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人們對生活環境的需求個人工作報告
實習目的、內容:
增進同學對于城市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城市人與環境關系的認識。
實習線路:
北大逸夫二樓門前——圖書館——燕南園——靜園——翻尾石魚——北大西門 ——蔚秀園——暢春園——暢春園文體公園——萬全河——六郎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京密引水渠——頤和園南如意門——昆明湖南岸——西堤——昆明湖北岸——萬壽山
實習時間:
20xx年4月5日
實習“明細”:
我們在北大逸夫二樓門前面集合,在等待老師的時間里,我注意到了樓前那個置了塊大石的花壇(準確大概要說“草壇”吧)里面種的是什么,我至今不知,只是大家議論紛紛,竟然有人說是蘿卜,有人說是灰菜……可見它就不是普通觀念里應該種在花壇里的草種,但一棵一棵倒是很有野趣。
逸夫二樓位于北大東校門內側,東門進入,便有一條寬柏油路直插入校園里,到圖書館前的臺階上,路南側是理科樓群,與馬路幾乎沒有過渡性的人行路,更不要提行道樹了,路北側是正在興建的又一理科樓群,工地外圍著鐵板,整條馬路兩旁綠化效果不好,只有零星保留下的樹木,以及理科樓群中間的一小塊草地。讓人感覺不到與“綠色”的親近,這條校園中的馬路給我的感覺是有些死板,還有一些不安全感。
圖書館新樓的建筑風格很大氣,正面在建筑體與其前面南北走向的道路之間有約二、三十米的過渡,設計有廊、石子小路……,鋪設需要維護的整齊草坪,看上去,很整齊干凈的感覺,不知道這種大片的空曠是否也是為了不影響那種大氣。但這樣,似乎整個過渡區域只是人們進圖書館的必經之路,人們至多會為整齊的草坪、大花盤里的花投下匆匆一瞥,而不大會愿意在其中漫步或休憩吧。
行至燕南園,老師說那里是北大校園里的桃源,身入其中,果然感覺到環境的優雅、清靜。燕南園中的建筑風格是差別的統一,有純粹北京民居,也有些帶有西方風格的二層小樓……,但幾乎家家都有屋前屋后的一塊地。植物的種類就很多了,有自家種的,比如一畦蔥,幾行叫不出名字的花,一代架起的藤……,更多的是自生自滅的野草,規模上是尉為可觀,比之人栽植物簡直有過之無不及;成片的野草,種類更是繁多,蒲公英、鳶尾、車前、堇菜……有的同學數了,在也就1平方米地上,大概能分辨出11種野草呢。眾多的野草并不都長在同一季、同一時,因此能延續園中的綠意。沒有人工草坪的整齊規矩,但凌亂得自然,頗具情趣,帶給人豐富長久的綠色,與天然的美麗。每個單元之間的小路,走上去也很愜意,只是泥土和沙,樸素得可愛。
園中有鳥筑巢,有雀覓食,連野貓也總出沒其間。漫步在那里的人們絕少行色匆匆者,我想這樣的環境才是人們喜歡并適合的。一位搬到燕南園十一年的中年男子說他從沒想到要搬走,那里好在安靜,而在回答我們問題時,他正在伺弄墻外的十幾盆花草,神色安然。
另一位六十幾歲的老教授說“這里夏天也好,那么多樹、草,夏天呀一點都不熱。”他還說他家里基本上是維持了40幾年前搬入時的樣貌,他并不覺得這有什么不好。另外,我也注意到老教授的另一番話,他說他喜歡這里,也因為家里老人喜歡靜,這里相對人口密度小,有更多“私人空間”。
還遇見一位白發滿頭的老人,據說在燕南園住了50年,她本人的行行止止,也像這園子一樣平和、寧靜,不知是她受了這園的影響,抑或是她及像她一樣的人影響著這園子的風格。
似乎靜園這種供人們休憩的草坪是每個大學里必不可少的,所以這個聽說原是蘋果園的地方就變成了靜園草坪。草地是特意選種的幾種,不大需要人工維護,也是相對耐踐踏的草種,只是不知道選擇萱草是為了什么,視覺效果不錯,只是好像一個隔離帶,讓人接近不得,既然供人踩踏、玩樂于其上,何必設這樣的隔離?靜園是“寬容的”,容許很多野草的生長,這樣的草坪在我看來是生動的,令人在心理上愿意接近的。靜園草坪上零散的安插了幾棵玉蘭、海棠、松樹……,舍棄曾經的蘋果樹林,大概是匠心所至,要造出些浪漫吧,只是感覺上稍有些做作。
靜園草坪上的萱草
在古建筑頗多的校西側,環境也整治的不錯,常能看見樹上鳥巢累疊,只是鳥對建筑物而言,雖說能營造更加生態化的環境;也有一害,鳥的糞便等物對建筑物的腐蝕也不容忽視,尤其古建筑的維護就更加不易了。這種矛盾,卻不知如何解決。
