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勵志人物正能量故事

時間:2017-06-09 16:31:41 勵志人物 我要投稿

勵志人物正能量故事

  勵志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的,充滿正能量很重要,那么那些勵志的人物你了解多少呢?他們的故事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下面陽光網小編已經為你們整理了勵志人物正能量故事,希望可以幫到你。

勵志人物正能量故事

  勵志人物正能量故事篇(一)

  吳亞軍:我只是一個會做事的人

  “5年后,龍湖成為重慶最好的房地產企業之一,10年后成為全國最好的企業之一”。在一個公司成立之初,就說出如此豪言,很難想象是出自一個弱女子之口。而這句豪言,時至今日,已經一一實現。“龍湖帝國”締造者吳亞軍,正在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雖市是一介女流,卻依然能在男性占主導的中國房地產界,創造屬于自己的輝煌。

  創業生涯頗具“傳奇”色彩

  1995年6月,吳亞軍成立了重慶中建科置業有限公司,公司確立了以房地產為核心的發展戰略,將住宅開發作為主導方向的終極目標。不久,重慶中建科置業有限公司更名為重慶龍湖地產發展有限公司。2006年在北京籌建管理總部,2009年上市。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龍湖的業務已經遍布中國西部、環渤海、長三角、華南和華中20個城市,累計已開發項目96個,建筑面積約1400萬平方米,待開發土地儲備約4000萬平方米。經過20年的高速發展,龍湖從一家區域性開發商進入全國性房企的“第一梯隊”。

  胡潤富豪榜中的“2014全球白手起家女富豪榜”,龍湖地產董事長吳亞軍位列第三名。而她的創業生涯頗有幾分傳奇色彩。

  1988年,工科出身的她成為一家名不見經傳的行業報紙的記者,6年后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并開始涉足房地產業。吳亞軍在進軍房地產的道路一開始也頗為順利,在2004年10月,龍湖聯姻世界500強香港置地,合作投資40億元,開發“大竹林”時尚生活社區。而吳亞軍當時在合作儀式上就對媒體稱:龍湖的理想是做百年老店,通過與置地的合作,可以學到一個屹立100多年的國際化房企精微的東西。

  在2009年,龍湖地產通過資本市場完成了造富神話。2009年11月21日,重慶地產商龍湖地產在港交所正式掛牌。而吳亞軍與其丈夫蔡奎身家高達325.65億港元,一舉超越碧桂園大股東楊惠妍晉升中國房地產女首富。在2011年9月28日,胡潤公布《2011胡潤女富豪榜》及《2011胡潤全球白手起家女富豪榜》。吳亞軍以家族財富420億元,取代張茵成為“2011年中國女首富”。

  在過去的2013年,龍湖也交出了無可挑剔的成績單。根據龍湖公布的2013年年報顯示,去年公司營業額增長48.8%至415.1億元。

  低調做事創造龍湖帝國

  雖然戴上了地產女首富的光環,但吳亞軍仍然有些神秘。在重慶地產圈內,吳亞軍被比喻為“三不人物”——不簽名、不上鏡、不接受采訪。這位女富豪低調行事,互聯網上的照片甚至不超過5張,媒體對她也是“只聞其名,不見其人”。

  吳亞軍其實是一個開放而謹慎的人。龍湖內部不設副職,沒有秘書,她經常參加企業家們的聚會,并與各個行業的翹楚們進行交流,但是沒有定論的東西她從不向外界表露亦從不接受媒體的采訪。

  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企業,首先要把客戶服務好。而“善待你一生”這個理念,就是吳亞軍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企業的獨門秘訣。

  龍湖南苑是吳亞軍的第一個項目,當時該項目打出了“善待你一生”的廣告,后來這句簡單的廣告詞也成為地產界的經典。

  作為龍湖第一個項目,吳亞軍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她本人也表示,“任何一個決策都反復推敲討論,本想第一個項目少犯點錯誤,結果一不留神居然成了精品。”1997年后,因為龍湖花園產品舍得投入,物業服務名聲也很好,再加上沾了示范工程的光,很快就在重慶和全國聲名鵲起,許多領導人都來參觀。至此,龍湖的名聲逐漸打開。

