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勵志人物故事
在當代,有哪些勵志的人物值得我們敬佩的呢?他們的勵志的故事值得我們了解,以下是陽光網小編幫你們整理的當代勵志人物故事,一起來學習啦。
當代勵志人物故事篇一
東盛集團郭家學:大起大落,他的經歷堪比史玉柱
文/林巧燕
從無到有,又從頂峰跌入谷底,再到東山再起,一個人內心有強大就能成就多大的事業。
東盛集團郭家學:大起大落,他的經歷堪比史玉柱
他從無到有,短短幾年間積累了上億身家;他從巔峰跌落,債務危機讓他幾度抑郁想自殺;他涅槃重生,八年還清債務,再造市值120億的上市公司。
【熱血創業,書生養豬】
郭家學是村里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從安康師范學院畢業后的他在學校工作兩年后,就辭去了人人羨慕的鐵飯碗,下海養豬,第一個創業項目遭到了鄉親們的嘲笑。
他本是一個書生,卻極具吃苦精神,每天凌晨四點起床給豬投飼料,一天要投放六次,這份長期的堅持讓他家的豬養得也比別人家的好,最重的能達到200斤。
當時體重只有120斤的他要把豬捆到門板上,他們村沒有通公路,他只能背著門板,走十幾里路出山把豬賣掉,“山路不好走,路邊就是懸崖,不小心掉下去就完了”。
七八月后,他已經養了30頭豬,想申請擴大養殖規模,畜牧站領導的一盆冷水很快讓他陷入迷茫,“養十頭、一百頭,你可以背出山,但是養一千頭、一萬頭,你怎么背”?
【機遇轉折,駐留西安】
不久,縣里有一個中草藥種植場承包,郭家學決定接下來,那時的他沒有什么存款,可以說一無所有。
幸運的是,他有一個開明的母親,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把祖屋賣了,換了2700元錢,支持他創業。
中草藥種植也是極苦的,冰天雪地里他要踩著雪伐木,十個手指關節都腫了,母親心疼不已,好在多年辛苦,他的事業終于穩定下來。
1988年,手里有了一點錢后,他決定到西安去考察項目,在西安和朋友們一起吃飯的時候,大家看著他紅腫的雙手,問,“你好好的一個知識分子怎么搞成這樣?還是留在西安吧,大城市發展機會更多。”
這一次西安行,讓他決定留下來。
【商業登高,夢想擴張】
通過打工所得和幾年的積蓄,1990年,他注冊了自己的公司,主要做醫療器械。沒有背景,沒有資金,《中國合伙人》就是郭家學那個年代創業的真實寫照。
在一次醫療器械交易會上,他發現了一個應用數模轉換技術的醫療電腦產品,只需要25萬元,他覺得這個產品肯定有很大的市場,但那時的他,連25萬元都拿不出來。
他游說廠家把樣品借給他,讓他回西北地區做總代理,但事實上,他耍了一點心眼,把產品帶回西安后,他就找了幾個工程師拆解儀器,并用兩個月造出了同類產品,在西北地區賣得十分火爆。
到1994年,他的公司已經發展成為陜西最大的醫療器械公司。
1996年,陜西國有企業衛東制藥廠經營不善,他突發奇想,想“并吞”這家國有企業,經過幾番談判,最終,他接下這家企業,改造成陜西東盛醫藥股份有限公司,開創了陜西民營企業收購國有企業的先河。
三年后,他又以6000萬元收購青海上市公司同仁鋁業,并更名為“東盛科技”,借殼上市。
【折戟沉沙,負債八年】
勢如破竹的連番收購、資產增長、上市舉動,讓郭家學一路登頂,在他還埋頭朝著世界500強沖刺的時候,一場大危機正悄悄醞釀,頃刻爆發,打得他措手不及。
2004年,東盛耗巨資收購云南白藥,也因此崩斷了東盛的資金鏈供應,但他堅決不走破產的路,“作為一個企業家,不做對不起市場的事情,這是我們的責任跟義務,傾家蕩產也要還錢。”
于是,他開始了長達八年的還債漫漫路,他先后出售了白加黑和麗珠的股份,當時市值100多億的云南白藥股份也以7.5億匆忙出售。..。..到2012年底,東盛所有的貸款及利息一共48億,全部還完。
從40歲到48歲是他一生最潦倒黑暗的日子,一頭黑發都急白了,最絕望的時候他甚至想過自殺解脫。
“我所有的股權都被查封,我甚至13個月沒有給員工發過一分錢工資,每一個副總都從家里拿過錢,甚至抵押自家的房子幫助公司,共渡難關。正是因為他們的無私奉獻和支持,我才沒倒下。”
【整裝出發,東山再起】
2012年以后,郭家學重振旗鼓,投入中醫藥文化的遠足中。
由東盛控股的廣譽遠是一家擁有近500年歷史的中華老字號中藥企業,收購廣譽遠是他親自去談判,那一年正值非典時期,他兩次去談收購方案,飛機上都只有他一個人。
