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巧若拙成語故事
【注音】dà qiǎo ruò zhuō
【出處】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老子》第四十五章
【解釋】拙:笨。指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像笨拙。
【用法】作定語、分句;指不暴露自己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大智若愚
【相反詞】不可一世、愚不可及
【同韻詞】胡謅亂說、古井不波、自圓其說、異端邪說、背黑鍋、無知妄說、去日苦多、一尺水,百丈波、水壅而潰,傷人必多、一尺水翻騰做百丈波。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老子說:“最圓滿的好似欠缺,可是它的作用永不枯竭。最充實的好似空虛,可是它的作用永無終極。最正直的好似彎曲,最靈巧的好似笨拙,最好的口才好似不會辯說。疾走能戰勝寒冷,安靜能克服暑熱。”
【成語示例】這是所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話啦。 郭沫若《屈原》
【大巧若拙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成語故事01-04
成語故事02-03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12-07
經典成語故事12-09
中國成語故事03-01
戰爭的成語故事03-02
(精選)成語故事作文11-01
有關成語故事11-15
成語故事作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