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活著讀書心得

時間:2023-02-19 13:19:07 讀后感 我要投稿

活著讀書心得【薦】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么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活著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活著讀書心得【薦】

活著讀書心得1

  十多年前在上海謀生,租了一間小房子,買了一個二手的電視機,在這之前我們家是從未有過電視機的,有了電視機就算實現了我人生的一部分理想。

  記得有年春節,我在深夜里搜素到一部電視劇《福貴》,這部電視劇是根據余華的長篇小說《活著》改編的,每天晚上好像連續播放四五級,大約從十點一直播放到凌晨兩三點,我看得毫無睡意,越看精神越好,大家可以想象,這電視劇該有多么精彩。當時想過找來這部長篇小說看看,可是又一想,電視劇都看了,小說還能有什么新鮮感吸引我嗎?于是看小說的念頭就淡了。

  后來文學圈子里的一個作家朋友幾次跟我提到《活著》這部長篇小說,這就又勾起了我的閱讀欲望。剛好一個寫詩的朋友開了個網店賣書,看到有余華的作品,于是就買了全套回來,首先就看《活著》。

  我已經很多年沒有讀過長篇小說了,我甚至對長篇小說有一種抵觸的情緒,我想我幸好沒有當編輯,如果當編輯不得不閱讀人家的'長篇小說,我想這一定是非常痛苦的。有的長篇小說盡管名氣已經很大,但是我依然無法讀完全本。

  但是閱讀《活著》的時候,我連續讀了幾個小時,到了凌晨一點,我依然“活著”(沒睡著),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的情況已經越來越少了,我讀《紅高粱家族》的時候好像也是如此。

  看了小說,根據我的記憶,改編的電視劇《福貴》,改動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一些。電視劇給我的印象是精彩。而小說給我的是內心深處深深的震撼。讀完整本小說,我的心仿佛掉進了冰窟窿里,好久好久都沒有回暖。

  福貴生在民國時期,青少年時他過著紈绔子弟的浪蕩生活,而正是因為他的浪蕩,敗了家產,才讓他和他的家人逃過一劫,這和我家的經歷非常相似,在中國有多少這樣相似的家族史?

  成為貧農的福貴本以為可以從此過上相對太平的日子,但是事實上卻是災難一個接著一個,悲劇隔一段時間就發生一次,他一生都在苦難中掙扎。

  福貴在最后所有的親人都離開他去了另一個世界以后,他買了一頭老牛來陪伴他,他將老牛的名字取得和自己一樣,老牛也叫福貴,然后他為了讓老牛安心干活,給老牛假想出了幾個伙伴,他們是家珍、鳳霞、苦根、二喜。這些名字全都是福貴死去的親人,他們活著的時候,就像牛一樣的活著。實際上,牛比他們還好,因為牛不需要穿衣服,也不需要吃飯,它們吃草,不需要耕種就能長出來。

  中國農民活著的意義是什么?誰在思考?農民在思考嗎?沒有,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他們活著就是為了吃飯,為了吃飽,吃飽以后,可以思考著能否吃好一些。至于別的,對于他們,實在是過于奢侈。而就是吃飽這個問題,從1949年到1978年,對于中國農民都是奢侈的問題。人在沒有吃飽的情況下,那就只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吃飽。我小時候的遠大理想就是頓頓有兩糙飯吃,大米比包谷面稍微多一點更好的那種飯。

  因此農民不能有別的想法,不能有愛好,有了就是不務正業,在那個年代,農民們在相互監督著彼此。改革開放之初,最先離開土地,放棄土地的農民都遭到堅守在土地上的農民的嘲笑,好在是后來的情況越來越好,那些堅守在土地上嘲笑離開土地的人的人也堅守不下去了,最終自己或自己的下一代還是離開了土地。我想這是好事,農民進城開闊了視野,長了見識,改變了觀念,大家在一個大環境中公平競爭。但愿過去的苦難離我們遠去,永遠不再回來。愿農民頭上那些特殊的符號慢慢的淡化。愿人人平等的時代快些到來!

活著讀書心得2

  翻開黑色的封面,一個又一個故事如同兇猛的涌流朝我撲來,幾次欲放下,卻又一次次沉重地拿起。合上書本那一刻,仍感覺令人窒息的壓抑。閉上了眼睛,試圖平靜我的呼吸。

  隨著余華冰冷的語調似乎親眼目睹了福貴的一生,在文字里,悲喜交集,感受著欲哭無淚的壓抑。嗜賭成性的福貴少爺荒誕地讓家庭陷入破敗,一家人陷入了艱難潦倒。老爹被活生生氣死,福貴又被國民黨拉去了做壯丁,待他歷經千辛萬苦回到家,母親早已病逝,女兒鳳霞因病成了啞巴。在無盡的悲哀中,作者又透進了點點溫情,給我一絲絲美好的希望。兒子有慶長跑得了第一名,鳳霞懷了孕嫁了人,天真地以為悲劇都結束了,噩夢亦不會再縈繞,一切都會變得越來越好,最后都會大團圓結局。

