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修之死讀后感 推薦度:
- 楊修之死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楊修之死》讀后感三篇
(一)
楊修之過,一曰賣弄才華,鋒芒太露。楊修確實學識淵博,才華過人。但是綜觀楊修一生,并沒有在軍事上、政治上給曹操出過什么奇謀良策,像郭嘉、程昱那樣,卻一味在“門內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類的小事上賣弄小聰明,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的忌恨,埋下被殺的禍根。
二曰恃才放曠,不知點檢。曹操“夢中殺人”本來是玩弄權術以掩人耳目的勾當,楊修偏偏要給他戳破,豈不是自找倒霉?至于擅自命令軍校收拾行裝,更是惑亂軍心,事關軍法,豈能亂來?
三曰小事聰明,大事糊涂。表面看來楊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惇也夸他“真知魏玉之肺臟”。但是對曹操的早就“忌之”“惡之”“有殺修之心”,他卻一無所知,恐怕到死也沒有明白。參與曹氏家族立世子的斗爭,本來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殺也,將來曹丕也不會把他放過,而他都毫無自知之明。曹操就立世子一事,問過謀士賈詡,賈詡就不敢表態,在大事上他顯然比楊修要聰敏多了。
總之,楊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正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是怨不得別人的。
看起來,一個人聰明有才華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能用到點子上,又不能謙虛謹慎,好事也會變成壞事。
(二)
楊修是一個恃才放曠、賣弄小聰明的人。他聰明反被聰明誤,惹來了殺身之禍。
但這幕悲劇不是不可避免的,楊修沒有認清自己,這是他身亡的一個重要原因。認清自己是一個人的必修課,而這門課程遠不是想象得那么簡單。
首先要學會謙遜。如果你學會了謙遜,就會像迷路的人尋找到了方向。只有認清自己,才會獲得更多的智慧,得到更多的力量,才會針對自己的內心世界進行思想的創新、靈魂的升華、人格的提升。請選擇謙遜,遠離自以為是。這樣,你的生活才會更加充實、豐盈!
(三)
這個世上本就沒有絕對的對錯。(.)當你一味地嘲笑楊修的恃才放曠時,又何曾想過,假若不是在那樣混亂的歷史中,假若曹操沒有掌握生殺大權,假若當這樣的事發生在如今的社會,我們也不過是一笑了之罷了。
的確,楊修的才華可遇不可求,如若不是他為人居傲自負,以曹操的野心絕不會屈就他僅是當一個小小的漢主簿,這一點我們不可否認。但是他卻不懂掩蓋自身的光芒,甚至置曹操的威嚴于不顧。如此,在我們看來是坦率到可愛。但在曹操眼中,楊修儼然已成為一顆毒瘤,欲除之而后快。因為楊修的存在讓曹操產生了危機感。身為臣下,能為主子排憂解難固然是好事。但是事事比主子占盡先機,那就未必是明智之舉了。
所以,有人說楊秀最后的慘淡收場,純屬自找,那也不假。但細細又想,曹操就沒有一絲過錯嗎?
還記得那個說出“寧我負盡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負我”的曹操,身為上位者,這近乎偏執的思想真的好嗎?我們從文中也可以看到,他是一個多疑的人,所以他最后秉著“寧可錯殺一百,也不放過一個”的原則,處死了楊修。這看似已了結的事情,長此以往,比釀成大禍。他的多疑究竟會讓他失去多少良才大將?既然為人君,就應寬容大度,這樣與之背道而馳,終會吃苦果。
這樣的悲劇,它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后一次。但如果,寬容與謙遜相握手,該多好?
【《楊修之死》讀后感】相關文章:
《楊修之死》課后題答案05-05
楊修之死的讀書筆記05-02
《楊修之死》說課設計方案05-09
楊修之死讀后感03-04
楊修之死讀后感05-05
《楊修之死》讀后感范文05-10
楊修之死的讀后感范文(通用18篇)04-23
赤兔之死作文03-29
圣人之死作文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