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勵志故事
中國歷史悠久,有很多勵志的故事值得我們?nèi)ラ喿x嗎,下面陽光網(wǎng)小編給你推薦中國歷史勵志故事,希望您能喜歡!
中國歷史勵志故事篇一:劉備小故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老師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老師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老師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老師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老師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老師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后,準備再去請諸葛老師。關羽說諸葛老師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老師。當他們到諸葛老師家前,已經(jīng)是中午,諸葛老師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老師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老師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老師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老師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老師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于南陽隆中,會見諸葛老師,問以統(tǒng)一天下大計,諸葛老師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jù)地,對內(nèi)改革政治,對外聯(lián)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略思想的宏偉藍圖,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白居易寫的詩,生動流暢,連沒有什么文化的老婆婆都能明白。可是誰能想到,他那里是什“天才”,他學寫詩花了多大的心血啊。
成名后,白居易對自己的要求更嚴格了。他還是一天天不停的讀了寫寫了讀......白居易給后世留下了3千多首詩歌,成為唐代寫詩最多的詩人之一。
中國歷史勵志故事篇二:包公包青天的故事
包公是個鐵面無私的清官,真是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那年,老包鍘了不認前妻的駙馬陳士美,皇上懷恨,借個名兒便把包公削職為民。就這,皇上還不解恨。當天,皇上把大太監(jiān)和小太監(jiān)召到皇宮,耳朵咬耳朵商議一陣。末了,兩個太監(jiān)對皇上如此這般一說,說得皇上點頭微笑,吩咐照辦,事成大大有賞。
包公削了職,京城大棧小店,都受了皇家囑咐,不準留包公過夜;包公只好收拾收拾,就當日動身。包公為官清正,如今兩袖清風,雇不起車馬,由老家人包興挑著行李,自己跟在后面安步當車,卻沒有料到太監(jiān)跟在后面盯梢哩。
時當六月暑天,包公一出京城,上路沒有多遠,便汗流浹背。走了半日,汗淌了幾桶。這會兒走到一座山下,包公熱得不行,口渴得要命。可是這里前不巴村,后不著店,既無池,也無井,只有一塊瓜地。青蔥蔥的瓜藤上開了黃黃的花,西瓜兒結的溜圓。包公咂咂嘴,周圍又沒人,為了解渴,就摘下個西瓜,放在膝蓋上,用拳頭“嘭嘭”兩下砸開,就和老家人大口大口地吃了,他們一氣吃了兩個大瓜。兩個像鬼樣的太監(jiān)早看在眼里,大太監(jiān)對小太
監(jiān)說:
“古來君子是‘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包黑子偷瓜吃,還能算是清官嗎?逮他去見皇上!”
正要動手,卻見包公正掏出幾個銅錢,放在瓜藤上,抹抹嘴上路了。兩個太監(jiān)無可奈何地擺擺手:
“吃瓜給錢,那有啥說的。”
傍晚,包公棲息在小鎮(zhèn)一家小客棧,兩個太監(jiān)也盯著跟進去。包公囊資不豐,就叫了素菜米飯。哪知這客棧小,米不是上熟,一碗里盡是稻谷;包公只得邊吃邊撿,一桌拐子上堆的盡是谷粒。這又讓兩個太監(jiān)給看在眼里,小太監(jiān)對大太監(jiān)說:
“糟蹋糧食遭雷打,捉他去,好為皇上出氣!”
