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本科院校《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的教學方法論文
應用型本科教育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一個較高層次,其人才培養也應將職業標準作為課程開發的主要依據。《建筑施工技術》是土木工程專業一門實踐性、綜合性較強的專業核心課程,主要涉及施工員、質檢員、建造師等職業崗位培訓、鑒定、考試的核心內容。基于職業標準開發《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既要遵循教育基本規律與原則,又要突出技術本科教育特色,強化技術理論基礎知識和技術實踐能力培養。
一、《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目標定位
技術型人才作為一種人才類型,其工作職能主要是解決生產制造過程中的技術性問題,以保證生產、制造和工程項目順利進行。隨著技術理論發展和崗位工作內容調整,技術型人才特征也隨之發生變化,總體上呈現出如下特點[1]。
一是知識結構上突出主導性與復合性。技術型人才的知識結構主要以技術學科中某一專業領域的技術科學知識體系為主, 除具有本專業的技術科學知識外,還具有形成該技術科學知識所必需的基礎科學知識、該專業的工程科學知識以及與工作崗位或工作對象有關的其他學科知識。
二是能力特征上體現出智能性與綜合性。技術型人才既具備較高的專業理論知識水平,又具備較高的技術應用能力、設計能力與開發能力,其能綜合利用不同學科知識解決技術難題或進行技術及工藝創新,表現出很強的綜合與創新能力。
三是情感態度上體現出務實性與倫理性。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技術人才在技術活動中體現出來的'實踐性品質,而作為技術的發明者、設計者或應用者,如何合理利用技術造福人類,也是技術型人員必備的重要品格,因此較強的務實性品格和高度的技術倫理責任感在技術型人才素質結構中不可或缺。
基于對技術型人才的特征分析,結合土木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方面確定《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和現行的有關施工規范、規程的應用;掌握一般建筑各分部分項工程的常規施工工藝、施工方法及包含的原理;掌握一般建筑工程施工中遇到的必要計算方法;熟悉一般建筑各分部分項工程施工中容易出現的常見質量、安全問題、安全驗收規范;熟悉先進建筑工程施工安裝順序及所需配備的設施和設備。
能力目標:能根據施工圖紙和施工實際條件,選擇和制定常規工程的合理施工方案;能根據施工圖紙和施工實際條件,查找資料和完成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計算;能根據施工圖紙和施工實際條件編寫一般建筑工程施工技術交底;能根據施工圖紙和施工實際條件,在建筑施工現場進行技術指導;能根據建筑工程質量驗收方法及驗收規范進行常規工程的質量檢驗。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具有較好的倫理道德、職業道德和主體意識、超越意識、契約意識;使學生養成科學規范的工作模式和務實嚴謹的工作作風,工作能體現出思想性、建設性和整體性。
在課程總體設計上,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情感目標相互融合,尤其是情感目標蘊含于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的達成過程中,通過理論探究、項目實施、案例反思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技術倫理精神和務實的工作作風。
二、《建筑施工技術》課程內容設計
(一)課程設計理念
從建筑施工技術的發展趨勢來看,土木工程發展呈現出規模不斷擴大、施工技術難度不斷提高的趨勢。應對這一趨勢,各建筑施工單位必將提高施工自動化、信息化和綠色化水平。施工自動化是以精細施工技術替代粗放型技術,以機械化、自動化替代人工操作,同時對從業者技術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施工信息化是利用信息化設備和信息管理系統提高承包管理效率,采用施工監測、施工控制等手段實現施工管理現代化。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計算機技術在建筑業的設計領域、施工領域、管理領域得以普遍應用,一些施工單位某些關鍵技術也都使用計算機模擬技術。施工綠色化是指注重節材、節能、節水、節地和環境保護減少施工對環境的影響,積極使用可再生的材料資源和控制在施工中抽排地下水資源等。作為涵蓋建筑施工技術領域基本技術知識的核心課程,《建筑施工技術》課程在設計上也必須反映建筑施工技術自動化、信息化、綠色化的理念。
(二)課程內容選擇
