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大學生的勵志隨筆-大學生的勵志散文隨筆
大學生就應該過得很勵志,多讀一些勵志的散文隨筆能給大學生的大學生活帶來正能量。以下是陽光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大學生的勵志隨筆,僅供大家參考!
關于大學生的勵志隨筆1:青春,讓我怦然心動
暮然回首,光陰似箭,時光飛逝,就在那一瞬間,我們將要分離。青春,已離我越來越近。
——題記
青春是多么美好的字眼啊,現在的我們,正值十五六歲的花季,青春,正策馬而來。我們年少輕狂為哪般,還不是在這最后的時刻,奮起直追。或許,在以前的生活中,我們放棄自我,我們頹廢。或許,我們認為以后,不會成功。此時不搏何時搏,在這最后的時刻,我們何不逼自己一把,或許會成功呢。即使失敗,也沒什么,至少我們心里清楚,曾在最后的時刻,我們拼搏過,足矣。
今后的生活中,我們會分別,分別的時候,我們誰也不能掉眼淚,就請讓我們在最后的時刻,留給大家一些堅強。我們不哭,并不代表我們舍得,其實,我們的心里,真的有太多太多的不舍,不舍我們的校園,不舍我們的恩師,不舍我們的友誼。不舍,不舍又有什么用?難道你說不舍,他們就不會離你而去嗎?時光,總是在流逝。有人說,時光就像一把細沙,你抓得越緊,它流走的越快。
我們還有我們的未來,你聽,那怦怦的心跳聲,那咚咚的腳步聲已經越來越近,那是青春的心跳,是青春的腳步,你們聽到了嗎?
三年前的我們無知、無謂、無懼,三年后的我們隱忍、勇敢、堅強。在這將要分別的時候,我們定要堅強。人生路漫漫,青春路漫漫,未來的路還有很長,我們要堅強的走過去,三年來,我們長大了好多,學會了好多,我們要懂得知足,不能再依賴這個地方,現在使我們展翅飛翔的時候了,放開手去追逐希望把。
我堅信,在許多年后,我們還是會在這里相遇,在這里談天論地,高談闊論。鏢跟靶的每一次分離,都是為了下次的重新相遇,所以,等待……
青春,悄然無息的走到我們的身邊,在這里停下它的腳步,它在等待,等待我們跟隨著它,跟它一起走向未來。
以前的我,聽到青春,無動于衷,而現在不同了,現在的我,聽到青春這個字眼的時候,會變得充滿活力,激情四射。青春,讓我怦然心動。
關于大學生的勵志隨筆2:別把世界看錯了
大學畢業的那個六月,睡在我上鋪的姑娘說,大學最遺憾的事情,就是沒有男生騎著單車在宿舍樓下等她。曾經以為大學四年很長,長到可以被各式各樣的男生在樓下等,長到那些小情小愛足夠走到地老天荒。然而,一恍惚,大學四年就過去了,竟都未曾實現。
我做駐外記者以后,回來休假的某一年,和大學生做交流。有一個大四的男生和我說,他也想去國外工作,可是大學四年的時間都已經浪費了,什么準備也沒做,本專業沒學懂,英文說不好,現在還來得及嗎,該怎么辦?
而等到我駐外回來,我27歲的這一年,和一個90后的師妹吃飯。她說,師姐,我發現研究生讀完竟然二十幾歲都過了一半了,還要找工作,還要結婚,還要生二胎……
我們都曾經以為二十幾歲是很長很長的,長到好像永遠都不會過去一樣。或者說,至少二十幾歲,和我們生命中任何一個十年一樣,它至少有整整十年。而十年,在年輕的我們看來,是一段特別長的日子。
但殘酷的現實卻并不和我們想的一樣。
對于大多數的我們來說,二十幾歲就好像只有三年。一年在大學里無所事事,睡著懶覺逃著課;第二年在茫然驚醒中海投簡歷,租房子趕地鐵;第三年做著不喜歡的工作,待在不喜歡的城市,在七大姑八大姨的催促下發現都該成家了呢,然后渾渾噩噩,竟然就要三十歲了。
當我第一次意識到二十幾歲并沒有十年的時候,我24歲,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這一年,我有一個機會去拉丁美洲駐外。很多人說,你這么做代價太大,等你回來,就沒有時間了,三年回來你都二十七八了,三十歲之前結婚生子可算是要完不成了。
那是我第一次聽說,對于一個24歲的姑娘來說,要去遠方,已經沒有時間了。二十幾歲,要工作、要賺錢、要貸款買房、要結婚生子,這些都需要時間,并且排得滿滿當當的。二十幾歲的時光竟然是如此緊張,好像分毫之間,一個不注意就要溜走了,好像它根本就沒有十年。
敢不敢出發,敢不敢放棄國內“聽上去很好”的安穩,敢不敢去那么遙遠的大陸,敢不敢冒著失戀的風險,敢不敢拿女生最美的三年去換一個未知的未來。我在各種權衡以及焦慮中,發現這個世界以及時間,對女生來說都太殘酷了。