  可冰冷的筆鋒并沒有讓這簡陋的歡樂延續。沒有絲毫婉轉地,一個個人以各種難以想象的方式迅速死去,毫無預兆,幾近殘忍。似乎在告訴我們,命運從來都不隨你,現實的無情生活的殘忍,遠比你想象中要劇烈,并且無時不在上演。

  鳳霞難產而死,有慶的`死更是荒謬而冤枉,由于血型不幸與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他竟是因為抽血過多而夭亡的。

  “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接二連三的死亡,好像一只巨大的手,一點點地掐住了我的咽喉。

  “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里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然而,苦難并沒有結束,繼兒女死去后,妻子、女婿、外孫,好像一切都陷入詛咒一般,一個個死去。最后的最后,只剩下福貴孤身一人,還有他名叫福貴的老黃牛。

  還是要活著。

  “福貴啊,你要好好干活啊。”

  福貴仍在死亡的伴隨下靜靜地活著,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

  瞬間,無語淚自流。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在韓文版的自序中,余華如是說。

  活著,為了承擔生活給予我們難以承受的苦難,承受過后依然堅忍、頑強,這便是活著給予我們的力量罷。

  有人說活著是為了追尋人類所渴求的一切,綻一片燦爛光華。你也許會對福貴牲畜一般的活著予以唾棄,可是不可否認的是,活著真的是像余華筆下所述的那樣僅僅為了活著,人只是一種存在,和萬物一樣并無大意義。這或許是令人難以接受的事實,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為活著本身而活,并不為活著以外的事物所活著。

  我們終究會明白,沉浸其中的歡欣喜悅,無法自拔的痛苦不堪,抑或是難以告人的艱辛苦難,終有一天會隨時間的沙漏一點一點如塵土般被拭去。

  那些鮮血淋漓的傷疤,哭天搶地的淚水,無邊無際的絕望,都會在活著的時光中,告訴我們活著僅僅是為了活著。

活著讀書心得3

  一個人的一生裝進了一本僅僅幾百頁的書,沒有對人物心理濃墨重彩的渲染,只是簡單的敘述。講的人娓娓道來,平靜的敘述,聽的人心里卻波瀾起伏,久久不能平靜,這大概就是余華的高明之處吧!

  福貴,又富又貴,多好的名字啊,這也是他的父母對他的期望,光宗耀祖、又富又貴,可他的一生卻是潦倒窮困、厄運相隨。年少輕狂,仗著家里吃喝嫖賭,等到輸光家產,父母離世才幡然醒悟,但覺悟、改變并沒有阻止厄運的腳步,在那個年代生活本就難以為繼,兒子、妻子、女兒、女婿、外孫又相繼離世,只剩下他孤零零的活著,他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與一頭老牛為伴,書中有一句話說的很好,活著不是為外在的事物而活著,而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活著,對福貴而言只是一種生活狀態,他的心經歷太多苦難,已變得波瀾不驚,看透人生的磨難,才豁然開朗,才能夠平靜的敘述那些常人難以承受的苦難,才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安靜的度過人生的黃昏。

  福貴的故事能夠打動人不是因為命運給了他接二連三的`打擊,而是那種經歷苦難、看破人生后的豁然開朗,親人離世、白發人送黑發人這樣的故事并不離奇,但卻是異常痛苦的,當親人相繼離開后,福貴大可以一死了之結束這悲劇痛苦的人生,可他沒有,他選擇接受,好好的活著,種。種地、唱唱歌、和老牛說說話,他困苦的一生讓人感慨,但他平靜的講述才真的讓人心疼,真的打動人!

  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著,縱容要承受眾多難以接受的痛苦,卻依然要堅韌、頑強,這大概就是生命的力量,活著的意義罷!

活著讀書心得4

  《活著》是作家余華的代表作,敘述了一個人在漫長的時間中,如何掙扎地、拼盡全力地活著。

  故事以大時代為背景,仆人公福貴誕生地主家庭,年少時嗜賭成性,輸光了家中全部的產業。

  此后,隨著內戰、三反五反、等間續爆發,福貴和妻子家珍就這樣在時代的裹挾下,身不由己地活著。苦難、鮮血、死亡,仿佛無窮無盡,悲劇一樁樁一件件上演。生命的黃昏,一切過往的人都已不在了,只剩下老了的福貴伴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著往昔。

  作家余華用他平實而渾厚的筆調,以一個人濃縮整個時代,帶著我們洞穿時間、活著、死亡與生命的意義。沒有什么比時間更具有勸說力了,由于時間無需通知我們就可以轉變一切。在這個世界上,再沒有比時間更殘酷的了,它公正,公正到冷血。它從不為任何人停留,它總是在你猝不及防間拿走你生命中的很多東西。同千萬年如斯不變卻沖刷毀滅埋藏一切的時間相比,人真的很渺小。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由于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由于不得不走。其實無論是誕生,還是死去,我們都是同樣地毫無還手之力。

  檢驗一個人的標準,就是看他把時間放在了哪兒。我們總說時間無痕,其實時間是有痕跡的,它就留在我們的身上,我們的心里。你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努力過什么,消磨過什么,時間都歷歷在錄。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生命的意義是什么?

