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電話的發明故事

時間:2024-04-07 11:14:13 故事大全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電話的發明故事

電話的發明故事1

  1922年8月7日,美國所有的電話機都變成了“啞巴”。人們在這一天深有所感——沒有電話,多么不方便啊!

電話的發明故事

  為什么電話機全都啞然失聲呢?

  原來,電話機的發明者貝爾在前幾天——8月2日不幸去世,他的葬禮就在8月7日舉行。人們為紀念貝爾,在這一天特地停止使用電話,象征“失去了貝爾,就猶如失去了電話。”

  1847年3月3日,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生在蘇格蘭的愛丁堡。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著名的語言學家。他們在聾啞人中間工作過很多年,對人體發聲器官的構造、功能和人的聽覺特點等都有深入的研究。貝爾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從小受到熏陶,對語言的傳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過,貝爾并不是神童,他在語音學方面算個小內行,可是其他功課總是跟不上。貝爾很淘氣,書包里常常裝著麻雀、老鼠這類小動物,經常在課堂上把同學逗得哈哈大笑。

  貝爾后來被祖父接到倫敦,由這位語言專家直接管教。因為祖父知識淵博,簡直是一部百科全書,貝爾同他生活了一年,學到了不少東西。這激發貝爾踏上了探索科學真理的道路。

  17歲時,貝爾考進了愛丁堡大學。這所大學是英國北部的重要學府,有不少著名學者在這里讀過書,如麥克斯韋和達爾文等。貝爾受父親和祖父的影響,選擇了語言學當做自己的專業。他的出發點是想解脫聾啞人的痛苦。

  在愛丁堡大學,貝爾系統分析和研究了人的語言原理。1867年,20歲的貝爾從愛丁堡大學畢業了。為了進一步深造,他又進入倫敦大學,繼續攻讀語言學。后來,貝爾在波士頓開辦了一所聾啞學校,給聾啞人上課。

  貝爾想,聾人的耳朵雖然聾了,但眼睛是好的,能不能把聲音轉變為聾人能夠看見的'訊號呢?

  貝爾做了許多實驗,都失敗了。有一次,他在接通、斷開電源時,發現螺旋線圈里發出輕微的沙沙聲,這件事給貝爾一種啟示:能不能用電流來傳遞聲音呢?

  于是,貝爾向一位老教授約瑟夫·亨利請教,得到支持。亨利說:“你的發明理想很好,努力干吧!”

  就這樣,貝爾著手研究電話。

  他對電磁學不大熟悉,就刻苦自學這方面的基礎知識。另外,他請了一位18歲的電學技師華特生與他合作。

  他們在兩個房間里裝了電話機,中間安裝了電線。經過一次次試驗,都沒有聽見對方的聲音。

  1876年3月10日,貝爾往電池中加入硫酸,不小心,硫酸濺到他的腿上,頓時象被火燙了似的,疼痛異常。貝爾連忙喊:“華特生,你快來呀!”

  誰知華特生竟在電話機里聽到了貝爾的呼救聲,連忙奔過來。首先倒不來救貝爾,而是緊緊擁抱貝爾,祝賀他試驗終于成功了!

  就這樣,兩位青年人發明了電話。

  由于電話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許多方便,所以在它誕生之后,很快就得到推廣

電話的發明故事2

  1847年3月3日,亞歷山大·貝爾出生在英國的愛丁堡。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頗有名氣的語言學家。

  受家庭的影響,貝爾小時候就對語言很感興趣。他喜歡養麻雀、老鼠之類的小動物。他覺得動物的叫聲美妙動聽。上小學時,他的書本里,除了裝課本書外,還經常裝有昆蟲、小老鼠等。有一次,老師正在講《圣經》的故事,忽然他書包里的老鼠竄了出來,同學們躲的躲,叫的叫,弄得教室內大亂。老師怒不可遏,覺得這樣的學生不可教。

  不久,貝爾的父親就將貝爾送到倫敦祖父那兒。這位慈祥的老人雖然很疼愛孫子,但對孫子的管教十分嚴厲。祖父深諳少年的學習心理,他不采用填鴨式的方法,硬逼貝爾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從培養貝爾的學習興趣入手。漸漸地,貝爾有了強烈的求知欲,學習成績也上去了,成了優等生。貝爾后來回憶道:“祖父使我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應該懂得的普通功課,我卻不知道,這是一種恥辱。他喚起我努力學習的愿望。”