后來,我坐著防彈車去貧民窟,獨自住在亞馬孫雨林深處的木屋里,在一場盛大的狂歡節里痛哭,在牙買加混著酒精和荷爾蒙的雷鬼樂里對自己說生日快樂。那些美妙的時刻,如同里約熱內盧升騰而起的煙火一樣,照亮了我的二十幾歲。
在這一路上,遇到了很多人,也遇到了很多二十幾歲的姑娘,聽到了很多故事。關于遠方、自由、愛情、工作、旅行還有世界。三年,巴西、阿根廷、秘魯、厄瓜多爾、牙買加、哥斯達黎加、委內瑞拉、古巴、智利、巴拿馬甚至是蘇里南,我走過了一張拉丁美洲的地圖,漸漸覺得二十幾歲好像真真實實地過了這么幾年。
有時候,我們面對機會,如果沒有意識到二十幾歲的珍貴,沒有算過關于時間、關于年齡的數學題,那么面對結婚大軍、穩定大軍的襲來,你很有可能不那么選,很有可能和上大學時候覺得四年很長一樣,選擇睡懶覺,選擇逃課,到大四才恍然大悟,開始用“早知道。。。”這個句式。
在圣保羅,我認識一個86年的姐姐,南方女生,清秀美麗。一次飯局,我講起一些拉丁美洲路途上的故事,她充滿羨慕地看著我說,我只比你大兩歲,但我都想不起來我在你這么大的時候都在干什么。這個姐姐大學畢業就結婚了,她只記得她畢業以后就一直過著全職主婦的生活,但是張口要描述,卻想不起來這些日子都是怎樣飛速流走的。
而我駐外以后,清楚地記得每一個月是怎么過的,去了哪里出差,見過什么人,拍了什么樣的故事,可以從一月數到十二月。而不是在寫年終總結的時候,發現今年和去年的差別就是又過了一年。我才知道,如果你選擇和時間較勁,那么二十幾歲就會有十年;如果渾渾噩噩,那么二十幾歲可能真的連五年都不到。
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力,而我絲毫沒有排斥全職主婦。我在巴西最好的閨蜜,也是個全職主婦。Aline是圣保羅大學主修國際關系的研究生,也是本科畢業,就跟隨做生意的老公來了巴西。不同的是,來到巴西以后,她苦讀語言,很快學會了葡萄牙語,通過各種爭取和朋友介紹,開始在圣保羅的'孔子學院教中文,后來申請了圣保羅大學的研究生。
作為本科學了四年葡萄牙語的女生,覺得在巴西讀研尚且會有困難,而Aline一個學了不到一年葡語的姑娘,卻成功進入了需要看大量葡語書籍的國際關系專業,并且申請到了全額獎學金。她經常比我這個常年東奔西跑的人還要忙,在圣保羅約她吃飯,聽到的回答總有驚喜。“那我們約晚上吧,我下午鋼琴課完事了去找你。”
Aline的二十幾歲,雖然也是全職主婦,但她過得光芒四射,她想得起來這二十幾歲的每一天。
生活只在于我們如何選擇,既然我們都會做數學題,加加減減一定會發現,時間真的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多。
愿我們的二十幾歲都真真實實地,過足了十年。
關于大學生的勵志隨筆3:你沒有失敗
我在演講中常常會講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背著一個大瓷瓶在路上走,走著走著,不小心手上一滑,瓷瓶掉在地上摔了個粉碎。那個人若無其事的繼續向前走,頭也不回一下。旁邊有人看了覺得很驚奇,就問他:“你的瓶子摔碎了,你為什么看也不看一下?”他說:“瓶子已經碎了,看也沒用,我還要繼續趕路,不值得為它耽誤時間。”瓶子碎了,這是一個終點,說明前面那段路走的很失敗;但又是一個新的起點,空著手回到家,繼續努力,掙了錢可以買回來一個新瓶子,這就是成功。如果守著瓶子傷心落淚,耽誤了別的事情,那就是繼續失敗。我們對待人生,對待高考,也應該是這樣的心態。從小的方面來看,不僅是高考,我們平時學習中的每一次考試又何嘗不是如此?一次考試考好了,沒什么值得驕傲的,因為它已經是一個終點,現在需要從新的起點開始努力;一次考試考差了,也沒什么值得傷心的,因為它已經是一個終點,總結經驗教訓,準備下次考好就行了。如果因為一次考試失利就覺得天崩地裂、前途渺茫,從此自暴自棄、自怨自艾,那才是真正的失敗。
今年中高考的成績都出來了。結果和以前任何一年都沒有什么區別,無非仍然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我自己是一個中高考的成功者和受益者,但是由于后來經常做演講和學生老師家長打交道的緣故,接觸的更多是那些被高考壓得喘不過氣來的,甚至最后功虧一簣的同學們。在媒體的熱點基本都鎖定在了高考狀元這些幸運兒的這個時刻,我想給那些不幸的人們多說一點話,多給他們一些安慰和鼓勵。