  或許我們都曾有意無意地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了不辜負父母,為了不辜負愛人,為了不被人瞧不起,為了被.承認……我們可以有千百種答案,但最終極的答案只有一種:為了不辜負自己,為了不辜負這僅有一次的生命。

  你千萬別糊涂,死人都還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可不能去死。同死去相比,活著是更不簡單的一件事。一個人在某一個特別的時刻,或許應當懷有死去的士氣,比如為著心里某些更珍貴的東西。可這并不代表生命不寶貴,比起死,我們更該有活著的士氣。

  犧牲了的是英雄,努力而堅韌地活著的,又何嘗不是英雄?那樣漫長的一生,那樣的荊棘重重、千溝百壑,那樣多的苦痛、挫折、憂愁,你敢不敢英勇地走,走過?

  生活是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于任何別人的看法。在我生命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很在意別人的'感受。由于內心莫名而來的自卑,由于迫切的對平安感的渴求,由于可怕被孤立,我總是習慣了妥協,習慣了討好別人,習慣了委屈自己。后來我慢慢懂得,每個生命其實都是一個獨立的星球,哪怕彼此挨得再近,也依舊是兩個個體。你的哀痛也好,歡樂也好,能真正體會到的只有自己。或許成長的意義,就是一個慢慢走向孤獨的過程,你會漸漸了解到,每天發生在我們身上99%的事情,對別人來說毫無意義。

  生命就是那樣一輛咆哮而過的列車,而你是唯一掌舵的人,別的人間或搭乘上這列車,卻終會在某一站離開,都是過客。

活著讀書心得5

  又是一本沉重的書。花了六個小時讀完了福貴曲折的一生,但我想人的一生可不是僅僅五個小時就能讀懂的。開始福貴種種惡劣的行為真是讓我恨的咬牙切齒,看到后面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相繼離世,獨留福貴一個人在世,仿佛身上的力氣也一點點抽盡。最心疼的還是有慶和苦根,他們年紀還那么小,放在這個時代,他倆誰還不是一個家的寶兒。看到有慶死后,福貴那句話:“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里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想是撒滿了鹽。”想必這鹽是撒在了福貴的心上。心疼有慶,他活著還沒穿過一雙好鞋,那么善良、有愛的孩子,有糖懂得分享給媽媽和姐姐,為了不把鞋子穿壞,在大冬天都能赤腳上學,我們現在穿這么好的鞋有時都覺不暖和,可想而知有慶的小腳丫該有多冷,沒想到他最后死去都是因為給別人獻血……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以我現在的年齡還不足以讀懂這句話,理解的還不夠透徹。第一遍讀這本書,我的理解只浮于表面,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對這本書一讀再讀,也許那時我會改變我此時的一些想法,亦或者讀懂更多。

活著讀書心得6

  《活著》是余華的名作,之前很多人都像我推薦過。因為一直不是很喜歡那個年代的故事,遲遲未看。最近鬧書荒,拿起來看看,竟有種“不虛此行”的感覺。

  福貴由一個富貴家族的少爺,到敗光家產、被抓壯丁、女兒聾啞、兒子獻血死亡、女兒大出血死亡、妻子病逝、女婿事故慘死、外孫撐死……從那以后,福貴就始終成了孤零零的一個人,與一頭老牛為伴,那頭牛也叫福貴。

  福貴的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一次又一次重新開始,卻又要面臨新一輪的挫折。在這個過程中,他竟如此平靜,每一個可以讓人“歇斯底里”的打擊,他好像都選擇了默默接受。在讀書的.過程中,更為其心痛,更為其不甘。可看完整個故事,再去想想,對福貴來說,在那個時代活著真是最重要的事,其他的事假如他抗爭了又怎樣?不過徒勞而已。

  和福貴相比,我們真的需要感謝這個時代。尤其是剛經過一場可怕的疫情,活著是多么幸福的事情。盡全力地去活著也是我們和福貴面臨的同一件最重要的事。還好,這個時代,我們能看見更多,能聽見更多,在面臨打擊時,很多人也不是孤身一人,你身邊總有人比你強大,并且愿意一直溫暖地站在你身邊,甚至保護著你。

