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春節由來和傳說故事
春節由來和傳說故事1
春節的由來
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后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里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并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
春節傳說故事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余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健康飲食注意事項
千萬不要暴飲暴食
兒女回到自己的家鄉,父母準備了太多家鄉的特產和可口的飯菜,這個時候完全的放松,會導致大家的食欲膨脹,眼前的這么多美食,是很難抵擋誘惑的,所以,不免會大快朵頤,結果,往往就會吃的過多。結果會發現,一旦吃的過多,胃腸就會不舒服。
回到家鄉,一年不見或多年不見的同學和朋友難免歡聚一下,節日的餐桌上更是無酒不歡,人們總感覺如果沒有酒,就沒有過節的氣氛,但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一下子就容易過量,再加上豐盛的食物,大都會是那些雞鴨魚肉,一旦過量,可能是醉酒,但是還會誘發很多疾病,比如膽結石和胰腺炎都是春節常見的疾病。
葷素合理搭配很重要
過節了,往往回家就會吃很多肉類,因為很多打工者常年在外,父母總是擔心虧了,所以,家里提前就會準備好很多的肉,殺豬宰羊,只為了給回來的兒女們好好的犒勞一下。所以,春節期間,吃肉會較多,這樣對健康不利,還容易發胖。建議一定要葷素搭配,這樣可以預防一些腸道的疾病,還可以防止便秘。
選擇鍋具很重要
因為春節期間大量的烹飪美食,所以,鍋的選擇也很重要,建議不要選擇那些已經生銹了的鐵鍋,鐵鍋很容易造成回鍋油,對健康不利,也不要用鋁鍋,因為過多的攝入鋁,會導致老年癡呆。建議選擇那些少油煙的不銹鋼的鍋。
生熟食品要分開保存
春節難免會烹飪更多的食物,一時間吃不完,就要妥善的保存,千萬不要一股腦的扔進冰箱,一定要生熟食物分開儲存,而且,建議在食物完全冷卻下來以后,再放入冰箱進行冷藏。選擇品牌的保鮮膜將食物進行隔離儲存才是安全的。
控制零食的攝入量
春節一定會攜妻帶子,小孩子喜歡過年,因為會有很多好吃的,而這個時候大人也會放寬要求,結果會導致孩子吃太多的零食,而現在的零食大都有很多的添加劑,對孩子的健康不利,所以,一定要控制零食的攝入量。
春節吃什么
湯圓
湯圓的“圓”有“團團圓圓”之意,南方人過年時每家每戶必定要吃湯圓。
年糕
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餃子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后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春節的意義
1.傳統文化的傳承
大家過春節,其實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因為春節并不是近代才有的節日,從古代就有,是當時是舜繼王位之后,帶領民眾進行祭拜天地的時候,慢慢演變而來的,因此從古至今就有這樣春節這樣一個傳統的節日。到了今天,大家在一起過春節,其實也是將古代傳承下來的這種傳統文化進行傳承
2.代表闔家團圓
春節是定在每年臘月的30日,這一天過后,就是告別舊的一年,迎來新的一年了。所以這天不僅是春節,也是全家團圓的日子,在外求學或者是工作的人都會回到自己的家鄉,回到自己的家庭,與家人們一起來吃上一個團圓飯。所以春節對于很多人來說,是代表著闔家團圓的日子,所以大家對春節是非常期待的。
3.祈求幸福
在春節很多地區都會有祭拜神靈,祭拜祖先的這樣的傳統祭拜習俗,是希望得到祖先神靈,天帝的保佑,在新的一年了能夠家庭幸福,生活美滿,事業有成,闔家團圓,是對新年的一種期望,以及對新年的一種祈禱,充滿著非常美好的希望。
4.歡騰慶祝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所以在春節的時候,舉國歡慶,所有的商家,還有各個地方都會掛上紅燈籠,或者貼上春聯,然后還會舉辦各種民俗活動,比如會舉辦一些燈會,或者會舞龍等等民俗活動慶祝這樣的節日,這也是體現了中國的繁榮昌盛,國泰民安。
春節由來和傳說故事2
春節的由來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傳說