  據傳,后來王石來到龍湖地產參觀,出來后看見進門前隨意脫下的鞋子被掉轉了方向,整齊地擺在門前,不禁發出感嘆:“可怕的龍湖”。

  正是這些不經意的細節,使吳亞軍和她的龍湖用僅僅二十年不到的時間就迅速席卷了整個中國大地。吳亞軍曾在地產中國網舉辦的紅榜評選活動中兩次上榜,2009被評為最低調的地產實干家,2011被評為最能進退帷幄的地產巾幗。

  而吳亞軍的獲獎理由可謂是對其最直觀的寫照:時人看來,她很低調;而在內部員工眼里,她是個工作狂,最大的愛好就是干活。她帶領龍湖地產從重慶到北京、上海到更多城市,企業的穩健擴張和發展足以證明她審時度勢的才能。而吳亞軍也用她的成功在房地產領域證明了自己“巾幗不讓須眉”。

  對于外界的稱贊,吳亞軍只是用一句“我只是一個做事的人”簡單地回應。

  勵志人物正能量故事篇(二)

  李嘉誠為何能15年來一直穩當華人首富

  創業至今60多年,雖歷經多次經濟危機,但沒有一年虧損;自從1999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華人首富以來,15年間不管風云如何變幻始終穩居這一寶座。這就是李嘉誠。

  李嘉誠,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成為超人之前的那個人

  “外人都將他看作超人,而他自己,則始終將自己看成是變成超人之前的那個人。”

  85歲的李嘉誠,從早年創業至今,一直保持著兩個習慣:一是睡覺之前,一定要看書,非專業書籍,他會抓重點看,如果跟公司的專業有關,就算再難看,他也會把它看完;二是晚飯之后,一定要看十幾二十分鐘的英文電視,不僅要看,還要跟著大聲說,因為“怕落伍”。

  這種勤奮和自律,非一般人能比。

  關于工作習慣,最為著名的細節是李嘉誠的作息時間:不論幾點睡覺,一定在清晨5點59分鬧鈴響后起床。隨后,他聽新聞,打一個半小時高爾夫,然后去辦公室。

  熟悉李嘉誠的人士表示,他是一個危機感很強的人,他每天90%的時間,都在考慮未來的事情。他總是時刻在內心創造公司的逆境,不停地給自己提問,然后想出解決問題的方式,“等到危機來的時候,他就已經做好了準備”。

  一個被廣為傳播的事實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而在這之前,李嘉誠已經準確預見,并早已做好了準備,等到危機來臨時,集團不但安然無恙,還從中獲得了擴張的機會。

  作為一個商人,李嘉誠對數字尤其敏感。

  從20歲起,李嘉誠便熱衷于閱讀其他公司的年報。除了尋找投資機會,也從中學習其他公司會計處理方法的優點和漏弊,以及公司資源的分布。他自稱可以對集團內任何一間公司近年發展的數據,準確地說出其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看一看便能牢記,是因為我投入。”

  對于信息的重要性,李嘉誠常常一再強調。雖已85歲高齡,但他對新技術的了解,并不遜于年輕人。在李的辦公室,左手邊擺著兩臺電腦,實時顯示旗下公司的股價變動。而在側面辦公桌上,則擺著他的蘋果筆記本,這是他日常工作所用的。

  每天早晨,李嘉誠都能在辦公桌上收到一份當日的全球新聞列表。據一位跟隨他十余年的人士透露,這份新聞列表并非摘要,而是一個又一個的新聞標題,多來自《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等全球知名媒體。李嘉誠會先瀏覽,然后選擇其中想看的文章,讓人翻譯出來細讀。

