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普通人成功創業的故事
創業的夢想我們普通人也有,那么在漫漫的創業路上,他們取得成功的背后故事你了解了嗎?下面陽光網小編已經為你們整理了普通人成功創業的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在福建、江浙一帶都有煲鴨湯、吃鹵鴨的習慣,永安市的林珠平在做倒賣肉食的生意中發現,南方所使用的鴨子很大一部分并不產自本地,而是來自北方。他看到有利可圖,于是在2005年開始從北方引進種鴨,進行北鴨南養,誰知接下來,這些遠方來的“客人”,把他折騰到了心力憔悴的地步。
2007年2月6日,養鴨大戶林珠平家里來了一位貴客。永安市委書記江興祿的突然到訪林珠平顯得很不自然,然而意外的好消息又讓他很是興奮,他申請的肉鴨加工場址已經正式通過審批,而且還得到了銀行的貼息貸款,用于他擴大鴨子的養殖和加工規模,一個普通的鴨子養殖戶為什么會得到市里這么重視呢?
永安市委書記 江興祿:“他讓老百姓農民實實在在嘗到了養一只鴨子在40天左右能賺到1元到1.5元錢,從這幾年情況看應該說老百姓得到了實惠,養鴨子嘗到了甜頭。”
林珠平養的鴨子在當地人看來不是一般的鴨子,是他2005年從河南省引進的一個新品種,這些是種鴨,每年向農民提供500萬只鴨苗,靠這些鴨子林珠,他說:已經賺了一千多萬元,當地人看紅了眼,每天都有人到他這養鴨場看個究竟,可是2005年林珠平從河南省引進鴨子的時候,當初并沒有人看好,原因是當地從來沒人養過。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林珠平兄弟幾人做販賣鴨肉雞肉生意,2005年春節前,他在河南省一家肉鴨養殖場采購鴨肉的時候,發現了一種在福建省永安市從未見過的鴨子,叫櫻桃谷鴨,這種鴨子生長期只有40天,相對永安本地的番鴨、麻鴨,生長周期縮短了一個月,這使他產生了把這種鴨子引種到永安大量繁殖,替代當地土鴨的想法,可是他的這一想法引起了永安市有關部門的擔心。
永安市畜牧水產局高級獸醫師 吳景央:“這個品種原來我們這面也沒養過,對它的生活習性也不太了解,因為我們南方比較潮濕,一般都在北方飼養的。”
永安市委書記 江興祿:“這種鴨子從北方到南方能適應嗎?這是第一個疑問,再一個料肉比過程當中能這么節省嗎?”
養鴨子林珠平沒有經驗,但是經濟帳他算的清楚,永安市每天大約要吃掉4000多只鴨子,50%的鴨子是來自北方,這中間巨大的市場商機終于讓林珠平決定背水一戰,2005年3月16日,林珠平不顧別人的反對,執意從河南省引進了6000多只產品鴨,一個月后果然不出人們所料,他剛剛引進的鴨子就病了。
林珠平:“地下養殖鴨子的羽毛很臟很亂,第二個鴨子的皮膚會長疤,40天出欄后會有疤痕。”
永安市畜牧水產局高級獸醫師 吳景央:“因為北方比較干燥,我們南方比較潮濕,我們如果這樣高密度飼養的話,,他說:想發財就去萬通商聯找優質禮品供貨商!,地面比較潮濕,鴨子容易得病。”
這種鴨子主要長在我國的北方,南方地面濕氣大直接養在地上的鴨子很不適應,皮膚容易得病,這是林珠平最初沒想到的,繼續養下去氣候問題解決不了,不養了吧在朋友面前丟了面子,林珠平有些騎虎難下。
鴨子身上結疤痕,直接影響鴨子的品質,鴨毛的價格也會大打折扣,就在林珠平急得束手無策的時候,他忽然想到以前販賣海鮮干品的時候,為了防止受潮,往往涼曬在用涼席搭起的架子上,這讓他受些啟發,他照著樣子用毛竹給鴨子搭起了架子。
