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說到寓言故事,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植物等。寓言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情節高度凝練的故事中得到揭示。還記得都學過哪些寓言故事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歡迎大家分享。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1
寓言,就是把一些難以理解的寓意寫成一個個故事,讓人么去讀懂。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收集了許多寓言,讓大家只要讀一本書,就可以明白許多道理。
整本書中,講的最多的就是要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如《守紀律的海鳥》這篇文章,里面講了一種海鳥,這種海鳥很傻,還很笨拙,但他們重視一群一群活動,很守紀律,一起飛,一起睡,就連吃東西也一起吃,從不爭先,所以,沒人敢傷害它們,可見,團結友愛多么重要啊。
此外,這本書還用《畫蛇添足》告訴我們:不要把事干過頭。用《亡羊補牢》讓我們明白,做錯了事,與其后悔,不如加以改正,做得更好……
這本書里還有許多故事,許多寓言,這都是古人智慧結晶,讓我們去好好讀一讀吧!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讀后感7
在豐富多彩的`寒假生活里,我讀了《中國古代寓言》這本書,里面有好多故事,比如說,“畫蛇添足”、“五十步笑百步”、“葉公好龍”、“愚公移山”等,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五十步笑百步! 這個故事講的是有兩個國家對戰,打的非常激烈,一個國家被打敗了,士兵們都紛紛丟盔棄甲,落荒而逃,有的士兵跑一百步停下了有的才跑五十步停下了。跑了五十步的士兵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跑五十步的士兵說“你真沒用,跑的那么快。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跑五十步和跑一百步都是逃跑,怎么能嘲笑別人呢?
現實中告訴我的不要只看自己的功勞,不顧集體”畫蛇添足”告訴我們,有時候做多余的事情有害無益,多此一舉,反而會壞事。讀完這本書,讓我知道了許多有趣的事情每個故事都會告訴我一個道理,我以后要多讀書。懂每個故事講的道理。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2
這個成語來自《荀子·勸學》:"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它多比喻技能雖多而不精,雖多無益。梧鼠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鼯鼠。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動物叫梧鼠,它的形狀似兔子,腹旁有飛膜,有點象蝙蝠的`翅膀,毛色青黃。還有人把它們叫做石鼠或者五枝鼠。
據說梧鼠的本領很多,可是哪一種也學得不精。鼯鼠利用腹側的膜能做短距離的飛行,卻連房子也飛不過去;它會爬樹,卻爬不高,連樹頂都爬不上去;它也能游泳,卻連小河溝也游不過去;它也會挖洞,卻挖不成能藏自己的洞穴;它也會奔跑,卻跑不過其它的動物,連人都能輕易地追上它。
所以由于鼯鼠樣樣都學,卻沒有一種技藝能在危難時救自己的命。它們名義上學會了五種本領,可是一種本領也沒有真正學會,這是淺嘗輒止的壞習慣造成的。
荀子很贊賞蚯蚓的風格,它沒有銳利的牙齒,沒有強勁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泉水,這是因為它們做事用心專一的緣故。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3
【以羊替!
古時候,人們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廟里舉行一種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神靈的虔誠、求得神靈的庇佑,這種祭祀儀式叫“祭鐘”。每逢祭鐘時,不是要殺一頭牛,就是要殺一只羊,然后將牛的頭或者羊的頭用大木盤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們就站在供桌前祈禱。
有一天,齊國都城里來了一個人,他牽著一頭牛從皇宮大殿前走過。這時,恰值齊宣王在大殿門口看見了,命人叫住那牽牛的人,便問道:“你打算把這頭牛牽到那里去呢?”那人回答說:“我要牽去宰了用來祭鐘!
齊宣王聽了后,看了看那頭牛,然后說:“這頭牛本來沒有罪過呀,卻要白白地去死,看著它那嚇得顫顫抖抖、哆哆嗦嗦的樣子,我真不忍心看了。把它放了吧!”
那個牽牛的人說:“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請您把祭鐘這一儀式也廢除了吧?”
“這怎么可以廢除呢?”齊宣王嚴肅起來,接著說:“這樣子吧,就用一只羊代替這頭牛吧!”
