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小麥農技推廣工作方案

時間:2022-12-09 10:47:11 推廣方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小麥農技推廣工作方案5篇

  小麥農技推廣工作方案(一)

  為圓滿完成20xx-20xx年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實施,把小麥、水稻優質高產抗逆栽培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到戶、應用到田,促進小麥、水稻產業更高層次推進,確保農產品供給,達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目標。特制定本工作方案如下:

小麥農技推廣工作方案5篇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小麥、水稻高產創建為依托,以服務主導產業為導向,以農業超新科技為支撐,以主推技術為目標。夯實自身基礎,規范服務行為,提升服務水平,解決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最后一公里”問題,全面推進農技服務進村入戶到田,使農民真正受益。

  二、工作目標

  1.不斷更新知識。積極參加培訓,傾聽專家授課。

  2.規范服務行為。遴選示范戶,親自定門牌,簽訂協議書,入戶搞調查,尋求新對策,定期作指導;集中搞培訓,發放明白紙;制定指導方案,填好兩個手冊,做好指導記錄;階段小結,年終總結;政策到戶,信息到戶,技術到戶。

  3.注重輻射帶動。指導示范戶帶動周邊戶,推動全村小麥產業再上新臺階。

  三、主推技術

  A.小麥主推技術:優質小麥高產配套栽培技術,測土平衡配方施肥技術,機械化精量、半精量播種技術,優質專用小麥標準化生產技術 ,小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

  B.水稻主推技術:水稻旱育栽培技術,水稻機插秧技術,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水稻主要病蟲害防控技術

  四、具體工作計劃安排

  1、1月,宣傳全國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工作,讓農民了解此項工程的重要性及目的意義,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并制定工程實施工作方案、技術方案。

  2、2月。建立技術指導員、核心示范戶工作制度和規范,明確任務和職責,并簽定協議和合同,使工程實施有序進行。抓好小麥播種技術培訓與指導工作,制定分戶技術指導方案。對核心示范戶及有關農戶進行培訓,指導小麥田間管理。

  3、2-3月份,抓好小麥除草、防病蟲為主的.田間管理。搞好對核心示范戶及有關農戶的技術培訓,提高他們的科技素質。

  4、4-5月,抓好小麥施肥、病蟲害防治,防倒伏的田間管理,做好測產驗收。

  5、6月,搞好小麥項目驗收、總結及材料上報工作。

  6、5-6月份,指導育秧工作,選擇秧田和適宜示范戶的育秧方式,指導秧田期肥水管理,培育壯苗。針對示范戶實際生產情況,確定肥料用量和施肥方法,確保栽插質量,指導大田前期管理工作。

  7、6-9月份,指導大田中后期肥水管理和病蟲害綜合治理工作,組織一次現場會。在此期間,指導農戶不少于8-10次。重點指導內容是合理施用穗肥和病蟲害綜合治理技術。在每次病蟲害發生前,根據縣植保站病蟲病蟲害發生預測預報,幫助示范戶選用高效、安全農藥,及時指導防治工作。

  8、10月中下旬,開展小麥播種技術,提高播種質量。

  五、對示范戶的要求

  1、積極參加科技培訓·接受技術指導·帶頭應用新技術·協助技術指導員做好技術推廣工作。

  2、認真學習小麥、水稻生產技術規程和分戶技術指導方案,嚴格按照規程、方案要求實施。

  3、搞好傳幫帶,每次接受培訓指導后及時把相關內容傳播給輻射戶,起好輻射帶動作用,要聯系帶動本村及周邊20戶以上農民增收致富。

  4、按要求認真填寫《示范戶手冊》相關內容,并及時做好農事活動記錄。

  5、認真對待上級部門的電話抽查和檢查,如實回答所咨詢的問題。

  6、有問題及時撥打指導員的電話。

  小麥農技推廣工作方案(二)

  為全面完成小麥規范化播種技術示范推廣項目規定的各項任務指標,根據山東省財政廳《關于下達20xx年中央財政支持農業技術推廣資金預算指標的通知》(魯財農指20xx.97號)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意義