  一年之后,貝爾又回到了故鄉愛丁堡。在他家附近,有一座磨坊。貝爾覺得這種老式水磨太費勁了,要改進改進。于是,他查閱各種圖書資料,設計出一幅改良水磨的草圖。這圖雖然畫得不規范,但構想卻十分巧妙。經過工匠的加工,水磨果然變得十分靈活,比原來省力多了。從此,他成了遠近聞名的“小發明家”。

  貝爾從這里看到了發明創造的.意義。每一項的發明,都將使很大一部分人受益,都是人類向前邁進的一塊基石。

  1869年,22歲的貝爾受聘美國波土頓大學,成為這所大學的語音學教授。貝爾在教學之余,還研究教學器材。

  有一次,貝爾在做聾啞人用的“可視語言”實驗時,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電流流通和截止時,螺旋線圈會發出噪聲,就像電報機發送莫爾斯電碼時發出的“嘀答”聲一樣。

  “電可以發出聲音!思維敏捷的貝爾馬上想到,“如果能夠使電流的強度變化,模擬出人在講話時的聲波變化,那么,電流將不僅可像電報機那樣輸送信號,還能輸送人發出的聲音,這也就是說,人類可以用電傳送聲音。”

  貝爾越想越激動。他想:“這一定是一個很有價值的想法。”于是,他將自己的想法告訴電學界的朋友,希望從他們那里得到有益的建議。然而,當這些電學專家聽到這個奇怪的設想后,有的不以為然,有的付之一笑,甚至有一位不客氣地說:“只要你多讀幾本《電學常識》之類的書,就不會有這種幻想了。”

  貝爾碰了一鼻子灰,但并不沮喪。他決定向電磁學泰斗亨利先生請教。

  亨利聽了貝爾的一五一十的介紹后,微笑著說:“這是一個好主意!我想你會成功的!”

  “尊敬的先生,可我是學語音的,不懂電磁學。”貝爾怯怯地說,“恐怕很難變成現實。”“那你就學會它吧。”亨利斬釘截鐵地說。

  得到亨利的肯定和鼓勵,貝爾覺得自己的思路更清晰了,決心也更大了。他暗暗打定主意:“我一定要發明電話。”

  此后,貝爾便一頭扎進圖書館,從閱讀《電學常識》開始,直至掌握了最新的電磁研究動態。

  有了堅實的電磁學理論知識,貝爾便開始籌備試驗。他請來18歲的電器技師沃特森做試驗助手。

  接著,貝爾和沃特森開始試驗。他們終日關在試驗室里,反復設計方案、加工制作,可一次次都失敗了。“我想你會成功的”,亨利的話時時回蕩在貝爾的耳邊,激勵著貝爾以飽滿的熱情投入研制工作中去。

  光陰如流水,兩個春秋過去了。

  1875年5月,貝爾和沃特森研制出兩臺粗糙的樣機。這兩臺樣機是在一個圓筒底部蒙上一張薄膜,薄膜中央垂直連接一根炭桿,插在硫酸液里。這樣,人對著它講話時,薄膜受到振動,炭桿與硫酸接觸的地方電阻發生變化,隨之電流也發生變化;接收時,因電流變化,也就產生變化的聲波。由此實現了聲音的傳送。

  可是,經過驗證,這兩臺樣機還是不能通話。試驗再次失敗。

  經反復研究、檢查,貝爾確認樣機設計、制作沒有什么問題。“可為什么失敗了呢?”貝爾苦苦思索著。

  一天夜晚,貝爾站在窗前,鎖眉沉思。忽然,從遠處傳來了悠揚的吉他聲。那聲音清脆而又深沉,美妙極了!

  “對了,沃特森,我們應該制作一個音箱,提高聲音的靈敏度。”貝爾從吉他聲中得到啟迪。

  于是,兩人馬上設計了一個制作方案。一時沒有材料,他們把床板拆了。幾個小時奮戰之后,音箱制成了。

  1875年6月2日,他們又對帶音箱的樣機進行試驗。貝爾在實驗室里,沃特森在隔著幾個房間的另一頭。貝爾一面在調整機器,一面對著送話器呼喚起來。

  忽然,貝爾在操作時,不小心把硫酸濺到腿上,他情不自禁地喊道:“沃特森先生,快來呀,我需要你!”