這篇寓言故事告訴人們:殺牛和殺羊都是屠殺生命。對牛的憐憫與對羊的殘忍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不能算是仁慈。齊宣王的以羊替牛只不過是騙人的把戲,可見他的虛偽。
【魯國少人才】
魯哀公對拜見他的莊子深有感慨地說:“咱魯國儒士很多,唯獨缺少像先生這樣從事道術的人才。”
莊子聽了魯君的判斷,卻不以為然地持否定態度:“別說從事道術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
魯哀公反問莊子:
“你看全魯國的臣民幾乎都穿戴儒者服裝,能說魯國少儒士嗎?”
莊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在魯國的所見所聞:
“我聽說在儒士中,頭戴圓形禮帽的通曉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絲帶系玉玦(jue)的,遇事清醒果斷!鼻f子見魯王認真聽著,接著表示自己的見解:“其實那些造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著儒裝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實學!
他向魯王建議:“您如果認為我判斷得不正確,可以在全國范圍發布命令,宣布旨意,凡沒有真才實學的冒牌儒士而穿儒服的一律問斬!”
魯哀公采納了莊子的諫言,在全國張貼命令。不過5天,魯國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見穿儒服的“儒士”了。唯獨有一男子漢,穿戴儒裝立于國宮門前。魯哀公聞訊立即傳旨召見。魯哀公見來者儀態不俗,用國家大事考問他,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千變萬化,對方對答如流,思維敏捷,果然是位飽學之士。
莊子了解到魯國在下達命令后,僅有一位儒士被國君召進宮,敢于回答問題。于是他發表自己的看法:“以魯國之大,舉國上下僅只一名儒士,能說人才濟濟嗎?”
這篇寓言很有諷喻意味。真才實學不是靠衣著來裝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實質。一種思想、學說或職業吃香與流行后,就會有人弄虛作假,附庸風雅,借以謀取私利。
【濫竽充數】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于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里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拍顫動,我愿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后,南郭先生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拿優厚的薪水和豐厚的賞賜,心里得意極了。
其實南郭先生撒了個彌天大謊,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和別人一樣吹奏得挺投入,還真瞧不出什么破綻來。南郭先生就這樣靠著蒙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min)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可是他和齊宣王不一樣,認為300人一塊兒吹實在太吵,不如獨奏來得悠揚逍遙。于是齊湣王發布了一道命令,要這300個人好好練習,作好準備,他將讓它300人輪流來一個個地吹竽給他欣賞。樂師們知道命令后都積極練習,想一展身手,只有那個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這樣不學無術靠蒙騙混飯吃的人,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終逃不過實踐的檢驗而被揭穿偽裝。我們想要成功,唯一的辦法就是勤奮學習,只有練就一身過硬的真本領,才能經受得住一切考驗。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4
在課堂上,我學會了兩則寓言,它給我的感悟較大,也成為了我的指明燈。
其中一篇是《白兔和月亮》,我明白了不配擁有而擁有,就會生出得失之患,擁有了不一定幸福,有時放棄也是智慧。其實,做財富的主人有可能會成為財富的奴隸。人類慧心已泯總以為擁有就是幸福,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有放棄即得利益的。
還有一則故事,也讓我感受深刻-《落難王子》:因為最低限度,生命本能會迫使你正視和迎戰災難,不讓自己被災難打敗。認識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難的,世上也沒有不可忍受的苦難,人生在世,不幸和災難可能不期而至,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與其擔驚受怕,不如勇敢面對。
我想起了落難王子從前聽到的悲慘的.故事時,希望厄運不要到他頭上,但,厄運總會到的。當他承受了厄運時,他有了對人生的感悟!
