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百科:文學是社會文明的標記,也是社會思想自由的體現
原標題:李銀河:為什么權力會害怕詩歌和詩人
在俄國歷史上,出現過迫害詩人的事情,將詩人流放到西伯利亞,將其詩稿焚毀,不允許印行其詩集。例如俄國詩歌白銀時代著名女詩人阿赫瑪托娃的遭遇,他的丈夫被捕,兒子在流放地呆了十八年,她為這些經歷寫下了著名的《安魂曲》。而這些不朽的詩篇竟然都不能付諸文字,因為萬一被發現她的兒子就更不會被釋放了,所以用多個朋友分別背誦存儲在大腦中的辦法,才使這些詩歌得以保存下來和流傳后世。
正如布羅茨基所說:“語言及其文學,尤其是詩歌,是一個國家所具有的最好的東西。”詩歌是某一種語言的精華之作,是國家和民族的瑰寶,好的詩人就是國寶,因為他們創造出這一文化、文字、語言中最美好的花朵和果實。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什么權力會害怕詩歌和詩人呢?布羅斯基提出了一個解釋:“當一個人創建了自己的世界,他便成了一個異體,將對抗襲向他的各種法則:萬有引力、壓迫、抵制和消滅。”詩人通過詩歌創造了一個自己的世界,這個世界有自己的邏輯、秩序和結構,它是一個反熵的產物,因此,不僅會遭受到來自權力的有形的壓迫,而且會遭受來自熵增趨勢的無形的壓迫,即前引的“萬有引力”。當然,有言論自由和創作自由的社會就不會有權力的壓抑和鉗制了。如果一個社會要扼殺和壓抑自己文化中最美麗的花朵,它必定是出了大問題。在這個社會中,假惡丑必定已經壓制了真善美,奴役必定已經取代了自由,專制必定已經取代了民主。
布羅斯基的詩論還說:“詩,說到底,是重構的時間,無聲的空間對它天然地懷有敵意。”空間為什么會對時間懷有敵意?因為空間一般都是一種實時的存在,而詩歌是重構的時間,它或者重現了歷史的情形,或者展示了未來的情形,或者憧憬與實時空間不同的情形,所以空間對詩歌天然懷有敵意。如果實時空間的狀況跟歷史、未來或其他空間相比過于惡劣,那它對詩歌就更是充滿敵意,必欲滅殺之而后快。
由此看來,一種語言中的優秀詩篇是一塊試金石,它不僅可以標識一個社會文明發展的高度,而且可以看出一個社會當中有沒有思想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