  但愿,這世間每一個“勇敢樂觀”的福貴都不再孤獨,不再擁有這悲傷的故事,他們不僅活著,而且幸福地活著。

活著讀書心得7

  福貴說到這里看著我嘿嘿笑了,這位四十年前的浪子,如今赤裸著胸膛坐在青草上,陽光從樹葉的縫隙里照射下來,照在他瞇縫的眼睛上。他腿上沾滿了泥巴,刮光了的腦袋上稀稀疏疏地鉆出來些許白發,胸前的皮膚皺成一條一條,汗水在那里起伏著流下來。此刻那頭老牛蹲在池塘泛黃的水中,只露出腦袋和一條長長的脊梁,我看到池水猶如拍岸一樣拍擊著那條黝黑的脊梁。這位老人是我最初遇到的,那時候我剛剛開始那段漫游的生活,我年輕無憂無慮,每一張新的臉都會使我興致勃勃,一切我所不知的事物都會深深吸引我。就是在這樣的時刻,我遇到了福貴,他繪聲繪色地講述自己,從來沒有過一個人像他那樣對我全盤托出,只要我想知道的,他都愿意展示。?

  點評:活著,是一種狀態,一種勇氣,一種不平凡的平常。此時的他,都還未經過人生中寒風冷雨的洗禮。一塊頑石,這樣被生活裹著隨波逐流,等待命運的激流將他打磨成璞玉。為此,我們應學會在刀叢中赤足舞蹈,在烈火中冷靜沉著。

  ——2和福貴相遇,使我對以后收集民謠的日子充滿快樂的期待,我以為那塊肥沃茂盛的土地上福貴這樣的人比比皆是。在后來的日子里,我確實遇到了許多像福貴那樣的老人,他們穿得和福貴一樣的衣褲,褲襠都快耷拉到膝蓋了。他們臉上的皺紋里積滿了陽光和泥土,他們向我微笑時,我看到空洞的嘴里牙齒所剩無幾。他們時常流出混濁的'眼淚,這倒不是因為他們時常悲傷,他們在高興時甚至是在什么事都沒有的平靜時刻,也會淚流而出,然后舉起和鄉間泥路一樣粗糙的手指,擦去眼淚,如同彈去身上的稻草。

  點評:那些人,那些事清晰的浮現在腦海,也許是一場大雨清晰了記憶,也許是泥土的馨香喚醒了沉睡中的你。那些鄉間的泥土路,曾幾何時又流著淚走過?那些過去了的快樂,散落在沙灘,期待著變成貝殼。拾起,請將它貼近耳畔,那場早已不復存在的夢,還回響著嗎?

活著讀書心得8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這是余華的《活著》前言中說的。讀完《活著》我只能這么說,我們是幸福的。

  當我們聽到你說:“我活著。”這句話時,知道你必定是一個體會到生活博大精深,對萬物飽含感激,而不僅僅是一個追求活著的目的的人,因為目的就在“我,活著。”中!活著,真好!活著,僅此而以!

  女主人公家珍的人生態度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記得小時候是天真快樂的,慢慢的長大了,煩惱的事情也來了,學習、心情的騷動、感情的煩惱、工作的不愉快……曾經在值班的一個晚上做病人檢查后回訪,結果連續4個電話都是:“病人已經在。去世了。”那時候覺得真要珍惜每一天。愛自己的生命,愛自己的親人,愛關心自己的人和我關心的人。其實,活著本來就是一種幸福了,活著是人生的恩賜,感恩地活著,你才會覺的.世界如此美好。活著是一種責任,既然上帝賦予我們寶貴的生命,我們為何不好好珍惜呢?堅強面對生活的困難?雖然說人為幸福而活,追求幸福是人的一種天性,但困難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沒有人可以避免的。所以,學會面對人生的困難吧!用樂觀的人生態度對待人生。

  人只要活著,就有希望。人只要活著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著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硬著頭皮活著!

活著讀書心得9

  人活著,其實只是活給自己看,和別人無關。

  有人曾經問我,人類生活的意義是什么。既然我來到這個世界,嘗到了應有的痛苦,流了無數次的眼淚,生活仍然不好,那么生活的意義是什么呢?我仔細回憶了過去,似乎沒有理由說服自己。

  少年福貴失去財產后,他的父親也離開了他。在少年福貴轉變為少爺之前,他不得不承擔父親的'負擔,承擔這個大家庭的責任。正是這一生的第一個重大變化讓他認識了作為丈夫,學會了支持整個家庭。

  住在毛草屋里,妻子永不放棄,為他慶祝。雖然丈夫曾經很困惑,但他毅然用自己的生活演奏了愛和責任,理解和寬容。傅貴去找醫生,但他被拉成了一個強壯的人。兩年的流離失所,在戰爭的洗禮中,逐漸理解了生存的意義:家鄉有自己的親戚,只要你活著,你就能看到他們。

