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歷史名人勵志故事
人們對歷史的印記很大程度上是從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而來的,下面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中國歷史名人的勵志故事,歡迎閱讀!
中國歷史名人勵志故事1
顏回是孔子的弟子,他家里很窮,常常連買筆墨紙硯的錢都沒有。就這樣,顏回還是堅持用功讀書,從不懈怠。可是因為他窮,同學們丟了東西總疑心是他偷的,后來也就有人把自己的懷疑告訴了孔子。
孔子聽說顏回偷東西,心里半信半疑。為了弄個明白,一天他就帶了幾個學生到顏回家去,明著說是去拜望老人,實際上他‘是查看去了。
顏回的母親和妻子都是忠厚老實的婦女,妻子十分賢慧,人長得也很俊氣,見丈夫的老師和同學來了,又是喜又是愁。喜的是老師和同學難得來家,愁的是家里什么也拿不出來,可怎么待客呢!俗話說“急中生智”,她心眼一轉,提個筐子出門去了。一出門,就狠了狠心,忍痛把烏黑油亮的'頭發剪下來一大綹,到了街上把頭發賣了,用賣得的錢買了一點酒肉,就回家來啦。
晌午,顏回給老師和同學端飯吃,忽然見到又有酒又有肉,他一陣高興,心想這回可對得起老師和同學了。可是他一轉念,心里可就疑惑了:自家窮得沒有隔夜糧,又無親朋可以借貸,哪里有錢買這酒肉呢?越想越覺得解不開,莫不是妻子不規矩嗎?越想他越難受,有心馬上問問,又怕問起來引起爭吵,叫老師聽著不好。他只得先把酒肉端給老師和同學們去吃,一面卻小聲對妻子說了句氣話:“等客人走了,咱們再算賬吧!”妻子摸不著頭腦,只是覺得丈夫話中有話,她心里很不好過。
孔子和他的幾個弟子,見顏回端出酒肉來,都你看我,我看你,互相遞著眼色,意思是說:“你看,顏回果不其然是偷東西了,要不,哪兒來的錢買酒肉呢!”顏回見這光景,心里一陣難受。
孔子是一個很講“禮”的人,據說誰家請他吃飯,不把桌子放正,他不入坐;肉不切成四方塊,他不吃。顏回家里的日子那么窮,他的母親和妻子哪里知道那么多的“禮”呀,就沒有把肉切成四方塊,只切成一大塊一大塊的。孔子見了這碗肉,認為這是顏回對他不尊重,又加上他這次來就是為了查看顏回的,正好顏回家買了酒肉,他認為這是被他抓住“破綻”,就馬上生起氣來,大聲質問顏回:“你買酒肉的錢是從哪里來的?”顏回正為酒肉的事心里不痛快,經孔子這一問,更是什么話也說不出來了。孔子見顏回這個樣子,越發懷疑了,一迭連聲地責怪顏回,而且說:“今后你再不要叫我老師,我也不要你這樣的弟子了。”當時連飯也不吃,氣沖沖地領著幾個學生就走了。
顏回忍住氣把老師和同學送走,轉回屋就追問他妻子,那買酒肉的錢是怎么來的?他妻子氣得說不上話來,眼淚像脫了線的瑪瑙一樣簌簌地往下掉。她又慢慢地打開了頭發讓顏回看,顏回一看,她妻子少了一大綹頭發,心下一愣,才覺得自己太冤枉妻子了。他母親見到這般光景也氣極了,就指著顏回罵起來,還要顏回跪下賠禮。顏回跪下,對他妻子把好話說了一大堆,他妻子才打開笑臉,讓他快去對老師和同學說個明白。顏回也想到是老師沒弄清楚,就急忙起身出門追趕孔子去了。
孔子和他的幾個學生,一肚子不高興,正走得不起勁,聽后面老遠有人喊,一聽,原來是顏回。孔子也沒叫學生停下來,只從懷中掏出一串錢扔在地上,又折了根樹椏枝在地面上劃了幾個字:“天賜顏回一串錢。”那幾個學生問:“師傅,這是為了什么呀?”孔子說:“我還要試試顏回的心哩!我們回頭看看,他見到這串錢怎么辦吧。”
顏回只顧往前看,沒留神讓那串錢給絆了一跤,他爬起來,看到是一串錢,又看到一行字,認得那是老師寫的,心里就全明白了。平日間他不愛掉眼淚,可現在忍不住流淚了,他心想:“唉,我顏回再窮也不撿這不明不白的錢啊!”想著,擦了擦眼淚水,順手抹去了孔子劃的字,又在旁邊劃了幾個字:“顏回雖窮有志氣,非禮不取半分文。”寫罷,又往前趕去了。
孔子和他的幾個學生把眼前的事看得一清二楚,那幾個學生要去接顏回,孔子說:“等等,得問問他買酒的錢是從哪里來的?”
