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養殖創業故事
創業要找最適合的方法,不要找最好的方案。看看那些農業養殖成功創業事例,學習他們的方法。為此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的農村養殖創業的故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膠州膠東街道辦事處朱家寨村的孫立國夫婦,在偶然的機會發現養鴿商機,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每年10多萬只鴿子銷售到島城市場。由于養殖的鴿子供不應求,每年的利潤達到百萬元。眼下,致富后的孫立國有了更大想法,除了擴大規模增加蛋鴿養殖數量外,還將對鴿子進行深加工,對于愛好養鴿的村民,他愿意免費傳授鴿子養殖技術,帶動更多人致富。
夫妻倆改行養殖鴿子
記者在朱家寨村的國霞養鴿場看到,一只只白色的鴿子在籠子里悠閑地吃著飼料。據孫立國介紹,他原先從事過很多行業,開過半掛車,開過收割機,經營過飯店,養鴿子之前還販賣辣椒。
2001年初,他到威海收購辣椒,偶然間看到有家大型規模化養鴿子企業,當時就萌發養殖鴿子的念頭。剛開始父母覺得風險大并不支持他的想法,但妻子卻非常支持他,于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購回600對“美國白羽王”和“泰森”種苗,由于缺乏養殖經驗,養殖的鴿子生病了不少,好在及時請教專家,到了年底一算賬,鴿子數量增加了不少,還小賺了一筆,讓他對養鴿信心倍增。
一年出籠10萬只乳鴿
“養殖鴿子有很多學問,剛開始我不懂,都是一步一步琢磨出來。”孫立國告訴記者,鴿子喂原糧,只要把小麥、玉米、高粱、豌豆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比就行,不需要加工,再配以中沙、貝殼粉、骨粉、魚粉和紅土等礦物質,讓種鴿多產健康蛋、促進乳鴿快速增長。他還安裝了自動飲水器,全自動喂料機,既節省了人力,又減少了飼料的浪費,降低了鴿子的喂養成本。現在每月至少出欄上萬只乳鴿,由于鴿子不適合長途運輸,他養殖的鴿子主要銷售到島城市場和周邊的高密、諸城等地,一年下來至少能出欄10多萬只。
“今年的飼料比往年便宜,鴿子的利潤自然增加了不少,每只鴿子的利潤在7元左右。”孫立國說,自己養殖鴿子的品種是“美國白羽王”,因繁殖率高,宰殺褪毛后皮色和肉色好,非常受客戶的青睞,每年向他購買種鴿的養殖戶也有很多,每對種鴿的售價在120元左右,每年的利潤近百萬元。
“下步我打算再擴大規模,對鴿子進行深加工,通過互聯網銷售到全國各地。”說起今后的養殖規劃,孫立國信心滿滿地說,爭取在三至五年內,將養鴿場發展成為山東省內最大的鴿子養殖基地和種苗基地。現在他已經成立養鴿專業合作社,他愿意免費傳授養殖技術,讓更多的人走上致富路。
農村養殖創業故事(二)
在位于平明鎮條河村的水貂養殖廠,一只只可愛的水貂不時探出頭來或覓食或四處張望,有的潔白如雪,有的漆黑油亮,甚是惹人喜愛。“你看,這是我去年7月份剛買來的水貂,現在已經配完種,再過十來天就可以產仔了。水貂最大的經濟價值就是貂皮,是制作各種高檔皮草服飾的主要毛皮。雖然今年皮草市場價格有所下滑,但是由于其獨特的特點,養殖前景還是比較廣闊”養殖戶魏海兵信心滿滿的說。
據了解,水貂屬于食肉目鼬科動物中的的一屬,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地區,是珍貴的皮毛動物,其體形細長,體重一般能長到2~3斤,頭小,眼圓,耳呈半圓形,尾細長、毛蓬松非常可愛。貂皮作為水貂的主要商品部分,具有毛性柔軟,皮板堅韌富有拉力,毛絨豐厚,色澤光潤的特點,是皮草服飾的高檔材料,與狐貍皮、波斯糕羊皮形成世界裘皮市場的三大支柱商品。
說起與水貂結緣,那是去年3月份一次偶然的機會,魏海兵去沭陽的朋友家串門,第一次見到養殖的水貂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于是便向朋友詳細打聽了水貂的養殖情況以及今后的發展前景。也正是這次意外的走訪,讓他放棄了多年外出打工的生活,決心回家創業—養殖水貂。