  小麥生產“七分種,三分管”,因此提高播種質量對奪取小麥豐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我省部分地區整地、耕作方式和時間不能適應機械和氣候等條件的變化,導致整地質量不高,播種不規范,出苗率低,不能達到苗全、苗齊、苗勻、苗壯的要求,無法奠定高產基礎,嚴重影響小麥產量。這對小麥播種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小麥規范化播種技術示范推廣項目的實施,帶動全省秸稈還田質量的提高和小麥播種方式的改進,達到小麥苗全、苗齊、苗勻、苗壯的效果,防止或減輕干旱和凍害危害,為小麥高產穩產打好基礎。

  二、主要技術內容

  (一)實行秸稈還田,耕翻與耙耢、鎮壓相結合。玉米秸稈還田的地塊要機械粉碎兩遍,拋灑均勻。整地時,要采用大犁深耕翻,破除犁底層,耕深25厘米以上。耕后旋2~3遍,耙耢2~4遍并鎮壓,使土壤細碎,上松下實,底墑充足。秸稈還田地塊土壤過于疏松時,播前還應鎮壓沉實土壤,避免懸松造成播種過深或干旱、受凍死苗。

  (二)選用優質高產良種。一是根據本地區的氣候條件,特別是光溫條件選用冬性或半冬性品種種植。二是根據生產水平選用良種。在土層較厚、肥力較高的旱地,應種植抗旱耐肥的品種;在肥水條件良好的高產田,應選用豐產潛力大的耐肥、抗倒品種。三是根據不同耕作制度選用良種。如麥棉套種,不但要求小麥品種具有適宜晚播、早熟的特點,同時要具備植株較矮、株型緊湊,邊行優勢強等特性,以縮短麥、棉共生期,提高光合效率。四是根據當地自然災害的特點選用良種。如干熱風重的地區,應選用抗早衰、抗青干的品種。

  (三)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鉀肥配合施用,適量施用氮素化肥。氮肥底施與追施相結合,一般田塊底肥與追肥各半,超高產田底肥40%、追肥60%。注意有機肥和無機肥相結合,在使用無機肥的同時,增施有機肥培肥地力,均衡持久提供小麥生育期內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

  (四)適期、適量、足墑播種。魯東、魯中、魯北的小麥適宜播期為10月1日至10月10日;魯西的適宜播期為10月3日至10月12日;魯南、魯西南的適宜播期為10月5日至15日。

  在適期播種情況下,精播高產麥田,成穗率高的品種每畝基本苗12萬~15萬,成穗率低的品種可適當增加播量。半精播中產麥田每畝基本苗15萬~18萬。旱作麥田每畝基本苗15萬~18萬。晚茬麥田每畝基本苗20萬~30萬。

  播前0~20厘米土層土壤相對含水量低于70%~80%的地塊,應灌水造墑,確保足墑播種。

  (五)播后鎮壓。小麥播種時要用帶有鎮壓裝臵的播種機械邊播種邊鎮壓。播種完成后,再用專門的鎮壓裝臵鎮壓一遍,以沉實土壤,保墑提墑。也可播后澆“蒙頭水”,切實保證出苗率和提高整齊度。

  三、實施地點、規模與任務

  (一)實施地點。在招遠市、濟寧市市中區、臨沭縣、陵縣、慶云縣、高唐縣、鄒平縣、東明縣等8個縣(市、區)組織實施。

  (二)實施規模與任務指標。每個縣建立十畝高產攻關田、百畝示范方、萬畝核心示范區各一處,輻射帶動十萬畝。十畝高產攻關田,畝產量指標700公斤或比前三年平均畝產增幅10%以上;百畝示范方,畝產量指標650公斤;萬畝高產攻關核心示范區,畝產量指標600公斤。輻射帶動區平均畝產較前三年平均水平增產5%。示范區內高產良種統供率100%,種子包衣率100%。