等顏回氣喘噓噓地追上了孔子,孔子還是帶答不理,直到顏回把妻子為了款待老師和同學剪了頭發賣掉買酒的事一五一十告訴了孔子,孔子才感到自己的確太冤枉顏回了,覺得實在對不起弟子顏回,也有負于顏回的妻子和母親的一片好心。他上前拉著顏回的手說:“你還是跟我去讀書吧!”
顏回仍然跟著孔子讀書去了。
中國歷史名人勵志故事2
唐朝有個寫詩很多的少年天才——白居易。
白居易五六歲便開始作詩,九歲時對詩的聲韻就非常熟悉了。母親是個慈愛、嚴格又有文化的婦女,充當白居易的啟蒙教師。
不論白天還是黑夜,她總是拿著詩書教導兒子,不過,孩子畢竟是孩子也有偷懶的`時候。這時,母親不去打罵他,而是講道理,督促他把漏下的學習任務一點一點補上。
就這樣,白居易漸漸養成了勤奮學習的好習慣。
有一次,他拿著自己的幾首新作,來到在當時很有名望的詩人顧況俯前,顧況漫不經心地瞟了一下名帖,等他一翻開,眼神就像被磁石吸住了,禁不住韻味十足的吟誦起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好哇,好!能寫出這樣詩句的人,想在任何地方住下去,都不是難事!快請進!快請進!”
看到寫詩的人竟然是一位少年,就高興的與他談起作詩來,不知不覺的就談到了天黑!這一年白居易才16歲。
從此這個會寫詩的少年天才的名字,一下子在長安城傳開了。
中國歷史名人勵志故事3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辛棄疾的這句詞道出的是傳統中國人心底的英雄夢:幫助君王一統天下,留下美名世代傳揚。到了清代中期,情況出現了變化——乾隆皇帝要一統天下思想文化,于是疆場廝殺轉為文化清理,風云際會,紀曉嵐肩負起歷史的重任,成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下簡稱“《四庫全書》”)的總纂官。此前,這位大名鼎鼎的學者曾點評過許多學術典籍與名家詩歌,也撰寫過家喻戶曉的《閱微草堂筆記》,然而這些都無法與《四庫全書》相媲美。《四庫全書》成為紀曉嵐一生最大的榮光。這榮光的背后,是一個學者型官員載浮載沉的人生道路。
記載自己的奇遇
1724年,紀曉嵐誕生于河間府獻縣(今河北滄縣)崔莊。他的出生被附會了種種神奇之說:祖父紀天申夢見一道火光閃入樓中,隨后紀曉嵐出生;還有人說紀曉嵐是火精轉世:獻縣自五代時期就有驅趕火精的習俗,相傳火精為女性,赤身出現在火光中。紀曉嵐出生前一天,當地又發現了火精,人們敲打銅器來驅趕,火精閃入紀家,這時紀曉嵐出生,耳垂有穿痕,腳白而尖,狀若纏足,像極了火精;除了火精轉世外,還有蟒精、猴精投胎的傳說:紀家附近有大蟒,紀曉嵐出生之后,大蟒消失;紀曉嵐從小喜歡吃榛栗梨棗,一吃就停不住口,性子又喜動,無事也不能安坐片刻。這種附會還聯系上了紀曉嵐的名字,他名“紀昀”,字“曉嵐”,“昀”意為日光,以它為名就是和光怪有關。
在野史傳說中,名人的誕生常伴有異象發生,可是像紀曉嵐那樣出生之后還總是有神奇表現的就很少見了:兩三歲時,幾個身穿彩衣、佩戴金釧的泥娃娃和他一起玩耍,親切地叫他弟弟;四五歲時,紀曉嵐兩目如炬,在黑暗的地方看東西沒有絲毫障礙,七八歲后,視力才慢慢變得像普通人一樣;31歲考進士前問卦,測了一個“墨”字:“黑”部拆開是二甲第四名,下面四點是“庶”字腳,士為“吉”字頭,預示進翰林院作庶吉士,后來果然如此;不惑之年任福建學政時,試院里唐柏的樹梢上夜現兩位紅衣人,向他拱手作揖,漸漸消失——這諸多奇景,并非坊間傳聞,乃是紀曉嵐自己說的,都可以在他撰寫的《閱微草堂筆記》里找到。