林珠平:“這就是網床,它是用當地的毛竹搭起來的,鋪成一片片的,離地面60到80公分的地方,通分而且透氣,對整個飼養起到關鍵的作用。”
林珠平把這些北方的鴨子全部趕上架子,雖然習慣生活在地上的鴨子還有些不適應網床上的生活,但是鴨子從出生到出欄不再與地面接觸,環境變得通風干燥,鴨子的病情逐漸好轉,就這樣林珠平巧妙的利用網床養殖的辦法解決了北鴨南養的關鍵問題。
林珠平:“你看這鴨子多健康多漂亮,多干燥,多漂亮,這鴨子又干凈又不會生病,因為在網床上改變了那種傳統的養殖模式。”
解決了養殖中的技術問題,林珠平開始利用引進的種鴨大量繁育產品鴨,按照市場價格每斤鴨子賣到7、9元錢,去掉成本費每只鴨子有1、5元的利潤,可是林珠平不甘心把這些活鴨子就這樣賣掉了,2005年6月,他與幾個朋友合伙建了鴨肉加工廠,加工成半成品的鴨肉利潤又增加了兩倍多。生產鴨產品,牽扯到產品的質量、銷售問題,攤子鋪大了林珠平有些顧不過來,那么多的鴨子誰來管呢?
這個叫上官克新的農民很早就有養鴨子的想法,林珠平主動找到他幫建了網床,賒欠了一萬只鴨苗,鴨子出欄后林珠平全部回收,一個月后,上官克新就見到了效益。
養殖戶 上官克新:“平均一只可以賺1、5到2元,如果一年養10來萬只那就賺10萬元錢。”
大家:“你一年養多少?”
養殖戶 上官克新:“我這一批一萬多。”
大家:“你一年出多少批?
養殖戶 上官克新:“一年差不多10來批。”
上官克新養北方鴨子的事很多人都在看結果,見到了效益大家都很感興趣,林珠平借著這個機會和幾百戶農民簽訂了供銷合同,鴨子原料有了保障,林珠平一門心思做他的鴨肉加工生意。
林珠平做了十幾年的鴨肉貿易生意,朋友多路子廣,但是他的鴨產品一般人不賣,而是專門供應那些以前和他一起做貿易的老朋友。
經銷商 林水平:“他們廠里對我們有很大的照顧,幾乎等于我們有優先權,可以先拉到貨,一大部分可以先拉到我們這,別人訂不到的貨我們有辦法拉到這貨。”
雖然林珠平鴨產品價格并不比市場上的低,但是到他這采購的那些老朋友們卻省去了北方采購的費用,大家的關系也就越走越近。
朋友的相互關照林珠平的生意也越做越好,2005年下半年他已經與800多農戶簽訂了養殖供銷合同,建立了30多個養殖基地,實實在在的效益和輻射功能不但打消了當地政府的顧慮,而且還把林珠平的養鴨場扶持為當地的龍頭企業,就在林珠平加快發展的時侯,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了,2005年8月16日,一場百年不遇的洪水襲卷了永安市,僅僅是兩個多小時給永安市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對林珠平的打擊也是致命的。
林珠平:“總共才兩個鐘頭,水滿金山,整個廠沒掉,全部沖的一塌糊涂,鴨子飛的到處都是,這邊抓幾只撿回來,那邊抓幾只撿回來,都不一樣,那心情無法形容。”
一萬多平米的網床全部被摧毀,種鴨場的鴨子所剩無幾,這場洪水讓林珠平和股東損失了500多萬元,一夜之間林珠平幾乎又回到了起點,這場殘酷的自然災害給林珠平最大的打擊,還不只是自己遭受的經濟損失,那些與他簽訂了養殖合同的農戶也是這場洪水的受害者,他心里明白這事不能就這樣完了。
林珠平:“沒有退路,沒有選擇了,只有往前進邁步再往前走。”
大家:“為什么?”