由于中高考的格式非常規范,一個考區的考生全都用一樣的試卷,最后用總分數來精確的量化。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有自己特有的長處和短處,考試的時候有狀態的好壞,這些都是不可能用一個總分來精確衡量的,中間一定會有紕漏。
比如說,北大的錄取分數線文科是610,那么如果你只考了609,就不能被錄取。顯然,考了609分的人和考了610分的人之間,在綜合水平上其實沒有什么差距,很難說誰就比誰優秀,誰就比誰更應該上北大。但如果不依靠分數“一刀切”也不行,因為你說既然609和610差別不大,那么我也該進北大。如果真讓你進了,考608的也會說我和考609的也差別不大,我也該進;考607的也會說我跟考608的差別不大……如此類推,最后就是所有科目都考0分的也該進北大,這就十分荒謬了。所以,依靠分數“一刀切”,是為了保證高考的公平和效率的無奈之舉,其結果就是只能說高于610的人的平均學習能力比低于610的要高,但是卻不能保證每一個高于610的人的學習能力都比低于610的要高。
如果你不幸屬于那少數幾個學習能力很高但是高考沒有考好的一員,可能是由于高考那天狀態不佳,粗心算錯了一道大題,可能是生病,或者偏偏最難的大題考的就是你沒有復習到的一個知識點。那么,你需要相信自己,這只是人生路上必將遇到的各種挫折中的一個,成績并不能說明你的就不行,不能說明你的多年學習我完全白費了,更不能說明你的人生夢想就此徹底破滅了。這是因為,高考是一個起點而不是終點。它代表一個舊的階段已經過去,一個新的人生階段即將開始。通過高考,那些成績優秀的人將進入更優秀的大學,獲得一個更高的起點。而那些在高考中落后的人,也有充足的時間來奮起直追,后發制人。
我的一個大學本科同學的同學,姓張,他就是一個所謂的高考“失敗者”,因為幾分的差距沒有被第一志愿的學校錄取,他也不想再復讀一年了,所以就進入了一所并不怎么有名的大學杭州大學。進入大學以后,他并未因為自己不是重點大學而自暴自棄,反而更加努力的學習,甚至比高中學得更苦。這樣努力的結果,是他在本科期間就在一些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四篇論文,其中一篇還得過獎。高中的同學可能不太理解四篇論文的分量,要從北大清華這樣的名校取得學士學位,都不要求發表論文;取得碩士學位,只要求發表一篇論文;取得博士學位,只需要發表兩篇論文。他一個杭州大學的本科生,一個人發表了四篇,其用功之深,可見一斑。有了這個成績,就好比往自己身上貼了一張跟北大清華畢業證同樣有分量的金字招牌,本科畢業之后被中國銀行錄用。工作之后他仍舊非常努力,不到兩年就獲得晉升,如今年薪已經超過20萬。我相信他一定還會有更加光明的前途。
與之相反,在清華大學,幾乎每年都有學生自殺,有上百個學生因為成績欠佳而被迫退學或者不能畢業。他們中每一個人的高考成績都比那位姓張的同學好得多,還有一些甚至是高考狀元。他們通過高考,在人生的跑道上比別人領先了許多,但高考并不是終點,比賽還沒有完,前面的挑戰還很多,如果不能繼續努力奔跑,很容易就會從領先變成落后。相反,那些在高考中落后的人,只要付出加倍的努力,爭取在接下來的道路上跑得比前面的人更快,早晚有一天可以超越他們。
既然高考是一個起點而不是終點,那么什么才是終點?用絕對的標準來衡量,只有生命結束才能算是真正的終點。但從辯證的角度來看,人生無處不是終點,也無處不是起點,終點即是起點,起點即是終點。一個階段的完結,就是一個階段的開始,過去的一切都已經過去了,不管你是領先還是落后,都必須繼續奔跑。因為,后面的路還很長。
李開復在《做最好的自己》里面這樣寫道:“在一元化的視角下,如果僅以“成績”和“名利”來衡量個人、團體乃至社會的成敗,那么,這個社會上99%的人都無法躋身于成功者的行列。”在他眼里,一個優秀、努力、自信、自覺的學生,進了名牌大學,他能取得成功的概率也許是90%,進了其他重點大學,概率也許會降到85%,進了普通高校,這個概率也不會低于80%。這個道理對高三學生其實也很適用,我們對失敗與成功定義的過于簡單,很容易讓我們喪失那本應屬于我們的85%的機會。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呢?既然起點和終點都是相對的,我們努力的成功應該用什么標準來衡量呢?
