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陶行知教育名篇》的讀后感范文850字
陶行知教育讀后感范文一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本人讀罷《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一語道出我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老師。世界上有兩種不合實際的教學方式:1、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學生讀它、記它。2、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注意的中心點是從書本上移到學生身上來。這兩種教學方法學生都是處在被動的地位,知識是無限的,老師能教給學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識教給學生,或者說把學生看成一只鴨子,把知識當作糧食,只知道把鴨子喂飽,今天看來這就是典型的填鴨式教學,只注重了老師的教,沒有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
那我們到底需要的怎樣的課堂教學呢?陶行知先生為我們指出了課堂教學的出路:就是要把教與學聯系起來:一方面要教師負指導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他又為我們指出了具體的做法: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教師拿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序安排妥當,指導他,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經過相類的經驗,發生相類的理想,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理想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我仔細思量,他的想法含義深刻,不僅為我們指出了教師教的方法,還為我們指出了學生該如何去學,同時也告知我們學生到底要學什么。
想想我們開展的活動教學,要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教師要提出學生進行小組活動的問題,正是學生解決問題所要進行得的手續、程序,一此討論問題設置得恰到好處,學生就能在最短的時間里找出解決問題提的方法,同時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決了問題,掌握了新知,最后還能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再想想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陶行知的這種教學思想不正是為我們指出了落實新課程三維目標的具體方法?老師把“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序安排妥當”實際上也就是為學生創設了教學的活動,強調了教學活動的過程,讓學生根據手續程序在過程中學習,學生自然會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失敗、成功中掌握學習的方法,最終掌握學習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在整個過程中一定伴隨著學生的情感與態度,伴隨著學生學習的價值觀。
再想想在新課程下的師生關系。教師把“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序安排妥當,指導他”這正是體現了教師引導作用、指導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真正是把學生放在了學習的主體位置,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繼續研讀,讓他的教育思想來指導我們教師工作,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
陶行知教育讀后感范文二
暑假里,我捧讀了《陶行知名篇》一書,總能感到似有一位老人在向我講述自己一生對教育的感悟。書中陶行知以自己多年教育實踐經驗對教育的方方面面做了很多精彩的論述,或者娓娓道來,或者一臉嚴肅。其中陶行知先生說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句話簡單而又清楚地告訴我們教育工作者職業的真諦。作為一名在教育戰線上的工作者,徜徉在教育界泰斗陶行知著述的理論海洋中,我感觸頗多。
首先,陶先生所倡導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與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他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如果教師只會用“舊瓶裝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后才能誨人不倦。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里,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脫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學生活中的問題,已成為我們每一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
其次,所謂“教學”即教學生學;所謂“學生”首先要學會生存。因此,歸根結底教育的最終目的就在于“教會學生學會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徑,這就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了。教學并非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教養學生的能力。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老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所以教師的社會職能就是體現出“導”這個特點來。陶行知認為,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的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解決新的問題。
教育是一門學問,是一門值得我們把時間都投入進去的學問。學習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邊行邊知,邊知邊行,堅持到底,矢志不渝!
【《陶行知教育名篇》的讀后感850字】相關文章:
陶行知教育名篇的讀書筆記05-10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05-10
關于陶行知教育名篇的讀書筆記05-07
陶行知教育名言大全05-08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03-08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11-19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05-10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警句摘抄05-11
陶行知教育讀書筆記04-22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選》讀后感范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