林珠平:“因為牽涉到這么多農民的效益問題,牽涉到很多東西,牽涉到社會問題,投資很多錢,不但我們投資了養殖戶也投資了,養殖基地也投資了。”
帶動農戶養鴨子本來是件好事,沒想到一場洪水讓那么多人因為這鴨子而遭受了經濟損失,重新再建養鴨場需要上百萬元的資金,林珠平實在是拿不出那么多錢,正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他一直關照的那些做貿易的朋友們鼎力相助,很快幫助他湊足了啟動資金,林珠平的企業起死回生。
經銷商 于少春:“既然做生意就得合作,我們就以朋友關系來講,朋友關系就得互相幫忙互相體諒。”
在與這些客戶來往中,林珠平逐漸篩選出一些會經營重情誼的大客戶,在生意中建立朋友關系,林珠平的弟弟專門為他們提供一些便利條件,通過減少中間環節提升客戶的利潤空間,為此林珠平與這些朋友的關系變得更加牢固。
林珠平的弟弟 林珍水:“手里抓了大約幾十個象樣的大的客戶。”
大家:“這些客戶都分布在什么地方?”
林珠平的弟弟 林珍水:“分布在長江以南,主要在長江以南。”
林珠平從農戶那收購回來的鴨子全部進行加工分解,形成鴨翅、鴨腳、鴨頭、鴨舌等40多個品種,每天屠宰2萬只鴨子,每個月的純利潤50多萬,產品占領了福建、廣州、浙江市場。
林珠平的弟弟 林珍水:“這個行業就是價格波動的比較厲害,產品價格波動的厲害,但是我們這塊穩住長江以南,江南的老客戶,我們的產品把好質量關,價格相對穩定。”
林珠平:“有這么一大推的客戶,減輕了企業銷售這塊的困難,人家企業是考慮銷售,我們企業是不考慮銷售,現在還是怎么樣抓住生產為主。”
就在林珠平開足馬力加班加點忙著生產的時候,2005年9月,禽流感爆發了,林珠平的鴨子加工場又一次面臨生死抉擇。
林珠平的弟弟 林珍水:“禽流感疫情產品賣不出去,每天農民手上收的鴨子放在庫里面,一年多的產品銷售的量基本沒有達到20—30%,今天收20萬才賣7萬元,資金轉都轉不過來。”
因為禽流感疫情,價值一千多萬元的鴨產品全部積壓,而農民們養大出欄的鴨子還得照常回收,加工車間也停不下來,銷售基本為零,資金只出不入,林珠平有些支撐不住了。
林珠平的弟弟 林珍水:“農民的鴨子他一交馬上就給他結帳,農民的錢不能拖欠,工人的錢不能拖欠,天天都要吵這錢。”
林珠平:“不做是不行的,就是趕鴨子上架,逼上梁山,你非得做不行,因為帶動方方面面的影響面非常大。”
就在所有股東情緒即將崩潰的時候,2006年7月禽流感疫情解除了,但是大家的心情并沒有因此而輕松,因為受疫情影響,庫存的400多噸產品短時間內也銷售不出去,為了資金能夠快速回籠,林珠平和弟弟迅速與以前得到了他們關照過的朋友們取得了聯系。
經銷商 于少春:“像禽流感的時候鴨產品是比較難銷的,林老板也會叫我們搞一些什么活動,搞一些特價我們慢慢把這貨促銷掉,賺多賺少自己能做得到的,既然是朋友就要相互幫忙,合作十多年了。”
因為以前得到過林珠平的關照,現在聽說林珠平遇到了難事,一下來了幾十個客商幫助他銷售積壓在庫里的鴨產品。
林珠平的弟弟 林珍水:“包括長沙的、成都的,貴陽的老客戶,一個人拉一點貨回去,一個多月之內就把這貨全部拉走。”
大家:“一天出多少貨?”