  李嘉誠的這個習慣堅持了十余年,并因此而專門設立了一個四人小組,負責這項工作。而他之所以看標題,不看摘要,是不想被別人誤導。

  據另一位員工透露,以前,李嘉誠看新聞喜歡紙質版,iPad出來之后,他就只看電子版了。李現在用的是iPhone手機。

  這些習慣,讓李嘉誠始終站在資訊的最前沿,也讓這個老人投資了一系列高科技公司。

  李的多位下屬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李嘉誠非常善于問問題,遇到一個新事物,他總是會想,這和我、和我的公司有什么關系?他總是會將自己的問題交給專業的人去尋找答案。

  比如,在Facebook等社交媒體開始火起來的時候,李嘉誠曾經問過旗下公關團隊一個問題:怎么看待其和平面媒體以及網上媒體對集團公關的影響?

  為了回答李嘉誠的這個問題,公關團隊專門召開最高會議進行討論,形成專題報告向李匯報。有趣的是,最后這個團隊甚至開發了一款軟件,專門用以評價不同渠道的公關效果。

  “如果李先生是個停滯的人,就不可能有今日之成就。”李嘉誠的一位下屬感嘆,“外人都將他看成超人,而他自己,則始終將自己看著是變成超人之前的那個人”。

  與自己相處

  他幾乎從不生氣,見到所有人,都是一副標準的笑臉。

  熟悉李嘉誠的人,也常說他們看不懂他。他幾乎從不生氣,見到所有人,都是一副標準的笑臉。

  “他真的沒有生氣過嗎?他會因為什么事情而難過?他發過火嗎?”面對這一連串問題,幾位跟了李嘉誠十年以上的下屬一臉迷茫,想了很久,他們實在回憶不起是否有過這樣的場景。

  當你問起李嘉誠強勢的一面時,其中一位跟了李二十余年的高層反問:強勢怎么定義?

  在她這么多年的印象中,李決斷非常之快,但并不是個咄咄逼人的人,他很會傾聽下屬的意見,“如果你是對的,他會聽你的,而不是堅持他的”。

  在生活中,李嘉誠時常表現出單純快樂的一面。走在香港的大街上,李就變成了一個念舊好玩的老頭,總是和身邊的人說,這里原來是啥樣的。

  另一位跟了李十幾年的下屬透露,李嘉誠喜歡看電影,而且,看電影時,他的“代入感”很強,每次都會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色,然后隨著劇情起伏,“過他們的生活”。

  在這位下屬看來,李嘉誠其實是個感情很豐富的人,但他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他很懂得控制自己的情感。

  李嘉誠將這種冷靜歸于他喜歡看書,“我喜歡看書,什么書都看,這對我都有用,今天有用,明天也有用。所以,很多大事來的時候,我也能解決”。

  孤獨是他最自然的常態

  “他會不斷自己拋問題、自己回答。”

  雖為華人首富,但李嘉誠卻過著清教徒般的生活。

  鏡頭前,李總是藍黑色西裝套裝搭配白襯衫,而領帶永遠是藍白色系,李樂于向別人展示他穿了數十年的西裝皮鞋勝于向別人展示他成功的生意。

  李的辦公室,像他的`打扮一樣簡單,除了一望無際的維多利亞港海景。

  偌大的辦公桌上,只有一沓很小的便箋紙,兩支筆,一副放大鏡,李每周在這里工作五天半。

  辦公桌的對面,是黑色的沙發和茶幾。沒有靠墊,沒有煙灰缸,也沒有潮州人最喜歡的功夫茶具,只是孤零零地擺著一個裝飾盒。

  李嘉誠辦公室最惹眼的,是清代儒將左宗棠題于江蘇無錫梅園的詩句:

  發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

  這24個字,凝聚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李嘉誠則將其視為自己的人生信條。

  “孤獨感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他最自然的常態。”那位熟知李嘉誠經歷的高層如此評價道。在她看來,經歷過少年磨難的李嘉誠,早已習慣了孤獨的感覺。