正說著,又見包公抓起谷粒,一粒一粒放在嘴里嗑去稻殼,吃了米粒,真是“盤中之餐,一粒未廢”。這有啥說的,雞蛋里挑骨頭也挑不出來,大太監(jiān)與小太監(jiān),只好大眼瞪小眼。
走著走著,就快到淮河邊上,眼看包公就要到家了!兩個太監(jiān)還未抓到包公的把柄,怎好向皇上交差呢?于是,又嘀嘀咕咕地商量了一個計策:大小太監(jiān)連夜從小路草行露宿,趕到包公前面,在淮河邊上坐等,單等包公一到,他們一個拉腿,一個推背,把包公推到一堆臟東西上。他們以為這樣,包公準會到淮河里去洗手,淮河里有人淘米洗菜,就安他個沾污河水的罪名。這真是啥壞點子都想到了。
哪知包公手弄臟后,嘆口氣爬起來,正想到河里去洗,瞥眼一看,河邊小媳婦、大姑娘,淘米的淘米,洗菜的洗菜,提水的提水。他怔了怔,心想:這一洗手,不壞了人家吃用水嗎?于是包公走到河邊,用干凈的左手掬水含到嘴里,然后又離開水邊,到坡上吐出水來沖洗。兩個太監(jiān)看著,一點辦法也沒有。心想:包黑子真是天下難有雙的鐵清官,就跟他一萬年,也找不到他的臟點。只好垂頭喪氣地回去回復皇命。
這事一傳出來,老百姓就說:
毒不過皇上,
奸不過太監(jiān),
清不過包公。
中國歷史勵志故事篇三:戚家軍的故事 戚家軍顯神威
明朝辰光,戚繼光的兩個兒子和侯繼高一同到東海來打倭寇。戚繼光的大兒子長得高大魁梧,大家叫他大戚;小兒子長得端莊秀麗,人們叫他小戚。兄弟倆殺敵都很驍勇,倭寇一聽到戚家兄弟的名字,就嚇得發(fā)抖。
一天,小戚帶著部分戰(zhàn)船出海巡邏,碰到了一小股倭寇,小戚把紅旗一揮,戰(zhàn)船就像一群梭子魚似的呼呼呼撲了上去,倭寇紛紛敗退。小戚奮勇殺上前去。不一會,其他戰(zhàn)船漸漸落后了。殺呀殺呀,小戚殺到嵊泗洋面,忽然一陣長筒響,來了大批倭船,把戚家船圍住了,小戚中了奸計。
大戚得到消息,一邊派人給侯繼高送信,一邊跳上一只小舢板,飛快地劃著木槳木櫓,帶領一部分戚家軍,箭一般趕來。倭寇碰到他,就紛紛落水。大戚殺進包圍圈,跳上小戚的戰(zhàn)船。嘿!大戚和小戚真是兩條打不爛、殺不敗、當當響的漢子,這么多的倭寇,他們一點也不放在眼里。他們手里揮舞著兩把寒光閃閃的驅(qū)妖劍,遇人頭落,碰船板碎,刀來刀斷,槍來槍折,箭不能人,盾不能擋,直殺得倭寇像爛田里的癩蛤蟆一樣,咕咕直叫!
倭寇一見硬的不靈,就來軟的。他們洋里洋氣地朝戚家船打話:“你們,大大地被包圍……抵抗,死啦死啦的,……投降,好來西格……”
不管倭寇怎樣狂喊,大戚小戚就是手不停地殺,殺,殺!
倭寇見軟的也不行,就狗急跳墻,拿出四十九門豬娘炮,轟隆隆,轟隆隆!打了九九八十一炮。戚家船中了炮彈,戚家兄弟也受了重傷,小戚嘴里淌著血水,屹立船頭,兩眼像電光;大戚咬著嘴唇,捏著利劍,傾聽著大海呼嘯的聲音,一陣震耳的螺號聲從海風中傳來,侯繼高率領的船隊從遠處疾駛而來。就在這時,轟——,又一排炮彈飛來,戚家船被打沉了,戚家兄弟舉著驅(qū)妖劍,呼喊著跳下海去。霎時波濤洶涌,風吼海嘯,十丈浪頭像開口獅子,吞沒了九九八十一只倭寇船。
不久,在一個大霧天,潮急風猛,倭寇又偷偷摸摸來到嵊泗洋面,隱隱約約地看見船舷左側有無數(shù)篷帆影,好像是戚家軍朝他們殺來。倭寇慌了,連忙開炮。轟隆隆,轟隆隆!從三更直打到五更,炮彈打盡了,戚家軍仍然不動。天亮了,大霧散去,倭寇往前仔細一瞧,大吃一驚:“啊——”原來他們打了一夜的竟是一塊篷礁。篷礁附近還有兩座新冒出海面的山頭。這時四面螺號齊鳴,篷帆遮天,倭寇要逃也來不及了,侯繼高在那里布下了天羅地網(wǎng),把倭寇殺得干干凈凈。
人們傳說,那篷礁就是戚家船的化身,那兩座高山就是戚家兄弟——嵊泗的大戚島和小戚島。
【中國歷史勵志故事】相關文章:
中國歷史名人勵志故事09-30
中國歷史人物勵志故事推薦12-02
古代中國歷史的故事06-12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02-22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06-12
中國歷史人物有趣故事05-05
勵志的故事 勵志名人故事04-02
經(jīng)典的培訓故事勵志故事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