不光紀曉嵐如此,據他講,他的一些親友也多有離奇經歷,如果把《閱微草堂筆記》里面紀曉嵐及其家人朋友的種種離奇遭遇匯集起來,大概可以編作一部清人奇遇記。
容貌丑陋的近視眼
讀者一定很想知道,有著各種傳奇經歷的紀曉嵐到底是什么樣子。根據清代人的描述,他“貌寢”、“短視”,也就是說,不光容貌丑陋,還是個近視眼,個子好像也不高。不過,紀曉嵐生性機敏,喜歡嘲謔,小時候一起讀書的同學,長大后同朝的官員,都沒少受他的戲弄。他的惡搞往往和文字有關,出人意表卻又在情理之中。
有一次,年幼的紀曉嵐和鄰家幾個小孩踢藤球,剛好踢中路過的知府轎子。知府拾起藤球,孩子們派紀曉嵐前去要。知府見其出眾,就出了一副對聯給他:“童子六七人,獨汝狡。”紀曉嵐說:“太守二千石,唯公……要是你把球還我,就是‘唯公廉’;要不還便是‘唯公貪’了。”知府嘆其聰敏,于是把球還給他。
長大后的紀曉嵐,對文字更是機敏。一年夏天,宮中新添了不少扇子,乾隆皇帝命紀曉嵐為自己最喜歡的一把扇子題字,選的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七絕詩《涼州詞》。這首詩的原文是:“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在題寫中,紀曉嵐卻不慎把“黃河遠上白云間”的“間”字漏掉了。乾隆皇帝看完后,很不高興地把扇子丟回給紀曉嵐,說他有欺君之罪!紀曉嵐一看才知道漏寫了一個字,他不慌不忙,緩緩地說:“啟稟圣上,這不是詩,而是一首詞,讓微臣吟誦給圣上聽: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經紀曉嵐這么一斷句,一首《涼州詞》果然由詩變成了詞。乾隆皇帝哈哈大笑,連連夸贊紀曉嵐機敏過人。
紀曉嵐還是一個真性情的人,易喜易怒,喜歡道聽途說,到處講述自己的離奇經歷,甚至屢屢對好奇者脫下鞋襪,展示自己那宛若裹足的尖腳。他的日常生活也迥異于常人:不吃米面,飲食以肉為主,一頓兩三斤;雖喜食肉,卻絕不吃鴨肉,總覺得鴨肉腥穢,難以下咽,一次不慎誤食,立刻大吐;善吸煙,用一支很大的煙鍋,人稱“紀大鍋”。
紀曉嵐確實是一個有趣的人,關于他的奇聞異事從乾隆時期就開始廣為傳播。人們欣賞和喜愛他的.機智,又在流傳中添油加醋地加以演繹,甚至無中生有,把不相關的事,如與和珅的水火不容也附會在他身上。實際上,歷史上的紀曉嵐從來沒有戲弄過和珅,反而在好友曹錫寶上折彈劾和珅時從旁勸阻。紀曉嵐之所以被塑造成影視劇中不懼權威的理想人物,只是凝聚了民間對其幽默、正直、機智和才學的想象。
朝中寵臣變成階下囚
作為傳奇人物,紀曉嵐的幽默機智遮掩了他的真性情;作為官員,他的飛黃騰達掩蓋了他的坎坷與心酸。
紀曉嵐和其他人一樣,是通過科考進入仕途的。相比于屢試不第的蒲松齡,紀曉嵐幸運得多:17歲應童子試,成為秀才;24歲參加鄉試,名列第一;31歲高中進士,廷試二甲第四名,賜進士出身,選為翰林院的庶吉士,從此開始了他漫長的文學侍臣生涯。
紀曉嵐在翰林院期間一個主要任務就是扈從伴駕,寫作詞章。乾隆皇帝也是一位詩人,創作了大量詩歌,所以紀曉嵐寫作了不少恭維、唱和的詩作。這類詩歌往往四平八穩,以歌功頌德為主,現在看來無甚意味,但在當時對于紀曉嵐來說卻非同一般。它們為紀曉嵐贏得了乾隆皇帝的歡心,得到“天語嘉獎”,而乾隆皇帝的賞識,對紀曉嵐的一生都有決定性的影響。