  項目區內玉米秸稈還田率、機械深耕率、良種統供率、種子包衣率、機播、機械鎮壓率均達100%,出苗率95%以上,缺苗斷壟率低于1%。

  四、任務分工

  (一)省農技推廣總站

  1.成立項目領導小組和技術小組。領導小組由分管廳長任組長,廳財務處、科技處、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負責同志為成員,負責項目的總體組織、布臵部署、協調調度、監督檢查、交流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問題。

  技術小組由省內科研單位和農業大學的知名小麥栽培、育種專家及省農技推廣總站負責小麥技術推廣人員組成,負責制定和落實技術方案,開展技術培訓、現場指導和技術總結等工作。

  2.制定省級總體方案。確定項目主要推廣的技術內容、實施地點、推廣規模和實施進度,要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3.組織技術培訓和指導。邀請有關專家,針對關鍵技術內容,編寫培訓教材,在小麥播種前和返青等關鍵生長發育時期,對項目區縣、鄉技術人員進行集中培訓,編制并下發技術意見,組織專家對項目區進行巡回指導,掌握項目區總體情況,召開會商會并提出相對應的建議和意見。

  4.召開現場觀摩會議。選擇技術示范到位、實施規模大、效果好的示范區,根據農時季節,組織各項目區技術人員、種植大戶等參加現場觀摩會議。

  5.搞好信息宣傳。在省級以上媒體發表宣傳稿件5篇以上。

  6.做好檢查督導工作。在項目中期和結束時對項目進度和總體執行情況進行調度和檢查,總結經驗,認真查找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并提出進一步的建議。

  7.搞好驗收總結。小麥收獲前,在縣級小麥產量初測的基礎上,邀請有關專家,對十畝高產攻關田、百畝示范方、千畝核心示范區、萬畝輻射帶動區進行復測。項目結束后,對項目的實施情況進行匯總、總結。

  8.開展項目自評和考評。項目結束后,根據項目開展、余期目標完成、資金使用、檔案管理、信息宣傳、農戶回訪等情況,對項目實施單位進行考評排序,并進行自評工作。

  (二)基層實施單位

  1.成立領導小組和技術小組。領導小組負責本區域內項目的組織、部署、協調等工作;技術小組負責制定和落實技術方案,開展項目區內技術培訓、現場指導和技術總結等工作。

  2.制定本項目區實施方案。根據省級總體方案的要求,制定本項目區切實可行的項目實施方案,落實具體實施區域,具體落實到村、到戶、到田,確定本區域內品種、機械、耕作方式,搞好物資準備和發放。

  小麥農技推廣工作方案小麥農技推廣工作方案(三)

  為全面完成小麥寬幅精播高產栽培技術示范推廣項目規定的各項任務指標,根據山東省財政廳《關于下達20xx年中央財政支持農業技術推廣資金預算指標的通知》(魯財農指20xx.97號)要求,特制定本項目總體實施方案。

  一、目的意義

  通過小麥寬幅精播高產栽培技術推廣項目的實施,克服傳統精播高產栽培中因播幅較窄出現的缺苗斷壟和疙瘩苗現象,充分發揮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的增產潛力。

  二、主要技術內容

  (一)培肥地力。在秸稈還田的基礎上,一般畝施有機肥4000~5000公斤或(腐熟的雞糞1000~1500公斤),化肥氮16~18公斤、五氧化二磷8~11.5公斤、氧化鉀10~12公斤、硫酸鋅l~1.2公斤、硼砂1~1.2公斤。上述總施肥量中,全部的有機肥、磷肥、硫酸鋅、硼砂和50%氮、鉀肥施作底肥,于耕地前均勻撒施于地面,然后耕翻于地下。其余50%氮、鉀肥用于春季追肥。

  (二)選用高產新品種,采用種衣劑包衣。選用單株生產力高、抗倒伏、抗逆性強、株型緊湊、光合能力強、經濟系數高的品種。分蘗成穗率較低的大穗型品種,每畝15萬~

  18萬基本苗;分蘗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種,每畝基本苗12萬~15萬。播前要選用質量高的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