  幾年后回來,母親去世了,女兒因為高燒不會說話,但至少四個人團聚了。由于饑荒,他被迫把女兒送給別人。女兒逃回家了,他們再也無情了。首先,他的妻子病倒了,然后他的兒子死于獻血過多。很難有一個勤奮的女婿,女兒死于分娩。他的妻子很快就去世了,只留下一個孫子。

  我勉強能過上好日子,但我女婿因為施工現場的錯誤失去了生命。福貴拉著孫子長大,但因為一個他不敢相信的錯誤——豆子煮得太多了——孫子被吃死了。

  就這樣,親戚們一個接一個地去世了,這樣的經歷是痛苦的。他沉浸在痛苦中,拒絕走出來,眼淚浸濕了他的裙子。

  福貴經歷了人生中最大的痛苦。當他看著親人離開他時,他的心就像被刀割傷一樣痛苦。他深深地割傷了它。全身疼痛,血液流出……但他奇跡般地活了下來。比以前更灑脫堅強。

  人活著,其實只是活給自己看。……

活著讀書心得10

  在空閑時,我還是喜歡看書。看的書很雜,除了課本書籍之外,名著小說都看,不刻意拘束于單一的形式。而一般只是略讀。而當看到《活著》這本書時,最多想到的還是葛優演的電影,關于徐福貴跌宕的人生。

  《活著》講述的就是一個叫徐福貴的老人一生的故事,作者余華用平實的敘述手法,平靜地敘述了歷經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的現實生活。看完后,不覺悲涼,悲哀,悲傷起來。似乎時間所有的苦難都他經歷了。不禁自問:活著的意義何在?

  司馬遷說有的人活著比泰山重,有的人活著比鵝毛輕;雷鋒說,活著是為了讓別人生活得更好;保爾柯察金說為了人民的解放而活。但對于徐福貴而言活著的理念在于:“人只要活著,窮也不怕。”他覺得人活著的意義并非只是富貴,更應該懂得生活,學會勞作,為一家人而活著。那樣即使日子過的又苦又累,心里卻踏實了。妄想可以嘗試把家從小雞變成鵝,鵝變成羊,羊變成牛,使自己窮苦的家變得重新發達起來。而在他被抓入伍,受恩回家的那一刻,足見他活著的意義只是為了家人,對家庭的牽掛便成了他活著的理由。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他選擇留下,或死于戰場,或者厚祿。但像他這種無文化無社會主義理想的舊社會底層人民群眾而言是終究不會選擇留下的。當解放了以后,他看到占他家地的龍二被槍斃,家珍的話使他明白: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而即便是這么一個看似尋常的幸福,他竟也不能夠擁有。先是兒子獻血,糊涂送命;女兒難產而亡;妻子病重身亡;女婿被水泥板壓成肉醬;外孫被豆子撐死!而他只能感嘆:“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著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么些年......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的平平常常;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想想現實中的我們,還在爭么?肯定是的`啊!試問誰能真正放下呢?

  書看完了,覺得異常壓抑!活著到底有什么意義?也許無所謂活著,塵世的苦難,活著的人總得承受,在命運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獨,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著》并不是要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活著,只是在陳述活著這樣一個事實,套用徐福貴夫婦對春生的話來說:活著,好好活著,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在命運面前,也許不能不感嘆人類的無力!改變不了活著的事實,就改變活著的態度吧!只要活著,總有希望,態度也許至少可以是可以改變活著的狀態,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鏡頭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努力過。而不會被20xx這樣的“世界末日”感到惶惶不安,尊重生命,熱愛生活,擁抱未來!才是當代學生的基本生活態度!

活著讀書心得11

  余華的《活著》再版了多次,而我最喜歡的就是紅色封面,黑色標題的這一版。黑色代表死亡,紅色代表生命,兩種強烈的色彩對比大致是作者想要告訴我們小說的中心內容:生與死。生死的哲學問題一直是我不敢觸碰的內容,在我目前經歷的短暫人生中,因為個人的軟弱或渺小,我無法去直面,承認自己的渺小,我并不覺得可恥,真實面對自己的內心,我相信也是活著的一種力量。

  一個深夜里,作者余華的《活著》第一次給我啟蒙了什么是“死亡”,閱讀過程猶如一把尖刀刺向內心,由淺至深,最終在心中撕裂出一個傷口,是一種不可壓抑的痛。

  書中故事既真實可信又辛酸冷酷,冷峻客觀的筆觸,樸素簡單的文筆,向我們描述著一個現實而又殘酷的故事:福貴老人和他的一家人一一妻子家珍、女兒鳳霞、兒子有慶、女婿二喜、孫子苦根,親人一個接著一個的死去,而他卻依然堅強地活著。

  福貴的.人生我們可以用三個關鍵詞來概括,那就是“承受”“忍耐”“活著”。在時間和空間的維度中,福貴“承受生活的苦難,在“忍耐”中變得堅強,用“活著”演繹生存的狀態,在特定的時代變遷下,融進了他的成長和苦難,這一份苦難卻是異常的苦澀和壓抑。