每個人都要承受厄運,而且每個人都承受的了,就像王子所說的:“只要他不死,至于死,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我希望每個人都要珍愛自己的生命,勇敢面對厄運!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5
張良與老人
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在他年輕時,曾有過這么一段故事。
那時的張良還只是一名很普通的青年。一天,他漫步來到一座橋上,對面走過來一個衣衫破舊的.老頭。那老頭走到張良身邊時,忽然脫下腳上的破鞋子丟到橋下,還對張良說:"去,把鞋給我撿回來!"張良當時感到很奇怪又很生氣,覺得老頭是在侮辱自己,真想上去揍他幾下。可是他又看到老頭年歲很大,便只好忍著氣下橋給老頭撿回了鞋子。誰知這老頭得寸進尺,竟然把腳一伸,吩咐說:"給我穿上!"張良更覺得奇怪,簡直是莫名其妙。盡管張良已很有些生氣,但他想了想,還是決定干脆幫忙就幫到底,他還是跪下身來幫老頭將鞋子穿上了。
老頭穿好鞋,跺跺腳,哈哈笑著揚長而去。張良看著頭也不回、連一聲道謝都沒有的老頭的背影,正在納悶,忽見老頭轉身又回來了。他對張良說:"小伙子,我看你有深造的價值。這樣吧,5天后的早上,你到這兒來等我。"張良深感玄妙,就誠懇地跪拜說:"謝謝老先生,愿聽先生指教。"
第5天一大早,張良就來到橋頭,只見老頭已經先在橋頭等候。他見到張良,很生氣地責備張良說:"同老年人約會還遲到,這像什么話呢?"說完他就起身走了。走出幾步,又回頭對張良說:"過5天早上再會吧。"
張良有些懊悔,可也只有等5天后再來。
到第5天,天剛蒙蒙亮,張良就來到了橋上,可沒料到,老人又先他而到?匆姀埩,老頭這回可是聲色俱厲地責罵道:"為什么又遲到呢?實在是太不像話了!"說完,十分生氣地一甩手就走了。臨了依然丟下一句話,"還是再過5天,你早早就來吧。"
張良慚愧不已。又過了5天,張良剛剛躺下睡了一會,還不到半夜,就摸黑趕到橋頭,他不能再讓老頭生氣了。過了一會兒,老頭來了,見張良早已在橋頭等候,他滿臉高興地說:"就應該這樣。"然后,老頭從懷中掏出一本書來,交給張良說:"讀了這部書,就可以幫助君王治國平天下了。"說完,老頭飄然而去,還沒等張良會過神來,老頭已沒了蹤影。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6
如果說書籍是一盞明燈,那么閱讀就是行走在黑夜中照亮我們前行的那一束光,多么明亮,多么溫暖。∵@個暑假里,我在《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這本書中讀到了很多故事,有:《古琴價高》、《對牛彈琴》、《愚公移山》、《畫蛇添足》。其中最讓我有感觸最深的故事是《畫蛇添足》。
故事發生在楚國,有戶人家去祭祀老祖宗。祭祀完還剩一壺酒沒喝,他們就商量怎么分配,一個人說:“我們畫蛇比賽,誰最快畫完誰就喝!逼渲杏幸粋人畫完蛇的時候又去畫了腳,還沒畫完,另一個人就畫完了,去搶過那壺酒說:"蛇本生就沒有腳,你還給它添腳,不是白費功夫嗎!”
讀了這個故事我覺得畫腳的楚國人沒有實事求是,而賣弄聰明,以致節外生枝,最終錯失了那壺酒。
寓言故事是生活的'一面鏡子,從這面鏡子中我們可以窺探到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從《畫蛇添足》這個故事中我明白了生活中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成為給蛇畫腳的楚國人,否則,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會把事情辦糟。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7
戰國時期,楚將昭陽率精銳之師攻打魏國,連戰皆捷,攻克八座城池。昭陽得意之余欲率軍趁勝攻伐齊國。楚將陳軫見部隊連續激戰,雖情緒高昂,卻已是疲憊之師,急需休整,便竭力勸阻昭陽伐齊,并講了一個故事:
楚國有個廟宇主人春祭,賞賜給看守廟宇的幾個人一壺酒。人多酒少,難以分配,此時有人提議說:"僅這一壺酒不如讓一個人喝個痛快,讓我們來個畫蛇比賽,在地上畫蛇,看誰先畫好,誰就獨喝此壺酒!"大家一致表示同意。
約定時間,大家同時開始在地上畫蛇,其中有個人畫得最快,很快就把蛇畫好了,這壺酒就歸了他。
但他看其他人都還沒有畫好,得意之余,便想表現自己,顯示自己的本領,于是一手提著酒壺,一手提筆,別出心裁地說:"我還要替蛇畫幾只腳哪!",正當他提筆給蛇畫腳的`時候,其中一人卻已將蛇畫好,伸手奪過正在加畫蛇足人手中的酒壺說:"蛇是沒有腳的,你何必替他畫腳呢?"說罷,便張口喝起酒來,畫蛇腳的人只好呆呆地站在一邊,懊喪地看著別人喝酒。
陳軫的意思是說,楚軍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現在正是得勝班師回朝的時候,軍隊可以養精蓄銳,我們也可受到楚王的賞賜和人們的贊揚;如以疲憊之師,攻打有備的齊國,一旦失敗,就會前功盡棄,遭到楚王的處罰和人們的唾罵。
“畫蛇添足”就用來比喻多此一舉或弄巧成拙。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8
我看了《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這本書,發現里面有好多精彩萬分的寓言故事,例如《拔苗助長》、《愚公移山》《塞翁失馬》、《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曾子殺豬”。