  (三)深耕細耙,造足底墑。耕深23~25厘米,打破犁底層,不漏耕,耕透耙透,增加土壤蓄水保墑能力。深耕要和細耙緊密結合,無明暗坷垃,達到上松下實;耕后復平,作畦后細平,保證澆水均勻,不沖不淤。土壤墑情不足的應播前造墑。

  (四)寬幅適期精播。采用小麥寬幅精量播種機播種,要提早檢查寬幅精播機質量,精細調試好播種量,嚴格掌握播種速度,播種深度嚴格控制在3~5厘米,播幅6~8厘米。行距一致,不漏播,不重播,地頭地邊補種整齊。

  三、實施地點、規模及任務

  (一)實施地點。在濟陽縣、臨淄區、廣饒縣、泗水縣、新泰市、萊城區、河東區、德城區、陽谷縣、博興縣、牡丹區、巨野縣等12個縣(市、區)組織實施。實施地塊要靠近大路兩側,地勢平坦,土層深厚,灌排條件良好,遠離建筑物。常年小麥產量450~550公斤左右。土壤有機質1.2%以上,速效氮80毫克/克、速效磷25毫克/克、速效鉀110毫克/克以上。

  (二)實施規模與任務指標。每個縣建立十畝高產攻關田、百畝示范方、千畝高產攻關核心示范區各一處。輻射帶動10000畝。十畝高產攻關田,畝產量指標680公斤以上或

  比前三年平均畝產增幅10%以上;百畝示范方,畝產量指標650公斤;千畝高產攻關核心示范區,畝產量指標620公斤。輻射帶動區平均畝產600公斤。示范區內高產良種統供率100%,種子包衣率100%。

  四、任務分工

  (一)省農技推廣總站

  1.負責制定省級總體方案。確定項目的任務目標、實施內容及實施進度。

  2.組織技術培訓。邀請有關專家,編寫培訓教材,針對關鍵技術內容,對項目區縣、鄉技術人員進行集中培訓。

  3.召開現場觀摩會議。選擇合適的`示范區,根據農時季節,組織各項目區技術人員、種植大戶等參加現場觀摩會議。

  4.做好檢查督導工作。省級項目領導小組不定期對各項目區的項目執行情況進行檢查督導。技術小組在關鍵農時季節,進行巡回指導,幫助解決生產上出現的問題。

  5.搞好信息宣傳。在省級以上媒體發表宣傳稿件5篇以上。

  6.開展績效評價。根據省財政廳下發的《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專項資金績效評價暫行辦法》(魯財農?20xx?23號)要求,采取現場考察、檔案資料審查、測產驗收等方式考查項目執行情況,完成項目中期考核和總體績效評價,并

  對各項目實施單位的項目完成情況進行排序。

  7.搞好驗收總結。小麥收獲前,在縣級小麥產量初測的基礎上,邀請有關專家,對“十、百、千”核心示范區及萬畝帶動區進行復測。項目結束后,對項目的實施情況進行匯總、總結。

  (二)基層實施單位

  1.負責制定本項目區實施方案。根據省級總體方案的要求,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和技術小組,制定本項目區切實可行的項目實施方案。方案中技術內容、實施地點、推廣規模、工作措施、預期效益等要具體明確,可操作性強。

  2.落實具體實施區域。嚴格按項目實施方案確定的技術內容、實施地點、推廣規模、工作措施等組織實施。將“十、百、千”核心示范區及萬畝輻射帶動區具體落實到村、到戶、到田。

  3.編制項目進度安排。根據季節和工作需要編制好項目實施計劃和進度,并嚴格按計劃和進度執行,完成推廣任務。

  4.開展技術培訓。組織對縣、鄉農技人員和示范戶進行技術培訓,培訓2期,每期200人以上。

  5.進行技術宣傳、指導和物資服務。利用廣播電臺、電視臺、網絡、報紙等新聞媒體,宣傳項目實施意義、過程、成效等,在國家級和省級媒體發表宣傳稿件2篇以上,或在市縣級媒體發表宣傳稿件3篇以上。舉辦技術講座4期以上。印發技術資料和明白紙5000份以上。幫助鄉鎮農技站和示范戶落實高產攻關和示范品種等物資。