從1756年進入翰林院,到1768年晉升為侍讀學士,紀曉嵐度過了一段順利平靜的時光。因為乾隆皇帝的賞識,他得以步步高升:1763年官任福建學政,升侍讀;1768年,按常規本來應該外出任職,準備補授貴州都勻府知府,但乾隆皇帝因為他學問素優,認為出任地方官員不能盡其所長,特命加四品銜,留任左春坊左庶子,提拔為翰林院侍讀學士。這種破例提拔在當時社會是很榮耀的。然而,就在紀曉嵐春風得意、躊躇滿志的這一年,人生出現戲劇性的逆轉,獲罪落馬,昔日朝中寵臣,今日階下罪囚,被發配到烏魯木齊。
導致紀曉嵐人生出現重大轉折的是盧見曾案。1768年,剛剛上任的兩淮鹽政尤拔世向鹽商索賄不成,上奏折揭發上一任鹽政普福,說他在任職期間營私舞弊、挪用公款,由此引發乾隆皇帝的震怒,下令徹查。因歷任鹽政均有營私侵蝕行為,已退休很久的兩淮鹽運史盧見曾也被捕入獄,乾隆皇帝下令“即行嚴密查封,無使少有隱匿寄頓”。然而查抄盧家時卻發現他家中沒有什么值錢之物,乾隆皇帝很生氣,認為是有人通風報信,使得盧家轉移了財產。隨后,查明通風報信的人就是紀曉嵐。
紀曉嵐和盧見曾是什么關系呢?紀曉嵐有3子3女,長女嫁給了舉人盧蔭文,而盧蔭文的祖父就是盧見曾。當時紀曉嵐已晉升為侍讀學士,得以出入宮廷,聽到一絲風聲后就告訴女婿盧蔭文,朝廷正在查辦兩淮鹽務。盧蔭文隨后又見到了過從甚密的郎中王昶,王昶告訴他是歷年鹽引的積弊被揭發了,于是他趕緊送信回家。結果自然是悲慘的,紀曉嵐和王昶因泄密獲罪,主犯盧見曾則死在獄中。
紀曉嵐的這段經歷在史書上找不到什么痕跡,民間的版本卻是生動有趣:紀曉嵐既擔心姻親,又顧慮惹禍,于是用空白信封密封了鹽和茶葉,命人連夜送往盧家。盧見曾最初不解,再三揣摩,悟出了其中的秘密:鹽案查(茶)封,于是馬上轉移資產。民間還流傳著紀曉嵐應對乾隆皇帝訊問的精彩回答:“皇上嚴于執法,合乎天理之大公;臣惓惓私情,猶蹈人倫之陋習。”乾隆皇帝聞言,為之一笑。
戲說雖然精彩,但是紀曉嵐的人生確實因此發生重大轉變。他被貶戍烏魯木齊約兩年半的時間,因其文采出眾,在戍所主要做文案工作,行動也比較自由,并未因此受多少苦,反而因為西域的風土人情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聞。
1770年,紀曉嵐47歲時,受乾隆皇帝恩命賜還,于次年6月長途跋涉回到北京,再入翰林。
做官做到死也是一種選擇
初入翰林,為新科進士;再入翰林,為赦罪犯人。當年揮斥方遒的青年,此時已深刻體會了世事無常和人生艱難,不復當年心態。“人生快意果有失,一蹶萬里隨戎旃”,這是對以前快意人生的后悔;“少年意氣已蕭索,傷禽寧望高飛翻”,這是對前途莫測的恐懼;“毋乃怪我趨營猛,諷我宴坐娛林泉。拈花微旨雖默契,拂衣未忍猶留連”,這是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友朋知己尚必報,況乃圣主恩如天”,這是彷徨之后決意仕進的選擇——這些詩句都出自紀曉嵐剛從烏魯木齊返京后寫作的《幽篁獨坐圖》,非常真實地反映了他當時的心態。
雖然遭受挫折,紀曉嵐還是義無反顧地再次投身仕途。返京的當年10月,紀曉嵐迎鑾密云,正值土爾扈特部歸順,龍顏大悅,紀曉嵐作了文章進獻,得乾隆皇帝嘉獎,復授翰林院編修。
1773年,朝廷開四庫全書館,紀曉嵐得大學士劉統勛的推薦,被乾隆皇帝任命為四庫全書館總纂修,這一年紀曉嵐剛好50歲。對他而言,總纂《四庫全書》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前后花費10年之功。
因整理《四庫全書》、纂修總目有功,紀曉嵐此后平步青云:被提拔為內閣學士;授兵部侍郎、御史、禮部尚書;又調任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1805年2月,紀曉嵐離開人世,當時他已升任為協辦大學士18天。
