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讀后感4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社戲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社戲讀后感1
在讀魯迅的《社戲》一文時,一句這樣的話映入我的腦海:“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的多呢。”這時,我的眼前浮現出這樣一個孩子的形象,他樸實、純真、憨厚、無私。他就是魯迅兒時的玩伴——阿發。
阿發具有鄉下人特有的淳樸品質。在大家偷羅漢豆的時候,他主動讓伙伴們“偷”他家的豆,為的是減少別人家的損失,讓小伙伴嘗到更大更好的羅漢豆,可見他無私的品格。或許當他的父母知道小伙伴們偷了他家的羅漢豆的時候,會生氣的責罵阿發,但他依然沒有改變,在他的字典里,沒有虛偽與欺騙,只有淳樸與無私。
讀到這里,我真希望自己能夠來到平橋村,來到那個安詳、寧靜的小村莊,與那里的阿發和樸實的'村民們交上朋友。現在的社會,有太多的勾心斗角,有太多復雜的社會矛盾,能像阿發那樣在自己家的豆和別人家的豆面前毫不猶豫的貢獻出自己家的豆的人,能做到真正無私、樸實的人太少太少。阿發這種可貴的品質與高尚的境界值得我們學習。
讓我們多一點純樸和無私,少一點虛偽與欺騙,真誠地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讓世界充滿愛吧!
社戲讀后感2
究竟什么樣的社會才是作者理想中的美好社會呢?于是,作者帶我們來到了一個遠離塵囂的小漁村。這里雖然極偏僻,住戶不滿三十家,但卻是孩子們的樂土。沒有封建文化的毒害,孩子們不用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不受封建禮教的束縛,沒有犯上的律條。在這里成長起來的孩子們天真純潔、誠摯友愛、機智勇敢,正是民族賴以生存和持續的生命基因。這里與北京的戲園子,與紛亂嘈雜的.現實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或許正如 王富仁 先生所說,《社戲》它里面有著嘈雜的都市生活與恬靜的農村生活的對立,有粗俗自私的城里人與親切和善的農民的對立,有愚陋倨傲的成人與聰明天真的兒童的對立,有矯飾的貴族化的都市文藝與樸素的平民化的民間文藝的對立,有充滿生存競爭的紛亂社會與優美宜人的大自然的對立。這些對立,說到底,實際便是社會與自然的對立。但是,這片樂土畢竟只是作者的理想,那模糊在月夜中的大戲臺縹緲得象一座仙山樓閣,令我疑心是畫上見過的仙境對于這理想的社會,作者既在不懈地追求,同時也在困惑和懷疑。
社戲讀后感3
讀《社戲》,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鄉土氣息,淳厚的人情。同以江南農村為背景,《故鄉》描繪了現實中農村殘破、凋敝的景象,《社戲》展現的則是另一幅記憶中理想的農村畫卷。小說寫的是“我”小時候在外祖母家和小朋友們一起去鄰村看社戲的情景,處處洋溢著夏天的溫馨,一切讓人覺得那么和諧,自然,充滿生趣。魯迅先生的社戲,我看到一種天真爛漫的東西,作者通過對童趣事的回憶贊美農民的善良與高尚。
因為書上寫得大多都是反映農村景物的,因此讀起來就顯得特別親切,一幅美麗的“農村夜景圖”仿佛映入我的眼簾:黑色的夜空、圓圓的明月、一座石板小橋、一只劃船。“我”和一群活潑可愛的農村孩子來到河邊,他們下船、點篙。飛一般的在月下航行,沿途的夜景真美呀!“豆麥散發出草香味,河邊的小草、朦朧的月色、淡黑的`群山、依稀的趙莊、婉轉悠揚的笛聲,還有點點漁火等等。這些本來是農村中很普通的景色,也是我們農村孩子很熟悉的,但經過魯迅的一番藝術加工,看上去簡直變成了人人向往的神仙美景了。從這里也可以看出魯迅對農村的懷戀,對他小時候在外婆家的眷戀之情。
社戲讀后感4
《社戲》開始寫了去北京戲園看戲,本來是興致勃勃地去,然而一進場就有一種壓抑的感覺,臺上閃爍著紅的綠的,臺下滿是許多頭,耳朵里喤喤的響著,連長凳也使人聯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終于意識到我近來不適于生存了,表現了對當時惡劣環境的.厭惡。第二次看戲本是慕名而去,因為聽說有名角,而且對第一舞臺抱有希望。但戲園里依然象第一次般擁擠雜亂,而我擠在遠處的人叢中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旦唱,名角卻還沒有出現,不得不對這舞臺與名角都深感失望。再加之胖紳士的不屑一顧,反映出當時人際關系的及其冷漠,令我由失望到絕望,終于決定對于中國戲告了別。這北京的戲園正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環境惡劣,人情淡漠,這樣的社會連我這個成人也不適于生存,何況是孩子們呢?在這樣的社會里成長起來的兒童又怎么能成為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呢?
【社戲讀后感】相關文章:
《社戲》的課后答案05-05
《社戲》課后答案05-07
《社戲》課后題及答案05-08
關于社戲的初中作文05-09
社戲課后習題答案05-08
《社戲》的課后題及答案05-08
《社戲》課后題答案05-08
社戲讀后感04-17
《社戲》讀后感03-14
社戲讀后感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