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學法在《國際貿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案例教學法在《國際貿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論文關鍵詞:案例,教學法,國際貿易,教學,中的
摘要:傳統教學法在《國際貿易》教學中容易造成師生互動性差、教學方式單調、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等問題,而案例教學法可以克服這些缺陷。案例教學法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主要有三種表現路徑:以案例帶動知識的講授;理論結合案例聯系實際;以學生分析案例為主、輔以教師點評。在案例教學法中,精選案例是案例教學法的關鍵和基礎、案例展示是案例教學法的核心、教師點評是案例教學的升華。
關鍵詞:傳統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國際貿易;應用研究
一、引言
《國際貿易》是一門研究國際間商品和勞務交換的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和國際金融專業的本科教學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屬于核心課程之一。伴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日益深化及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客觀現實,《國際貿易》課程的教學對教師的授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國際貿易》課程本身包含著深厚的經濟學思想,相關理論知識難于理解,純粹灌輸知識會對學生的接受造成一定的困難。同時,《國際貿易》和現實世界又有著緊密的聯系,很多國際經濟現象均能在《國際貿易》中找到理論依據和政策來源。因此,這些客觀因素為案例教學法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所謂案例教學法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案例為內容,根據教學目的、內容的需要,通過教師的精心策劃和引導,運用典型案例將學生置于實踐環境中,促使學生通過對實踐環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討論,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以達到高層次認知學習目標的一種啟發式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國哈佛商學院所倡導,當時是采取一種很獨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學,這些案例都來自于商業管理的真實情境,透過此種方式,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國內教育界開始探究案例教學法,則是1990年代以后才逐漸展開。
二、傳統教學法在《國際貿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以教師為中心,師生互動性差
傳統教學法的典型特征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的是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只能作為被動的接受者去接受新知識。作為一門理論基礎課,《國際貿易》包含的理論內容非常豐富:既包括以比較優勢理論為支柱的傳統國際貿易理論,又包括以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為基本假設的新國際貿易理論;既包括國際貿易的經典理論,還包括貿易政策的分歧,這些內容都富含極其深刻的思想內涵。由于《國際貿易》課程的理論性強,實務性相對較弱,現在的大學生普遍將學習和就業聯系在一起,認為只有實務課才是實際工作中真正用到的“有用知識”,而類似于《國際貿易》這樣的理論課則屬于“無用知識”,這就客觀上對《國際貿易》的教學造成了諸多困難。而如果采用傳統教學法來講授比較抽象的國際貿易理論,勢必難以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使得學生感覺國際貿易理論知識難以理解,從而嚴重影響了《國際貿易》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導致理論與現實的脫節
由于《國際貿易》屬于理論課,課程內容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傳統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輕視實踐教學的作用,容易造成理論與現實的脫節。純粹的“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得教學效果較差,同時也降低了國際貿易理論知識背后所蘊含的豐富的政策涵義,進而使得學生對《國際貿易》的學習變成了形而上的學習方式。
大學生正處于對社會了解欲望非常強的年齡階段,而《國際貿易》所富含的理論知識如果采用傳統教學法,勢必使學生認為《國際貿易》相關理論對現實的指導意義和解釋功能較差,甚至是與現實的脫節。而在《國際貿易》課程中采取案例教學法不僅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課程所包含的宏大經濟思想,更能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啟發學生運用《國際貿易》相關理論去解讀、分析、思考當今國際經濟問題。
(三)教學方式單調,難以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由于傳統教學法過于強調教師按部就班的填鴨式教學,從而形成了單調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過于強調教師在傳授知識中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對課堂的參與熱情,造成師生互動性差,使得學生變成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導致學生對《國際貿易》課程產生厭倦情緒。
案例教學法由于具有教學方式靈活多變、緊密聯系現實世界的特點,能有效克服教學方式單調的缺陷,從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對《國際貿易》的學習興趣,并能逐步培養學生主動運用理論知識去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習慣,也在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學生“死讀書,讀死書”的問題。案例教學法在教學中的應用形式多樣,但總體來看,案例教學法在《國際貿易》中的表現路徑主要有三種:
(一)以案例帶動知識的講授
教師在講授《國際貿易》知識時,根據內容的需要,可以采取以案例帶動知識的方式來展開對相關內容的講授。如近年來我國頻繁遭遇到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在講授技術性貿易壁壘相關知識之前,可以先以“溫州打火機事件”這個案例開題,并結合該案例讓學生理解兩層含義:第一,國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的出口造成了嚴重的障礙,并促使學生對這一基本國際貿易的客觀現實產生感性認識;第二,技術性貿易壁壘主要包含三種形式: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這樣再講授關于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相關理論知識時,就比較容易切入主題,并能使學生理解國際貿易理論具有較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又如在講授國際經濟一體化組織之前,可以先以案例的方式講授歐盟的.建設歷程以及中國目前正在大力推進建設的東盟“10+3”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情況,這樣可以使學生熟悉國際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層次,并且能增強國際貿易理論的時代感。
(二)理論結合案例聯系實際