  “我聽到了,我聽到了。”沃特森高興地從那一頭沖過來。他顧不上看貝爾受傷的地方,把貝爾緊緊擁抱住。貝爾此時也忘了疼痛,激動得熱淚盈眶。

  當天夜里,貝爾怎么也睡不著。他半夜爬起來,給母親寫一封信。信中他寫道:

  “今天對我來說,是個重大的日子。我們的理想終于實現了!未來,電話將像自來水和煤氣一樣進入家庭。人們各自在家里,不用出門,也可以進行交談了。”

  可是,人們對這新生事物的誕生反應冷漠,覺得它只能用來做做游戲,沒什么實用價值。

  貝爾一方面對樣機進行完善,另一方面利用一切機會宣傳電話的使用價值。

  兩年之后的1878年,貝爾在波士頓和紐約之間進行首次長途電話試驗(兩地相距300公里),結果也獲得成功。在這以后,電話很快在北美各大城市盛行起來。

電話的發明故事3

  “我知道命運掌握在我自己的手中,我知道巨大的成功馬上就要到來。”貝爾曾自信地向世界這樣宣告。

  貝爾1847年3月3日出生于蘇格蘭的愛丁堡。他的父親是一位嗓音生理學家,并且是矯正說話、教授聾人的專家。

  1862年貝爾進入著名的英國愛丁堡大學,選擇語音學作為自己的專業,貝爾通過總結父輩們的經驗進步很快。1867年畢業后又進入英國倫敦大學攻讀語言學。

  就在此時,英國發生大規模的肺病,貝爾先后失去了兩個兄弟,其父帶著全家遷居到加拿大以躲避瘟疫。

  1869年22歲的貝爾受聘為美國波士頓大學語言學教授,擔任聲學講座的主講。在莫爾斯電報發明后的20多年中無數科學家試圖直接用電流傳遞語音,貝爾也把發明電話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但由于電話是傳遞連續的信號而不是電報那樣不連續的通斷信號,在當時的難度好比登天。

  他曾試圖用連續振動的曲線來使聾啞人看出“話”來,沒有成功。但在實驗中,他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每次電流通斷時線圈發出類似于莫爾斯電碼的“滴答”聲,這引起貝爾大膽的設想:如果能用電流強度模擬出聲音的變化不就可以用電流傳遞語音了嗎?

  隨后的兩年內貝爾刻苦用功掌握了電學,再加上他扎實的語言學知識,使他如同插上了翅膀。他辭去了教授職務,一心扎入發明電話的試驗中。在萬事俱備只缺合作者時,他偶然遇到了18歲的電氣工程師沃特森。

  兩年后,經過無數次失敗后,他們終于制成了兩臺粗糙的樣機:圓筒底部的薄膜中央連接著插入硫酸的碳棒,人說話時薄膜振動改變電阻使電流變化,在接收處再利用電磁原理將電信號變回語音。但不幸的是,試驗失敗了,兩人的聲音是通過公寓的天花板而不是通過機器互相傳遞的。

  正在他們冥思苦想之時,窗外吉他的'叮咚聲提醒了他們:送話器和受話器的靈敏度太低了!他們連續兩天兩夜自制了音箱、改進了機器,然后開始試驗。剛開始沃特森只從受話器里聽到嘶嘶的電流聲,終于他聽到了貝爾清晰的聲音:“沃特森先生,快來呀!我需要你!”

  1875年6月2日傍晚,當時貝爾28歲,沃特森21歲。

  他們趁熱打鐵,經過半年的改進,終于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臺實用的電話機。1876年3月3日(貝爾的29歲生日),貝爾的專利申請被批準。

  其實,在貝爾申請電話專利的同一天的幾小時后,另一位杰出的發明家艾利沙·格雷也為他的電話申請專利。由于這幾個小時之差,美國最高法院裁定貝爾為電話的發明者。回到波士頓后兩人繼續對它進行改進,同時抓住一切時機進行宣傳。兩年后的1878年,貝爾在波士頓和沃特森在相距300多千米的紐約之間首次進行了長途電話試驗,與31年前莫爾斯一樣取得了成功。所不同的是他們舉行的是科普宣傳會,雙方的現場聽眾可以互相交談。

  中途出了個小小的問題:表演最后節目的黑人歌手聽到遠方貝爾的聲音后緊張得出不了聲,急中生智的貝爾讓沃特森代替,沃特森鼓足勇氣的歌唱使雙方的聽眾不時傳來陣陣掌聲和歡笑聲,試驗圓滿成功。

  1877年,也就是貝爾發明電話后的第二年,在波士頓設的第一條電話線路開通了,這溝通了查爾斯·威廉斯先生的各工廠和他在薩默維爾私人住宅之間的聯系。也就在這一年,有人第一次用電話給《波士頓環球報》發送了新聞消息,從此開始了公眾使用電話的時代。1922年,貝爾逝世于加拿大巴德克,享年75歲。