前面在李開復的話里提到很多人用“成績”和“名利”來衡量,并且反對這種衡量方式。如果是用錢來衡量的話,前面舉的那個進入中國銀行的杭州大學畢業生的薪水似乎不低,也很能體現他的個人價值,但如果把他和一個摸彩票中了五百萬的人相比,哪個更成功呢?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不應該用考試的成績和進入的大學來衡量成功。我舉三個例子來比較,分別是我高中、初中和大學的同學:
我在讀高中的時候,有一件事情轟動全校,就是一個成績非常好的男生,因為追求某個漂亮的女生,卻又被再三拒絕,搞得他人不象人、鬼不象鬼,本來他的成績進入一所很好的重點大學沒問題,最后卻只進了一所普通本科。我還有一個初中同學,也是成績非常好,但是家庭根本供不起她讀大學,所以她連高中都沒有讀,念了幾年師范之后就分配到一個鄉鎮小學教書。盡管工資非常低,在這個小鄉鎮也算中等收入水平,她的父母的負擔也因此大大緩解了,她用自己不多的錢供她弟弟讀書,現在她的弟弟已經進入了大學,算是完成了她多年的夢想。此外,我還有一個大學同學,學習奇差,因為家庭的背景進入人民大學,在大學里面也是天天混日子。但是在他畢業那年,父親因病去世,人際關系也就斷了,由于自己沒有真本事,現在的情況在我們班的所有同學中是最差的。
前面我舉的三個例子,如果從高考的結果來看,進入了人大的最成功,進入普通本科的次之,連大學的門朝哪邊開都不知道的自然最失敗了。但在我看來,成功的順序應該倒過來才對,那位只念了師范的女生是最成功的,她雖然受家庭條件的限制無法進入大學,但用自己的努力改變了家庭的面貌,讓自己的弟弟進入了大學,這就是成功。能進重點的只進了普通本科,這就是失敗,但進入普通本科也是他自己努力的結果,也可以算是某種程度的成功。而我那位大學同學,家庭條件如此之好,如果他肯象別的同學一樣努力,原本可以比別人收獲得更多,但他卻最失敗。
不僅“成績”和“名利”不是成功的標準,用任何統一的外在尺度來衡量成功都是錯誤的,因為我們每一個的個性、愛好、興趣、理想不同,家庭條件不同,天賦不同,起點不同,不可能“一刀切”。真正的標準應該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自己,成功的定義也只有一個,就是超越自己。
如果一個人一出生就可以繼承巨額財富,但卻只會坐吃山空,而另一個人出身貧寒,但通過自己的努力開創了一番事業,可能他一生創造的財富都比不上前者繼承的遺產多,但他卻是成功的,而前者則是失敗的。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的一個同學再進入高三的時候起點很高,成績非常優秀,但遇到幾次挫折就一蹶不振,最后能進北大清華的卻進了其它的重點大學。而你自己起點很低,原本二本的線都上不了,但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而最后上了二本。那么就高三這個階段來看,你是成功的,而他是失敗的。
進入大學以后,不同層次的學校代表不同的起點,高起點的人如果不能繼續前進,那就是失敗,低起點的人如果堅持努力,超越自己,那就是成功。人生就是這樣,從一個起點奔向一個終點,一個終點又代表著下一個起點,起點和終點不斷交替、不斷轉化。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挑戰自我、爭取超越、力求成功。李開復說進入不同檔次的大學分別有90%、85%、80%的可能成功,這當然是一種很不精確的估計,但這種估計至少說明了兩個道理:
第一,不論進入什么樣的大學,成功的可能性都是很高的。成功不是少數人的事情,而是所有人的事情。不論起點怎樣,一個努力進取的人都會取得成功,這個成功,就是指超越自己;
【關于大學生的勵志隨筆-大學生的勵志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1.大學生勵志隨筆
2.勵志散文隨筆
6.青春勵志散文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