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不逞之徒成語故事
不逞之徒成語故事1
【注音】bù chěng zhī tú
【典故】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亂。 《左傳·襄公十年》
【解釋】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貶義)。因心懷不滿而鬧事搗亂的人。
【用法】作主語、賓語;指犯罪分子或存心搗亂的人
【結構】偏正式
【近義詞】不法之徒
【同韻詞】孤鴻寡鵠、沒嘴的葫蘆、龍蟠虎伏、無名小卒、當風秉燭、千金一壺、以錐飡壺、翹首企足、豪氣未除、五谷豐熟。
【年代】古代
【英語】theunruly
【法文】hors-la-loi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鄭國丞相子駟派人害死鄭僖公,擁立五歲的.鄭簡公,把持朝政,因整頓田地疆界及水渠問題上得罪司氏、堵氏、侯氏、子師氏等。后來司臣、尉止等率領聚集起來的不逞之徒發動叛亂,殺死子駟、子國及子耳等。
【示例】如有不逞之徒假托民軍,借端擾害治安,即為人民公敵。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六十八回
不逞之徒成語故事2
不逞之徒指的是因失意而胡作非為的人,這個成語出自《左傳·襄公十年》關于子駟的一段記載。
子駟,即鄭國的公子驛。當時,鄭國各貴族之間爭權奪利的內部矛盾很尖銳。鄭僖公是被子駟殺死的。子駟殺僖公,立了僖公的五歲的兒子嘉為國君(即簡公),這樣,他就操縱了鄭國的國政。后來,有不少貴族的公子就聯合反對子駟,準備發動政變。子駟知道了,便“先下手為強”,殺了子狐、子熙、子侯、子丁等公子3子狐的兩個兒子嚇得逃往衛國,其余的反對派也就不敢輕舉妄動了。
子駟對尉止也有很深的成見,因此,在晉國率領諸侯之師攻伐鄭國,鄭國出兵抵御于牛首的戰役中,子駟故意減少尉止部隊的'兵車數童。尉止俘獲的俘虜,子駟又不算數、不計功。當初子翩在劃定田邊地界的時候,還侵占過司氏、堵氏、侯氏、于師氏的田地。因此五家貴族糾合了一批不逞之徒(不得志的人),以公子們被害為由,發動了政變s十月十四日這一天,尉止、司臣、侯晉、堵女父、子師仆,帶領眾人,攻人宮中,殺了子駟,把鄭簡公劫走,局勢極度緊張。后來子產和子嬌發兵,殺了尉止和子師仆,侯晉、堵女父和司臣逃到國外去了,亂事才告平定。
【不逞之徒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成語故事01-04
成語故事02-03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12-07
經典成語故事12-09
中國成語故事03-01
戰爭的成語故事03-02
(精選)成語故事作文11-01
有關成語故事11-15
成語故事作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