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勵志故事之逆風飛翔的普通人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2017普通人的勵志故事
生活中需要一點勵志故事,勵志故事可以你成更加勇敢,勵志故事可以讓我們更加勇敢。以下是陽光網小編為你整理的普通人的勵志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普通人的勵志故事【熱門篇】
出生在伊朗東北部一個貧困家庭。父親做苦力,母親給人家幫傭,勉強維持著一家人的生存,所以剛剛出生,她就掉進了苦難里。
迫于生計,她六歲時隨父母移居到非洲的津巴布韋,她在那里入學,和黑皮膚的孩子成為同學和玩伴。她本應該無憂無慮地享受童年時光,但災難卻不期而至。12歲那年,她小學還沒有畢業,卻突然得了眼疾,她眼里的世界一下子都模糊起來,就連書本上最大的字也看不清楚了。那天,母親帶著她離開校園時,她幾次回頭,也看不清曾經熟悉的老師和同學,她絕望地痛哭流涕。黑暗的世界里,她每天在地獄般的孤寂與痛苦中苦苦掙扎。為了安慰她的情緒,母親每天晚上回來,都要給她講一些外面的見聞。白天,父母都出去做工了,沒有人來陪她,為了打發時光,她就把聽到的那些見聞編成許多感人的故事。沒想到,父母聽了她的故事后,竟被感動得淚流滿面。
16歲時,她的視力漸漸恢復了正常。看著家里的窘境,她主動向父母要求出去做工,賺錢養家。她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電話接線員,每天從早到晚地工作,能賺到買一塊黑面包的錢。一塊黑面包,她也很滿足了,因為這就解決了全家的晚餐問題。但是好景不長,不久,她就因為接錯了一個重要電話而被解雇了。于是,她又開始四處尋找工作,最后,她給一個有錢人家的小孩做保姆,這是個不聽話的孩子,沒辦法,為了哄他高興,她就編各種各樣的故事講給他聽,直到有一天,孩子的父親偶然聽到了她的故事,這位博覽群書的男主人對她說:“你講的故事很精彩,出自哪本書呢?”她害羞地說是自己編出來的。男主人吃驚地對她說:“一定要把你的故事都記錄下來,有一天,你也許會成為作家呢。”這番話,對于16歲的她來說,不過是一句笑話罷了,因為她每天要面對的,還是貧窮的現實生活。
20歲時,她結婚生子了。她憧憬著,自己的人生之路,從此會鋪滿燦爛的陽光。但她沒想到,婚姻卻成了她生命中的一個劫。婚后第三年,那個她認為可以依靠的男人,突然銷聲匿跡了,他拿走了家里所有的財物,扔下了三個幼子和支離破碎的家。想著茫茫的人生之路,她恐懼,心痛,她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里。為了排遣苦悶,她又開始提起筆來寫被自己稱為故事的小說。寫小說,成了可以讓她逃避現實、排遣痛苦的方式。
31歲時,她發現自己實在無法養活三個年幼的兒子了。望著骨瘦如柴的孩子,她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離開貧困的津巴布韋,到外面的世界尋找生機。她帶著孩子離開津巴布韋,經南非開普敦搭乘客輪前往英國。萬里飄搖的輪船上,她兩手空空,囊空如洗。此時,她的全部家當只是背包中的一部反映非洲生活的小說草稿。
剛剛下船,問題就來了。沒有食物,沒有住處,孩子們嗷嗷待哺,她那顆母親的心如同刀割。她拿著自己唯一的籌碼——那部長篇小說的草稿到一些出版社去碰運氣,結果,她處處碰壁,受盡白眼和奚落。沒有人會相信,一個非洲來的流浪女人會寫出可以一讀的小說來。但她沒有別的路可走,她不敢放棄,因為這是自己和孩子們的唯一機會。在半個月的時間里,她幾乎敲遍了倫敦所有出版社的大門,直到有一家出版社同意以《野草在歌唱》為題出版她的小說。
包括她自己,任何人也沒有想到,這部非洲題材的小說出版后竟吸引了無數讀者,整個倫敦出版界在一夜之間都認識了這位帶著三個孩子的年輕母親。
