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是時候寫一篇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在寫觀后感之前,可以先參考范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1
到底什么是中國?我想,禹劃九州是中國;堯舜禹、湯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國;名為邦本,本固邦寧是中國;敦睦九族,協和萬邦是中國。有典籍才有中國!
傍晚,一家四口人圍坐在沙發上,對著電視津津有味的看著《典籍里的中國》。這是大年初一剛推出的綜藝節目,也是剛剛播出第一期。不得不說,節目的進程很有新意,采用多舞臺話劇表演,跨時空對話等方式,是觀眾有了沉浸式體驗。
當然,這第一期的內容也是干貨滿滿。由倪大紅飾演的伏生敘述了他如何保護《尚書》傳授《尚書》。秦末楚漢相爭,民不聊生,伏生為了保護《尚書》,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顛沛流離,其間伏生的愛子為了保護《尚書》與土匪搏斗而死,伏生的妻子就算是冷死,也不愿意燒《尚書》取暖,最終永遠地留在了荒野。而當戰亂結束,伏生回到家鄉,鑿開墻壁,卻發現被他藏在墻壁里的尚書早已殘破不堪,只剩下28篇,于是他用自己的`余生傳授尚書,希望尚書能夠永遠地流傳下去。浮生活了90多歲,有90多年一直在讀尚書,20多年的顛沛流離,只是為了保護尚書,若不是因為尚書,伏生的兒子和妻子也不會死去。可是伏生卻不后悔,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勇氣啊!
其中還有幾個片段,是屬于尚書部分的禹貢還有牧誓。其中大禹劃九州,周武王與紂王的牧野之戰,至今還使我的眼中含有淚花。結尾部分,現代讀書人撒貝寧向伏生介紹尚書自西漢以后的傳承過程,其中不乏多種坎坷,直到唐代,還有人在一塊大青石上刻下了尚書,為開成石經。華夏經典,弦歌不輟!
如今我們更需要: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在對歷史進行深入思考過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2
孫武,字長卿,春秋時期軍事家、政治家,受祖父等人的影響,他對軍事有著獨特的見解以及特別的感情。
孫武和伍子胥一起輔佐吳王闔閭,伐楚興吳。他們與唐、蔡二國結盟攻打楚國,戰爭雖然勝利了,可吳軍卻并沒有勝利,他們輸給了自己的心。吳王闔閭變了,變得驕奢淫逸,吳軍軍紀渙散。冷靜的孫武給吳王進諫,提出了“四險”,并建議吳王整頓軍紀、班師回朝,然而吳王卻沒有聽從他的`建議,依然我行我素。最終“四險”全部應驗。伍子胥也因為報仇而喪失了理智。孫武心灰意冷,辭去將軍職務,歸隱山林。是的,戰爭最能考驗人性。
孫武悟出了戰爭的真諦,所以他主張慎戰。可吳王并沒有領悟,之后幾年,他頻繁地對外用兵,致使國力下降,勞民傷財,最終敗給了越國勾踐。戰爭是為了保家衛國,能讓黎明百姓溫飽,不是為了稱霸。
最后,孫武想將伍子胥的佩劍鑄成犁,“以劍鑄犁,將暴虐之劍鑄成太平之犁。”劍為兵器,生而暴虐,犁為農具,寓意和平。戰爭不過是謀取和平的手段,用手中的暴虐之劍來換取天下和平,這不就是戰爭的目的嗎?
中國以和為貴的思想,影響后世,深深地刻進了每一位中國人的基因里。
《孫子兵法》,一本集戰略與哲學的典籍,讓孫武的思想流傳下來,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3
這樣的“穿越”才真正有意義,看到伏生問撒老師:“后人可還讀《書》”的時候,內心真的一動。我想如果有一天先賢真的有機會問起我們“文脈安在?”我們要做到問心無愧,踏踏實實地回答一句:“斯文在茲!”傳承的故事,經久不衰。
太感動了,之前不懂《尚書》,看到倪大紅老師演繹的尚書的話劇,發現中國這個詞就是從尚書中來,大禹的功勞不僅是治水,更有定九州;伏生一輩子護書傳書,不愧對先人。薪火相傳,今日到我,向古人致敬!
問:華夏何為一體?答曰:華夏自古一體!
真的喜歡這樣的節目,深厚的文化底蘊加上戲劇沖突,并非大而化之,而是以點代面,細膩又宏大,讓人熱血沸騰又淚流滿面,值得一看!
古往今來,多少學者為我國傳世的典籍皓首窮經,如今《典籍里的中國》讓經典走進尋常百姓家,它們不再是陽春白雪無人懂賞,而是可以被我們所有人理解、為之自豪的文化火炬。強烈推薦!