對于一個25歲的年輕來說,創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魏海兵有闖勁,做事干脆利落。從朋友家歸來后,一邊忙著四處搜集水貂養殖信息,一邊張羅土地和籌措費用。考慮到水貂喜歡安靜、獨居的習性,在不到一個月時間里,他就在村莊的東北角協調出了一塊5畝的.土地,并在朋友的指導下開始新建2個養殖棚和訂購相關設備。
由于初次養殖缺乏經驗,加之種貂價格較高,養殖場建成后,魏海兵購進了第一批210只優良的雌性水貂品種,其中白色50只,黑色160只,另外購進雄性水貂55只,在配完種之后,將賣出一部分以便減少支出。魏海兵告訴我們,他養殖的水貂平時主要喂以雞架、鴨架、魚、蝦、玉米面以及其它一些果實作為食物,其中魚類是主食,每天需要消費1元錢,而有經驗的養殖戶每天僅需開支0.6元。
如何提高養殖經濟效益,減少水貂疾病發生,增加繁殖數量是關鍵。魏海兵以友為師,經常請教一些養殖技術方面的知識,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實踐,掌握了一定的養殖技術與日常管理。水貂在每年的2~3月份發情、配種,是一年繁育數量的關鍵期,在交配期要增加營養水平較高的新鮮飼料,以保持貂的體力。在配種之后則要保持安靜,避免受到影響影響受孕效果,在產仔一個月內則不能有異味。水貂一胎多的可以產6~7只,通常為4只,6~7個月齡毛皮成熟。
魏海兵告訴我們,水貂既可出售幼崽,也可成年再賣,這個時候主要賣的是毛皮。只要及時做好防疫工作以及其它日常管理,避免出現意外,養殖水貂應該是穩賺不陪的。雖然當前正是水貂養殖業的低谷期,價格低、利潤小,但卻是擴大養殖規模的最佳時期,他相信貂皮市場價格一定會有反彈的機會,也正是看重這一機會,魏海兵表示今年將再擴建2個養殖棚,爭取養殖數量擴大到400只。
農村養殖創業故事(三)
不做城里人,回鄉當農民。現年28歲的劉軍,2011年7月從山東農業大學研究生畢業后,主動放棄在城里高薪就職的機會,毅然回到信豐老家,在嘉定鎮龍舌村養起了蚯蚓。經過幾年的打拼,劉軍不僅成了當地的致富能手,還發揮專業特長,利用無害化處理過的豬糞養殖蚯蚓改良土壤,使原本寸草不生、溝壑縱橫的稀土尾砂地,轉化為平整松軟的肥沃土地。憑著在一項目上的突破,劉軍奪得了2013年第二屆“贏在江西”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的冠軍。
不顧勸說 放棄高薪回鄉養殖蚯蚓
3月26日上午,記者來到信豐縣嘉定鎮龍舌村一處叫阿廈塘的山坳里,劉軍的信豐縣歸根生態科技示范基地就在這里。近百畝集中連片的土地上,一畦畦標準的蚯蚓床整齊有序。劉軍正手持鋤頭,和工人一起翻壟挖收蚯蚓。
劉軍說,這種蚯蚓名叫“大平2號”,不僅可以用來喂養泥鰍、鰻魚、甲魚、石蛙等,還可藥用,市場需求量非常大。此外,這種蚯蚓的繁殖能力很強,每月可挖收一次,市場價位根據季節需求而定,一般為每公斤16元到30元不等。目前,僅蚯蚓養殖,劉軍的年收入達百萬元。
3年前,劉軍大學研究生畢業后回鄉養起了蚯蚓,成了村里人眼中的另類。父母好不容易供他讀完大學,當然希望他能留在城里工作,而自己卻不顧父母及親友的勸說,放棄了在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最終回到老家承包土地養殖蚯蚓。一時間,父母罵他是不孝兒。左鄰右舍也對他冷嘲熱諷:“一個大學研究生,好不容易丟下鋤頭到城里生活,現在又回鄉下當農民,這書不就白念了!”
劉軍沒有被困難和流言嚇倒,而是充分發揮所學專業知識,在家鄉廣袤的土地上,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重大突破 稀土尾砂地變廢為寶
劉軍說,在中國,養殖蚯蚓的人不少,尤其是北方,幾十年前就有人開始養殖蚯蚓。在大學時,他研究的課題就跟這有關。
2010年暑假,劉軍獲悉信豐生豬養殖規模大,每天所產生的豬糞有幾千噸,而這些豬糞除了部分用于果園、菜園、稻田作肥料外,大多被排在山澗河道中,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很大污染。既然有這么多的豬糞,何不把它利用起來養殖蚯蚓?
