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五彩秋韻》幼教改革觀摩教研活動感受、領悟“做中學”-幼兒園教研 總結
周五有幸參加了《五彩秋韻》幼教改革觀摩教研活動。活動中感觸最深的是關于“做中學”。常州鳴珂巷幼兒園的特級教師馮雅靜老師將自己這些年的研究、經驗做了一個短小的報告。在此之前,從觀摩活動《水果寶寶的沉與浮》《取米》我基本了解了做中學的活動環節,但不明白的是,它的環節為何是這么預設的?猜想的環節不可以省嗎?(覺得孩子是在瞎猜)是不是每個活動都要嚴格地按照這樣的環節一步一步來呢?聽了她的報告,再回看之前的做中學活動《取米》等,許多不解的問題,或是自己覺得沒必要的環節為何要加在此等等都迎刃而解。通過報告我了解了“做中學”的每個環節都有它的科學性和必要性。首先是提問:提問是引起幼兒探究欲望,激發他們的興趣。接著是猜想:很多人都不理解這一環節,覺得這一環節是在浪費時間,因為孩子都在瞎猜。其實這一環節是讓幼兒形成認知沖突,實踐后會引起幼兒更多的反思,更加引起幼兒的探究欲望。
再接著就是實驗了:在做中學中注重的是過程中獲取的方法,不追求幼兒一定要達到或答出老師預設的目標或答案,強調的是過程。這里實驗可以是觀察,可以使策略。而有些情況下實驗是可以不要的,如:天體、動物等(不好測量)。這里還舉了一個生動的活動案例《觀察樹葉》:幼兒首先選好一片樹葉,記住自己的葉子是什么樣的。然后找個好朋友一起辨別哪片樹葉是自己的,再是3個一起,4個一起,5個一起……最后在全班(12個人)中尋找自己的葉子,最最后是在照片中尋找自己的葉子。在此過程中幼兒通過觀察、比較發現了葉子的許多奧秘,觀察到了很多細小的地方。但在幼兒實驗不成功時,老師要把明確的答案告訴幼兒,而不是不了了之。
在實驗環節中有記錄的環節。記錄,你或許會說,幼兒懂得什么記錄,即使記也是涂鴉而已。其實在記錄中有思維過程,記錄是思維的軌跡,是科學嚴謹的過程,是思考自己操作的過程。報告中舉例“法國的3張紙”:第一張記錄幼兒最初的想法——原始的想法,第二張記錄小組交流討論的結論,第三張記錄全班交流、討論精簡的結論。每張紙都用不同的顏色,讓那個幼兒十分地明了,而最后,幼兒要把正確的答案抄下來,并注明標記。真實地記錄下自己的實驗結果也是在培養幼兒的自信。有許多孩子明明自己操作得出的結果是對的,但發現自己的結論與平時有威望的幼兒的結論不同則跟著該了相同的,這就是不自信的表現。法國的幼兒則是大膽地記錄下自己的結論,最后得出自己是錯的則用不同的標記表明,這樣則印象更加深刻,思考地更多。
最后的環節是:討論交流。這一環節不僅是得出一個結論,認同方法最好的;也是傾聽習慣的培養;讓幼兒學會尊重別人;是價值的體現。這里要求幼兒大膽地講出自己的想法,講的好的要給予鼓勵,聽的好的也要給予鼓勵。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通常注重講的好,聽的好只是語言上的鼓勵,更多時候是隨意識的鼓勵,其實應該注重些,要大家向他學習,這樣才能發揮鼓勵的作用,才能有效地培養幼兒的傾聽習慣。
通過這次的學習,自己覺得獲得了不少,但還需要慢慢地整理,慢慢地內化,將所學到的用到教學實踐中去,這樣才算真正的獲得。所以自己還要多多地思考,反復地推敲,慢慢地滲透,發現自己所需要的,適合自己的東西。
【《五彩秋韻》幼教改革觀摩教研活動感受、領悟“做中學”-幼兒園教研】相關文章:
幼教改革觀摩研討活動學習心得12-04
幼教改革觀摩研討活動學習心得范文12-09
觀摩課活動教研總結范文12-02
中學教研活動工作總結12-02
幼教教研活動上半年工作計劃04-05
幼兒園教研活動計劃10-01
幼兒園教研活動方案04-20
幼兒園教研活動總結12-05
★幼兒園教研活動總結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