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第八九變篇全文「帶譯文」
孫子兵法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以下是由陽光網小編整理關于孫子兵法第八九變篇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孫子兵法第八九變篇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圮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故將通于九變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雜于利而務可信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孫子兵法第八九變篇譯文
孫子說:大凡用兵的法則,主將接受國君的命令,組織軍隊,聚集軍需,出征時在“汜地”不要駐扎,在“衢地”要結交諸侯,在“絕地”不可停留,在“圍地”要巧設計謀,在“死地”則殊死奮戰。有的道路不宜通過,有的敵軍可以不擊,有的城邑可以不攻,有的地盤可以不爭,有時甚至國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所以,將領能夠通曉靈活機變的戰術,就算得上懂得用兵。將領不通于靈活機變的好處,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懂得地利。治軍即使懂得“有的道路不宜通過”等“五利”,也不能充分發揮軍隊的作用。
因而,聰明的將領考慮問題,一定兼顧利與害兩個方面。在不利的條件下看到有利的一面,事情就可以順利進行;有利的條件下看到不利的因素,禍患便可及早解除。
要使諸侯國屈服,就要以禍患來威逼它;要使各國諸侯忙于應付,就讓它做不得不做的事;要使各國諸侯疲于出動,就用小利去引誘它。
用兵的方法是:不要寄希望于敵人不會來,而要依靠自己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不要寄希望于敵人不進攻,而是要依靠自己有敵人不可攻破的條件。
將領有五種致命的缺點:只知死拼,可能被誘殺;貪生怕死可能被俘虜;浮燥易怒,剛忿偏急,可能被敵人凌侮;矜于名節,可能入敵人污辱的圈套;過于仁慈,可能導致煩擾。大凡這五點,都是將領素質的缺陷,也是用兵的大害。軍隊覆滅、將帥被殺,必定由這五種因素所引起,是不能不清楚認識的。
孫子兵法簡介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
《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家經典。誕生至今已有2500年歷史,歷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如今,孫子兵法已經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孫子兵法》竹簡1972年出土在臨沂。
孫子兵法內容簡介
《孫子兵法》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兵書,歷來備受推崇,研習者輩出。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司馬遷《史記》有記載,(孫武)以兵法見於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圣典”和“古代第一兵書”。它在我國古代軍事學術和戰爭實踐中,都起過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以下是《孫子兵法》全部內容的主要歸納:
一、戰略運籌(第一篇至第三篇):
第一篇《始計篇》
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并制訂作戰計劃。《始計篇》也簡稱《計篇》,是《孫子兵法》的第一篇,“計”本義是計算、估計,在這里指戰前的戰略謀劃。作為《孫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視為孫子卓越軍事思想的高度濃縮和精辟概括,它從宏觀上對決定戰爭勝負的政治、軍事等各項基本條件進行比較、分析和研究,并對戰爭的發展進程和最終結局進行預測,尤其強調用兵前的'周密謀劃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其中,“慎戰”是孫子指導戰爭實踐的基本主張,“五事七計”是他用以預測戰爭勝負的基本要素,“兵者,詭道也”則指出了用兵的要領,運用智謀。“慎戰”、“五事七計”、“詭道十二術”等都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戰略概念,屬“廟算”的具體內容。
第二篇《作戰篇》
講的是廟算后的戰爭動員及取用于敵,勝敵益強。“作”是“制造”“興起”之意。“作戰”這里不是指戰爭,而是指戰爭前的準備和籌劃,屬于“未戰而廟算”的范疇。本篇繼《計篇》之后,在“慎戰論”思想的指導下,著重分析了戰爭與經濟的關系,戰爭依賴于經濟,但會對經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
第三篇《謀攻篇》
講的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
二、作戰指揮(第四篇至第六篇):
第四篇《軍形篇》
講的是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斗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
第五篇《兵勢篇》
講的是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
第六篇《虛實篇》
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回,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以多勝少。
三、戰場機變(第七篇至第九篇):
第七篇《軍爭篇》
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
第八篇《九變篇》
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戰略戰術。
第九篇《行軍篇》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
四、軍事地理(第十篇至第十一篇):
第十篇《地形篇》
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第十一篇《九地篇》
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五、特殊戰法(第十二篇至第十三篇):
第十二篇《火攻篇》
講的是以火助攻與“慎戰”思想。
第十三篇《用間篇》
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
書中的語言敘述簡潔,內容也很有哲理性,后來的很多將領用兵都受到了該書的影響。
【孫子兵法第八九變篇全文「帶譯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