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成王敗寇成語故事
成王敗寇 成語舊指在爭奪政權斗爭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稱帝稱王;失敗了的就是非法的,稱為寇賊。含有成功者權勢在手,無人敢責難,失敗者卻有口難辯的意思,可這屬于元規則,若要成功必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意思是勝利者,強者就是真理,永遠有理。
自古勝者英雄敗者賊.就拿漢高祖劉邦來講;在他當皇帝以前,典型的一個小人、無賴.項羽是他結義兄弟,和項羽一起滅秦之后又殺了項羽,但成了漢高祖之后不一樣戴著光環過日子.又殺了再拿唐太宗李世明來說;玄武門之變,弒兄奪位,可他還不是標榜為一代明君.在一些非理性思考的人眼里,成功者是不應當受到指責,成功的一方一旦當權便是合法,擁有立法權;失敗的一方便失去了合法地位,沒有發言權;當權者占據了擁有了公共宣傳、歷史編撰的自由,失敗者被貶損,而沒有申辯的機會。
中國自古就有所謂的“成王敗寇”之說,與之相對的有所謂的“天道”:仁義禮信。似乎缺乏文化的尚武者更崇拜前者,而文官集團則強調后者。但也也不乏身份與信念交叉者。
究竟成王敗寇與道二者應該如何取舍也相應成為長久討論的話題。這里面當然蘊涵著相當豐富的辯證法。根據我對辯證法的理解,成王敗寇與道的取舍應該是不同時機、不同場合下的具體而為。比如處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當然應該以保存自己的為首要之務,成王敗寇的觀念應該在此刻壓倒道義,否則就會喪失行道義的基礎。畢竟一時不行道義不能說明就是沒有道義。多少敗者被后人恥笑為婦人之仁和缺乏斗爭常識,這些都是在性命攸關之際還在講道義的表現,諸如宋襄公之流(當然他比較極端,屬于缺乏斗爭常識的那種,相比之下項羽則往往在關鍵時候顯得婦人之仁,比如鴻門宴和沒有用盡劉邦父親的作用)。但是徹底拋棄道義,不管在什么場合什么情景下都不擇手段追求成王的人終究成不了王,而最終只能走向眾叛親離,比如陳友諒。
對于陳友諒這類失敗,中國歷史傳統的解釋乃是一種“一山還有一山高”理論。就是說,你陳友諒固然勇猛過人,但是你畢竟不是圈宇宙最勇猛的人,所以你單靠武力、追求權力不講仁義必然遭到比你更強大的、更勇猛、更足智多謀者的打擊而慘敗。這種解釋很早就有人提出,但實際上并不能阻止歷史上有千千萬萬個陳友諒前仆后繼;反而陷入了一種“成王敗寇”的循環論證,即:失敗者是因為他失敗而成為寇,成功者是因為他成功所以為王。
【成王敗寇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成語故事01-04
成語故事05-15
經典成語故事12-09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12-07
成語故事02-03
中國成語故事03-01
戰爭的成語故事03-02
經典歷史成語故事02-23
成語故事人琴俱亡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