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大全合集15篇
名人故事大全1
馬云的三次高考
既然生活道路是如此的曲折、復雜,人們就應該坦然地去面對。
馬云,一張棱角分明、消瘦奇特的臉龐,一派狂放不羈、特立獨行的做事風格,一副兩肋插刀、不計回報的古道熱腸;以“光明頂”命名公司會議室,與金庸密切交往,聚集互聯網英雄人物“西湖論劍”。馬云的種種言行,頗似一位縱橫商海江湖的大俠。
馬云之所以讓當今的無數草根創業者崇拜,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馬云也曾跟我們一樣,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高考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試想,如果馬云在第二次高考失敗后,聽從了父母的勸告,去學習一門手藝,安安穩穩過他當臨時工的生活,那么,還會有今天的馬云,還會有今天的阿里巴巴嗎?
第一次高考,遭遇滑鐵盧。盡管馬云的英語在同齡人中顯得出奇的好,但他的數學卻實在太差,只得了1分,全面敗北。這之后他當過秘書、搬運工,后來踩著三輪車幫人家送書。有一次,他給一家文化單位送書時,撿到一本名為《人生》的小說。那是著名作家路遙的代表作。小說的主人公,農村知識青年高加林曲折的生活道路給馬云帶來了許多感悟。高加林是一個很有才華的青年,他對理想有著執著的追求,但在他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往往每向前靠近一步,就會有一種阻力橫在眼前,使他得不到真正施展才華的機會,甚至又不得不面對重新跌落到原點的局面。
從故事中,馬云深刻領悟到人生的道路雖然很漫長,但關鍵處往往只有幾步。在人生的道路上,沒有一個人的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這正印證了一句話:“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生活道路是如此的曲折、復雜,人們就應該坦然地去面對。于是,馬云下定決心,要參加第二次高考。那年夏天,馬云報了高考復讀班,天天騎著自行車,兩點一線,在家里和補習班間游走。
沒想到第二次高考依然失利。這一次,馬云的數學考了19分,總分離錄取線差140分,而且這一次的成績使得原本對馬云上大學還抱有一絲希望的父母都覺得他不用再考了。
那時候,電視劇《排球女將》風靡全國,可謂家喻戶曉。在那青澀但純潔的時代,小鹿純子的笑容激勵了整整一代人,當然也包括當時的馬云。不僅僅是因為她甜美的笑容,更多的是她永不言敗的`精神。這種精神對馬云日后的影響十分深遠,“永不放棄”也成了馬云的一種精神象征,影響了每一個阿里人。小鹿純子的拼搏精神給了馬云巨大的激勵,他不顧家人的極力反對,毅然開始了第三次高考的復習準備。由于無法說服家人,馬云只得白天上班,晚上念夜校。到了周日,為了激勵自己好好學習,特地早起趕一個小時的路到浙江大學圖書館讀書。
就在第三次高考的前三天,一直對馬云的數學成績失望的余老師對馬云說了一句話:“馬云,你的數學一塌糊涂,如果你能考及格,我的‘余’字倒著寫。”
考數學的那天早上,馬云一直在背10個基本的數學公式。考試時,馬云就用這10個公式一個一個套。從考場出來,和同學對完答案,馬云知道,自己肯定及格了。結果,那次數學考試,馬云考了79分。歷經千辛萬苦,馬云終于考上了大學。
對馬云而言,人生路上的三次高考,早已成為他生命旅程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名人故事大全2
十月革命剛剛勝利,一天早晨,朝陽透過薄霧,把金色的光輝灑在高大的斯莫爾尼宮上。
人民委員會就設在斯莫爾尼宮,在門前站崗的'是新戰士洛班諾夫。班長叮囑他說:“洛班諾夫同志,你今天第一次站崗。到這里來的人很多,你的任務是檢查他們的通行證。列寧同志今天要來這里開會,你千萬不能讓壞人混進來!”
“是,班長同志。”洛班諾夫行了個軍禮,“我以革命的名義保證,一定為列寧同志站好崗!”