電話的發明故事4

  電報發明以后,自然有許多人想到,能不能用電流傳遞聲音呢?但在技術上這比傳遞電報信號要困難得多。傳遞電報基本上是一個電的過程,發送和接收的都是電碼,也就是長短不同的電脈沖;而傳遞聲音則需要聲電轉換和電聲轉換過程,發送時先要將聲音轉換成連續的電信號,接收時還要再將電信號還原為聲音。

  最早進行用電傳聲實驗的是法國科學家布素爾。1854年巴黎博覽會期間,布素爾用一根導線將遠在兩地的兩塊容易顫動的薄板連接起來,并通以電流。這時,他在一塊薄板的近側發聲,使聲浪振動薄板,薄板的振動又使導線上的電流斷斷續續地傳到遠處的另一塊薄板上,這塊薄板就會得到同樣的振動而發聲。他的實驗雖沒有完全成功,卻起到了很大的示范作用,并向我們揭示了用電傳聲的基本原理。聲音的本質是空氣的振動,用電傳聲就是要把這種空氣的振動轉變成電流或電壓的變化,再通過電線傳送出去,接收時再把電流或電壓的變化轉變回和發送時同樣的空氣的振動,發出聲音。

  1860年,德國科學家李斯仿照人耳的結構成功地制作了一套送話裝置,并且用它發送了一段音樂。這套送話裝置在美國紐約展出時,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李斯教授把他的裝置命名為Telephone,英語中電話一詞由此而來。

  但這種電話機還很不完善,由于送話器產生的電流是不連續的,所以傳過來的聲音也就斷斷續續,聽不清楚。盡管如此,李斯的嘗試仍然是電話發明史上跨時代的重要一步,為后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今天,我們在萊茵河畔的法蘭克福市仍可以看到一座為表彰李斯對于電話發明做出的杰出貢獻而建立的紀念碑。

  在李斯之后,電學領域涌現了兩個杰出的發明家,一個叫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另一個叫伊利沙·格雷。這兩個生活在同一時代的發明家并不相識,他們各自獨立地發明了電話機,并為發明權的歸屬問題打了十幾年的官司。

  貝爾1847年出生在英國北部城市愛丁堡。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從事聾啞兒童的教育工作,所以對聲學很有研究。受他們的影響,貝爾從小就迷戀上了語音學。貝爾23歲那一年,全家移居到了加拿大,以后又移居到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定居。在這里貝爾繼承了父業,在波士頓大學里擔任語言生理學教授,繼續從事對聾啞人的教育工作。后來他和父親一起開設了一所聾啞學校。在學校里那些聾啞兒童有耳朵卻聽不見聲音,這使善良的貝爾感到很難過,于是他產生了發明一種儀器的念頭,他希望這種儀器能使聾啞人看到別人在說什么。

  貝爾的設想并沒有取得成功,可是他在實驗時卻發現了其它一些東西。他在許多實驗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當開啟或關斷銅線圈中的電流時,線圈由于振動就會發出聲音。這是一個非常普通的現象,許多人在實驗中都曾經遇到過,但誰也沒有對它做進一步的思考,只有貝爾敏銳地感覺到了它的價值。一個大膽的想法在貝爾頭腦中產生:電流可以使線圈振動而發出聲音,那么能否利用電流來傳遞人說話的聲音呢?盡管這個念頭只是一閃而過,但貝爾卻把它牢牢抓住了,再也沒有放走它。

  于是貝爾改變了研究方向,開始進行電話的實驗。開始時,實驗并不順利,盡管貝爾反復改進他的裝置,卻仍然一無所獲。這是因為貝爾只是個語音學教師,雖然他有著豐富的聲學知識,對電磁學卻所知甚少。這時候,一些諷刺、挖苦的議論也出來了,一位有名的電報技師就曾用嘲笑的口吻對貝爾說:閣下真是異想天開,電線怎么能傳遞聲音呢?只要稍微懂點電學常識,就不會有這種想法,我看你還是先學點電學知識吧。