有一年,世上大亂。玉帝得知后,降下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去管理人間的衣食住行。可是,沒有神仙肯接旨。這時候,南天門外傳來一聲吆喝:“這差事我干啦!”抬頭看時,是光頭頂、胖乎乎、笑哈哈的彌勒佛。卻說這彌勒佛來到人間,第一件事就是讓人們過一個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
他還要大家把各路神仙都請到,香箔紙錁,準備齊全。到了初一,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不想炮響傳到天宮,玉帝以為人間又出了什么事,便派財神去察看。財神來到人間一看,到處都是香箔紙錁,高興得就忘了回去。玉帝等啊等,財神還是沒有回來,便親自到人間察看。他一看,人們啥活都不干,非常生氣。
召來彌勒佛喝道:“你怎么盡讓人們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彌勒佛笑嘻嘻地說:“你要我管人們的衣食住行,可并沒有叫我讓人們干活呀!”玉帝一想,也對,既然已經這么辦了,那一年只能有此一次,開春以后就要下地干活。從那以后便留下了舊例,一年有一次春節。
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春節由來和傳說故事3
春節由來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文化精華。
源起年獸
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舜繼天子位拜天地
公元前20xx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后來叫春節。
彌勒佛下凡施恩
在河北省邯鄲一帶民間,流傳著關于過春節的神話故事。
過春節,俗稱過年,是人們重視的民間傳統節日。人們過春節貼對聯,橫聯往往寫著“行夏之時”四個字。中國的農歷,是從夏朝開始的,所以又叫夏歷。傳說,夏王治世,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人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日子過得可好哩!可是后來,不知過了多少年,也不知到了哪個朝代,世上亂起來了。天有時候旱,有時候澇,有時刮大風,有時下大雨。人有的窮了,有的富了,有的成了財主,有的成了奴隸。
那時期,村里有戶財主,家里雇著幾個覓漢(即長工)。一天,吃過晚飯,人們祭灶神。小覓漢見了,便悄悄地跪在灶王爺跟前禱告說:“灶王灶王顯顯靈,天陰了不要晴,黑了不要明;大小給個病,可別要了命。”不想,這話剛好叫財主聽到了。等小覓漢走后,財主也跪在灶王跟前禱告說:“灶王灶王顯顯靈,天陰了就暗,黑了就明;要病叫他閑時病,忙時不誤做營生。”
當時,灶王爺正在打瞌睡。沒有聽清楚;迷迷糊糊記得“陰、晴、雨、風、病、痛……”幾個字,便牢牢記在心上。
說話間,一年過去了,臘月二十三的晚上,各路神仙都要上天,朝見玉皇大帝,灶王爺當然也去了。他比誰去得都早,因為他心里一直惦記著財主和小覓漢禱告的事。見過玉帝,二話沒說便奏道:“玉帝陛下,小神有一事申奏,眼下人間陰陽錯亂,風雨成災,人們無法生存,應該趕快派一位大神前去治理……”
玉帝聽了,不禁大吃一驚:“此話當真?”“當真。”“不假?”“不假。”于是,玉皇大帝連忙降下一道御旨:要派一位大神當職,去管理民間的衣食住行。御旨一下,各位神仙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肯接旨。
這時候。忽聽南天門外,一聲吆喝:“諸神退后,這差事我干啦!”抬頭看時,只見是一位光頭頂,胖乎乎,腆著個大肚子,瞇縫著一雙眼,笑哈哈的尊神——彌勒佛。這彌勒佛心胸寬,度量大,整天在南天門外觀賞風景,也覺得無聊,正想給人們辦點好事,便自動擔當了這一重任。
卻說這彌勒佛來到人間,第一件事就是讓人們過一個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于是,人們便遵照他的意愿,逢集上會辦年貨,實打實地忙開了。彌勒佛還具體規定: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買東西;二十八,把豬殺;二十九,打黃酒;三十,吃扁食……。同時,要把各路神仙都請到,香箔紙錁,準備齊全。到了初一,也就是新年的`頭一天,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穿戴整齊,相互祝賀,盡情吃喝玩樂。同時,還要走親訪友,上墳祭祖……
這樣一來,人間真的太平無事了。玉皇大帝撥開云頭,俯視人間,一片歡樂景象,心里自然高興。這樣又過了幾天,到了初五,天剛蒙蒙亮,忽然傳來一陣吵吵聲。原來是姜太公的老婆(人們稱她為臟神,專管茅房,糞土),正在跟大肚子彌勒佛吵架呢。
原來,大年三十,人們請神時,把臟神給忘了。她氣不過,便找彌勒佛鬧事。彌勒佛滿臉堆笑,就是不答腔。這臟神氣得捶胸頓足,七竅生煙。眼看事情要鬧大了,彌勒佛才開口說:“這樣吧!今天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這就是“破五”的來歷。