太陽越升越高,到斯莫爾尼宮來開會和辦事的人真多,有工人,有士兵,有農民,還有學生。洛班諾夫認真地檢查了他們的通行證。
人民委員會主席列寧來了。他一邊走,一邊在考慮什么問題。
“同志,您的通行證?”洛班諾夫攔住了他。
“噢,通行證,我就拿。”列寧急忙把手伸進衣兜里拿通行證。
一位來開會的同志看到洛班諾夫攔住了列寧查通行證,就生氣地嚷起來:“放行吧,放行吧!他是列寧!”
“對不起。”洛班諾夫嚴肅地說,“我沒見過列寧。沒有通行證,誰也不能進去!”
列寧把通行證交給洛班諾夫。洛班諾夫接過來一看,,果然是列寧同志。他非常不安,舉手行禮說:“列寧同志,請原諒,我耽誤了您的時間。”
列寧握住這位年輕戰士的手,高興地說:“你做得很對,小伙子!你對工作很負責任,謝謝!”
他又回過頭來對旁邊那位同志說:“你不該責備他。我們就需要這樣認真負責的好戰士。革命紀律是每個人都應該遵守的,我也不能例外。”
名人故事大全3
前不久央視的《東方之子》欄目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進行了一次專訪,丁教授面對記者緊追不舍的一個簡單問題,連續幾個“不知道”,令人感慨。
記者提的是這樣一個問題:“我感覺您對自己每一個人生階段都有很明確的選擇。比方說小時候對科學、對科學家感興趣;大學的時候,就鎖定了要研究物理;然后每做一個實驗也是力排眾議,自己堅持下來。一個人怎么能夠每一次選擇都能這么堅定和正確呢?”這位記者想要獲得的答案誰心里都明白,因為在已經太多的名人訪談中,這樣的問題顯然都是為對方作秀進行的`鋪墊。然而,丁肇中的回答卻是:“不知道,可能比較僥幸吧!”
記者不死心,又追問道:“在這里面沒有必然么?”丁肇中依然回答:“那我就不知道了。”記者還是不死心:“怎么才能讓自己今天的選擇在日后想起來不會后悔?”丁肇中依然回答:“因為我還沒有后悔過,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記者無奈:“我發現在咱們談話過程中,您說得最多一個詞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這次作了正面回答:“是!不知道的,你是絕對不能說知道的,我們那里這是絕對不允許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
丁肇中的嚴謹態度,的確是到了常人不能理解的地步。然而,這就是作為科學大家的丁肇中,他認為不知道的就一定要回答“不知道”。
名人故事大全4
董建華1937出生于上海,10多歲時移居香港。因不會講廣東話,同學們又聽不懂他的上海話,常常被取笑。董建華人小志氣大,主動與同學們交談,一字一句地學習廣東話,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消除了語言障礙。17歲時又到英國讀書,父親寄給他的錢僅夠學費及生活支出,所以到了暑假,他還得去打工,如到餐廳服務、去煤氣公司鏟煤等。董建華在回憶學生時代這段經歷時說:“不會說廣東話要學,不會說英語要去英國,對我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而這種挑戰給了我一個很好的鍛煉。我喜歡為自己定下一個長遠的.目標。定下目標,我便會堅定不移地朝著這個目標努力。我從小就培養出這樣的個性。達到一個好的目標,是人生的樂趣。”
名人故事大全5
張衡是我國漢朝時期一位非常出名的大文豪,與司馬相如、楊雄和班固并稱漢賦四大家。張衡的《二京賦》、《思玄賦》和《歸田賦》等都是流傳千年的文學佳品,至今仍被無數的文人墨客把玩賞析。
有的人覺得,文科和理科往往難以并重,那么張衡可能會打破這些人的固有印象。張衡不僅在文學上展現了非凡的成就,天文學、地理學和數學上,張衡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成為一代數學家。
張衡自小興趣廣泛,自學《五經》,貫通六藝,而且喜歡研究算學、天文、地理和機械制造等。在青年時期,他的.志趣大半在詩歌、辭賦、散文上,他才高于世,卻沒有驕傲之情。
《后漢書》提到,張衡曾寫過一部《算罔論》,可惜這本書在唐代失傳了。我們從《九章算術·少廣》章第二十四題的劉徽注文中得知有所謂“張衡算”。
從劉徽的這篇注文中知道,張衡給立方體定名為質,給球體定名為渾。張衡研究過球的外切立方體積和內接立方體積,研究過球的體積,其中還確定了圓周率值為10的開方,雖然這個值比較粗略,但卻是中國第一個理論求得π的值。
名人故事大全6
福特死守T型車