一部小說的成功,讓她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和生活的方向——繼續寫故事,寫小說。童年以來的苦難與坎坷經歷,都成了她創作故事的素材。貧苦的出身,使她對弱者有著天然的親近與同情;對人性的深切關注,又使她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勤奮寫作。結果,她在寫作的道路上一發而不可收,結出了累累碩果。
從1952年開始,她用17年的.時間,創作發表了《暴力的孩子們》《金色筆記》等多部長篇小說。她的作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但與此同時,一些詆毀和攻擊也如風暴般襲來,有些人說她的小說是狹隘思維與偏激思想的混合物,有些人干脆說那是垃圾。她寵辱不驚,唾面自干,埋著頭繼續寫自己的小說。她相信,只要堅持著筆耕不輟,總有一天,人們會理解自己的那些故事,并喜歡這些故事。
時光荏苒,在文字中耕耘的她由少婦變成了老婦,又由老婦熬成了耄耋的白發老婆婆。有一天,當她去超市購買生活用品回來時,看到自家門口擠滿了帶著攝像機的人。她好奇地問那些人:“你們是要在這里拍外景劇嗎?”這些人就告訴她:“你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位白發老婆婆聽了后,卻面無表情,而人們則呼喊著她的名字:多麗絲·萊辛。
瑞典文學院的頒獎公告中這樣寫道:“她用懷疑、熱情、構想的力量來審視一個分裂的文明,以及她那史詩性的女性經歷。”
這一天,距離萊辛88歲生日還有11天,她是目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最高齡者。
普通人的勵志故事【精選篇】
19世紀末的一天,倫敦的一個游戲場內正在進行著一場演出,突然,臺上的演員剛唱兩句就唱不出來了,臺下亂得一塌糊涂。許多觀眾一哄而起,嚷嚷著要退票。
劇場老板一看勢頭不好,只好找人救場,誰知找了一圈也找不到合適的人。這時,一個5歲的小男孩兒站了出來。
“老板,讓我試試,行嗎?”
老板看著小家伙自信的眼神,便同意讓他試一試。結果,他在臺上又唱又跳,把觀眾逗得特別高興,歌唱了一半,好多觀眾便向臺上扔硬幣。
小家伙一邊滑稽地撿起錢,一邊唱得更起勁兒了。在觀眾的歡呼聲中,他一下子唱了好幾首歌。
又過了幾年,法國著名的丑角明星馬塞林來到一個兒童劇團和大家同臺演出。
當時,馬塞林的節目中需要一個演員演一只貓,由于馬塞林的名氣太大,許多優秀的演員都不敢接受這個角色,還是那個小男孩又自告奮勇地站了出來,大家都為他捏了一把汗,誰知他和馬塞林配合得非常默契。
很可能你已經想到,這個小男孩,就是后來名揚世界的幽默藝術大師——卓別林!
有錢人這樣想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渴望一展才華的機會,早日找到人生的夢想舞臺。
然而,當機會來臨的時候,我們常常會顧及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猶豫不決,躊躇不前,以至于錯失了一個又一個實現夢想的機會,最終落得一連串的遺憾。
有時候,可能我們什么都不缺,惟獨缺少大聲說一句“讓我試試”的勇氣!
普通人的勵志故事【經典篇】
我在藍靛廠住的時候,附近有軍營,很早很早就會有軍號響起。冬季天黑,恍惚會覺得每一次響號都是在半夜,我也隨著那號聲起來,被父母推醒,凍得瑟瑟發抖。
朦朧中的軍號聲,空氣中的煤味,就是我在14年前關于北京冬天最初的印象。之所以要這么早起床,是因為那時的體育課有一千米跑,中考也會有這一項。父親便陪我每天早起跑步,我常常睡眼惺忪地跑在藍靛廠荒涼的路上,一路上總是被父親拍腦袋叫我快點。
那時候穿的是雙星跑鞋,英文名叫Double Star。我第一次聽說Double Star的時候以為是Nike之類的名牌,但翻譯過來才知道就是雙星。那時候男生都穿雙星吧,班上只有那么幾個總能穿名牌鞋的,上課的時候會把腳撐得很遠,褲腿也會擼得比旁人要高。他們那幾個的坐姿我到現在都記得,當初不明白他們為什么總那么崴著坐,現在想想大約就是那樣的原因。在那些街燈投不到的路上,我和父親往往是只聽到彼此的喘息和腳步。很多年以后,我在那么多的黃昏陪著父親散步,都會記得當年的與父之路,想起那些年我的長跑總是滿分。