憑著對醫藥的熱愛,他立志推進民醫民藥工程,希望通過自己研發的藥材,做出好的中藥,再通過全國各地有名的老中醫,能夠治好平民百姓的疾病,讓他們遠離病魔。
2015年和2016年,廣譽遠先后完成了2次定向增發,為企業發展夯實了資金貯備;2017年,廣譽遠投入新的生產基地,擴大龜齡集、定坤丹和安宮牛黃丸等市場緊俏藥品生產。
經歷了大起大落后,他不再兇猛突進,急于擴張資本的道路,而是更淡定從容,把精力放在了做好一個企業、做精一個產品上。
這就是他現在的追求,也是他今后畢生追求的一項事業。(文章來源: 南財專訪)
當代勵志人物故事篇二
飛科集團李丐騰:每一個面容干凈的男人背后都少不了他
他說,不及時成功就是失敗。——飛科集團李丐騰
李丐騰出生在溫州的一個窮山溝,1993年那一年,他21歲,考上了溫州大學,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無力供他上學,母親還告訴他,“這是命,改變不了”。
李丐騰不堪被命運擺弄,書是讀不成了,但他還是要到外面闖蕩一番。
輾轉多個行業,做過倉庫管理員,修過摩托車,當過小販,連番打擊后,李丐騰決定找一個行業穩定下來,最終進入一家名為“日達”的剃須刀廠。
他腦子快,手腳靈活,責任心又強,很快得到老板的賞識,晉升為工廠主管,還常常跟著老板外出,這讓李丐騰對這個行業有了深入的了解。
彼時,剃須刀行業出現一輪價格戰,剃須刀的批發價降了近50%,李丐騰建議老板做品牌,但老板卻認為做品牌生死未卜,而靠著批發出貨量大還是可以賺錢的。
說服不了老板,李丐騰無奈只好離開日達,拿著從日達賺的兩三萬塊錢做起了剃須刀配件生意,為剃須刀廠提供網片的小生意,到1998年底,李丐騰賺了十多萬元。
此時,李丐騰也認為自己具備了做剃須刀的技術基礎和資金,于是于1999年創立了飛科電器——憑借科技,一路向前飛。
李丐騰也想過失敗,但他不害怕失敗,“窮人家的孩子就是這點好,享得了福,也吃得了苦,反正就算最壞也不過是與原來一樣。”
當時的剃須刀行業封為兩大陣營,外資品牌飛利浦等占據著高端市場,用戶體驗好,但是價格貴;國內產商占據著低端市場,價格便宜,但用戶體驗極差,被消費者戲稱“拔毛機”。
于是,李丐騰企圖在中間插縫,做一款用戶體驗好,價格又能讓大多數消費者接受的剃須刀。
國產的剃須刀之所以稱為“拔毛機”,是因為只采用單頭,像飛利浦當時的一款雙頭剃須刀技術含量要求極高,國內廠家的技術無法做出來。
李丐騰在日達的時候,做剃須刀的技術就已經是同行中的翹楚,這次更是在四五個月做出來9套模具,采購上等的零配件,研制出了國內首款雙頭剃須刀,并通過了相關部門的質量檢測。
李丐騰帶著第一批產品去義烏推銷,每只定價37元,是飛利浦同類產品的四分之一。他覺得自己的產品這么好、價格這么低,而且是國內唯一的供貨商,肯定會受到經銷商追捧。
然而,卻沒有一個經銷商愿意代理他的產品,國內當時剃須刀的批發價已經低至7元每件,經銷商與供貨商也是長期合作的老關系了,誰會理一個剛出茅廬的愣小子呢?
盡管李丐騰一再強調自己的產品是國內最好的的剃須刀,經銷商們卻始終對他抱有懷疑,無奈之下,李丐騰說出“賣不出不用付錢”的狠話,部分經銷商便同意試一下。
沒想到這一試,就試出了一片大好的形勢,市面上飛科的剃須刀賣得火爆,經銷商的電話一個接一個地打進來要求訂貨,態度也越來越殷勤。
局勢大好的情況下,李丐騰玩起了“饑餓營銷”,如果一個經銷商向他訂購1000個剃須刀,他就只給對方發300個,告訴對方“缺貨”,通常經銷商害怕斷貨,就會緊急加訂2000個。
營銷戰略讓飛科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前來訂貨的經銷商也越來越多。2001年底,李丐騰買了人生中的第一輛奔馳。
初嘗成功的李丐騰決定開拓新的出貨渠道,大型超市、商場是都市人采購中高端日常用品的地方,飛科也必須進入這個空白市場,不能只一味靠經銷商。
這之后,飛科形成了以商超為主、以經銷商為輔的渠道體系。
當然,李丐騰還在品牌塑造上更是堅持高舉高打,早在2001年,飛科剛剛起來的時候,李丐騰就做了一個驚人之舉——投巨資到央視黃金時段打廣告。
李丐騰認為如果不一開始就打響品牌,隨著雙頭剃須刀技術的普及,飛科將陷入價格戰的泥潭。
事實印證了這一點,自從在央視投放廣告之后,飛科的品牌地位迅速上升。