福特是美國的汽車大王,一生為汽車工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福特在晚年的時候,面對自己巨大的成就,自我感覺實在太好了。從此他目空一切,獨斷專行,珍愛現狀,不思進取。那些聽話的傳聲筒受到器重,而勇于提創新改革意見的.則受到排斥。對于自己的看家產品“T型黑老虎”,竟然長達19年不許做任何改動。當時福特的廣告就已說明了福特的僵化:您可以為您的車挑選任何顏色,只要它是黑色。是的,不能做任何改動!即便這個人是他的兒子。
有一次,他的兒子和一些工程師對T型車做了一些改進,于是欣喜得意地去請老爺子參觀,然后眨巴著眼等待夸獎。老福特圍著新車轉了三圈,然后突然掄起一把斧頭就朝新車砸去!在眾人目瞪口呆、驚魂未定,老爺子扔下斧頭,一句話不說就背著手走了。“誰也別想碰我的T型車!”所有人都“聽”到了這句老福特并沒有說的話。
就這樣,老福特開始眾叛親離,連幫助他創業、功勛卓著的顧問庫茲恩斯也不得不辭職離他而去。從此,福特公司的生產和經營不斷滑坡,甚至一度要破產!
名人故事大全7
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西漢時期名將,漢武帝第二任皇后衛子夫的.弟弟,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衛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衛青善于以戰養戰,用兵敢于深入,為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有恩,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
名人故事大全8
9世紀,隨著物理學界一系列偉大發現相繼產生,許多科學家宣稱物理學的大廈已基本建成,留給后人的只是補充與完善。然而,20世紀初,一位年輕的物理學家幾乎僅靠單槍匹馬之力便讓這座經典物理學大廈轟然倒塌。他就是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相對論的創始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烏爾姆市一個猶太人家庭。次年,全家遷往慕尼黑。愛因斯坦幼年并未表現出過人的才華。他先在慕尼黑讀高中,未畢業就退學,后轉入瑞士阿勞市的州立中學。1896年,愛因斯坦進入瑞士蘇黎世聯邦工業學院學習數學和物理學,畢業后成為一名老師。愛因斯坦喜愛教書育人,但成為一名物理學家卻是他無法放棄的夢想。
1902年,愛因斯坦在瑞士首都伯爾尼當上了一名專利局的審查員。專利局工作的輕松讓愛因斯坦得以繼續致力于科學研究。1905年,年僅26歲的愛因斯坦發表了三篇論文,在物理學三個不同領域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狹義相對論的提出,使人類對于空間、時間和物質運動的認識發生了革命性變化,標志著物理學新紀元的到來。
1914年,愛因斯坦返回德國,進入普魯士科學研究所從事科學研究,兼任柏林大學教授。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這是繼狹義相對論之后,近代科學的又一個重大成就。1919年,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的日全食觀測結果證實了愛因斯坦所作的光線經過太陽引力場會彎曲的預言。愛因斯坦由此聲名鵲起,相對論成為人們家喻戶曉的名詞。
名人故事大全9
(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名將、軍事家,是衛青的外甥,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善騎射,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善于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戰。在兩次河西之戰中大破匈奴,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又一次擊退匈奴至今天的蒙古境內,封狼居胥,大捷而歸。
名人故事大全10
費雪獲得博士學位之后,已經小有名氣,一些大學爭相聘他去當教授。但是費雪卻另有打算,他認為貝耶爾教授是一位非好的老師,在他身邊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當時貝耶爾教授接到慕尼黑大學聘請他去那里講學的通知。費雪便謝絕了一切聘請,跟隨老師去了慕尼黑大學,當了一名助教。費雪的親朋好友知道他的計劃之后,都認為“放著教授不當,去當助教,有點不合情理”。那時,慕尼黑正流行傷寒病,親人們就更反對他去那里了。費雪認為,能從師貝耶爾教授是很難得的,因此他不為親友的勸阻所打動,決心隨老師前往慕尼黑。