晚年的紀曉嵐,雖官高名顯,但在乾隆皇帝眼中始終是文學侍臣,形同俳優。1785年,員外郎海升毆死發妻,身為左都御史的紀曉嵐參與審案,被乾隆皇帝斥為“無用腐儒”;1786年,御史曹錫寶彈劾和珅家奴劉全仗勢招搖,此事與紀曉嵐無關,而乾隆皇帝在上諭中明確懷疑紀曉嵐,揣度他對和珅心懷不滿而暗中唆使,此事后來雖未牽扯到紀曉嵐,但紀曉嵐內心之恐慌可想而知,因此言行也愈發隱忍順從,閑居之時也只是獨坐焚香著述而已。至于乾隆皇帝駕崩之后,嘉慶皇帝即位,更是將紀曉嵐當做元老對待,有客氣而無實質上的任用,否則也不會到他行將就木才予其大學士之銜。
但是不管怎樣,紀曉嵐做官做到死,在學術盛興的乾嘉時期,這種選擇也是耐人尋味的。同時期的大詩人、思想家袁枚,年長紀曉嵐8歲,少年成名,高中進士并選為翰林院的庶吉士,但卻沒有留下來,而是外放知縣,仕途輾轉十幾年后歸隱隨園,寄情山水;同年進士錢大昕,和紀曉嵐齊名,人稱“南錢北紀”,亦在盛年辭官,致力于學術;同一時期在史學上有很高成就的章學誠,考中進士、外放官員之后選擇不去……對比這些學者,作為學者的紀曉嵐是世俗的,作為官員的紀曉嵐則是孤寂的、無奈的。
紀曉嵐集官員、學者、作家等多種身份于一身。若從價值角度論,他首先是一位學者,留下了《四庫全書》,在學術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這是紀曉嵐自作的挽聯,也是對他一生經歷的真實寫照。
中國歷史名人勵志故事4
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么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后,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弟子們想:“老師常向別人求教,也并不以為恥辱呀!”
虛心好學,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叫“不恥下問”。
中國歷史名人勵志故事5
康熙甲寅五年,陜西提督王輔臣在平涼起兵反叛。叛亂被平息后,王輔臣重新投降了朝廷。不過,王輔臣知道,這一次,康熙皇帝不會饒了他。于是,他做了下列一系列事情:
先找了一個莫須有的事由,與媳婦干了一仗,并高調宣布休了她。等老丈人來,王輔臣悄悄把老丈人拉到一邊,叮囑老丈人,此地不宜久留,趕緊領著女兒遠走高飛。
拿出手中的所有銀子來,分成若干份。然后召集所有的將卒仆役,說,你們死心塌地地跟了我這么長時間,槍林彈雨,風霜雨露,辛苦了,這些銀子,你們各自領一份,趕緊逃命去。但,無論去哪里,千萬不要說從前跟過我。
他看到一個盛魚的銀碗。想,給誰呢?正好看到一個送茶的童子。問,娶妻了嗎。童子搖頭。王輔臣取銀碗送與童子,說,回去賣了,娶媳婦去吧,不要再回來了。
這樣,王輔臣的手下僅余數人,召來,與之共飲,一直喝到深夜,喝著喝著,王輔臣哭了。他說,我,一叛逆之臣,死是必然的了,與其死在劊子手的刀下,不如有尊嚴地自殺。但是,我想過了,無論用刀自剄,上吊自殺,還是喝藥而死,都會留下自殺的痕跡。這樣,就會連累到你們,以及本省的經略大人以及督撫大人。
眾人面面相覷,不知道他想要說什么。
王輔臣說,我想出了一個主意,就是等我喝酒喝到爛醉之后,綁上我的手足,用紙蓋在我的臉上,然后,含涼水在嘴里,以水噴面,即刻便死。這種死法,看起來,像得病暴死一樣。這樣,你們去報官,就不會連累你們了。
我為什么要講這個故事呢?