  回憶早年的苦學生涯,李說,“別人是自學,我是‘搶學問’,搶時間自學。”

  這是一個孤獨之旅,命運剝奪他的,李要靠自己搶回來。沒有學歷、人脈、資金,想出人頭地,自學是他唯一武器。

  “孤獨是他的能量,也是他的朋友。獨處時,他腦海會開始做思想的掙扎,會不斷自己拋問題、自己回答。”李的一位友人說,“他現在的習慣,就是來自于此。”

  在創辦長江塑料廠時,李又開始訂閱英文《當代塑料》及其他西方專門的塑料雜志。與此同時,李開始將部分資金投資華爾街上市公司股票,李從不按直覺投資,而是仔細研讀公司財報,研究商業規則。華爾街財報是李的英文老師、商業教練,也是李的私人投資獲利來源。

  在這位友人看來,經過幾十年的磨煉,李嘉誠早已學會了和孤獨相處,所以,登上人生的高峰之后,少有高處不勝寒之感。

  在李嘉誠的辦公桌上,有兩塊小玻璃,上面是李自己寫的兩段話,一段是:求百事之榮,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怨。而另一段則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建立在尊重之上的商業帝國

  早在很多年前,李就已經不管具體業務,他的時間和精力,基本花在“定坐標”上。

  相比他內心的隱秘世界,普通人更感興趣的是他的財富帝國。

  一個地產商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李最讓人敬佩的,不是他在香港的成功,而是他在世界上的成功。同為商人的他感慨,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成功商人很多,但一旦走上國際化道路,許多人就因不適應而鎩羽而歸。

  但李嘉誠不同,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李就一步一步走向世界,且屢戰屢勝,幾乎從無敗績。

  而今,李嘉誠的商業版圖遍布全球52個國家,從事的產業,橫跨通信、基建、港口、石油、零售等多個領域。集團員工超過26萬人……他是如何做到的?

  “build on respect(建立在尊重之上)”。李嘉誠身邊一位高管脫口而出。

  在李嘉誠身邊的高管們看來,尊重所有人,是李嘉誠公司的核心文化,也是這么多年其能夠馳騁全球的秘訣所在。“每個人都有很多選擇,為什么要跟著你?你給我很多錢,但需要犧牲我的尊嚴,我不會跟著你;但如果你因為我有能力,尊重我,給我空間和舞臺,我一定會跟著你。”

  一個可以佐證的事實是,在李嘉誠旗下公司,員工的離職率通常都非常低,多數員工都是跟著李打拼了數年的,這里當然也包括很多老外,“他們能留下來,更是因為如此(被尊重)。”

  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中,李嘉誠時時處處都表現出這一點。李認真地傾聽每一個人的問題,生怕沒有回答清楚,約好了用普通話采訪,李就一直用普通話,雖然潮州話對他來說更自如。李會照顧每一個人的感受,聽問題時,專注如小學生;回答時,一定會看著對方。

  李給每個人都發了一張名片,但輪到攝影師時,名片派完了。讓人意外的是,采訪進行到一半,李突然向遠處的助手要了一張,補給了攝影師。他的舉動是如此自然。

  李嘉誠不希望別人稱呼他為老板,他更愿意以“領袖”要求自己。“一般而言,做老板簡單得多,你的權力主要來自你的地位,這可能是上天的緣分或憑著你的努力和專業的知識。做領袖就比較復雜,你的力量源自人性的魅力和號召力。”在一次接受訪問時,李曾這樣自我解答:“做一個成功的管理者,態度與能力一樣重要。領袖領導眾人,促動別人自覺甘心賣力;老板只懂支配眾人,讓別人感到渺小。”

