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
一半科普一半雞湯,后續中有提到并不是阿德勒心理學,而是岸見-阿德勒心理學:換言之,摘取和套用了阿德勒提出的一些主張和概念,但整本書的idea其實是岸見先生的。
我一直覺得在什么階段看什么書,怎么讀,讀書的先后順序都很重要;少年要的是鼓勵和適當的磨練,青年需要批判和反思,中年則是沉淀過后好好做事業有所貢獻的階段。
全書的雞湯味還是比較重的,對話側重讓來訪的青年引出哲人的觀點,意在降低閱讀難度增加趣味性,而非思辨性;結合全書的信息量我更傾向于用非對話體來寫,能大大縮短閱讀時間;更像是一本臨床心理學治療中的指導手冊,而非哲學性質的心理學著作,也需要和阿德勒心理學區分開來,書中某些片斷性的方法論論點具有啟發性,但失之嚴謹和思辨。
以下幾點是我感觸比較深的:
用目的論的方法來解讀過去的“創傷性時間”,而非原因導致的決定論,我個人贊同這種觀點,但否認書中所說的床上并不客觀存在。
處理人際關系的出發點是“課題分離”,認識每個人自身的課題從而明確責任,終點是“共同體感覺”,即找到在多個層面社會共同體中的位置和歸屬,但我也否認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的看法。
人際關系岸見提到了橫向和縱向關系,認為獲得幸福的關鍵是建立橫向關系,但我也反對縱向關系的非客觀存在一說。
書中提到阿德勒心理學認為的人生三大課題:工作,交友和親密關系;阿德勒主張的個體心理學認為個體是“不可分割”的完整存在,反對理智與情感,身體與心理的.二元對立,強調個體全方位趨于一致性的融合發展。
岸見認為阿德勒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一切的改變都為時不晚,而在于讀者是否能下定決心開始改變自己;追求自由的人生需要勇氣;還有不被人喜歡的勇氣。
最后一張提到舞臺的聚光燈效應,提倡活在當下;如果舞臺燈光足夠強,臺上的人看不見臺下的觀眾和臺后的人員,從而得出只要對當下足夠聚焦便不會糾結于過去抑或懼怕未來,得出“活在當下”的主張。
后記中有一段話心有戚戚焉:“…我遇到過很多‘青年’。青年們都想認真的生活,但很多人往往被自以為無所不知,通曉世故的年長者提醒‘必須要更加現實’,今兒不得不放棄當初的夢想;同時因為純真,所以被復雜的人際關系所累,感覺疲憊不堪。
希望認真生活非常重要,但僅僅如此還不夠。阿德勒說:‘人的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如果不懂得如何構筑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時候就會因為想要滿足他人期待或者不想傷害他人而導致雖有自己主張但無法傳達,最終不得不放棄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縱觀全書,核心觀點乃是岸見先生的選擇自由人生的勇氣學說,同時對阿德勒心理學的一些觀點有所提及。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2
最近,讀完《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內心頗有感觸。
凡事都不會一蹴而就,總是要通過長期的積累,以達到足以爆發能量的那一刻。人生經歷的積累,決定了我們在“當下”能做的事,而我們當下所做的積極的事,無一不是在為未來獲得想要的幸福打基礎。不被那些痛苦的記憶束縛,但也絕無可能跳開所有經歷,單憑想入非非就能無往不利。否定人生經歷對個人“當下”的影響,等于否定自己人生經歷的真實存在,就是把自己架空在“幡然醒悟”的這個時間點,像是自己主動在向阿爾茲海默癥靠攏一樣,迫不及待地要把人生最珍貴的東西刪除。因果從來都是相互依存的,并形成貫穿時間的鏈條。我們需要正視在鏈條當下的環節中自身所具備的能力和所處的環境,在限定的選項中做出合理的選擇。這是人生中最困難的一件事,但可以確定的是,把心靈和意志的力量作為主要參考是很荒唐的,客觀世界從來都不會為此做出妥協。
過去是珍貴的記憶,未來是熱切的期盼,此時此刻卻是轉瞬即逝的.,讓你來不及思考。前一秒的思考影響著你的當下,當下的思考影響著你的下一個此時此刻。思考與行為,互為因果。三思而后行,成熟理智的行為大體上是滯后于思考的。直到當你暫停腳步反省自己時,或許才會發現蘊含在之前的“此時此刻”中的得失。這就是古人“吾日三省吾身”的意義。不論怎樣的哲學,都無法斬斷這樣因果的鏈條,就像無法斬斷時間一樣。過去是經驗,未來是引導,所以鼓吹“活在當下”的所謂“哲學家”們是不負責任的。那種生活態度,是不敢承擔完整人生的怯懦表現,是對真實生活消極的逃避,實際是以“簡單的人生”為借口,來掩飾自己的悔恨和苦痛,讓自己陷入無根據的癲狂的熱情中。
我覺得真實而勇敢的人生,應該是認識過死亡的真相后,仍然熱情積極地面對生活。不害怕回顧無法挽回的過去,坦然地接受在未來的某個時刻一切都會迎來終結,以最大的責任心對待發生在我們人生中的每一件事。至于人生的意義,相信每個人的看法會不盡相同。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最有效的潤滑劑即是“妥協”。不論妥協會令人如何卑微,如何使人不悅,它的效果立竿見影,每個人必然會使用這樣有力的工具通過犧牲某些“需求”,使自己的另外一些“需求”得到滿足。“需求”為自身,“妥協”向他人。“妥協”即會犧牲“需求”,就如同“得失”之間辯證關系,導致我們完全意義上的人生必然無法實現。
這即是我所洞察的人生,不論溫和還是殘酷,樂觀還是悲觀,但我覺得我能夠為我所知而感到幸福,一種有限卻坦然的幸福。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相關文章: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06-09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1-20
(精)《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0-21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05-12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12-02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2篇11-24
關于《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01-01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6篇11-26
討厭的感冒作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