節目不僅僅是敘事,更著力于展現《尚書》中華夏九州的`家國概念、“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跨越千年時空的“古今對話”更是富有創新性和吸引力,震撼而精彩。
追本溯源,繼往開來,每一本典籍都是中華文明傳承之路。上一盞不滅的明燈。鑒古知今,學史明智,這些豐富而又珍貴的典籍,值得每個中國人去品讀,也該與世界分享。
中華先賢,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中華文化,永續不絕。優秀的典籍使我們明過往、知興替;優秀的演員以入木三分的演繹帶我們邁入千年歷史長河,感知先賢氣節、啟明吾輩之志。希望大家也能更多地關注央視大型文化類節目,傳承國學國粹,華夏弦歌不輟,你我當仁不讓。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4
《典籍里的中國》作為一檔全新大型文化類節目,以多舞臺、多場景、古今對話的創新方式出現在大眾眼前,剛播出便收獲了4.5億的播放量。
節目將聚集多名演員來演繹典籍里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借由不同時空坐標里寫書人、讀書人的閃亮故事,讓經典照進現實,展現經典書籍中的中華文化。
當我初看這個節目時,我的感覺是:驚艷!首先,節目的.場景設計十分巧妙,甚至可以說是獨具匠心。為了讓觀眾沉浸地走進歷史,確實做了很多考慮,旋轉式座椅就是一大體現;其次就是演員的深情演繹,古人的情感復雜,不是那么容易揣摩的。
比如最近一期中的“伏生”角色,伏生作為一個心系《尚書》且年過九旬的老人,其扮演者倪大紅老師需要從人物心理、語速、動作快慢等多個方面考慮如何去展現人物形象,這很考驗演員的職業技能和其對作品的深度理解;同時,我們從節目中也可以看到很多觀眾都被伏生的“舍命護書”所感動,熱淚盈眶,這也恰恰滿足了我們一點點的精神需求。生活在快時代的我們,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好好品讀經典,這個節目也正是一個好的契機,我們需要感謝這個節目,感謝這種創意!
節目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幾句:“讀《書》而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典籍不僅僅是一本歷史悠久的書,他蘊含的更多是一種智慧,一種情懷,一個國家的象征。希望中國文化能夠在各輩人的努力下薪火相傳,經久不息!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5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這是《天工開物》第一卷:乃粒的內容,作者宋應星。
第一次了解這部著作是歷史課本里,概念很模糊,直到今天,《典籍里的中國》播出,我才重新認識了這部書和他的作者。
宋應星,年少時天資聰穎,過目不忘,第一次會試就中舉第三名,而后近二十年茫茫科考路,六次不第,科考路走了六年,累積了不少關于農業手工業的知識,一直想要天下人民生活富足的他就將這些知識匯總起來,在好友涂紹煃的資助下刊印成冊,才有了這部巨作——《天工開物》的問世。
“天工,人其代之”,“天工”二字取于《尚書》;“開物成務”,“開物”二字取于《易經》。意在用大自然的.力量開創萬事萬物。全書共三卷十八篇,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制鹽、采煤、榨油等生產技術。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全書理念為“貴五谷而賤金玉”,故將《乃粒》放在首篇。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這與袁隆平院士研究畝產千斤的超級雜交水稻,與國家堅守耕地紅線不謀而合,跨越三百多年的“稻下乘涼夢”一直在延續。
繼往圣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繼往開來,這四個字雖簡單卻有千鈞力量。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華民族是富有創造力的民族,我們站在前人肩膀上,一定會更有所成。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6
最近幾天,央視頻道推出了《典籍里的中國》第一期,觀后我震撼不已。
《典籍里的中國》用表演與對話的方式,演繹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現,讓觀眾更深刻地品讀典籍。第一期選擇了《尚書》,“政書之祖,史書之源”。《尚書》又稱為《書》有很多華夏文化的創始性論述,比如第一次出現“禮”,第一次制定歷法。《尚書》是“文化元典”,很多很多第一次都在里面。
教授們講解《尚書》后,大幕拉開,表演開始。說到《尚書》,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勝,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書》講《書》,是《尚書》的傳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與現代人撒貝寧的'對話為主線,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兩個書中故事與晁錯受文帝之命前來學《書》的歷史故事,讓觀眾深入了解《尚書》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伏生讓人感動。他一輩子愛《書》,一家人用生命保護《書》,年老后在山東一帶講《書》,傳承《尚書》。倪大紅老師把伏生演活了,仿佛就站在我面前。
表演結束了,但我的思緒仍未結束。停留在開場的一句話上。“讀《書》而知先賢治政之本,讀《書》而知朝代之興廢之由,讀《書》而知個人修身之要。”典籍是老祖宗智慧的結晶,是寶貴的財富。
《典籍里的中國》講述了在這片神州大地上創造文明的故事,讓我們知道我們的生命源起何從,我們的腳步邁入何方,以新的方式讀懂典籍,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品讀典籍,體味經典,吸取智慧,汲取精華,成為不一樣的自己。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7
今有革命之長征,古亦有夫子周游列國,其雖未完全成功,但對于后代人影響深遠,在現今來說足以算是周游世界了。
今晚我就看了這么一部電視紀錄片,寫的正是孔子周游列國之事,關于此事,很多人都應該聽說過,但你也許并沒有深入了解過這件事情。孔子這一路,可謂是歷經了千辛萬苦,堪比玄奘西行之九九八十一難,當時又正值諸侯爭霸之際,各地戰火紛紛,狼煙四起。這位偉大的國學大師,甚至被叫做“喪家之犬”,他為了去楚國傳道,被奸臣連困七日,口糧只有一碗稀粥,但他不向奸臣屈服,還說出了千古名句“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但可惜的是,當時他已經60高齡,受不了這種考驗了,但他還去整理各類書籍,為教育做出最后一點貢獻。
在周游列國的途中,孔子的得意門生那位“一擔食一瓢飲,在陋巷卻不改其樂的.顏回以及性格剛強的子路皆離孔子而去,但孔子沒有放棄信仰,繼續派弟子四處游說,把他的思想發揚光大。而他和弟子的一些言論——《論語》也被后世喜愛。
二千年前,孔子是魯國人,一千年前,孔子是中國人,而現在,孔子已是世界人,《論語》如今已被傳入很多國家,成為一本巨作,而孔子的思想也影響了許多人,雖說周游列國失敗了,但“周游世界”成功了。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1-01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1-02
關于典籍里的中國道德經觀后感01-01
國學典籍導讀心得體會06-15
感動中國觀后感12-14
《感動中國》觀后感04-28
中國機長觀后感09-30
《中國機長》觀后感10-16
感動中國的觀后感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