  福貴是一個地主家的少爺,年輕時吃喝玩樂無所不好。他又是一個樂知天命的人,他沒有太多的理想抱負,只想過個安穩日子的人。用他的話說:只想好好活著比什么都好,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接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這就是他的人生格言,是對他的生活全面寫照。有評論家說,這是作者的消極人生觀,然而我覺得這又是客觀現實,誰也改變不了。悲觀的論調中,是對現實的無奈嘆息。

  福貴的命運揭示這樣的現實:人的一生是無序的,看似有規律,其實充滿了許多變數。

  福貴一生經歷了太多的死亡、恐懼和孤獨。所以面對死亡,他只能一一去承受,除此之外,他能做什么呢?他阻礙不了環境,阻礙不了厄運對他的一次次的打擊,他唯一做到的就是活著......

  “塞翁失馬,因禍得福。”在書的最后福貴說:“這下可要好好活了。”用余華的話說,活著是生命的唯一要求。福貴所經歷的苦難,所面對的親人的一個個的死亡,直至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人,這里面的慘烈本來是不亞于余華小說中的任何一個人的,但余華成功地為福貴找到了一條緩解苦難的有效途徑——忍耐,這使得整部小說的敘述都因著這種寬闊的忍耐,變得沉郁、悲痛而堅定,沒有血淚的控訴,沒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都沒有憤怒,有的只是福貴在生活中磨練出來的無邊無際的忍耐包容著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難來臨,福貴也能將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最終,福貴真是達到了與孤單的生活相依為命的地步。

  命運如尖刀,現實血淋淋。在承受中忍耐,在忍耐中活著,命運的尖刀剖出了眼淚的廣闊和豐富;書寫了絕望的不存在;鏤刻下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善良、高尚、溫和、悲憫、寬容……,成了這部小說主要的精神底色。這也讓我們相信在任何困境下,讓美好的品質和希望在心底永存,才是我們的精神力量所在,才能夠讓我們面對命運的尖刀,依然能好好活著。

活著讀書心得12

  余華的《活著》一書是朋友送給我的,看書的整個過程又好奇又煎熬,好奇的是為什么書要叫“活著”?難道是主人公大起大落經歷萬般艱難而功成名就的一生嗎?隨著看完,才知主人公并沒有功成名就,大起大落萬般艱難倒是經歷了不少。煎熬的是這個故事承載了太多悲傷。

  有的人活得幸福輝煌,有的人活得痛苦平庸。富貴的一生從幸福到痛苦,從輝煌到平庸,最大的悲哀也是此,所有人拼命努力,努力工作,努力賺錢,只為了能過上更好的生活,能擺脫平庸,活得精彩。

  “我們徐家的老祖宗不過是養了一只小雞,雞養大后變成了鵝,鵝養大變成了羊,再把羊養大,羊就變成了牛,我們徐家就是這樣發起來的。到了我手里,徐家的牛變成了羊,羊變成了鵝,傳到你手里,鵝變成了雞現在雞也沒了。”《活著》就從徐家的敗落寫起,成了富貴坎坷一生的源頭。

  富貴敗光了所有家產后,他的母親對他說:“只要活得快樂,窮也不怕。”可富貴真的活得快樂嗎?敗光家產住到鄉下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死了,母親患病他去城里求醫卻被國民黨抓去當了壯丁。看到這一幕我尤其著急,直在心里吶喊:你快回去呀,你有主角光環的,你不會死的,你母親還等著你呢,你的妻兒還等著你呢,他們會很著急的。我雖抱著著急心態,卻一點不敢敷衍,認認真真看完過程直到結果,結果是什么呢?結果是他和戰友被解放軍俘虜,才得以歸鄉。母親卻早已過世,妻子含辛茹苦帶大一雙兒女,女兒鳳霞也因一場大病成了啞巴。作者最終沒給富貴任何主角光環,他救不了他的母親也救不了他的鳳霞。

  我以為他們一家人在大時代的背景下,隨著大躍進等社會變革,艱難的生活,用他們的生活反應當時的苦,然后告訴我們,我們現在豐衣足食的生活來之不易等等,可是,并沒有。這只是悲劇的開端。

  妻子家珍因為換上軟骨癥而干不了重活,兒女還小,重擔就落在了他身上。為了讓兒子能夠上學,他把女兒送人,同樣作為家里的女兒的我憤憤不平,又慶幸我生活在了一個好時代,。雖然最后女兒回來了,還嫁了人,還生了個大胖小子,卻因大出血死在了醫院里。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被醫生抽干了血,也死在了醫院里,醫生和縣長沒有受到任何的法律制裁,才驚覺,那不是我現在生活的時代。兒女相繼死去后,家珍也隨著去了。女婿在工作時,出了意外也走了,留下小小的外孫和富貴相依為命。富貴給外孫煮豆子吃,外孫因吃豆子被噎死了。