林珠平的弟弟 林珍水:“一天出100多噸。”
大家:“一個多月資金回來多少?”
林珠平的弟弟 林珍水:“回來一千多萬,緩和了企業的壓力。”
林珠平利用朋友關系不但穩定了鴨子的銷路,還規避了市場風險。2007年林珠平的鴨子加工廠每年的屠宰量達到了600萬只,鴨子的養殖和加工全部實現訂單生產,林珠平在鴨子身上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普通人成功創業的故事二
養殖人參雞價格1000元只開啟致富路
一枚雞蛋售價35元,差不多是土雞蛋的40倍;一只雞售價1200到2500元不等,在市場上可以買20到40只土雞——這些事兒聽起來是不是有些不靠譜?
靠譜!因為長潭河中壩村9組有個“養雞怪人”龔倫朋,他從家傳古醫書中得到啟示,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創制出“人參+大米”的人參雞飼養秘方,并經試喂獲得成功。此后,他用獨家研制的雞飼料喂養烏雞,生產“能鵬”人參雞和人參雞蛋投向市場,市場行情和經濟效益看好。
在長潭河侗族鄉龔姓是大姓。“我們祖籍在江西,后遷入湖南,因逃水災遷入現居地。”中壩村書記龔光義介紹。當地龔氏是中醫世家,明代有宮廷御醫龔廷賢,清代有地方名醫龔祖輝。龔倫朋打開保險柜,向記者展示龔廷賢的著作《壽世保元》等系列古醫書和龔祖輝的照片原件。
“十幾歲的時候,我得了‘歪嘴風’,也就是現在的面癱。當時到醫院拿了些藥沒治好,父親就叫我用醋和生石灰調和后涂在臉上,沒過幾天病就好了。”龔倫朋回憶當年的情形。他知道父親講的偏方來自家里的祖傳醫書,從此就對這些珍寶著了迷。
和妻子在外地打工的十余年間,龔倫朋一直把家傳醫書帶在身邊。然而,陰陽術數、經絡穴位……這個既非古文專業又非醫學專業畢業的農民,要看懂古醫書談何容易!好在他生在中醫世家。他買來字典,自制新舊詞對照表,別人放工后休息,他一有空就學習,日積月累,記的筆記本有一摞,終于學有所獲。
龔倫朋從先祖龔廷賢的著述中看到“人參雞”,在長輩的片言只語中得知些許信息,他決定喂養人參雞,走好“研發、投產、銷售”之路。“創新創業不是容易的事,每一步都非常艱難。”年近50的龔倫朋感慨道。
由于飼料配方比不當、雞子生長條件不優,喂養技術不到位……兩三年下來,夫妻倆積攢的20余萬元辛苦錢全交了“學費”。“最難的時候,我家電飯煲壞了都沒錢添置。”妻子李紹瓊回憶。雖然衣食無著,為學喂養技術,龔倫朋到外地辦得好的雞廠去義務勞動,學習知識,積累經驗。
由于養殖“人參雞”成本高,2008年,每只“人參雞”售價達500元、雞蛋達15元每個。當時很多村民說:“500元一只的雞從來就沒有聽說過,更別說買來吃。”由于“人參雞”價格昂貴,農村普通百姓消費不起,導致當地顧客很少。幾個月時間轉眼就過去了,賣出去的“人參雞”卻屈指可數,這讓陷入銷售困境的龔倫鵬犯難了。
但是,即使銷售情況不理想,龔倫鵬卻始終堅信“人參雞”的市場潛力和食療療效。白天他在網上讀報,加強業務學習,晚上在雞舍一待就是一夜,仔細觀察“人參雞”的生長特點。那段時間,妻子李紹瓊以為丈夫“瘋”了,成天和雞住在一起,簡直是不可理喻。為此,夫妻間發生了很多爭執。“如果不是我一直堅信養殖‘人參雞’的前途,或許我早就放棄了。但是,我就是‘一條道走到黑’的人,這么多年,不管遇到什么情況,我都咬牙挺過來了,現在總算是有點盼頭了。”在談到前幾年的經歷時,龔倫鵬還是很感慨。