  就在貝爾感到最困難并且自己都有些動搖的時候,一位電學大師給予了他熱情的鼓勵和堅定的支持,貝爾才得以沿著自己的發明道路繼續走下去。這個人就是約瑟夫·亨利,高頻電磁振蕩現象的發現者。1875年3月的一天,貝爾帶著他的設想來到了華盛頓,登門拜訪了大名鼎鼎的亨利。貝爾向亨利介紹了自己的想法,亨利聽過后很為這個年輕人的熱情所感動,他鼓勵地說:貝爾先生,你有一個偉大的設想,干吧!貝爾又問:但是先生,我缺乏電學知識,機械知識也不很精通。學吧!亨利教授拿出李斯的電話機模型給貝爾看,鼓勵貝爾去發明一個更完善的電話機來。

  干吧!學吧!這兩個字給了貝爾巨大的力量和堅定的信心。貝爾后來回憶說:如果沒有亨利先生的鼓勵,我恐怕早已經支持不下去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亨利這位偉大學者的高尚品德,他不因貝爾只是一個對電磁學缺乏了解的年輕人,就認為他的想法荒唐可笑,而是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如果亨利對貝爾的想法不加思索地加以否定,那么世界通信史也許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了。實際上,世界上曾有許多有才華的青年,就是因為沒有遇到象亨利這樣的名師的指點,因而沒能充分展現他們的才能,并最終湮沒在了蕓蕓眾生之中。

  貝爾滿懷信心地回到了波士頓,他找來了一位名叫托馬斯.沃森的'青年電學技師來做他的助手。兩個人一邊學習,一邊實驗,又開始了電話機的研究工作。兩個人在兩間簡陋的小屋里,一邊畫草圖,一邊制作樣機,每天都不停地干到很晚。幾個月過去了。他不知試過了多少種方案,效果仍然不理想。1875年6月的一天,一次偶然的事故為他們打開了勝利之門。事情是這樣的:這一天他們分別在兩個屋子里進行實驗,沃森那間屋子的機器上一根彈簧突然被粘在了磁鐵上,沃森過去把彈簧拉開,這時貝爾發現另一間屋子的機器上的彈簧也跟著振動起來,并發出了聲音。這個偶然事件象流星劃破夜空一樣,一下子照亮了貝爾困惑多時的頭腦,他產生了一個新的構想:如果對著鐵片說話,聲音就會引起鐵片的振動。在鐵片后面放上一塊繞有線圈的磁鐵,鐵片振動時就會在導線中產生時大時小的電流。這個振動電流順著導線傳到另一端,會使一塊磁鐵同樣振動起來,并發出聲音。這樣,一方的話音就可以傳到另一方去了。貝爾將他的想法告訴了助手沃森,于是兩個人開始制作起新的電話裝置來。

  1876年3月10日,是具有紀念意義的一天。這一天,貝爾和沃森象往常一樣,早早地來到實驗室,進行他們新的一天的工作。他們剛剛把線路拉好,貝爾一不小心,浸泡設備的硫酸濺到了腿上,他痛得忍不住大叫起來:沃森,快來幫我!另一個房間中的沃森竟從電話中聽到了貝爾的喊聲,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急忙跑過來向貝爾報告了一這情況。貝爾忘記了腿上的疼痛,親自跑到另一房間試聽,果然聽見了沃森發出的聲音。貝爾萬分激動,他們終于獲得了成功。成功來的是那么的突然,卻又是那么的必然,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于獲得了回報。一時間,所有的苦惱、所有的艱辛、所有的痛苦在這巨大的喜悅面前都顯得微不足道了。沃森,快來幫我!就是這句求助聲成了人類利用電話所傳遞的第一句話。貝爾在給他母親的信中寫道:對于我來說,這是一個重大的日子,朋友們各自留在家中,不用出門也能互相交談的日子就要到來了。

  1876年5月,美國在費城舉辦紀念獨立一百年博覽會。貝爾把他剛剛發明出來的電話機帶到了博覽會。開始人們并沒有注意到這個不起眼的小東西,直到博覽會的最后一天,巴西國王彼德羅應邀前來參觀,國王對貝爾的發明很好奇,就拿起聽筒放在耳朵上,國王陛下,歡迎您來參觀。當他從聽筒里聽到聲音后不禁大聲驚呼:啊!我的上帝,它說話了!國王的喊聲一下子驚動了整個博覽會上的人們,電話機成了人們關注的中心。經過專家們的鑒定,電話機成了這屆博覽會最重要的成果。博覽會的評委之一威廉·湯斯森爵士寫道:有了這種設計精巧、功效顯著的裝置,我們完全可以滿懷信心地期待著貝爾先生將給我們帶來傳送話音的方法,可以將歡聲笑語盡情地通過導線送入數英里之外的千百只耳朵里。

