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不一而足的成語故事
不一而足的成語故事1
元朝施濟,是江南蘇州吳趨坊人,為人和善,常接濟一些窮困的人。
到他40歲時,妻子嚴氏給他生了個兒子。
施濟給兒子取名施還,到兒子三歲時,施濟帶紋銀300兩去虎丘山水月觀音殿,感謝菩薩賜子給他,并取銀還愿。
施濟正準備將銀子捐給觀中修殿之時,忽見幼年同窗好友桂富五站在劍池邊望著池水哭泣不已。
施濟忙問為何哭泣,桂富五說自己向宦官李平章借了300兩銀子。
誰知道經商失敗,本利俱無,而李平章家則落井下石,趁機逼債,不僅田房家私盡歸李家,連老婆孫氏和兩個兒子也被奪了去。
施濟就把300兩銀子送給了桂富五,自己事后另外又拿了銀子去還愿。
桂富五拿了銀子到李府,好說歹說才贖回了妻子和兒子,當桂富五一家來到施家拜謝時,施濟問他今后的打算,桂回答說:“身居口食,一無所有,如果仍住在蘇州,那只會出丑,只好流浪到外鄉打工。
”施濟就把自家的桑棗園、幾間草房以及十畝田地送給了桂富五,讓桂家免受流浪之苦。
卻說桂富五在施家的桑棗園中住下后,不意在一株銀杏樹下掘得三罐銀子,共有1500兩。
原來這是施濟的父親當年埋在地下的。
桂富五得了這筆財富,就瞞著施家到紹興縣置買了田產,靠收取田租而發跡。
當施濟突然得病去世之后,桂富五一家則找了個借口離開了桑園,去紹興過起了財主的生活。
施濟去世五六年之后,施家的田產逐漸賣掉,童仆都已逃散,只落得施濟之妻嚴氏和兒子施還母子倆苦度時日。
此時,施濟當年的好朋友支德正巧棄官回歸故里,經常接濟施家母子。
還將女兒嫁給施還為妻。
后來,支德打聽到桂富五在紹興發了財,就對施還說:“當初,桂富五受你家的恩惠,不一而足,別的.不講,單說還債就是300兩銀子,如今他發跡了,想必你去找他,一定不會虧待你的。
”施還遂同母親同往紹興投奔。
誰知已經改換名姓的桂富五對施還母子十分冷淡,并否認自己曾經受過施家的恩惠而拒之門外。
后來,桂富五因想花錢買官,上了大當,終于家破人亡。
不一而足的成語故事2
【注音】bù yī ér zú
【成語故事】元朝時期,樂善好施的施濟資助桂富五300兩銀子,讓他贖回妻子與孩子,同時給他十畝田地。桂富五在地里挖出1500兩銀子偷偷到紹興過好日子。施濟去世后家道衰落。好友支德要施還母子去找那個不一而足的桂富五。可他對過去的'恩人后代置之不理。
【出處】始有大夫,則何以不氏?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公羊傳·文公九年》
【解釋】足:充足。指同類的事物不只一個而是很多,無法列舉齊全。
【用法】作謂語、分句;用于句尾
【相近詞】層出不窮、不壹而足
【反義詞】屈指可數、寥寥無幾
【英語】toomanytobeenumerated
【成語例句】
◎ 奴隸社會的權利主體里沒有奴隸這種自然人,封建社會的農奴也只是半個主體,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人法律地位不同,行為能力有差異的人權利能力也受到諸多限制,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 節前一個多月,北京市就在緊鑼密鼓地籌備"1996新春系列文化活動",其內容從"百款春聯送祝福"到"百座飯店迎家宴",不一而足。
◎ 于是,以培養孩子某些特殊能力為目的的各種特長教育應運而生,諸如書法班、美術班、舞蹈班、音樂班等等,應有盡有不一而足。
【不一而足的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成語故事01-04
成語故事05-15
經典成語故事12-09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12-07
成語故事02-03
中國成語故事03-01
戰爭的成語故事03-02
經典歷史成語故事02-23
成語故事人琴俱亡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