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費孝通《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這兩天在讀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在“差序格局”一章里面有這么一段關于東西方社會格局差異的很有趣的描述:他將西方社會的格局描繪為一種柴火捆的狀態。
這些一根一根的柴火,則是由個人組成的團體。這些團體有非常清晰的邊界:誰是圈子里的,誰是圈子外的。這個團體的責任與義務是什么。大家在這個社會框架下和而不同的組合在一起。費老把這種柴火捆稱為“團體格局”。
而在中國,關系則是完全不同的,費老將其描述為同心圓,或者漣漪。一圈一圈的是由不同的親疏遠近組成的。陌生人,點頭之交,半生不熟,熟人,近友,至親之類的。這個圈的最中心,則是自己。
這里可以順手解釋一個詞,即儒家的“人倫”。倫理的“倫”字即為這水波一圈一圈的形狀。后來被引申為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遠近。那么這兩個模型有什么引申出來的應用呢?一個就是“公”與“私”的問題。在西方的群體格局下這個界限是被明確規定的,即那一根一根的柴火彼此之間明確的邊界,這個是“權利”。在范圍內可以適當地講人情,但是范圍外則是權利問題。
中國的“公”根據費老的說法意味著人人都可以去占一下便宜,只有權利而沒有義務的存在。而有趣的是在中國的“私”不是自私,而是“利群”。就是為我這個小群體來謀求福利的利益。所以對于在局中不顧公共利益的人來說,他們可能反倒有可謂是“無私”的動機。
但在傳統的漣漪結構里,這個圈的大小并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存在,而是極富伸縮性的。比如說“家”,究竟是配偶孩子的核心家庭,還是加上附近旁支的家族,還是把各路姑侄老表都算進去的龐大家族,到了最后一句“自家人”真喊起來,感覺天下一家也沒什么問題。
而在這個伸縮之中,人在結構里的關系是會產生巨大變化的。可能上一分鐘還熱乎的很,下一分鐘隨著重新劃定范圍就可以冷眼相向。這也解釋了為何我們至今依舊對人情世道冷暖如此敏感。
儒家一開始就沒打算跟這種思維方式過不去,他們只是加了一個字——“推”。所謂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我們對于小家的感覺推廣到更大的受眾范圍里去。而當所有人都被這一個個擴大的漣漪包裹的時候,就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里天下大同也就不遠了。
我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感覺這套思維方式依舊在我們的文化里起著巨大的作用。大家還是會想要首先去照顧家人,一些想要改變世界受傷的人會想首先去愛那些愛著自己,真正重要的人。在這個里面都可以看到漣漪的界限與范圍。同時在同一個圈內的,往往會出現一些很麻煩的問題。既然都是在考慮親疏遠近,一些至親之人的博弈就會變得很麻煩,或許解釋了為何婆媳關系是中國自古的老大難。
同時也可以看出,這個模型里是沒有什么界限意識的。甚至沒有自己。所以很多父母含辛茹苦舍命付出的同時也對孩子橫加干涉。當我們批判這些社會問題的時候,或許這個里面也有很重的文化因素呢。
最后,可以看到在這樣一個格局下,對于公共事務是一個多重囚徒困境:誰不占便宜誰吃虧。但同時大家都占便宜就會導致這個系統的崩潰。所以必須要有強有力的道德來對所有人進行限制和約束,大家同時也要對破壞規則的人進行制裁或者輿論轟炸。
這些聽起來,似乎都沒有過時呢。
【費孝通《鄉土中國》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例文12-08
教學鄉土中國讀書筆記12-09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1000字12-04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與心得感悟12-01
《中國好人》讀書筆記08-23
《英雄中國》讀書筆記范例12-09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10-09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09-17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