父親那時候是把全部的希望都壓注在我身上了。他從縣國稅局辭職下海到北京做生意,帶著妻子和兒子,家里全部的現金給我交完贊助費就剩下一千了。很多人問我們當初為何那么意氣,拋棄縣城的優渥,北漂來受苦。父母會說,怕孩子將來考上好學校卻供不起,怕考到好學校我們也不認得門。再說到根上,父母會說,因為讀書少,沒多想。
所以,當我第一次在北京上學數學考試才考了79分,父親在夜里得知后摔門而出,立在院子外面,抽煙望著遠方,氣得夾煙的手都在顫抖,那是我見過的父親關于我的最失望的背影。父母是在我小學畢業時帶我來北京玩,玩了就沒回去。在天安門廣場,父親問一個撿瓶子的人一個月可以掙多少,那人說兩千。所以父親說,可以留下來,留下來撿破爛都能活。因為父親的工資當時才八百。現在大家都往公務員里擠,雖然說那時是下海浪潮的尾聲,可父親當時以優異的業績炒了公家的魷魚,還是震動鄉縣,以至于我們那個縣盛傳著謠言說我父親是到北京來販毒的,否則沒有任何邏輯可以解釋。販毒什么的,聊供笑談吧,當初我們是連暖氣都燒不起,每天要砸冰出門的,晚上呵出的水蒸氣會把門死死封住,這個恐怕很少有人體驗過吧。第二年更是窮得過年只剩兩百塊錢,連老家都回不去。
但那個時候,終究沒餓死不是。我母親說北京人傻,吃鴨子就吃皮,留下個那么多肉的大鴨架子就兩塊錢一個,所以母親就買鴨架子給我吃。我不記得自己吃了多少,母親說那時候蹲在門口就能吃下一整只,她看著特別開心,但也總后悔說那時候沒給我補好,害我個頭沒有長得像舅舅那么高。
母親還會買將死的泥鰍給我吃。她說泥鰍早上被販到菜場,顛簸得都會翻白肚子,看起來像死的,所以才賣一塊錢一斤。母親就把它們買回來,用涼水一沖不一會兒就都活了。
其實就是死魚又有什么關系,幾十年前菜場買魚,能有幾條是活的?去年看《女人四十》,上面的母親買魚也是在等魚死,好像還趁賣家不注意使勁拍了那魚。要是這段子擱在相聲里聽會讓人大笑,我聽到也會哈哈大笑,但轉念就想到母親當初買將死的泥鰍。母親買回泥鰍會把它們收拾好,曬到屋頂上。每次見著都可以買,曬干了就存在瓶子里慢慢吃。
有一回母親穿拖鞋上屋頂,下來時滑到,大腳趾戳到鐵簸箕上,流了好多血。一連有一個月,我每幾天攙扶著母親到醫院去換敷藥,走過的那條四季青路,也是我同父親跑步的那條路。
那條路現在完全繁華了起來,一點當年的影子都找不到。當年那條路的樣子我也不記得,因為,要么是在黎明之初有看過,要么是挽著母親時經過。挽著母親的時候,我的心都像她腳一樣疼,哪里會注意到周圍,于是一切關于那條路那個醫院的印象都集中在母親周圍的.幾尺之內,其余的都早已模糊。
當年住過的小屋,我卻記得清清楚楚,記得電飯鍋里的鍋巴香,記得書桌被熱鍋燙過的油漆味,還有后窗飄來的廁所味道。
家里就兩張床,一張桌,一個電燈,一口鍋,最高級的電器是我學英語不得不用的步步高復讀機,那也是我們全家的娛樂工具,一家人吃了飯總能圍著它唱歌錄音。父親有時候出差,兩三月都不能回家,想他的時候我就抱著他的歌聲聽。有回半夜在外面的廁所里放,母親穿好大衣跑了出去,以為是丈夫回來了,卻發現我從廁所里出來抱著復讀機,她罵我神經病。還有次我踩翻了晾在電飯鍋里的開水,燙了一腳的泡,哇哇地哭,母親抱著我一個勁兒地哭,心肝寶貝地喊。那么大的北京,好像就這么一對母子,母親哭喊著,“真對不起,對不起,好好的干嗎到北京受這份罪呢?要是在老家,哪里會這樣燙著腳了。”那倒是真的,我們用電飯鍋煮開水,不就是為了省下一個熱得快的錢么?
但憂患就是如此,會讓親愛的人抱得更緊。父親在日后與我的散步中曾對我說,那時他與母親的感情比新婚還要恩愛。有太多的夜晚,他們都會愁到失眠,但是可以相依為命。
【普通人的勵志故事】相關文章:
普通人勵志成功故事04-04
勵志故事之逆風飛翔的普通人04-06
普通人成功創業的故事11-26
普通人也能成功人生故事12-07
勵志的故事 勵志名人故事04-02
經典勵志故事 啟迪人生勵志故事04-02
尊敬普通人作文01-07
幸福的普通人作文12-09
寫普通人的作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