案例教學可以使用一個非常完整的案例來推動教學內容的講授,也可以講授理論后利用舉例的方式來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如比較優勢理論是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石,具有十分豐富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如果利用傳統教學法講授比較優勢原則,較難使得學生深刻理解比較優勢原理的深刻內涵,但如果將這個理論結合案例進行講解,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按照比較優勢原則開展的分工就是“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就啟發學生思考社會中的每個人在參加社會分工、參與社會生活時應采取什么樣的態度。這就很自然地聯系到我們中國的一句話“天生我才必有用”。根據比較優勢原則開展的分工,“天生我才必有用”所包含的關于分工的意義是:社會中的每個人不管其先天稟賦如何,都能在社會上找到合適的位置,按照比較優勢原理進行分工,不僅能促進每個人的福利,也可以促進整個集體、整個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講完這個例子后,還可以繼續啟發學生,在一個組織內如何更好地利用人力資源。這就可以自然地聯系到中國的另一句話“人盡其才”。按照比較優勢原則開展分工的啟示是:“人盡其才”的涵義是指一個組織應充分利用好每一個員工,不管該員工是否優秀,每個員工如果按照比較優勢原理進行分工,都能為這個組織帶來福利水平的提高,因此,每一員工在參與分工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又如在講授生產要素稟賦論時,可以聯系到中國的經典古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通過將國際貿易的經典理論結合現實生活中鮮活的事例進行講解,不僅可以拓展理論的應用范圍,還能增強理論知識講授的趣味性和生動性,從而提高《國際貿易》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以學生分析案例為主、輔以教師點評
案例教學在《國際貿易》教學中的第三種形式是以學生分析案例為主、輔以教師點評。這種方式往往針對《國際貿易》中理論性不是太強或者學生理解起來相對比較容易的知識,否則容易導致學生壓力過大而效果不彰。如在講授有關WTO最惠國待遇原則和國民待遇這兩個重要概念時,首先提出在克林頓當政時期美國每年都要由國會審議是否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的案例,然后要求學生分組討論這個案例,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對這個案例進行點評,這樣一方面可以凸顯出我國加入WTO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表明中國加入WTO的復雜性和曲折性,最后再來講授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這兩個重要概念。通過這種講授方法,不僅能使學生對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這兩個概念有比較深刻的理解,還使學生切實感受到《國際貿易》的理論知識對世界經濟的發展的確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從而提高《國際貿易》的教學效果。
四、增強案例教學效果的對策分析
(一)精選案例是案例教學法的關鍵和基礎
在案例教學中,精選案例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關鍵和基礎。案例選擇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所講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好的案例能為理論提供科學的注釋,不好的案例對于學生的理解造成嚴重的障礙甚至誤導。同時,好的案例對于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選取的案例質量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效。
為進一步達到精選案例的目的,教師在案例準備過程中應遵循幾個原則:第一,遵循目標性原則。即教師在精選案例的過程中要首先明確所選用的案例在演示過程中所達到的目標,根據教學目標的不同選取不同的案例。第二,遵循現實性原則。即教師在精選案例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對案例的接受能力,以及案例長短等都要受到課時的現實性限制。第三,遵循類型多樣化原則。即教師在選取案例時,要從系統的觀點出發,盡量選取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案例,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
(二)案例展示是案例教學法的核心
案例展示既是技術,也是藝術。案例是在理論講解之前展示給學生以帶動新內容、新理論的講解,還是在講解理論之后以案例來實現理論和實際的結合,往往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但總體來說,在案例展示過程中,雖然學生是主體,但教師在其中依然起到非常重要的主導作用。
具體來說,教師在案例展示過程中主要起到以下幾個作用:第一,導演作用。案例教學雖然采取的是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強化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但并不等于教師袖手旁觀、放任自由。教師在案例教學中通過組織閱讀、啟發問題、引導討論、點撥評論結果等手段,使得案例教學按照既定的目標進行。第二,媒介作用。學生在討論中進入狀態后,會積極陳述自己的觀點,教師在其中應起到思想溝通的媒介作用,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從而達到開拓學生思維、拓展學生視野的作用。第三,適當鼓勵作用。在案例討論中,有的學生由于不善言辭,或者由于思路不清,此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真實意思為其解圍,從而保證整個案例教學能有條不紊、積極活潑地開展。
(三)教師點評是案例教學的升華
教師點評是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由教師來實施。由于學生看待問題的局限性,對案例的分析可能不到位,需要教師來補充、總結。由于教師的點評是對整個案例所包含主要思想的升華,因此,教師點評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案例教學的效果。
具體來說,教師在點評案例時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第一,堅持教學目標意識。《國際貿易》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基本了解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和貿易政策與措施的含義及效應,掌握對國際貿易發展規律進行分析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因此,教師在點評案例時,要圍繞這個總體教學目標,使得案例所呈現出的基本涵義能體現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和貿易政策與措施的含義及效應。第二,堅持學生主體意識。案例教學與傳統教學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案例教學樹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因此,教師在點評時,由于學生知識和認識深度的局限性,分析可能不到位,需要由教師在點評時加以補充和總結。
參考文獻
1 郭忠興.案例教學過程優化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0(1)。
2 吳學君.獨立學院“國際貿易”課程教學探討[J].教師,2010(4)。
3 李盾.國際貿易課程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改革探索[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6(4)。
4 李俊利.管理學案例教學有效性的提高策略[J].北方經貿,2010(12)。
5 黃愛雙.案例教學在國際貿易課程中的應用[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9)。
6 張敏.國際貿易實務中案例教學法創新探討[J].時代教育,2008(4)。
7 黃光雄,蔡清舊.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
8 胡畔,師帥.獨立學院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內容設計及實施方案[J].經濟研究導刊,2010(35)。
【案例教學法在《國際貿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