話說有一個叫蔡三的老頭,患重病,將死。但茍延殘喘,就是不咽氣。他每天嘴里念叨的,是一個人的名字。誰呢?欠他錢的一個人。這個人家境凄惶,老的老,殘的'殘,病的病,真正是一貧如洗。他怕這個人還不了他的錢。
欠錢的人聽說后,跑到蔡三的病床前,當著他全家的面,說,蔡叔,欠你的賬,我記著呢,等有錢了,一定還你。
蔡三當面說不急不急,但心里總是放不下。有時候,病得昏昏迷迷,嘴里還是不斷念叨著這件事。
欠錢的人急了,磕頭下跪,四處籌借,總算把錢湊夠了。他趕緊跑去還給了蔡三。蔡三雖病態懨懨的,表現出一臉的不高興,嘮叨說,難道我還在乎你這些個錢。等著欠錢的人走了,蔡三示意兒子把錢藏在米柜里。
然后,一抿嘴,死了。
王輔臣是清朝一代名將,驍勇善戰,卻也反反復復,起起落落,爭議頗多。但是,他赴死之前所做的這一切,讓人看到了他心底的仁義與良善。蔡三呢,是老家附近的一個人,活一輩子,心胸不過芝麻粒大小,到死,也沒做出件蕩氣回腸的漂亮事。
中國歷史名人勵志故事6
古代名人勵志奮斗的故事:《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后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古代名人勵志奮斗的故事:《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于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里。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并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于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并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古代名人勵志奮斗的故事:《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中國歷史名人勵志故事7
劉備借得荊州后,壓根不想還給東吳。孫權派魯肅討了幾次都沒討到,非常惱火,就采納周瑜的計策,用妹妹做誘餌,打算把劉備騙到東吳,扣為人質,逼他歸還荊州。
定下計策后,孫權就派人到荊州,說得知甘夫人去世后,劉備一直單身,十分同情,愿將妹妹嫁給劉備,請他到東吳迎娶。劉備可不傻,一聽就知道孫權不懷好意:“我已年過半百,孫權的妹妹卻是妙齡女子,他怎肯將妹妹嫁給我這個老頭子?恐怕是想把我騙到東吳去做人質,逼我還荊州吧?我才不上他的當。”
諸葛亮卻搖著鵝毛扇說:“主公但去無防,我自有妙計,包你既娶到孫權的妹妹,又不用歸還荊州。”
劉備問:“軍師有何妙計?”
諸葛亮的妙計是到緊要關頭才能給人看的,他微笑著說:“我已將妙計裝在錦囊里,主公路上再看吧。我等著喝主公的喜酒呢。”
劉備終于動了心,決定去東吳迎娶孫權的妹妹。關羽和張飛都說萬萬不可,大哥這一去,恐怕就回不來了。劉備安慰他們說:“你們什么時候見軍師失算過?有軍師的妙計,十個孫權再加十個周瑜,我也不怕。”
劉備帶著趙子龍去東吳。臨行時,諸葛亮交給趙子龍一個錦囊,說妙計就裝在里面,叮囑趙子龍一定要到東吳后,才能拆看。
劉備一行乘船順江而下,很快就到了東吳水面。風浪很大,船晃得厲害。趙子龍想等風平浪靜后再看軍師的妙計,劉備卻說,現已進入東吳地界,危險重重,萬一東吳水軍襲擊,想看妙計都來不及了。
趙子龍覺得劉備說得有理,就將錦囊拆開。不料一股旋風襲來,頓時巨浪滔天。趙子龍站在船頭,縱然武藝高強,也因船只顛簸摔了個嘴啃船板,幸好雙手抓住船幫,才沒掉到水里。可諸葛亮給他的妙計,連同錦囊一起掉到風浪里,打個轉就不見了。
風浪平息后,趙子龍一行人劃著木船,在江面上轉了好幾圈,又派幾個水性好的士兵到水里尋找,都不見妙計的蹤影,倒是那個漂亮的綢緞袋子還掛在船底的一顆釘頭上,裝了一袋子的臟水。
丟失了軍師的妙計,劉備不敢去娶孫權的.妹妹了,他決定先回荊州。可他們正要掉轉船頭,就聽到有人喊:“劉玄德,你走不了啦!”