  看到最后,情緒倒沒了多大起伏,我想,作者給富貴的主角光環就是他還活著吧,會繼續活著吧,在失去了所有之后,經歷人間最痛之后,一顆心已千瘡百孔之后,沒有輕生的念頭,對生活也不報任何希望。他還有什么可失去的.呢?那頭陪伴他的、也叫富貴的老牛嗎?作者用冷酷的文筆描述了一個悲傷的故事。

  《西雅圖時報》評價說:余華沒有煽情。每一個沉重的悲劇都是痛苦的。《活著》是一次殘忍的閱讀。

  活著,其實并不復雜,它是最簡單化的人生。人們常說的“我活得好累”不過是要求得太高了罷了,活著只是活著,是生命的延續,沒有喧囂浮華,也沒有功名利祿。可是,如果活著只為活著,人生倒是沒了精彩沒了追求,活得平庸了呢。

活著讀書心得13

  花了一天半的時間看完《活著》。又好像知道了什么道理。想起有些自殺的人很不應該,就在前幾天,新車站樓頂還有人嚷嚷著要跳樓,我雖然不知道為什么,但相信和福貴一比,定相差甚遠。

  人類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不為了活著以外的任何東西而活著,作者余華在書的開頭就點明了主旨,也為后來的記敘做鋪墊。

  作品采用主人公福貴自述的方式,福貴生動的日常語調和對命運的屈服向人們展示了以生活為目標的狀況,使作品更加深刻。它為我們提供了如何生活,尤其是如何在困境中生存。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相繼離開,一次又一次地徘徊在絕望的邊緣,但他有能力承受苦難,對世界持樂觀態度。

  當他發現殺害兒子的兇手之一是春生時,他深明大義,也明白了冤冤相報的時候。在春生面臨絕境時,福貴也依然盡了朋友的責任,勸他堅強地生活。

  作家沒有發泄,沒有抱怨或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兒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后的超然,對善惡一視同仁。

  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如果我們想到幸福的經歷,我們一定會鼓起勇氣繼續生活。這世上確實有不公平,有些人可以享受榮華富貴,而有些人只能像福貴一樣勞累一生。面對不公平,任何抱怨和逃避都是徒勞的.,我們可能需要學習福貴隨遇而安的精神。

  生活給了我們太多的無奈和困惑,像傅貴一樣經歷了很多依然頑強的生存。他對生存沒有明確的認識,只是用一種動物般的生存本能讓他延續生命。但是在暮年,他可以用一種樂觀的洞察生活來對待生活,這是對任何人生活的啟示。

活著讀書心得14

  在還未看內容時我曾做過這樣的猜想:小說既然取名為活著,那必然是表現主人公在經歷萬難后仍然堅強的活著。帶著這猜疑我細細品讀余華的《活著》,讀完之后讓我倒吸一口冷氣。雖為活著,但卻讓我不斷地看著鮮活的生命在這個活著的故事中一個個死去。

  《活著》這本書太過沉重,它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線,那些曾經鮮活,最終變的死寂的生命卻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本書作者余華用冷靜的令人發怵的筆調記述著這個故事。

  在我看來余華是冷漠無情的,他何以讓那么善良的妻子,那么聰明伶俐的兒子乃至更多人相繼離福貴遠去。只留下我內心無聲的嘆息和淚水。

  福貴的兒子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說。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有慶對生活充滿無限的向往和希冀,即使貧苦艱難的生活,即使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他都那么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他愛他的兩只小羊,為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面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衷心的笑了,因為我似乎看見了有慶的希望。可是令我無法接受的是有慶的突然死去。就像今天我們知道的許多社會底層的人們一樣,有慶的死冤枉而荒謬。由于血型與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被逼著去獻血,他竟因為抽血過多而夭亡的。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后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為遠離那些動蕩的年月,因為并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不禁有些戰栗。全書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著,縱使要擔當更多難以承受的苦痛,我們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或許就是生命的力量,這或許就是活著的呼喚。

  余華這么說他寫作的緣起——

  “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述說苦難的時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痛欲絕,還是幸免于難的麻木。正如我們終會明白,無論現在我們經歷的是何等的幸福喜悅,抑或是何等的.艱辛苦難,只要活著,再多的苦與累終究會被時間一一磨去棱角,或許在那時我們已經記不得有多苦有多累。