  6.規范資金使用。按照省總體實施方案要求,制定好資金使用計劃。資金使用要符合相關規定,嚴格按要求使用管理資金,賬務規范明晰,專款專用。

  7.建立健全項目實施檔案。根據生產進程,做好相關的生產和技術記載。建立項目資金使用臺賬,做到專款專用。項目工作臺賬、項目檔案(包括開展工作的影像資料)要規范完整。

  8.做好項目測產驗收總結和績效考評工作。小麥收獲前,組織技術人員對“十、百、千”核心示范區及萬畝帶動區小麥產量進行自測,并配合省、市農業部門搞好復測和實打驗收工作。項目實施結束后1個月內,對項目的實施情況進行總結,做好項目自評工作,完成自評報告,下發并回收不少于10份《農業技術推廣專項資金農戶調查問卷》,與所有能夠證明工作業績的相關資料一起及時上報省農技推廣總站。

  五、資金用途

  項目經費嚴格按照《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魯財農?2007?41號)進行管理,合理使用資金,做到專款專用。

  小麥農技推廣工作方案(四)

  為保證兗州市20xx-20xx年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示范補助項目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進行,推動科技入戶工作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建立技術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長效機制,持續提高我市小麥生產水平,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特制定本技術指導方案。

  一、主要目標

  根據項目實施方案安排,全市共選擇了100個小麥專業種植村,科技示范戶400戶,輻射帶動4000戶,建立3個科技示范試驗基地。項目實施主要目標為:根據小麥優質高產技術思路,適應農業農村新形勢需求,加大農技農機結合力度,推廣小麥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加強小麥“雙寬”播種、小麥深松少免耕播種、配方施肥與氮素后移延衰高產栽培、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技術的集成應用,提高關鍵技術到位率,全面提升小麥生產技術水平,確保小麥持續增產,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二、技術內容

  (一)主導品種

  根據兗州市氣候條件、農民意愿及市場需求確定我市小麥主導品種為濟麥22、濟南17、濟麥20。其中濟麥22主要集中在新兗鎮、興隆莊鎮、大安鎮、漕河鎮及顏店鎮東部種植,種植面積22萬畝左右;濟南17適應我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優質強筋小麥品種的需求,采用規模化、集約化種植模式,集中在小孟鎮、新驛鎮、顏店鎮西部及大安鎮和新兗鎮的部分村,種植面積20萬畝左右。這兩個品種占到我市小麥種植總面積的95%以上。濟麥20面積逐年減少,目前在我市種植0.7-0.8萬畝之間

  (二)主推技術:

  近年來,在小麥生產中,我們相繼推廣應用了秸稈還田、寬幅精播高產栽培、規范化播種技術、小麥深松少免耕鎮壓節水栽培技術、配方施肥、氮肥后移優質高產栽培、病蟲草害無公害綜合防治和災情應對等一系列技術,通過這些技術的推廣應用,我市小麥生產水平持續提高,單產實現“十連增”。20xx-20xx年度,我市向省農業廳推薦了以下小麥主推技術。

  1、冬小麥寬幅精播高產栽培技術

  該技術是對小麥精播半精播高產栽培技術的延續和發展,實現了農機與農藝相結合,其核心“擴大行距,擴大播幅,健壯個體,提高產量”。有利提高個體發育質量,構建合理群體提高產量,是我市近年來宣傳推廣的主要技術,目前已成為主推技術之一,特別今年利用小麥高產創建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購買了108臺小麥寬幅精播機,無償提供給部分鎮村,加快了該技術的推廣力度。目前我市推廣的.種植模式為:2.6米一畦,畦背0.4米,畦內種植9行小麥,小麥播幅8-10厘米,平均行距為29厘米。今后幾年,小麥寬幅精播種植模式將作為我市小麥種植中的主要種植模式加以推廣。