一艘大船飛快地駛來,船上站著一位威風凜凜的將軍,仔細一看,正是周瑜。周瑜要活捉劉備,逼他歸還荊州。趙子龍帶領將士拼死抵擋,才得以脫身,但劉備的左腿中了一箭,趙子龍也被周瑜的長槍刺傷了右臂。
回到荊州后,劉備一瘸一拐地走下船來。諸葛亮吃驚地問:“主公,你沒有采用我的錦囊妙計?”
劉備生氣地說:“妙計被風浪卷走了,錦囊還在。”他把臟兮兮的袋子扔到諸葛亮的腳下。
趙子龍捂著手臂上的傷口問:“軍師,你那妙計到底是什么?”
諸葛亮撿起錦囊說:“我想讓你們到了東吳后,就沿路宣傳孫權是請主公來娶他妹妹的。這事鬧得越大,孫權就越下不了臺,你們也就越安全,主公也越有可能娶到孫權的妹妹。”
趙子龍埋怨說:“不就是幾句話嗎?軍師為什么不預先告訴我和主公,非要神神秘秘地裝到袋子里,還必須到東吳才能拆看?你害得主公差點兒丟掉性命啊!”
諸葛亮追悔莫及:“我沒想到江上風浪那么大。”
此后,諸葛亮有什么妙計都當面講清楚,再也不敢裝到錦囊里故弄玄虛了。
中國歷史名人勵志故事8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李清照少女填詞》
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她個性爽直、自由、不羈一格,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文學天賦。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她觸景生情,即興填詞的故事。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楊祿禪陳家溝學藝》
楊祿禪受到鄉里惡霸的欺負,他不甘心受辱。一個人離開了家,到陳家溝拜師學藝。拳師陳長興從不把拳法傳外人,楊祿禪也不例外。不過,楊祿禪的執著精神終于感動了陳長興,終于學到了拳法,懲治了惡霸,也開創了楊式太極拳。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王獻之依缸習字》
王獻之,字子敬,是東晉大書法家書——圣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自己也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獻之三四歲的時候,母親就教他背詩誦詩,到五六歲的時候,就能夠出口成章,順口吟出幾句詩來。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發顯得機警聰敏,而且還特別喜歡習字。王獻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與這個大水缸密不可分!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朱元璋放牛讀書》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從小連私塾都沒有念過,但是他聰穎過人,勤學好問,終于成為建立明朝的開國皇帝。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柳公權戒驕成名》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不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手的老人,竟然發現老人用腳寫的字比用他手寫的還好。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于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墻,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于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屈原洞中苦讀》
這個故事講述了,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里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于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王十朋苦學書法》
王十朋從小聰穎過人,文思敏捷,可是書法卻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決心,一定要練好書法。終于,寶印叔叔的指點下,他終于悟到了書法真諦,成為一名大書法家和文學家。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稱為“書圣”的王羲之,小的時候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每天都帶著自己心愛的小鵝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練字,卻被老師衛夫人稱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惱,在小鵝的啟發下,王羲之在書房寫成了金光燦燦的“之”字,但卻誤將饅頭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于,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于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中國歷史名人勵志故事】相關文章:
歷史名人勵志故事04-02
歷史名人勵志故事大全04-04
中國名人勵志的故事-中國的勵志的故事精選04-12
中國現代勵志故事精選-中國現代勵志故事04-12
中國的經典勵志故事04-04
中國的勵志故事04-05
中國的經典的勵志故事04-05
中國勵志故事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