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7考研:教育學復習知識點(9)
教育學中有個基本概念:教育目的,對有關教育目的有各種理論,要有所了解。
“社會本位論”與“個人本位論”
社會本位論把滿足社會需要視為教育的根本價值,以德國的納托普、凱興斯泰納,法國的涂爾干為代表。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重視教育的社會價值,強調教育目的從社會出發,滿足社會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過分強調人對社會的依賴,把教育的社會目的絕對化,完全割裂人與社會的關系,極易導致教育對人的培養只見社會而不見人,單純把人當作社會工具,而不是把人作為社會主體來培養,造成對人發展的嚴重束縛和壓抑。個人本位論把滿足個人需要視為教育的根本價值,以法國的盧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齊、德國的康德、法國的薩特為代表。個人本位的價值取向重視教育的個人價值,強調教育目的從個人出發,滿足個人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特別是在文藝復興以后的歷史條件下,它對于打破宗教神學和封建專制對人的束縛,倡導人的自由和個性解放,提升人的價值和地位,促使教育向人和人的發展回歸等方面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內在目的論”與“外在目的論”
杜威把教育目的區分為兩類,一類是教育過程以內的目的,一類是教育過程以外的目的。前者是教育本身的目的或者說“活動里面的目的”,后者是從外面強加給教育活動的目的。“教育本身并無目的,只是人,即家長和教師等,才有目的。”杜威要求教育專家反對“一般的和終極的教育目的”,認為它是和一切的特殊聯系割裂開來的,以至于教和學的過程僅成為達到預定目的的手段。他反對的是“教育過程以外的目的”、“一般的目的”,贊成的是“教育過程內部的目的”、“具體的目的”。
“教育準備生活說”與“教育適應生活說”
斯賓塞明確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為“完滿的生活”做準備,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教會人們怎樣生活,教會他們運用一切能力,做到“對己對人最為有益”。教育準備生活說反映了人們期望通過教育獲得能夠使個人幸福的知識與能力的現實要求,在今天的教育實踐和現實生活中仍然占有一定的地位。與斯賓塞不同,杜威反對將教育視為未來生活的準備。他認為,一旦把教育看做是為兒童未來的生活做準備,必然要教以成人的經驗,而忽視了兒童此時此刻的興趣與需要,把兒童置于被動的地位。因此,他主張“教育即生活”。學校教育應該利用現有的生活情境作為其主要內容,教兒童適應眼前的生活環境,即培養能完全適應眼前社會生活的人。
【考研:教育學復習知識點9】相關文章:
2017考研:教育學復習知識點(2)09-11
2017考研:教育學復習知識點(1)10-14
2017考研:教育學復習知識點匯總03-09
教育學考研復習技巧12-09
教育學考研復習經驗分享12-09
考研教育學專業的復習指南03-09
教育學考研的復習方法03-09
考研教育學的復習心得范文12-09
考研教育學復習規劃指導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