  人們總說人猶如那樹葉,抽芽、舒展、枯黃、飄落,終究腐爛在泥土里。但我想這不應該是我們懼怕和擔憂的,樹葉的美還在于襯托鮮花的嬌艷,我們的一生終究還有過程的美麗。

  像福貴那樣活著,像那頭老牛那樣活著。盡管有些蒼涼的意味,但終究品味著生活的酸甜苦辣,但終究還有福貴活著惦念著他死去的親人。活著就是一種幸福。

  這本書于我看來揭示了一種高尚:那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對善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正如主角福貴貴,一生坎坷多折,經歷了家境的破落,經歷了國共的戰斗,經歷了文革的動亂,經歷了所有親人先后離他而去的苦痛,最后與一頭與他同名的老牛相依為命,默默的活著,無牽無掛的活著,在死亡的陪伴下活著,為了活著而活著。我想余華最想告訴讀者的是:活著給人以一種力量,一種使人堅強去面對一切的力量;一種支持人無論遭受怎樣的打擊,都堅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種隱藏在人們骨子里的一種力量。

活著讀書心得15

  隨著年齡的增長,淚點越來越低,真的看不得這種書。99年第一次看這書怎么就沒感覺哪?不可否認,《活著》是一次殘忍的閱讀。黑色的書皮簡潔的名字,頓時有一種沉重和滄桑的感覺。它讓你看到了在歷史的大潮流中,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在時代浪潮中只能被無情地牽引著,對命運有的只是無能為力的苦苦掙扎。想來是多么的殘忍和可怕,即便知道方向是錯的,卻連站在原地尋求正確出路的權利都沒有。屈服,屈服,還是屈服,最后剩下的,只有:活著。

  作者以第一人稱福貴的口吻,平靜地講完了他這一生的故事,看似近乎冷漠的語調,織就了一幅人性的掛毯,語言風格簡潔而有力,直抵人心。福貴開心,你會跟著開心,福貴難過,你也會跟著有了一絲的慟泣。人生總是奔向美好的,走向光明的,充滿希望的,可是書中主人公福貴的命運卻截然相反:福貴的人生從地主家庭出生,而命運卻一次一次的與他開著玩笑:首先是他的頑劣乃至逐漸的使他的家庭敗落在他的手上,從此由“天堂”開啟了通往“地獄”之門。和他相依相伴的最為親密的人一個一個的憾然離世,讓他承受著不能承受的痛苦,可就是這樣,命運也沒有放過他,悲劇一個接著一個,眼淚完全不能表達那種刻刀在心頭刻下的烙印。

  整本書讀起來都讓人替主人公和其中的人物唏噓不已,慨嘆命運多桀,也都從書中或多或少的看到了自己、自己身邊的人的童年和過往,因此產生共鳴,我想這就是余華文學作品做大的魅力吧。雖然整本書都很壓抑,但是只有一段讀來讓人欣喜若狂:就是福貴的聾啞女兒鳳霞托人找了一個對象,她的那個對象二喜出現后,整部書的最淋漓盡致的部分出現了:在那樣悲慘的命運中忽然伸出了一雙溫暖的手,有力的支撐了這個搖搖欲墜的家庭,不但出現了轉機,還帶來了新生——鳳霞和二喜的兒子降臨了。不知道別人,反正我是看到這里非常的激動,體會了那種壓抑后突然釋放的快感。

  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有糾結和掙扎:一方面對于殘酷現實的不滿,一方面對于美好未來的憧憬和渴望。而在這糾結和掙扎中,人們變得或勇敢,或懦弱,或消沉,或積極,總之是痛苦萬狀乃至憎恨這個世界。而就如作者的本書序所言:做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里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對善和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至少我覺得作者在這部作品中是做到了這一點。他冷靜的看著福貴的人生從繁榮走向了凄苦,可是這個過程里感覺不到作者的`同情或者悲憤,反倒是那種出奇的冷靜讓讀者的思想肆意發揮,任意馳騁。

  小的時候家里比較窮,爸媽總是為了生計忙碌著,到了晚上再忙家務,給我和哥哥縫縫補補、洗洗涮涮。有時候我說“媽你早點睡吧,別干了”記得媽媽曾經對我說過:“人只要不死就得活著,活著就得干”。隨著年紀的增長慢慢的也體會了父母的艱辛。不管怎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個人的生活最后都要他自己去體會,在這個過程中,在最悲壯的時刻出現的時候,我希望我們能夠記住:“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生活,只是一件外衣,有的人為它別上璀璨奪目的胸針,有的人在上邊縫著一個又一個粗糙的補丁,但無論是華麗還是襤褸,我們都穿著專屬于自己的外衣行走在風塵中,承受著外界的一切,感知著身邊的一切,有愛有痛,有苦有甜。生存,還是生活,僅僅是一線之隔,一生為什么而活,需要我們用心去體驗,只有當內心與外物和諧之時,在人世的一遭才叫真正的生活。

  正如我的題目“苦莫如福貴,樂莫如活著”。

【活著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活著讀書心得精選06-08

《活著》讀書心得05-14

活著的讀書心得05-27

《活著》讀書心得05-10

活著讀書心得08-23

活著讀書心得09-30

《活著》讀書心得06-15

活著讀書心得02-27

《活著》讀書心得【熱】07-04

【推薦】《活著》讀書心得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