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河北農民張芳塑料大棚種植開創致富路回鄉創業故事
從改革開到現在,農村青年的首選就業方式就是進城務工。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的就業競爭壓力和生活壓力日益增加,大部分的農村青年開始選擇回鄉創業。
回鄉創業成中國農村青年新選擇
張芳是河北省正定縣東賈村村民,08年大學畢業后在河北石家莊一家外貿企業工作,后來因國際金融危機倒閉后,求職并不順利,屢屢受挫的張芳開始萌生一個念頭回鄉創業。
“統籌城鄉,農村是‘短板’;發展農村,人才是‘短板’”。為吸引在外務工的優秀人才回流,2011年正定縣公開選拔172名“農村好青年”,當選的“農村好青年”不僅可以直接進入村兩委(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工作,享受資金補助,而且在個人自主創業時也可享受優惠待遇。
正定縣的這一新政讓茫然無措的張芳重新看到了希望,經過數輪激烈的選拔,張芳終于如愿以償。
在正定縣東賈村,一排排新建起的大棚格外的醒目,張芳如今就是其中一個大棚的經營者。“在外打工挺辛苦的,而且還賺不到什么錢。回到家鄉后,鄉里不僅為我申請貼息貸款,還幫我承包了一個大棚進行創業,收入比過去多了四五倍呢。”張芳高興地告訴記者。
東賈村從2009年引進山東壽光的大棚技術后,專門成立了經濟合作社,幫助剛剛畢業的大學生,讓他們創業“零風險”。正定縣南牛鄉黨委書記安文斌告訴記者,依靠純天然的綠色種植,每個耕種面積只有1.8畝的大棚,可以輕松達到六七萬元的年收入,而且所有蔬菜還未收獲便被訂購一空。
安文斌計劃三年內在全鄉普及大棚種植技術,屆時將把南牛鄉打造成一個綠色蔬菜基地,而“好青年”們正好對普及大棚種植技術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們將充分發揮‘好青年’知識較為豐富的優勢,讓他們學習掌握這種大棚技術,同時利用他們在村兩委工作中的便利,在全鄉推廣大棚種植技術。”安文斌說。
今年33歲的正定縣新安鎮西慈亭村“好青年”陸俊志曾經是一名服裝廠的工人,2003年工廠倒閉后他沒有像其他工友那樣留在城里繼續尋找工作,而是毅然選擇返鄉進行創業。2004年,陸俊志承包了230多畝廢棄的采砂坑地,經過數年的辛勤開墾,已經使200畝土地重新具備了耕種條件。據了解,依靠在自己的承包地上種植農產品,陸俊志現在每年的收入可以達到10萬元左右。
陸俊志告訴記者,自己希望能充分利用在村兩委工作的便利,吸引更多青年人回鄉創業。“我準備把村子里有致富本領的青年人組織起來,讓他們來幫助返鄉青年,爭取讓村里所有年輕人每年都至少獲得一次培訓機會。”陸俊志的創業經歷在當地傳為佳話,并成為當地青年人學習的楷模。
2011年4月當選為“農村好青年”之后,陸俊志順利進入西慈亭村的黨支部。
【河北農民張芳塑料大棚種植開創致富路回鄉創業故事】相關文章:
破產老板回鄉種植冰脆的創業故事03-11
回鄉創業的故事12-09
兄弟回鄉創業故事03-11
小老板的創業致富路創業故事11-20
農民創業故事06-13
農民種植創業項目推薦12-09
農民創業成功故事12-06
農民創業成功案例故事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