  據高管們透露,早在很多年前,李就已經不管具體業務,他的時間和精力,基本花在“定坐標”上。

  比如說,負債率。李嘉誠對這一指標的控制,近乎偏執,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旱時,要備船以待澇;澇時,要備車以待旱。一家公司即使有盈利,也可以破產,一家公司的現金流是正數的話,便不容易倒閉。”

  工廠是最好的課堂

  “現在很多人只知道李先生是富豪,卻忘記了他是做工廠出身的”。一位跟了李嘉誠十幾年的下屬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是解讀李嘉誠的另一個密碼。

  與重視定坐標一樣,李嘉誠對細節也很重視。

  李嘉誠基金會負責具體項目的羅慧芳女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們做的一個醫療方面的項目,李對每一個數據都很清楚。他甚至也會自己打電話去抽查,有一次,其中的一位患者接到一個香港打來的電話,對方開口就說“我是李嘉誠”,把他嚇了一跳。

  “現在很多人只知道李先生是富豪,卻忘記了他是做工廠出身的。”一位跟了李嘉誠十幾年的下屬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是解讀李嘉誠的另一個密碼。

  “做工廠的人,對細節要求非常嚴格,李嘉誠開始做表帶,后來做塑料花,這都需要對細節的把握。”據這位高層透露,即便到現在,李依然有著工廠情懷,他看到一個杯子,就拿起來研究說,這個可以怎么做怎么做。

  對李嘉誠來說,早期的工廠經歷,是他最好的課堂。對做一個塑料花,原料怎么來的,怎么出口,怎么辦手續,他了如指掌,而其對世界經濟形勢的認識,最早也來自這里。

  勵志人物正能量故事篇(三)

  張黎剛:我不是最聰明的但肯定是最勤奮的

  我24歲去的哈佛,在哈佛讀研究生第三年的時候,碰到張朝陽,聊了幾次。我甚至記不清是他問我要不要加入搜狐,還是我問的他要不要人。但我記得我問他,我沒在互聯網公司做過,你說我能做嗎?他問我,你有沒有用過互聯網。我說用過。

  他說,那就可以了。我就這樣加入了搜狐。

  我在搜狐待了9個月。搜狐,特別是在中國互聯網發展早期,絕對是整個行業的領頭軍。那時候張朝陽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一直強調,搜狐每個人都是火山口,都有很大的爆發力。現在互聯網行業中,從搜狐出來創業的是最多的。空中網的楊寧、周云帆,酷6網的李善友,優酷古永鏘,也都是搜狐出來的人。古永鏘加入搜狐的時候,我剛剛準備離開。

  張朝陽的創業精神,當時真是鼓舞了很多人。那時候,搜狐是很有創業精神的一家公司。1998、1999年的時候,互聯網在中國是雨后春筍,錢也是多如牛毛,缺的是好背景的人。那時跟現在不一樣,現在已經不問你的出身了。那時候風險投資給你投資,首先要海歸。退一步,如果你是名牌大學畢業也行,如果你又在互聯網公司做過,還滿足這幾個標準的話,全都塞錢給你做。我那時候具備了這些條件,很容易就拿了100萬美金的啟動資金,當時就感覺這個錢就是人家給你的,你去做吧。所以很快就離開了搜狐去做藝龍。