蔚秀園、暢春園都是北大教職工的住宅區,兩園中都有湖,也就由湖擴散出了花園式的休息場所,但這里因住房需求就多是樓房了,人口密度也比較大。一位57年就住到蔚秀園的老人略帶玩笑的說:“這里的環境若是有什么不足的話就是臟、亂、差。”盡管小區管理不到導致了“臟亂差”,但這位老人仍表示不愿搬走,畢竟有山有水,人們對于“山水”的需求,可見一斑。蔚秀園有一中心花園,其中包括一個“康樂園”,有各式的健身器材、娛樂設施,是附近居民的健身去處。讓人欣慰的是適于兒童玩耍的設施周圍地面都換成了軟氈,雖然在一眾水泥地面中略顯突兀,也算是一大改進了。
挨著暢春園是暢春園文體公園,地方不大,主要的設施是健身設施,分兒童娛樂區,殘疾人康樂區和老年健身區,甚至把卵石半嵌入地面而成的足底按摩區,吸引很多人在那里活動。公園里主體部分是一土坡,上面草皮也不用很整的草坪,任雜草生長,只是樹比較少。
途中經過萬泉河,見到河道中唯余污濁泥水,這得歸咎于河岸修成了與周邊自然環境完全割裂的形式,少了與周圍環境的交流,河流的自我恢復能力大打折扣,因此,在大量污水排入的情況下,河流水質變壞,逐漸導致干涸。這種河道設計在規劃中是極不可取的。同樣的是頤和園外的京密引水渠(昆玉河),98年以前,是自然覆岸,現在都已修成了石砌河岸,它有無萬泉河的后果尚不可知,但河邊的釣魚人卻表示在這樣的河岸釣魚還是有些不方便,不舒服。這大概或多或少反映了人們的心理吧。
海淀展覽館前面有很大一片草坪,我不知道為什么要設計這樣一片草地,耗費人力、物力、財力去維護。而若要給這樣一塊地植上綠色,似乎大可以采用耐性好的普通樹種來種植,而草地上僅有的幾棵樹居然還包括杜仲,可笑的是為防止杜仲的樹皮被刮去,每棵樹的下半部分都要用鐵絲網圍住,很是影響外觀。不知為什么要種杜仲這不大常見的樹種,反倒添了麻煩。
走過六郎莊時,幾乎沒有人有心情細細觀察,大都匆匆而行,似乎想要快些走出這逼仄、骯臟、雜亂的地方。這附近曾是有名的京西稻區,但建設部門竟因農業耗水多,而將稻田一律清除,這樣一來,留下的是今天看到的塵土飛揚、臟亂落后。
現在又在大動干戈的建設綠化隔離帶,不知道具體的恢復植被的方法,但實際上依靠自然地從這種惡劣環境中長起來的野草來恢復植被,就已經能達到綠化的生態要求。又想到在頤和園的西堤行走所見。傍堤有一片濕地,聽老師說長的是茭白和蘆葦,這種濱水生長的植物除了美觀之外更重要的是能起到凈化作用。曾見到向昆明湖中排放污水的管道,這些植物無疑能幫助提高水體的自我恢復能力。不停的削減濕地面積,卻又不得不利用人力來清理凈化湖水,真是舍本逐末。
昆明湖西堤邊的濕地
昆明湖好像在修整,圍攔之后,西側只剩極少水。意外見在那邊淺淺的并不清澈的小水灣邊也有孩子們玩耍。人們需要的不僅是可觀湖光山色的昆明湖,也需要可以讓小孩子們摸魚嬉戲,而父母可以放心任之的淺流。
萬壽山是自然成山,現在看,山路兩側的山坡,一側為了減少水土流失已經種了人工草坪,另一側雖然還保持自然風貌,改種人工草坪據說也在計劃之中。然而事實是,人工草坪不僅比不上古時候修成的魚鱗狀坡面保持水土功能強,還能導致一連串的環境問題,比如草皮層與地面之間的積水最終導致滑坡;徑流量加大稀釋土壤堿性,影響喜堿性土壤的側柏的生長……有些可能是多年后才能顯現的問題,這樣不考慮或者根本看不到長遠利益的做法,只會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進一步思考:
以上是整個實習過程所想,回頭看看,大多數是從“人”的角度來想問題,因此就想就人們對于生活環境的需求這個方面來談談這次實習之后的思考。這里討論基本上是針對城市人群居住區。
首先,我們再來看看上述“實習明細”中提到的一些具體情境。
燕南園的建筑風格純樸而沒有浮華之感,給人美的感受與歸屬感。由于人口密度小,少有人往來其中,環境幽靜,舒適。前面也已經提到,園中的動、植物眾多,能讓居于其中的人們不出家門就感受到自然的氣息。這些優越之處是在園中住戶的話中得到體現的,這里的自然環境是他們喜歡住在這里的最重要的原因。
【淺談人們對生活環境的需求個人工作報告】相關文章:
淺談光棍節人們的心情12-09
淺談渭南工作報告總結12-08
淺談滅火救援指揮的工作報告11-23
淺談油庫消防安全問題工作報告11-23
名人們的讀書的名言11-25
人們對伽利略的議論作文11-21
人們,覺悟吧作文01-21
未來生活環境英語作文12-01
個人工作報告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