3月14日,在廣東工作的好友李俊從東莞來到龔倫鵬家,詳細了解“人參雞”的銷售情況。當談到“人參雞”價格過高、本地銷售量少的情況時,兩人商定由李俊聯系廣東商家拓寬外圍銷售渠道,龔倫鵬在家發展養殖。李俊回到東莞后,充分發揮自己人脈關系廣的優勢,通過將“人參雞”和雞蛋贈送給親戚、朋友、同事試吃的方式,對“人參雞”進行廣泛宣傳。隨后,浙江、廣東等地慕名而來的商家越來越多,每只“人參雞”賣到1000至1200元,雞蛋賣到每個30元。本地村民看到“人參雞”對外銷售的情況越來越好,也開始嘗試購買。“現在好了,外地的銷售渠道逐漸打開,我相信本地的銷售情況也會越來越好。我對自己選的產業很有信心。”不管經歷多少困難、遇到多少挫折,談到“人參雞”養殖,龔倫鵬總是信心十足。
難關一道道攻克后,龔倫朋的`事業走上正軌。在組建人參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基礎上,2014年3月,宣恩縣能鵬人參雞開發有限公司成立,同時注冊“能鵬”牌29類、31類兩個商標。
此后,該公司的人參雞、人參雞蛋作為宣恩縣的特色產品之一,先后參加23屆食博會、第九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連續參加第一、第二屆“中國恩施·世界硒都硒產品博覽會”,在第二屆硒博會上,人參雞蛋獲“中國名優硒產品”稱號。
經送恩施州產品質量監測監督檢驗所“國家富硒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檢測,“能鵬”人參雞蛋硒含量為53.6μg/100g,標準要求是≥15g/㎎,高于標準3倍多。“能鵬”人參雞和人參雞蛋獲質監部門發放的“三顆星”(富有機硒)標志標識。
經州質監所檢測,“能鵬”人參雞蛋VB1含量1.25㎎/㎏、VB2含量3.84㎎/㎏;16種氨基酸總量186.04g/㎏;棕櫚酸2.386g/100g,測定低限是0.005g/100g;鋅含量3.5㎎/㎏,DHA含量0.08g/100g,等等。通過省獸藥監察所檢測,“能鵬”人參雞蛋不含A02、AM02等7種常規抗生素……
2015年7月5日,宣恩縣倫鵬人參雞開發有限公司授權xx源實原商貿有限公司為華中地區代理銷售商。人參雞以其獨特的保健價值受到人們的喜愛,公司現有三家代理商,分布在北京、廣州。
目前,公司有三家加盟養殖戶,喂養人參雞400余只,日均產蛋200枚,年產值可達250余萬元。“下一步,我將擴大生產,同時向國家專利局申請人參雞飼料專利,開發人參雞蛋粉。”談起公司前景,龔倫朋信心十足。 相關新聞:
“人參雞場”的場主名叫龔倫朋,今年48歲,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中壩村的一名土家族農民。龔倫朋出生于中醫世家,5年前他跟妻子帶著打工掙下的20多萬元,準備回家修建新房。在整理舊屋中祖父留下的醫術書籍時,他偶然發現了其中關于“人參雞”養殖方法和藥用食療價值的介紹,于是他跟妻子商量,先暫緩修房,將積蓄用來投資養殖“人參雞”。
雖然最開始妻子和鄰居紛紛表示不理解,但這并未阻擋龔倫朋嘗試的腳步。按照祖父留下的方法,龔倫朋幾經嘗試并不斷改進,終于成功探索出了適合飼養“人參雞”的“人參飼料”,逐漸形成一整套“人參雞”養殖系統。他養殖的“人參雞”,每只價格都在千元以上,“人參雞蛋”也能賣出30元一個的天價。
今年初,龔倫朋成立了專業合作社,目前已經有6戶人家加入,他們按照龔倫朋的要求喂養人參雞,再由龔倫朋統一回收外銷。“接下來,我將根據市場需求情況,決定合作社的發展規模”,龔倫朋說到,“在我們這樣偏僻、貧窮的山村里,如果能發展到5000只的養殖規模,村民增收致富將不再是夢想。”
普通人成功創業的故事三
鵪鵓養殖致富養成賺錢“一條龍”
核心提示:用誠信贏得客戶和市場,組織大量養殖戶發展規模養殖,提高產品質量共同闖市場。
致富項目:鵪鶉養殖
案例地點:焦作市武陟縣
致富人物:亢希坤
適合人群:普通投資者所需場地:固定養殖場地?