  藝龍是我和幾個合伙人一起創立的第一家屬于自己的公司。在藝龍的四年,人的真善美與丑惡的一面我都看到過,也都經歷過,讓自己更成熟。

  2000年,我29歲,藝龍創立八個月左右就賣給了美國一家上市公司。我當時大概有100萬股藝龍的股票,成交價是18美金左右。我是1998年回國的。

  我離開哈佛時,信用卡上還欠了幾千美金。我在哈佛辦了很多活動,很多都是自己掏錢辦的,虧都虧在我信用卡上了。我從一個欠幾千美金的人,兩年內變成有1800萬美金資產的人。當時覺得,那時真是互聯網紅利的時代。高盛專門做財富管理的人找到我們,說要不要買一個對賭產品。我當時不知道什么叫對賭。我們的股票要兩年后才能賣,當時我們有一個合伙人,從華爾街回來的,他說不用對賭。我們就都說不用對賭了。當時大家都認為股票還要漲,但沒多久,美國的互聯網泡沫開始破滅,我們那時剛剛可以賣自己手里的股票,每股的股票價格降到一美金以下了。也就是說,差不多一年兩年左右,我手里的股票就從以前的1800萬美金跌到100萬美金了。如果現在我再面對同樣的十字路口,我會賭一半,一半保底。拿900萬美金去保底,900萬美金讓它漲跌,至少不會輸得這么慘。那次,我輸了1800萬美金。當時我們美國的母公司都自身難保,開始處理各種資產,要把藝龍也賣掉,出200萬美金的現金就可以買藝龍了。后來我們有一個客戶幫我們把藝龍買回來了。買回來以后,我也從大股東變小股東。股票的期權又是兩年,我就又在藝龍繼續做了兩年。

  兩年后我32歲了。面臨著是繼續在藝龍做,還是去創業。

  那年,三個哈佛醫學院的教授到中國來招生,我請他們吃飯聊天,他們說你干嘛不離開呢,索性離開互聯網,回到醫療行業。我一開始覺得不可能,這公司是我一手創立的,我不可能放棄。后來又想,我才32歲,為什么不呢?就決定離開藝龍。

  我在哈佛醫學院是讀遺傳學的。但過去十幾年,我從來沒有在所謂的五百強公司做過,只在創業公司做過。后來**康,好像跟我的教育背景接近了,但其實之前我也沒做過。我在創立愛康之前,在上海收購了一家生物制藥研發公司,想先通過賣服務來養活這家公司。

  賣服務的公司就是愛康。為什么想**康呢?

  大概2003年的10月份,我去參加成都的藥交會,上飛機之前,買了一本《時尚健康》,上面有篇文章講女性怎么管理好自己的身體健康,應該把周期性的一些身體變化等各方面記錄下來,定期跟自己的婦科醫生溝通。我當時就想,干嗎要記下來,為什么不放到網上?我想,我就做個網站,建個電子檔案吧。2004年,我就在北京酒仙橋注冊了一個公司,叫愛康網。

  愛康網一開始就是賣會員卡。我從美國回來以后,也不去本地的地方醫院,只去那些涉外的診所。我當時去的是港澳中心里一家中外合資的診所。每年做體檢,洗牙、看病都在那邊的。每次看病,這個診所可以幫我們從協和醫院找專家過來,診所的負責人是以前協和醫院的院長,他有這個資源。我就做了愛康卡,以打包套餐售卡的方式分銷醫療資源。挖了二十幾個人的團隊過來賣卡,但賣了一個月只賣出去一張,我就知道這商業模式有問題。2005年開始轉型了,從B2C轉向了B2B。

  當年藝龍快活不下去了,就是開始轉成B2B模式。藝龍的一個創新模式是,你在廣州打電話給114問花園酒店電話號碼時,114會問,你是不是要定賓館。如果是,它會把電話轉到藝龍客服中心,藝龍幫它訂酒店,從酒店拿到傭金,再分一部分給

  114。藝龍就是讓所有銀行信用卡、114里都增加賓館功能,產生消費分銷。藝龍在艱難的時候是靠這個活下來的。當時愛康活不下去,我們就也轉到B2B,去找企業。

  最早給愛康單子的企業,是GE中國公司。愛康出現之前,這些公司在中國的員工分布在全國幾十個城市,由于員工體檢都是各地人事安排的,沒有統一來管理,各地的報告他們沒法統計,中國總部根本不了解員工的健康狀況,也沒法進行管理。