伴隨模板、腳手架、預應力施工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和裝飾工程施工技術不斷創新,建筑施工部門的機械化、預制裝配化、專業化施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這對建筑施工技術人員綜合素質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作為培養建筑施工技術人員的核心課程,《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既要系統講授傳統施工技術,又要增加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建筑施工技術》課程內容一般包括土石方工程、地基與基礎工程、砌筑工程、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預應力混凝土工程、結構安裝工程、高層建筑的施工、防水工程、裝飾工程等。根據建筑施工技術的發展趨勢,與企業人員聯合開發課程,將最新的施工工藝、施工技術、施工材料應用引入課程,以講義或音像形式體現。如在鋼筋下料中加入平法識圖、構造要求及框架梁鋼筋下料長度計算,在樁基礎中著重講解PHC管樁靜力壓樁、泥漿護壁鉆孔灌注樁等內容,在虛擬施工技術中加入Revit建模平臺與專業仿真優化軟件應用方面的內容。
(三)課程內容組織方式
依據施工員崗位職業標準,基于施工員崗位工作過程,以施工員典型工作任務為核心,分析工作過程和階段產品特點,圍繞工學結合、項目導向、全真模擬教學設計,選擇課程內容。本課程采用“項目+任務”的內容組織方式。結合各個項目對應的最新規范標準,注重項目設計與任務相匹配。項目與任務的匹配模式常用的有三種[2]:一是循環式。其核心特征是課程內容從簡單到復雜,以系列典型產品或服務為主線展開,每個項目都包括該課程全部任務所構成的完整工作過程,且其工作過程基本一致。盡管流程是重復的,但具體內容是不會重復的,因此隨著項目的推進,學生的職業能力不斷提升。二是層進式。核心特征是,一門課程只選擇一個大型的、完整的綜合項目,它涵蓋了該門課程需要學習的全部工作任務;根據工作任務界線,把這個項目劃分成若干部分(小項目),學生按照工作順序逐步完成各小項目,最終完成整個項目。三是對應式。即項目與工作任務之間是對應的,為學習完成一個工作任務即設計一個項目。從《建筑施工技術》課程實訓要求來看,其項目和任務設計比較適合采用第一種和第三種。課程按“建筑工程的施工工序”確定工作任務,以“施工流程”為主線,緊緊圍繞完成工作任務的需要,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按照真實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設計項目,力圖構建學生在校學習情景與實際工作情景的一致性。具體項目和工作任務設計見表1。
三、《建筑施工技術》課程實施
在課程實施中,全面構建“崗課融合貫通,學期分段循環、能力逐級遞進”的教學組織模式。將原來的一個學期時段逐步改革為“一長一短一長”3個學段,實現分段循環教學,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分層訓練,逐級遞進,逐步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專業技能→綜合技能→崗位技能,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突出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實現能力逐級提升。根據課程內容特點,靈活運用任務驅動、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啟發引導、模擬教學等教學方法,同時注重工程仿真模擬軟件的應用,創建多樣化學習方式。
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的人才主要從事技術活動,本課程更注重技術知識的習得,而技術知識中除了顯性知識外,還包括了大量的默會知識。默會知識具有實踐性、情境性、層次性、不可言傳性、不確定性、非邏輯性等特點[3],建筑施工領域的工作經驗、操作技藝等都屬于默會知識的范疇,默會知識的掌握一定要由兩個關鍵因子促成:一是“師傅”樣本式的“手把手”傳遞,包括提示、反饋、示范和提醒等;二是“徒弟”不斷地清晰表達所學的知識,用心體悟及其身歷其境地“歷練”。兩者缺一不可[4]。為此,本課程強化綜合型技術訓練項目設計,編寫《建筑施工實訓任務書》和《建筑施工實訓指導書》,并依托學校建立的校外實踐基地,由企業施工技術人員當師傅,每4~6名學生為一組,全程跟蹤一個建筑施工項目,采取半天上課半天實踐的形式,同時結合“建筑材料與檢測”、“建筑工程施工測量”等理實一體化課程教學,使學生全面掌握各種典型建筑結構的施工技術、工藝流程、質量驗收要點和施工組織設計方法、建筑工程造價編制等。在此過程中,企業師傅和任課教師經常溝通,及時交流學生技術知識和技能領域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矯正方法。學生每周每組要填寫施工周記,記載施工技術要點、工藝流程、學習心得等,學習結束后還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陳述和答辯,答辯通過才能進入頂崗實習環節。
參考文獻:
[1]夏建國.論技術本科教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148-149.
[2]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186.
[3]吳言.師徒制:高技能人才培養制度建設的一個向度[J].職業技術教育,2008(19):1.
【應用型本科院校《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的教學方法論文】相關文章:
7.建筑施工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