在慕尼黑大學的頭三年里,費雪沒有教學任務,他有很多時間專心于研究工作。在貝耶爾教授的指導下進行有關苯肼項目的研究,他首先做的研究項目是合成糞臭素。實驗多次失敗已經夠倒霉的`了,再加上糞臭素的臭味就更加煩人。但是費雪一心撲在實驗上,盡管他衣服、頭發和皮膚上都粘上了糞臭素,散發著惡臭的氣味,但他對這一切全不介意,甚至忘記了身上還有什么氣味。當費雪成功地合成糞臭素,高興地跳起來時,才發現實驗室里只剩下他一個人了。因為實驗室里沖天臭氣,熏得誰也呆不下去了,大家都逃到外面“避難”去了。
在德國,很多人都喜歡聽音樂會或看歌劇,費雪也是一位愛好者。工作之余,只要音樂廳、歌劇院有演出,他是必到的觀眾。一天,正好城里有歌劇演出,實驗結束后費雪把實驗室收拾好,就動身前往歌劇院。他一進歌劇院就發現一些人離他遠遠地,他沒有介意,開始找自己的座位;找到座位,剛一落座,周圍的觀眾就表現出異樣:開始時是相互交頭接耳,繼而好象有人發出了什么命令似的,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掏出手絹捂住鼻子,像躲避瘟疫一樣扭轉身子,還有人想逃離座位。終于有人受不了,大聲叫道:“哪里來的臭氣,誰把這個剛從馬棚出來的馬夫放進劇場來了!”這時費雪才如夢初醒,原來是自己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他忙站起身來,趕快離開了劇場。回到家里,費雪認真洗過澡,又從里到外換了衣服,但是臭味依然存在,就好象是從皮膚里散發出來的一樣。費雪有點懊喪,看來歌劇看不成了。但是為了科學研究,這點犧牲算不了什么。
名人故事大全11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 師襄學鼓琴。曲名是《 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于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于是,孔子反復的鉆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名人故事大全12
或許詩歌真是從寂寞中釀出來的,否則為什么所有的`詩人都那么落寞?
海子也不例外,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希望能與別人進行交流。有一次,海子在百無聊賴之際隨意走進學校附近的一家餐館。他對老板說:“我給大家朗誦我的詩,你們能不能給我酒喝?”毫無浪漫情趣的老板抬眼打量了一下眼前這位年輕人:長發凌亂,身材瘦小,落落寡歡,不修邊幅,而且說話如此神經兮兮,就以為他腦瓜子是有些毛病的,便嘲諷地回答說:“我可以給你酒喝,但你別在這兒朗誦。”海子無奈地聳了聳肩膀,默默地走出了餐館,同時也走進了更深的寂寞。
名人故事大全13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很喜愛物理學,他常常自己動手做一些關于電、熱之類的實驗。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郊外游玩,聰明好學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做他的物理實驗。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馬,由他哥哥牽著,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達電池將電流通到馬身上,想試 一試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后的`反應。結果,他想看到的反應出現了,馬收到電擊后狂跳起來,差一點把哥哥踢傷。
盡管已經出現了危險,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愛做實驗的小焦耳的情緒。他和哥哥又劃著船來到群山環繞的湖上,焦耳想在這里試一試回聲有多大。他們在火槍里塞滿了火藥,然后扣動扳機,誰知“砰”的一聲,從槍口里噴出一條長長的火苗,燒光了焦耳的眉毛,還險些把哥哥嚇得掉進湖里。這時,天空濃云密布,電閃雷鳴,剛想上岸躲雨的焦耳發現,每次閃電過后好一會兒才能聽見轟隆的雷聲,這是怎么回?