  當時愛康的辦公室已經從酒仙橋搬到建外SOHO,有兩間很小的房間。GE中國醫療總監叫吳瑾,還特意跑到我們公司看了一下。雖然比較小,但我們的樣子還比較洋氣。她看我的背景還不錯,就答應下來了。GE是我們最早的客戶,把員工全部介紹給我們。我們接了callcenter,在全國各地找好的體檢中心,也不用他們增加預算,他們把整個項目交給愛康。負責愛康從第一年不到一百萬的生意,一下就做到近一千萬。很快,Intel這樣的企業也開始用我們的服務了。

  后來就碰到問題,把這些單子接下來,客戶要么選三甲醫院,要么就是獨立的體檢中心。客戶也不想去二甲醫院。如果送到三甲醫院去,我們要賠錢。如果送到私營的體檢中心,體檢中心又覺得我們是競爭對手、是二道販子,把他們的生意搶掉了,所以他們不給我們落單,這是最后促成愛康去做實體的導火線。當初全國有兩家最大的體檢機構,一家在北京,一家在上海。投資人幫我約了其中一家CEO談合作,但這家公司CEO沒有出現,那天他們只來了一個副總在走廊里邊跟我談了半個小時,當然就沒談成。我相信,她們也會為此很后悔。

  我當時覺得,健康體檢在中國已經是剛需了。

  從為大企業服務的角度看,當時的體檢機構是不能滿足他們需求的。愛康是互聯網公司出身,懂得通過網絡平臺、通過電子檔案系統、通過電話服務中心滿足他們的需求。愛康創立這樣一個商業模式,是有機會的。我后來才意識到,酒店、賓館,包括商品都是過剩,因此它需要阿里巴巴、藝龍幫它分銷。但醫療服務是供不應求,不需要分銷。后來愛康從互聯網走到線下。從2006年建立第一家體檢中心到現在的七年多中,愛康把互聯網作為一個服務的平臺、營銷的手段和內部管理的手段,提供健康體檢的服務,而并非一家傳統的醫療服務公司。

  2007年,愛康和上海的國賓體檢合并了。合并以后公司是虧損的。一直到2010年的時候,我們花了三年的時間,才開始看到盈利的希望。這三年是一個摸索。畢竟以前是做網絡公司的,以前沒有管理過醫療實體,要經歷一個學習的過程。我們2007年正式進入體檢行業,2011年,愛康國賓的收入規模就排到行業第一。我們花了四年,學會怎么管理體檢中心,學會互聯網思維和實體的結合,學會連

  鎖化經營,從而做到行業第一。

  創業可能每個人的軌跡不一樣。張朝陽、丁磊,包括馬化騰,他們第一次創業就做成功了,并且做得很大。我可能命里注定要多走一些彎路。在創業者中,我不認為自己是最聰明的,但是我肯定是最勤奮的人之一。創業最為關鍵的是—對成功的欲望與堅持不懈,大多數人在這個過程中放棄了。

  創業者和資本之間的關系,用好了是催化劑,用不好就是毒藥。中國很多公司,比如8848,如果當時換了個投資人,說不定就能堅持下來,就成功了。阿里巴巴有今天,也是因為有阿里巴巴背后偉大的投資者。這一定是相輔相成的。我覺得創業者讓投資人有足夠的信任和信心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在公司的早期。

  很多人認為幾個合伙人創立一個公司,團隊的力量可以讓公司更強大。可能是這樣,也可能不是。后來愛康創立的時候,我就不再有合伙人。愛康是從我只招了一個秘書開始的。因為之前我經歷過慘痛的教訓,所以愛康一步步走過來,選擇高管,選擇合作伙伴都非常謹慎。跟投資人打交道,我們也非常謹慎,這些都是為了讓這家公司更加健康地發展。(來源/i黑馬)

【勵志人物正能量故事】相關文章:

1.感動中國勵志人物故事正能量

2.成功人物勵志故事200字正能量

3.勵志故事 正能量故事

4.勵志故事正能量

5.勵志正能量故事

6.正能量勵志故事

7.勵志小故事正能量故事

8.正能量青春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