曾子殺豬是講古代有一名偉大的思想家叫做曾子,一天,曾子的妻子去買菜,她的孩子一定要跟他去,但她家離集市遠,帶上她的孩子不方便,于是便說回來之后就殺豬給他吃,但是回來后妻子并沒有殺豬給孩子吃。曾子從外面回來后知道了這件事,立即拿起刀準備殺豬,他的妻子攔住他說,只是開玩笑哄孩子的',曾子卻說開玩笑也就是教育孩子們欺騙別人,因為他們還小,不懂得什么是道理,小孩子的品德要從小培養,你這樣只會毀了他們一生!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若失言不殺豬,那么家中的豬雖然保住了,卻會在孩子純潔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曾子的誠實守信,說到做到的品質,是值得學習的。
寓言故事往往通過一個小故事來講述一個做人的道理,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學會一些道理,我覺得這本書值得一看,是一本好書。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9
我有幸在寒假前夕,得到語文老師推薦專門閱讀了《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這本書。俗話說“一本好書,可以滋養人的一生”、“讀一本好書,如同交了一位高尚的朋友”。做為三年級的我,第一次讀無插圖且字體很小的厚本書,剛開始我根本不習慣,沒有耐心讀下去,更別說專心致志的讀了,我讀到三十多頁就準備放棄了!
我的舉止被細心的媽媽看到了,她溫和地開導我說:“孩子,你已經是中年級的學生了,試著去理解故事的`內容和蘊含的哲理吧” ,在媽媽的勸說和每天的睡前陪讀中,我漸漸地喜歡上這本書了!
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本書收集了古今中外無數智者對人生精辟的總結。后來我不僅能輕松閱讀,而且還擴展了知識面,豐富了我的內心世界,真的讓我受益匪淺。
書中每一篇優秀的寓言故事中,都有名師導讀、精華賞析、相關評價,能幫助我理解故事的內容和寓意。我都會認真的思考其中蘊含的道理,真是發人深省、啟迪智慧的一本書!
讀完了這本書,更令我感到我們偉大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所在!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10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叫《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的書,這本書告訴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愚公移山”這個故事,它講的是有個叫愚公的老人,住在太行、王屋兩座大山的北面,出入都要繞很遠的路,非常不方便。為此,愚公帶領著子孫開始挖山,迎著重重困難,日復一日地辛苦勞動,最終,愚公這種矢志不渝的精神感動了天帝,天帝便派了夸娥氏的.兩個兒子把這兩座山給背走了,從此,愚公家門前再也沒有山擋路了。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愚公是一個有毅力和敢于行動的人。他不怕艱難,敢于沖破重重困難以勞動改變現狀;他矢志不渝,拒絕智叟的勸告,迎著嘲笑,為自己的理想不斷奮斗。回想我自己,在學習上一遇到稍微難點的問題,就會放棄逃避,然后去玩別的,做事沒有堅持到底,相比愚公這位老人,我真是慚愧。我現在下決心以后不管做什么事,遇到這樣的困難,我一定會像愚公那樣堅持不懈的。
這本書不僅豐富了我的精神世界,而且帶給我做人做事的啟發,所以我向大家推薦。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11
以前,我不怎么愛看書,覺得書本太厚了,什么時候才能讀完!寒假里,在媽媽的利誘之下,我讀上了《中國古代寓言故事》,越讀越覺得有意思。讀完的.時候,我感覺自己不僅收獲了知識,更明白了許多道理。
讀著《魯侯養鳥》,我笑了,怎么能憑著自己的喜好,請海鳥喝酒聽音樂呢?這比對牛彈琴還離譜!可不能把自己的習慣強加給別人。同時也讓我想到了上學期學過的課文《從現在開始》,貓頭鷹和袋鼠讓動物們按照它們的習慣過日子,大家當然不會選他們當“萬獸之王”。
讀到《刻舟求劍》,這傻家伙更讓我忍俊不禁。掉在河中間的劍,居然在岸邊找,還理直氣壯地說自己在船上作了記號,真是笨死了。我以后可不能像這樣的傻瓜蛋一樣,不懂變通。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12
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為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經典的、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產生于民間,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不可或缺的璀璨明珠。
在這個歡樂的暑假里,我讀了《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這本書。里面的故事雖然簡短,但是每一個故事都蘊含著大道理,真可謂是小故事,大道理!