2003年,飛科被中國五金制品協會評為“中國剃須刀十大知名品牌”;2006年,它又成為中國剃須刀國家行業標準制定的唯一國內企業。
早在創業之初,李丐騰就提出“不及時成功就是失敗”,那時,他通過一款拳頭產品打開了尚處于空白的中端市場,但他必須讓飛科擴張得足夠快才能占住這個市場。
隨著2016年的上市,飛科下半場的競技挑戰又拉開了序幕,李丐騰又會給這個市場帶來什么樣的驚喜呢?(來源: 南財專訪)
當代勵志人物故事篇三
優酷土豆古永鏘:不再做“古”董,他為自己點贊
文/楊潔鳳
當大家都在感嘆古永鏘賣掉優酷土豆是互聯網的一種趨勢。當大家很惋惜又一個創業者離開了自己開拓的疆土,古永鏘站出來:這應該是一件值得點贊的事。
古永鏘——14歲那年自己做主當了香港的小留學生,澳洲、美國共15年。有人給他取了個外號——“神州行的全球通”。然而,這個全球通回到香港卻不好意思說自己是香港人,他已經不記得家鄉的路。
從學習到從事什么職業都是自己做主。古永鏘始終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也因為這種堅持,他“捐出”全身家當繳了貝恩的毀約金,投奔富國集團。
因為這種堅持,與張朝陽一杯咖啡的功夫達成了口頭協議,成為搜狐的第一個高管——高級副總裁兼CFO。
因為這種堅持,六年后,古永鏘認為當初加入搜狐的目標已經達到,于是離職創辦了合一網絡。
現在,又因為這種堅持,他把自己養了十年的.“寶寶”交給了阿里大文娛集團。
因為他姓“古”,所以他不當董事長(古董)
銀行家看錢,古永鏘看情懷。
古永鏘說,他就兩個愛好:一個文娛,一個旅游。從最開始做刊物,做海底世界起,他就對文化娛樂有來自骨子里的愛好。如果只看錢,他就不會做文娛了,而是做電商,搞游戲。“(事實證明)這兩個是最能賺錢的生意”。
22年來,古永鏘一直以自己的興趣愛好為導向選擇自己喜歡的行業,包括帶領合一團隊和優酷加入阿里大文娛集團。
從全球的視覺看,古永鏘認為文娛產業未來是“看內容、找內容、算內容,包括互動、包括制作跟拍攝”,而這幾個維度的內容他都有著天然的興趣和愛好。
另一方面,他認為不僅僅是視頻網站,整個互聯網人口紅利快速發展的時期已經過去了,用戶增長明顯放緩。現在是到了需要“集中效應”、“打群架”,以生態的打法打開通路、創造更多價值的時期。而且,人口紅利的增長也已經不是在數量上,而是在質量上了。
古永鏘覺得阿里的成就完全可以用“生態企業”來評價。他認為阿里大文娛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同時,他也很看重俞永福、何小鵬和楊偉東這三個創業者。
“他們都是在文娛產業以及互聯網產業有成就和創業精神的人,這樣的團隊可以把優酷土豆或者新優酷在未來十年帶領到更高的水平”。
現在古永鏘加入大文娛戰略投資委員會,他向阿里提出做主席,他認為自己不適合做純粹的投資。他不想做“古董”。
“姓古有兩件事情不能做,第一不能當老師,叫“古老”,也不可以做董事長,叫“古董”。
因為他屬馬,所以他不會退休(想奔跑)
古永鏘卸任之后,外界不斷傳出“創業者離開”、“退休”的消息。古永鏘則表示,雖然不再擔任優酷土豆董事長,但也肯定不會退休。“我是屬馬,想奔跑”。
即便把合一和優酷交出去,他也認為自己還有更大的事情要做。
古永鏘表示,他與阿里團隊在價值觀以及對未來行業的判斷有同樣的認知,他也接觸過很多文娛平臺,從開始的創投到搜狐11年,合一跟優酷11年,第三個11年,將圍繞生態建設,包括生態的投資、生態的賦能跟生態的連接,能夠讓大家看到新的優酷,新的阿里大文娛。
關于很多媒體對他卸任的一些評論,古永鏘表示只是思維方式不同。大家覺得他離開優酷土豆很惋惜,但其實這樣的抉擇放在硅谷“始終是點贊的”。越是懂行的人越會覺得這樣很好。
古永鏘對大局的趨勢一直比較關注,當發現趨勢的時候,他一貫都是主動求變,很清楚態勢的發展。
而且,他覺得現在才剛剛開始,有質疑很正常。但他很放心優酷土豆未來在阿里大文娛的發展,他也很開心能夠與阿里有這樣的聯合,“大家不能理解但是我能理解,時間會代表一切”。
“我以前也說過,我是天生喜歡動的,外面傳聞我退休,我肯定不會退休。我是屬馬,想奔跑”。(文章來源: 南財專訪)
【當代勵志人物故事】相關文章:
2.中國當代勵志人物
3.人物勵志故事
5.勵志人物故事
6.人物勵志幼兒故事
7.人物勵志故事精選
8.勵志人物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