  通過這屆博覽會,貝爾和他的電話機一下子名聲大噪,但仍有很多人對電話機存有偏見和疑慮,以為電話只不過是和兒童玩具差不多的東西。電報公司怕害電話機的出現會影響電報的地位,對貝爾的發明竭力詆毀。面對種種非難,貝爾毫不氣餒,他心里只有一個想法:讓事實來說話。為了推廣他的發明,貝爾在美國各大州以及世界各地奔走宣傳,巡回表演。甚至新婚的蜜月旅行期間也不忘帶上他的發明去給英國女王演示。在他不遺余力的努力下,人們終于逐漸認識到了他的發明的巨大作用。到了1878年,貝爾在波士頓與紐約之間架設了世界上第一條320公里長的長途電話線,電話開始進入千家萬戶,為廣大民眾服務。1880年,貝爾電話公司成立了,電話事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到1910年,僅在美國電話機數量就已經超過了700萬部。在世界各地,我們到處都可以聽到電話鈴聲。正如貝爾自己所說,電話是永不間斷的歌聲。

  貝爾因為他的杰出貢獻和高尚的品格,得到了全世界人們的敬仰。1922年8月2日,75歲的貝爾去逝了。在為貝爾舉行葬禮期間,全美國20xx萬部電話全部沉默了,人們以此來表示對這位偉大發明家的哀悼和懷念。直到今天,在波士頓司法大街109號當年貝爾發明電話的房間門口,還釘著一塊銅牌,上面寫著:1875年6月2日,電話在此誕生。

  貝爾電話機的原理到底是什么呢?為了能說明清楚,我們先來談一談聲音是怎么回事。我們可以說是生活在一個聲音的世界里,無時無刻、無處無地不存在著聲音。彈奏樂器可以發聲,機器發動可以發聲,物體碰撞也可以發聲,為什么呢?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性振動。如果我們用手去摸正在發聲的物體,比如剛剛敲過的銅鑼或正在響著的電鈴,我們就會感覺到它的振動。可見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聲音又是怎樣傳播的呢?是靠空氣作為媒介。當物體振動時會不斷推動周圍空氣運動,也就是說物體把振動傳遞給了周圍空氣,于是這種振動就在空氣中傳播開去,就象在平靜的湖面上投進一粒石子,水波就會以石子的落點為中心向四周湖面傳播開去一樣。當空氣的振動傳到我們耳朵里時,耳內的鼓膜也隨著振動起來,周圍的神經感受到這種振動并把它傳到神經中樞,于是我們就聽到了聲音。

  為什么不能直接利用聲音進行通信呢?因為聲音在空氣中傳播能量損耗很大,不能傳播到很遠的距離。我們有體會,當說話人距離較遠時,他的聲音也就模糊不清了。

  現在我們來看一看貝爾電話機是怎么工作的。貝爾的電話機可以分成兩部分:送話器和受話器。

  送話器上面蓋有一片薄薄的有彈性的金屬膜片,膜片下面是裝有導電粒子的金屬盒,金屬盒并不直接與導電粒子接觸,而是通過中間的導電粒子才能接通。導電粒子有一個特性:當他們之間的接觸比較疏松時,導電能力就減弱,對電流的阻力增大。我們對著送話器說話時,聲波產生的壓力使金屬膜片產生振動,膜片下面的導電粒子也就隨著膜片的振動時緊時松,它所呈現的電阻也就時小時大。如果在送話器兩端加上恒定電壓,根據歐姆定律I=V/R,I是電路中電流,R電阻,V是電壓,那么流過導線的電流就會隨著導電粒子電阻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隨著膜片的振動而變化。從根本上說,就是隨著我們人說話聲音的強弱聲調的高低而變化。這種電流的變化就可以通過導線傳遞到較遠的地方。

  受話器內部也有一個金屬膜片,安置在一塊馬蹄形電磁鐵上。當送話器產生的振動電流沿導線傳遞過來后,就要流過電磁鐵上的感應線圈,變化的電流就會使電磁鐵產生變化的磁場。由于受到電磁鐵變化的吸力,金屬膜片會產生和電流振蕩頻率相同的振動,并激起周圍空氣振動,因而還原出說話人的聲音。

【電話的發明故事】相關文章:

關于發明電話的英語作文11-20

108個發明故事11-22

春天的電話的兒童故事03-10

靠發明成功的韓野的故事03-11

科學發明和發現的故事11-23

愛迪生發明電燈的勵志故事11-15

餅干發明者的勵志故事03-09

誰來的電話兒童故事11-30

小兔裝電話的睡前故事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