  2、小麥氮素后移延衰高產栽培技術

  兗州市肥水條件優越,小麥單產水平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小麥氮素后移延衰高產栽培技術適用于肥水條件較好的高產麥田和強筋及中筋小麥的田間管理,該技術在我市大面積應用已有多年,是小麥生產中的主要應用技術。其中心內容可概況為“一個減少,一個推遲”,即減少底肥施用中氮素的比列,推遲小麥春季肥水管理的時間,由原來習慣的返青-起身期進行肥水管理推遲到起身-拔節期。

  3、小麥深松少免耕鎮壓節水栽培技術

  目前小麥生產中大面積麥田采用旋耕后直接播種的耕作模式,在耕層下形成堅實的犁底層,影響蓄水及小麥根系下扎,小麥深松少免耕鎮壓節水栽培技術適應生產形式需求,通過秸稈還田

  小麥農技推廣工作方案小麥農技推廣工作方案(五)

  20xx年,在局黨組的正確領導下,在省技術總站的指導下,我站緊緊圍繞“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積極投身于服務“三農”的主戰場,較好地履行了技術站承擔的公益性職責,圓滿完成了省總站和市農業局布臵的各項工作任務。現將一年來的主要工作總結如下。

  一、突出重點項目,抓好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

  (一)糧食科技豐產工程

  國家糧食科技豐產工程邢臺市輻射區涉及我市山前平原區的隆堯、柏鄉、任縣、南和4個縣和低平原區的新河、巨鹿2個縣。市站和項目縣制定了項目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工作。通過各級農技推廣人員的共同努力,超額完成了計劃的任務目標。小麥輻射推廣面積110萬畝,平均畝產473.7 公斤,較前三年畝增57.4公斤,總增小麥6376.5萬公斤。玉米輻射推廣面積55萬畝,平均畝產532.6公斤,較前三年畝增71.2公斤,總增玉米3916萬公斤。

  (二)小麥節水技術推廣

  小麥是我市的第一大糧食作物,同時也是第一耗水大戶。小麥生產年耗水量占整個農業用水量的70%左右,占社會總用水量的50%左右。推廣小麥節水技術,努力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是實現小麥生產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戰略措施。

  2007年以來,我站致力于小麥節水栽培技術的研究、示范和推廣工作,取得顯著成效。20xx年,“小麥節水技術推廣”項目正式列入邢臺市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編號:20xxzc016),在全市小麥主產區進行實施。通過市、縣農技推廣人員的共同努力,完成了項目計劃的各項技術經濟指標。20xx年全市推廣小麥節水技術302.6萬畝,項目區小麥平均畝產439.6公斤,比對照畝增產10.4公斤,按20xx年小麥市場平均銷售價格計算,畝增收22.9元,水肥投入方面平均畝節約成本46.2元,畝增收節支總額 69.1元,總經濟效益2.09億元。

  通過小麥節水技術的綜合運用,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項目區平均畝節約灌溉用水70.4立方米,總計節約用水2.13億立方米,有效地節約了寶貴的水資源,促進了我市農業特別是小麥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三)小麥、玉米微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示范

  從2010年開始,我站和國家半干旱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連續兩年在任縣東馬河橋村實施微灌水肥一體化技術試驗,示范面積120畝。

  微噴設施主要包括首部(含施肥罐、過濾裝臵)、田間主管道和分管道。首部和主管道平均畝投資450元,可使用10年以上,田間微噴分管道畝投資120元,可使用2~3年,每年畝折合投入85~105元。

  微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是通過地面的.節水設施,把可溶性N、P、K等復合肥倒入施肥裝臵,根據作物生長發育不同時期的水肥要求,使肥料隨微噴(灌)水帶一起施入田間。田間微噴分管

  道間距2.4米,每條分管道上每隔30厘米有一組噴水口,每一組噴水口有5個間距2厘米的針狀小孔,作業時通過水壓將水肥混合液通過小孔噴射出來。根據作物需水、需肥規律,設定澆水額定量,將肥料分次加入施肥罐,當水表指示針顯示值達到額定水量時停止澆水。