返回學校后,劉軍開始著手相關研究,成功掌握了豬糞無害化處理技術。2011年7月,返回家鄉的劉軍,把經過無害化處理的豬糞用來飼養蚯蚓,結果取得成功。經不斷摸索和技術改進,劉軍用豬糞養殖蚯蚓,畝產量可達3500公斤,比國內其他用牛糞養殖蚯蚓的產量高出近一倍。劉軍所掌握的這項技術,一舉攻破了“豬糞難以養殖蚯蚓”這一課題。而更讓劉軍感到欣喜的是,用豬糞養殖過蚯蚓的土地,土質變得暗黑,異常肥沃松軟。劉軍于是把目光瞄準了當地的一些稀土尾砂地。當年冬,劉軍租賃了嘉定鎮龍舌村阿夏塘一塊100多畝的稀土尾砂地進行實驗。經過兩年多的試驗,原本幾十畝寸草不生、溝壑縱橫的稀土尾砂地,現已成為平整松軟的肥沃土地。從此,劉軍把技術示范基地設在這里,昔日這塊超百畝的稀土尾砂地在逐步消失,而今成為了一處“聚寶盆”。劉軍這一治理稀土尾砂地的辦法,得到了贛州市礦管、水土等部門的高度贊揚。
今年1月,在第二屆“贏在江西”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的總決賽中,劉軍的“用豬糞來養蚯蚓,再用蚯蚓來改善土質”創業項目,征服了在場評委,從入圍決賽的15名選手中脫穎而出,獲得冠軍,并贏得10萬元創業獎金。
自行鉆研 臍橙專用肥將投放使用
隨著基地規模的不斷擴大,加上研發的多個創業項目獲得成功,江西、山東、廣東、湖南、河南等地的多所農業大學,邀請劉軍前往授課,介紹返鄉創業的成功經驗及課題交流。劉軍兩名學弟,大學畢業后也慕名前來,輔助劉軍一起研發新的項目。
一些信豐本地及周邊的菜農、果農、苗農都紛紛前往劉軍的養殖基地,收購他養殖蚯蚓后的豬糞。劉軍開始思量,贛南是臍橙之鄉,但目前仍沒有專供臍橙使用的肥料。于是,劉軍經過配方改良,研發出了臍橙專用肥。目前,該專用肥項目的研發,已通過了江西省科技廳專家的評審。為了使該專用肥能盡快生產投入使用,劉軍目前正在基地內建設一個2000平方米的生產廠房,并與信豐當地一家大型果業公司達成協議,創辦一個大學生創業基地。招收相關專業的大學生,成立創業團隊,最終達到共贏的目的'。
劉軍透露,目前,國內已有多所農業大學的老師向他引薦人才,其中有不少大學生已簽訂了工作意向。劉軍說,創業基地建成后,臍橙專用肥很快會生產出來,并投放到市場。
心懷夢想 搭平臺攜鄉親共同致富
劉軍成功創業的事跡,經媒體報道后,引起了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致富經》專欄的關注。3月2日,該專欄派出兩名記者,從劉軍就讀的山東農業大學開始拍攝,一路南下,經南昌、吉安等地尋訪客戶,最終到達信豐,直至3月18日結束行程返回北京。全程采訪,詳細記錄了劉軍返鄉創業的創業故事。
劉軍說,返鄉創業的想法,在大學時期就有了,經過幾年的努力,這個夢想已經實現,但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近兩年來,劉軍在創業打拼的同時,沒有忘記幫助當地鄉親。附近村民在種養殖方面遇到了什么問題,只要找到他,劉軍都會提供無償幫助。無法指導解決的,他就通過自己的人脈關系,幫助聯系有關專家前來指導。
2011年,劉軍種植象草飼養蝗蟲取得成功,經本報報道后,不少省內外的農戶打電話或慕名前來,找到劉軍咨詢飼養技術,他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給大家。與此同時,劉軍的生態科技示范基地招聘了不少當地的中老年人及婦女任員工,每月工資兩三千元,讓他們實現家門口就業。
劉軍表示,自己返鄉創業,當時就認準了一個理:“身為一名大學生,首先要擺放好自己的位置,不管到哪里,從事什么工作,只要用心去做,就能實現自己的夢想!”特別是《若干意見》出臺后,中央給了贛南老區人民許多優惠政策,這讓他對未來的發展更有信心。
【農村養殖創業故事】相關文章:
農村小本創業養殖故事05-10
小本農村創業養殖故事11-18
農村養殖的創業05-12
養殖創業故事05-10
養殖創業故事05-10
農村養殖創業項目05-10
農村養殖創業項目05-10
養殖成功的創業故事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