不想,這幾聲炮傳到天宮,玉皇大帝正在那里下棋,聽到炮響,以為人間又出了什么事。便派財神到人間察看。財神是天上主管金銀財寶的神。他來到人間一看,到處都是香箔紙錁,高興得就忘了回去了。
玉皇大帝又派倉官下凡、倉官是專管倉庫的神。他看到家家戶戶堆滿了饅頭供香,也不愿回天了。
玉帝又派了幾位神仙下凡,仍然沒有回音。說著時間已經過去半個月了,玉皇大帝的棋也下完了。他忽然想起派下去的幾位神仙都沒有回來,便親自到人間察看。當他看到人們穿得新嶄嶄的;吃著大米白面加肉菜,啥活也不干,心里十分生氣,便召來彌勒佛喝道:“我叫你掌管民間諸事,誰叫你盡讓人們吃好的,穿好的,不于活?”彌勒佛笑嘻嘻地說:“陛下息怒,你要我管人們的吃穿住行,可并沒有叫我讓人們干活呀!”一句話,說得玉帝閉口無言。玉帝一想,也對,既然已經這么辦了,那一年也只能有此一次,開春以后就要下地干活。所以,從那以后便留下了舊例,一年有一次春節。
打那以后,彌勒佛再不能回南天門了。直到今天,在一些寺院里,還留著他的塑像。人們說,這事不能全怪彌勒佛,他畢竟是想給人們辦好事。所以,人們照常為他上香。
春節由來和傳說故事4
關于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如春節源于臘祭,春節源于巫術儀式說,春節源于鬼節說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公元前20xx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后來叫春節。
春節民間傳說故事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么稱作“熬年”呢?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因為這頓晚餐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
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里竄了出來,摸進村落,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桿,街上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饑。又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互相祝賀沒有被“年”吃掉,便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么事情,人們對年獸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一個村子里。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兒童,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后“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后,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后來傳到天上的紫微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在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這種現象逐漸變成了相傳的“過年”和“拜年”的風俗。
相關來歷中國歷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經司馬遷等人提議,漢武帝下令改定歷法。春節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等人制訂了《太初歷》,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正月為歲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為我們當今使用的陰歷(即農歷),落下閎也被稱為“春節老人”。此后中國一直沿用夏歷(陰歷,又稱農歷)紀年,直到清朝末年,長達20xx年。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春節由來和傳說故事】相關文章:
除夕的由來傳說故事12-26
圣誕節的由來和傳說12-09
元旦的由來及傳說故事12-02
中秋節的由來和傳說的文章11-30
萬圣節由來和傳說12-09
萬圣節的由來和傳說12-01
重陽節的由來傳說故事作文12-09
春分的由來和故事09-28
除夕的由來與傳說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