整本書有104個寓言故事,在這些故事里,有勸善懲惡的,給人積極的認識啟迪。比如:《何待來年》勸人有錯就改,不要借故推脫,明知故犯;《猩猩嗜酒》告誡我們不要貪婪不知滿足;《蜈蚣自大》告訴我們不要驕傲自滿,盲目輕敵,等等。
還有我最喜歡這本書中借物或借事寓人的故事。讀過之后讓我醍醐灌頂、茅塞頓開。比如書中講述的《井底之蛙》的故事,闡明世界的廣大,不可輕易地拘泥于自己狹小的見聞而自大!惰饺藨n天》的故事說明了,如果把事物解釋透徹,就能幫人解除憂慮。
這本書還有很多反面諷刺的故事。例如《揠苗助長》告訴我們做事情要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于求成的行為是愚蠢的、荒唐可笑的;還有《鄭人買履》的'鄭人,只愿意認準度量的尺寸,寧愿費神費力跑回家,也不愿意相信用自己的腳來試鞋,真是可笑。
當然還有像《紀昌學箭》、《薛譚學歌》、《關尹子教箭》等寓言故事,講述了古人不同的學習方法和正確的學習態度。
閱讀這本書,讓我回味無窮,雖然有的故事很久遠,但讀起來仍然朗朗上口。這些故事的道理在當今社會依然在用,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也帶給我許多收獲和啟發。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13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寒假里,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喜歡讀寓言故事,它們一般比較短小,但是故事里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這本書,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主人公形象,這些主人公的行為滑稽可笑,他們犯下的錯誤卻讓人深思。
其中讓我印象較為深刻的是《買櫝還珠》這個故事。故事里的鄭國人,只看中了盒子,不曉得寶珠比盒子貴許多信。而那個楚國人呢,想方設法把盒子裝飾得十分美觀,卻沒把珠寶賣出去,這樣過分追求形式,反而會喧賓奪主。
看了楚人的所見所聞后,我不禁想起了我去北京玩,那有一家非常有名的百年糕點店,叫稻香村。店里糕點的種類很多,有山楂鍋盔、牛舌餅、棗花酥、糖火燒…每一款都非常美味,于是我和媽媽提議,帶一些回家給爺爺奶奶吃。當店員拿出包裝盒的時候,我不禁吃驚,這么美味的糕點包裝卻非常簡潔,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紅色紙盒子,這也太樸實無華了吧,會不會不上檔次呀。媽媽解釋說,我們買的是糕點,又不是盒子。作為百年老店,稻香村注重的是品質,所以把心思都花在了糕點的研發上。不像有些糕點店用了精美的鐵盒、竹籃,口感卻一般般。
是呀,我們在生活中要踏踏實實,不要過于追求形式,反而華而不實。多讀經典寓言吧,那是一座無窮的寶藏,每次都會給你新的發現與驚喜!吨袊糯⒀怨适隆肥且徊糠浅S袃r值的書籍,它通過寓言的形式,生動地表達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價值觀和智慧。讀完這本書,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寓言的魅力和智慧。
在這本書中,我最為印象深刻的是“愚公移山”的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了愚公不畏艱難,堅定不移地挖山開路,最終感動了天神,將山移走的故事。這個故事不僅傳達了持之以恒、勤奮努力的精神,還告訴我們在面對困難時要有勇氣和堅定的信念。這種精神不僅在古代有重要意義,在當今社會也同樣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
除了“愚公移山”,書中還有許多其他非常有啟示意義的寓言故事,比如“守株待兔”、“畫蛇添足”等等。這些故事都以生動的`情節和形象的人物描繪,讓讀者深刻地理解了做人的道理和行為準則。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寓言的魅力和智慧。這些故事不僅在當時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在今天也同樣具有現實意義和教育價值。它們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傳達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價值觀和智慧,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了做人的道理和行為準則。
