間上越過地平線看向太空,從時間上越過現在伸向未來,從生命上越過自己走向后代。人類擁有了穿越時空,看向未來的眼光,也正是因為這一眼光,使人類真正區別于其他動物。盡管我們的行動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為了現在活著,但隨著人類精神生活的豐富和對更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讓現在的行動擁有未來的意義已經變得十分重要。
之所以要讓現在的行動擁有未來的意義,是因為人的未來是需要設計的。我們已經沒有辦法像動物一樣自生自滅,我們也已經沒有辦法像動物一樣靠肉搏來獲得生存的機會。在幾乎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在設計未來時,有一個事實讓我們已經無法逃避:誰能夠把自己的未來設計得更好,誰就能夠取得生命的最佳位置。
讓現在的行動擁有未來的意義,需要幾個前提條件,一是你現在能夠相對較好地生存下去,如果我們每天工作二十個小時還養不活自己,就很難為了未來而行動;二是我們必須具備面向未來的眼光,很多人生活得很好,但面對未來卻一臉茫然,于是把時間浪費在了喝酒、打牌、聊天、看電視上面,結果只會使生命隨波逐流。三是需要有放棄的勇氣,有時候為了未來活得更好,我們需要放棄眼前的一些享樂,甚至需要在一段時間內過孤獨的、像苦行僧一樣的生活。
讓現在的行動擁有未來的意義,并不意味著要大家放棄現在生活中的樂趣;也不是要求大家為了未來,讓現在的行動變得苦不堪言。人類的智慧就體現在如何把今天和明天結合起來,如何把今生和來世結合起來。要做到這些,如下兩點十分重要:一是你現在做的事情是你喜歡做的事情,或者通過努力變得喜歡做的事情。比如說你喜歡讀書,讀書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同時“開卷有益”,讀書能增長我們的智慧,提升我們的眼界,幫助我們更好地規劃未來,所以要多讀書。但是,如果你喜歡的事情不具備未來的意義,就要盡量少做,比如你喜歡打麻將,就必須嚴格控制,否則生命會隨著麻將的噼啪聲而煙消云散。二是現在做的事情能夠和未來你生命中某一個更有意義的時刻掛鉤。比如說學生努力學習,盡管很辛苦,但最大的動力就是能夠進入名牌大學。如果未來某一個有意義的時刻必須以現在的痛苦為代價,而你認為付出這種代價是值得的,那痛苦就會變成一種可以忍受的東西,甚至可以從中培養出堅忍不拔、永不放棄的精神來。就如馬拉松比賽一樣,很少有人會認為馬拉松比賽本身是一場讓人身心愉快的運動,每個參加者跑到最后都筋疲力盡、痛苦不堪,但很多人堅持跑到最后就是為了得到成就感和精神升華。
讓現在的行動擁有未來的意義,也意味著我們不僅僅要考慮活著的意義,還要將生命不斷延伸,將生命的意義延續到我們的肉體生命之后。尋找生命的崇高變成了每一人的宿命,任何人都無可逃避。沒有人愿意行尸走肉般活著,沒有人愿意被別人當作動物一般看待。追求生命的'尊嚴,是人類歷史不斷發展和進步的最根本動力。我們崇敬那些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歷史遺產和物質遺產的先輩們,我們同時也希望自己能夠為未來的人類和歷史留下些什么。不管你承認不承認,每一個人都希望活出一份崇高來。
讓現在的行動擁有未來的意義!在今天盡可能活得開心的前提下,心中永存明天會更好的信念。“相信未來吧,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相信未來、熱愛生命”,這樣的詩歌每一人都應該牢記在心,變成我們靈魂的支柱。放棄未來就等于放棄生命,沒有了未來,即使你肉體上還活著,生命也將變成難以忍受的一片虛空。
俞敏洪勵志文章篇(三)
我也曾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
當你是地平線上的一棵小草的時候,你有什么理由要求別人在遙遠的地方就看見你?
你的心靈如果是草的種子,你就永遠是一棵被人踐踏的小草。如果你的心靈是一棵樹的種子,你早晚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
我們在生活中做的事情一定會留下痕跡,每一天都可能會出現感人的事情,我們要懂得熱愛和珍惜生活中每一個感人的片斷。我常常對學生說的一句話是:人活一輩子,回首往事,如果你不能想起一些日子可以讓你自己感動,如果別人想起你這個人和與你有關的一些事情,無法讓他們為之感動的時候,你這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就算是白活了。
如果你沒有留下一些令自己感動的日子,你就不可能有奮發的動力。如果當別人想起你來的時候,覺得你這個人一無是處,沒有留下一點足以讓人紀念和感動的事情,那么用一個GRE的詞來說就是nonentity,你在這個世界上是一個不存在之物,你的存在與不存在對別人不構成任何影響,你就是一個被別人疏忽和遺忘的人。
記得我是從北大的80級轉到81級的.,因為我在大學三年級肺結核病休一年,結果80級和81級的同學幾乎全部把我忘了。當時我的同學從國外回來,80級的拜訪80級的同學,81級的拜訪81級的同學,但是沒有人來看我,因為兩屆同學都認為我不是他們的同學。我感到非常痛苦,非常悲憤,非常辛酸,甚至自己在房間里咬牙切齒,恨不得把兩批同學統統殺光。
現在,我明白了當時這種心態是錯的。打一個比喻,大家就明白了。當你是地平線上的一棵小草的時候,你有什么理由要求別人在遙遠的地方就看見你?即使走近你了,別人也可能會不看你,甚至會無意中一腳把你這棵草踩在腳底下。當你想要別人注意的時候,你就必須變成地平線上的一棵大樹。人是可以由草變成樹的,因為人的心靈就是種子。你的心靈如果是草的種子,你就永遠是一棵被人踐踏的小草。如果你的心靈是一棵樹的種子,你早晚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不管你是白楊樹還是松樹,人們在遙遠的地方都能看見在地平線上成長的你。當人們從你身邊經過的時候,你能送他們一片綠色、一片陰涼,他們能在樹下休息。因此做人的要求是你自己首先要成為地平線上的一棵大樹。當你是草的時候,你沒有理由讓別人注意到你。
【俞敏洪青春的演講勵志文章】相關文章:
俞敏洪經典勵志文章-俞敏洪正能量勵志文章11-23
俞敏洪勵志文章11-24
俞敏洪的勵志文章精選11-25
俞敏洪經典勵志文章11-23
俞敏洪的經典勵志文章11-24
關于俞洪敏的勵志文章12-07
俞敏洪勵志文章分享11-25
俞敏洪經典勵志文章分享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