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棄我取成語故事
人棄我取成語故事1
這個成語來源于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務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李悝的經濟改革,尤其是所實行的“平糴”法,使一個名叫白圭的商人受到啟發。經過反復思考,他想出了一種適應時節變化的經商致富辦法,這就是“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這個辦法說起來也很簡單,那就是別人不要的我要下來,別人要的我就給予。
按照這個辦法,在豐收季節,農民收的糧食很多,大家都不要,價錢也就便宜下來,他就大量買下糧食。這時,糧價雖然很低,但蠶絲、漆等因不是收絲或割漆的季節,沒有大量上市、價錢自然很高,他趕緊把這些貨物賣出去。
到了收絲時節,蠶絲大量上市,價錢賤下來,而糧價卻高了起來。這時,他就收進蠶絲,賣出糧食。就在這買進賣出之間,牟利致富。
白圭看到這種情形,抓住機遇,采取“人棄我取,人取我予”的辦法經商,生意做得非常興隆。
白圭雖然很富有,卻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很多人都覺得白圭很會做生意,就紛紛向他請教。白圭說:“做生意,要用智慧計謀,還要果斷。智謀不足的人,不能隨機應變;勇氣不足的人,不能當機立斷;仁義不足的人,不能做到‘人棄我取,人取我與’;意志不夠堅強的人,不能堅持自己的.信念。因此,你們雖然想跟我學習做生意的本領,我也無法使你們完全掌握。”
“人棄我取”的意思是,別人拋棄,我去取來。本意指一種經營之術,商人廉價收買滯銷物品,待漲價賣出獲利。后用以表示自己的興趣、見解與他人不同。
人棄我取成語故事2
戰國初,魏文候任用李悝為相國,厲行改革,加強統治。他實行保護農民利益和發展農業的“平糴[dí]”法。所謂“平糴”,就是國家在豐收年份用平價買進糧食,到荒年時以平價賣出,使糧價保持穩定。這樣,就促進了封建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之一。
李悝的經濟改革,尤其是所實行的“平糴”法,使一個名叫白圭[guī]的商人受到啟發。經過反復思考,他想出了一種適應時節變化的經商致富辦法,這就是“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這個辦法說起來也很簡單,那就是別人不要的我要下來,別人要的我就給予。
按照這個辦法,在豐收季節,農民收的`糧食很多,大家都不要,價錢也就便宜下來,他就大量買下糧食。這時,糧價雖然很低,但蠶絲、漆等因不是收絲或割漆的季節,沒有大量上市、價錢自然很高,他趕緊把這些貨物賣出去。
到了收絲時節,蠶絲大量上市,價錢賤下來,而糧價卻高了起來。這時,他就收進蠶絲,賣出糧食。就在這買進賣出之間,牟利致富。
【解釋】別人拋棄的東西我拾起來。原指商人廉價收買滯銷物品,待漲價賣出以獲取厚利,后用來表示不跟別人爭,仍然有好處。
【人棄我取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成語故事02-03
經典成語故事01-04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12-07
經典成語故事12-09
食無求飽的成語故事12-01
當務之急的成語故事12-09
僵李代桃成語故事12-09
請自隗始成語故事12-09
復蹈前轍成語故事12-09
響遏行云成語故事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