總之,《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書籍,它讓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寓言的魅力和智慧。通過這些寓言故事,我不僅了解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價值觀和智慧,也從中汲取了做人的道理和行為準則。我相信這些知識和經驗將對我今后的人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14
《相馬》
樂有兩名跟他學習相馬的弟子。
一天,伯樂帶著兩名弟子來到馬廄里,教他們學習鑒別會踢人的馬。二人仔細聽了伯樂的講解后,其中一人很快就鑒別出一匹馬,而第二個從卻指出這匹馬現在并不善于踢人,果然馬踢了幾下就不踢了。第二個人肯定地說:“這匹馬的前膝因傷腫脹,不能長時間支撐整個身體,所以后腿便無法連續抬起來踢人!辈畼沸呛堑乜粗茏拥谋憩F,十分欣慰地點了點頭,說:“不僅是在相馬時,在觀察其它事物時,也要經過全面而細致的觀察才可以下結論。
[含義]只有通過全面而細致的調查研究,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出處]《韓非子·說林下》
《盲人識日》
有個人生下來就是個盲人,他很想知道太陽是什么樣子,就去問眼睛好的人。
有人告訴他:“太陽的`形狀像個大銅盤!泵と肆⒖谈吒吲d興地回到家中,找到一個銅盤,仔仔細細地摸著,還用手敲了敲,銅盤立刻發出了聲響,他恍然大悟地說:“哦,太陽原來可以發出聲音!
有一天,他和鄰居閑聊時聽到鐘聲,立刻說:“這是太陽的聲音!编従痈嬖V他說:“那是鐘而不是太陽,太陽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庇谑,盲人又去摸蠟燭,知道了蠟燭的形狀。
后來有一天,他摸到了形狀與蠟燭相似的竹笛,以為那就是太陽了。
[含義]認識事物不能只憑道聽途說,要全面細致。
[出處]蘇軾《經進東坡文集事略·日喻》
《阮裕焚車》
晉代的阮裕是一個以德行聞名于天的人。
阮裕住在剡地的時候,曾有一輛很漂亮的車子。這輛車子的結構結實、造型美觀,就連拉車的馬的皮毛也是刷得平滑整潔。盡管阮裕把這輛車子視若珍寶,但無論誰來借用他的車子,他都十分爽快地答應。
一次,阮裕一位鄰居的母親去世了,在為母親送葬的時候,鄰居很想跟阮裕借車子。但他轉念一想,死人是很不吉利的事。最終,這位鄰居放棄了向阮裕借車子的想法。
后來,這件事傳到了阮裕的耳朵里。阮裕嘆息著說:“唉,我有車子就是為了方便大家,現在卻讓人不敢借用,還要這車子干什么!”說罷,阮裕放火把心愛的車子燒掉了。
所有知道這件事的人無不感嘆,阮裕的確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含義]做人不能因吝惜自己的錢財而不肯去幫助他人。
[出處]《世說新語》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15
河之魚,有豚其名者,游于橋間,而觸其柱,不知遠去。怒其柱之觸己也,則張頰(頰,面龐,這里指魚鰓)植(豎立)鬣(唇須),怒腹(因惱怒而膨脹肚皮)而浮于水,久之莫動。飛鳶過而攫之,磔(zhé,車裂,撕開)其腹而食之。 好游而不知止,因游以觸物,而不知罪己,乃妄肆其忿,至于磔腹而死,可悲也夫! 譯文如下。河中有一條魚叫“河豚(tún)”,因為常在橋下游來游去,經常撞在橋墩上,為此它非常惱怒。遺憾的是,它不避開橋墩以求安全,而是怪罪橋墩有意撞了它。于是氣得魚鰓炸開,唇須豎直,肚皮膨脹,漂浮在水面上,半天一動也不動。一只饑餓的蒼鷹發現了它,猛地直撲了下來,用堅銳的巨喙(huì)撕碎它的肚子把它給吃了。 河豚喜游但不知該停止時應停止,直到碰了壁還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竟然荒謬無理地大發脾氣,結果丟掉了性命,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
這是哲人蘇軾的一篇寓言。它告訴我們,遇到不痛快的事情,心胸要開闊,態度要冷靜;或要勇于發現自身的問題,不能一味怨天尤人,意氣用事;或遇到逆境不要怨天尤人,要多反省自己。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精選12-07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11-07
中國古代民間寓言故事12-07
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三則12-07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及感悟12-07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三則12-07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范例12-07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匯編12-07
關于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