鵪鶉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野生小鳥,享有“天上飛禽數鵪鶉,地上走獸數狗肉”的美名,清燉或者油炸燒烤都.是難得的美味,產下的鵪鶉蛋一天一個,營養價值可以和雞蛋相媲美。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焦作武陟縣馮李村的村民就開始養殖鵪鶉,如今,村里男女老少都掌握了這門養殖技術,由此而形成的鵪鶉產業發展得紅紅火火。
養殖戶:每天的孵化量就是3萬只左右。
收購商:一天能收6000多斤到8000來斤。
而說起馮李村的鵪鶉產業,就不能不提亢希坤,1998年,亢希坤第一批精心飼養的3000只鵪鶉出籠了。
亢希坤:養下來當時行情也不錯,賺了有七八千塊錢,當時養下來咱也有個想法。
1998年,一些外地商人紛紛來到村里源源不斷地高價收購“青年”鵪鶉。隨著“青年”鵪鶉的熱銷,幼年鵪鶉的價格也一路走高,馮李村的鵪鶉養殖迎來了一次熱潮。搞鵪鶉孵化成了當時最賺錢的生意,這讓亢希坤看到了發財的機會。
亢希坤:當時天天有人來這里拉這個青年鳥,一天要走一二十萬只,就琢磨著他天天來拉大的,小的肯定好賣,就想著去孵鵪鶉。
孵化鵪鶉要比養鵪鶉投資大、技術要求也高,為了趕上這發財快車,亢希坤把全部家底拿出來建起了自己的孵化室。
亢希坤:結果呢,出了一批不成,出了一批不成,7、8批都不成功,當時的損失大概要有2萬多。
亢希坤弄不明白,這被馮李村人稱為看家本領的鵪鶉孵化技術,咋就成了砸飯碗的倒霉事呢。
亢希坤:爛塑料紙把那個拔氣筒給蓋著了,導致一氧化碳回流,導致鵪鶉都中毒死亡。
.第一批鵪鵓苗終于孵化成功了,亢希坤指望著趕緊賣幾批鵪鶉苗,把孵化鵪鶉的損失撈回來,然而市場迎接他的卻是一盆冷水。
亢希坤:汝燃那些拉烏的,不來收烏了,出來的小鳥5分錢一只都沒人要了。
亢希坤血本無歸,只有靠練就的養殖和孵化技術吃飯了,正愁英雄無用武之地,一宗大生意找上了門。
亢希坤:由于住的離公路近,正好碰見有幾個人下車,下車他們問這兒是不是養鵪鶉。遇見這幾個淇縣人是我事業的轉折點。
1998年在鶴壁淇縣有很多養豬、養雞的專業戶也賠了錢,閑置了大量的.養豬場、養雞場,淇縣人聽說鵪鶉的行情不錯,便慕名來到馮李村取經,出于對亢希坤的人品和技術的認可,考察之后不久,他們便邀請亢希坤到淇縣洽談合作。
亢希坤:疾病該怎么防治,規模多大,我都認真的進行現場指導,淇縣養殖戶都成功了。
隨后的幾個月里,亢希坤往返于淇縣和武陟之間,幫助淇縣人養鵪鶉,并且把村里沒有銷路的鵪鶉苗拉到那里銷售,獲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
亢希坤:因為數量相"-3大,一只鳥雖說賺不了多少錢,但是他們一家一家都是萬把只,這大概有兩三月,把我那個外債還清了。這算是我第二次起步。并且,這正沒出路的東西咱把它賣出去了,當時村里邊人對咱評價相當不錯。
這時,淇縣養殖戶的種苗供應幾乎成了亢希坤的獨門生意,供應給人家的種苗如何保證質量也成了他經常頭疼的問題。
亢希坤:這些青年鳥,他們喂的參差不齊,該預防的沒給人家預防,這導致人家沒喂多長時間,人家鵪鶉的犯病發病是相當的高,提起鵪鶉都害怕,這時我發現這些問題后,決定自己重新搞孵化。‘?