焦耳顧淋著雨,拉著哥哥爬上一個山頭,用懷表去記錄每次閃電到雷鳴之間相隔的時間。
開學后焦耳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實驗都告訴了老師,并向老師請教。老師望著勤學好問的焦耳笑了,耐心地為他講“光和聲的傳播速度是不一樣的,光速快而聲速慢,所以人們總是想見閃電再聽到雷聲,而實際上閃電雷鳴是同時發生的。”
焦耳聽了恍然大悟!從此,他對學習科學知識更加入迷。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認真地觀察計算,他終于發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總結:尊重孩子的天性,適當放手,讓孩子探索,對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進行合理的引導,激發孩子的天賦。
2、高斯解數學難題
名人故事大全14
曾國藩在擔任禮部侍郎期間,開辦了一個專講理學的講堂。京城中不管滿族權貴還是漢族官員,都慕名前去聽課,其中就有李鴻章。曾國藩很欣賞他。常對人說:“此人將來必成大事,是棟梁之材”。
但時任翰林院任庶吉士的李鴻章運氣實在不怎么樣,每次向皇帝呈奏折都被晾在一邊,弄得他心里很郁悶。聽說曾國藩要帶湘軍出境,他立刻想去投奔。當時國內外都非常重視軍隊建設,只有在部隊,才能夠得到發展,再說,曾國藩是自己的老師,投奔他,一定錯不了。
這天,李鴻章著重修飾了一番,前去拜見曾國藩。貼子遞上后,差役將他領到了便室,告之曾大人在洗腳,讓他稍等。這一等,兩個時辰過去了。正在李鴻章滿肚子窩火時,差役適時而來,這回徑直將他領到內室門口,并向里喊道:“李大人來了”!里面答道:“進來!”李鴻章一腳跨進去,只見曾國藩捧著一本書,很悠閑地坐在椅子上,面前水盆冒著熱氣,他全無一點禮節,頭也不抬,一面低頭泡腳,一面冷漠地說:坐吧。李鴻章大小也是朝中官員,從來也沒有受過這樣的冷遇。他終于沒能壓住火氣,大聲質問:“先前差役告訴我你在洗腳,我等了好長時間,你的腳怎么還沒洗完?”曾國藩并不惱,慢騰騰地回答:“腳是百穴之地,洗腳乃健康大事,百病之擾,一洗了之。”李鴻章氣壞了,這是什么話,我來拜見是有要事相商,又不是聽你講中醫。他氣得臉色發紫,這時只聽外面傳來哧哧的笑聲,那些候在門外的仆人們都笑了起來。這一笑,李鴻章更覺沒面子,他站起身,氣呼呼地拂袖而去。曾國藩并不挽留,說了句“少年氣盛,如何做事,”接著哈哈大笑。聽著刺耳的笑聲,李鴻章又羞又氣,恨不得立刻回頭把曾國藩的洗腳盆掀翻,他強忍怒火,大步跨出門外,發誓再也不來這個地方了。
出了門,李鴻章仍是怒氣沖天,他揮著馬鞍,使勁抽打著馬。走到橋邊時,忽聽背后傳來洪亮的喊聲:“兄弟慢走。”回頭一看,他的老同學程學啟騎在馬背上正沖他微笑。李鴻章調整了一下情緒,停下馬,與老同學打了聲招呼。程學東一開口就告訴他中了曾國藩的.計。李鴻章聽糊涂了,程學啟說:“老師說你才大如海,可惜鋒芒太露,如果能改掉這個毛病,你將是一個全才。老師故意怠慢你,好讓你自己醒悟,這不,他讓我來找你到府上敘談。”李鴻章聽到這兒,心里既震驚又慚愧,自己從沒意識到自己性格的狹隘,更沒想到老師竟會這樣用心良苦,于是和程學啟策馬回頭,拜見老師。只見曾國藩盛裝站在通道上迎接他們,笑容滿面,同先前好似換了一個人。
曾國藩為什么要當面羞辱李鴻章呢?他有一句名言:器量比才干重要,有才干者為人所用,有器量者才能用人。曾國藩深知,李鴻章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他一向才高氣盛,要讓他成為棟梁之材,性格必須圓潤通達。于是,曾國藩由怠慢開始,處處磨練他。讓李鴻章參與大事,鍛煉他的決斷能力;與能言善辯之士爭論,收斂其銳氣;用全體人士等他吃飯逼他改掉他早睡晚起的懶惰。并數次嚴厲批評修正他說大話的毛病等。在曾國藩的苦心孤詣下,李鴻章的思想、性格和生活習慣都有了很大改變。對于桀驁不馴者,常規激勵不能使他幡然醒悟,只有觸及到靈魂,他才能意識到自己的短處。
名人故事大全15
《 史記》記載一日孔子子乘著一輛馬車周游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么不躲開呀?”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并不怎么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后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以后《史》、《志》有關章節都有記載。據《史記》記載,甘羅十二歲拜丞相時,還拿項橐作比喻,說服文信侯呂不韋讓自己出使趙國。南宋大儒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勸諸后生說:“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蓋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