  根據小麥、玉米整個生育期的需水、需肥特點,確定合理的灌水時間、灌水量以及配肥種類和施肥量,并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完善,形成了較為合理的方案。

  小麥微噴(灌)技術方案

  試驗結果表明,微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具有顯著的增產、節水、

  節肥效果。小麥平均畝產543公斤,畝增產74公斤;玉米平均畝產712公斤,畝增產106公斤。同時,和傳統灌溉方式相比,小麥節水90立方米;玉米節水35立方米,全年節水125立方米,提高肥料利用率20%左右。

  (四)棉花前重式輕簡栽培技術示范

  針對我市棉花生產中存在的勞動強度大、管理環節多、生產成本高、爛鈴重等突出問題,今年在威縣棗元鄉東張莊村進行了棉花前重式輕簡栽培技術示范。面積100畝,棉花品種采用冀優01雜交棉。4月下旬采用單行播種機播種,地膜覆蓋。每畝一次底施70公斤NPK復合肥(45%含量),生育期間不再追肥。設計1米等行距,株距22厘米,密度3000株。 6月底在初花期灌一次水。不整枝,只打一次頂尖。生育期間加強蚜蟲、棉鈴蟲、紅蜘蛛、盲蝽象等蟲害防治。據生育后期考察,平均行距96.1厘米,株距23厘米,畝密度3029株,單株成鈴17.7個,畝成鈴53490,鈴重5.5克,畝產籽棉250公斤。在棉花生長后期天氣條件十分不利的情況下,示范田仍取得了較高產量。特別是單行種植模式,改善了通風透光條件,減少了爛鈴,這對于改善品質、提高產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強化公益性職能,搞好大田作物生產技術服務

  (一)抓好小麥生產技術指導

  針對今年春季小麥生產的特殊情況,我們從年初就開始重點抓小麥管理技術指導工作,多次組織專家和科技人員深入田間考察分析小麥苗情,及時為市政府上報苗情分析報告,為市局和市

  政府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制定并下發了《20xx年小麥春季管理意見》,多次深入一線開展技術指導活動,并通過市電視臺、邢臺日報等媒體廣泛宣傳以“抗旱促春管”為中心的小麥春季管理技術。實踐證明,20xx年技術站在指導小麥抗災減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我市對小麥苗情形勢把握準確,技術指導措施準確及時,為今年小麥豐收提供了科技支撐。全市522.6萬畝小麥,平均畝產422.4公斤,比上年增35.6公斤,總產220.8萬噸,比上年增17.2萬噸。在遭遇50年不遇的冬春連旱的情況下,實現了小麥連續8年增產。

  今年小麥播種前,我市認真總結了今年小麥大幅度增產和連續8年小麥增產的技術經驗,深入分析研究我市小麥持續增產的潛力及存在的問題和需要改進的技術措施。在此基礎上,制定并下發了“邢臺市20xx~20xx年度小麥生產技術指導意見”,提出了小麥生產要突出抓好的18項關鍵措施,對全市小麥播種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據小麥越冬前考察,全市小麥苗情普遍較好,為近年來冬前苗情最好的年份。表現為長勢均衡,群體足,個體較壯,葉齡適中,壯而不旺。小麥主莖葉齡普遍為4葉至6葉,單株分蘗2.84個,次生根3.43條。畝總莖數在70.7萬,畝大蘗43.9萬。

  (二)抓好夏玉米生產技術指導

  夏玉米是我市主要秋糧作物,能否穩定增產,關系到全年糧食生產目標的實現。

【小麥農技推廣工作方案】相關文章:

農技實施推廣方案05-09

農技推廣體系構建方案05-09

小麥施肥補助的工作方案04-08

新型農技推廣服務方案范文03-29

構建農技推廣體系實施方案05-09

優質專用小麥良種推廣補貼項目工作總結03-30

塑膠項目推廣工作方案04-11

農技推廣中心上半年市工作總結05-08

玉米保險試點推廣的工作方案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