苗子好,養出來的鵪鶉才能好,才能培養自己的回頭客,建立穩定的銷售網絡,這是在二次孵化中亢希坤認準的道理。
亢希坤:當時20多天都沒有脫這個襯衣,可以說就在那地上躺著,半個小時左右那就得起一次,看看,直到最后鵪鶉孵化成功。因為出現過煤氣那個事了,對這個是相當注意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次孵出的鵪鶉苗很爭氣,不但平平安安地順利出殼,還給亢希坤掙到了一塊在市場上立足的金字招牌。
養殖戶:后起之秀,把這個東西搞進化了。亢希坤這個種苗啊,既健康,種苗成活率高,銷路也好。
通過口碑相傳,2002年起,亢希坤的鵪鶉苗開始遠銷到河北、山東、陜西、甘肅等省,但這出殼才幾十天的小東西能不能經受住長途運輸的考驗,亢希坤不敢有一點的疏忽大意,可就是這樣在一次去甘肅的送貨途中,意外還是發生了。
亢希坤:司機可能是困了,跟人家追尾了,車撞著人家車大概有20公分寬,當時那個大燈碗,扎到我腿上,當時那個骨屑都出來了,醫生叫我看。
卡車在異鄉的公路上停下來,人受了傷,鵪鵓苗也掙扎在死亡的邊緣,這次送貨幾乎注定是一個人財兩空的結局。
亢希坤:因為你這是張嘴兒東西,你裝到車上,在地上不走,它不吃不喝,持續的時間長,這是個鳥,一車裝得多,溫度高,持續時間一長,它直接都死了。叫司機在當地租了個車,倒車,把我抬到車上,又出發了,當時感動的司機當場都在那兒哭了。
愛拼才會贏,憑著一股子沖勁兒,亢希坤贏得了市場,打過交道的客戶都成了回頭客。但分散的養殖戶鵪鶉蛋往哪里銷,生產期過后該淘汰的鵪鶉如何處理,這些問題不解決,自己的生意還是做不大。這時候,亢希坤就想著把發展起來的養殖戶和自己建立的銷售網絡進行資源整合,從供應種苗,供應飼料,組織防疫,到回收鵪鶉蛋,再到組織青年鳥和淘汰鳥外銷,他在養殖戶和市場之間搞起了一條龍服務。
亢希坤:我走這個模式,把這個鵪鶉蛋從外邊回過來,每天大概有萬把斤,貨源有一定的保障,比較平穩,信譽度又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下邊給咱喂鳥的人、客戶也越來越多,截止到今天,我下邊發展有100多萬只鵪鶉。
這種雙贏的做法讓亢希坤的鵪鶉生意一步領先,步步領先,這個曾經賠得一無所有的年輕人,如今成了在村里舉足輕重的產銷大戶。
【普通人成功創業的故事】相關文章:
普通人勵志成功故事04-04
成功創業故事12-09
成功創業故事04-07
普通人也能成功人生故事12-07
創業成功勵志故事04-04
成功的秘訣的創業故事03-24
果農的成功創業故事03-24
養殖成功的創業故事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