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導學生修改作文的論文
【內容摘要】《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習作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習慣。這項要求體現了語文的實踐性和自主性,既有助于培養學生鑒賞文章優劣的能力,又能提高教學效率,從而能明顯地提高學生作水平。“實施建議”中還明確指出:“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如何指導學生修改作文?我認為發現問題是前提(一要讀,二要聽);掌握方法是基礎(換、增、刪、調);實踐驗證是關鍵(以教師示范修改為主導,以學生自評互改為主體)。
【關鍵詞】指導學生修改作文發現問題掌握方法實踐驗證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習作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習慣。我認為,這項要求體現了語文的實踐性和自主性,既有助于培養學生鑒賞文章優劣的能力,又能提高教學效率,從而能明顯地提高學生作文水平。“實施建議”中還明確指出:“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然而,當前寫作教學中“學生寫,教師改”的現象十分普遍,學生寫時難,老師批時煩,學生拿到批后作文一臉的茫然,不知到底該咋辦?即使有些語文教師讓學生自評或互評作文,但由于缺乏對學生修改作文的有效指導,這種修改也往往流于形式,沒有使學生真正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沒能讓學生在自評和互評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因此,本學期我提出了“如何指導學生修改作文?”這一微型課題,希望通過研究有所收獲。
經過三個多月的主題學習和課堂實踐驗證,問題迎刃而解,效果喜人,收獲頗多,現總結如下:
一、發現問題是前提。
發現問題是修改作文的前提,只有我們發現作文中的毛病,才能對癥下藥,有的放失。那么,怎樣引導學生發現作文中的問題呢?我認為,抓住“讀”和“聽”才是關鍵。
讀,就是自己反復地看,出聲朗讀,然后自己再反復思考。凡是讀不通,有問題的,感覺不合適的都是需要修改的地方。在讀----發現----再讀-----再發現的往復循環中,找出文章的毛病,然后再做以修改。讀至少要讀三遍。第一遍讀(整體把握),整體把握時要四看:即看文章是否脫題;看主題是否健康,是否有意義,如果是寫幾件事,是不是每一件事都與主題關系密切,這幾件事有沒有重復;看結構是否完整,布局是否合理;看開頭是否有“畫蛇添足”的毛病。在引導學生整體把握作文時,我注重將它與日常閱讀教學中對課文的整體把握相結合,以便學生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如在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我便引導學生在讀中發現文章的結構布局,文章按總---分---總結構來寫。開頭總寫伯父受到許多人的愛戴和尊敬,中間回憶了伯父生前的四件事:談“水滸”,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結尾用“他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高度概括和評價魯迅先生。第二遍(分析)。這一遍讀,側重點主要是分析材料先后的安排是否恰當,前后意思是否連貫,詳略是否得當。這一點,我在日常教學中,也很注意。如《少年閨土》一文,講了閨土對我講述的四件事:雪地捕鳥,看瓜刺猹,海邊拾貝,看跳魚兒。這四件事中,作者將看瓜刺猹和雪地捕鳥作為詳寫部分,而把海邊拾貝、看跳魚兒作為略寫。同時又抓住了看瓜刺猹的驚險刺激場面作為開頭,一下子抓住了讀者的眼球,扣人心弦。在材料的先后安排上也遵循詳----略----詳----略的形式和規律,前后意思連貫,過渡自然,如:“我于是又盼望下雪”,“閨土又對我說: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里來。我們日里到海邊拾貝殼去------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這一段承上啟下,過渡自然,同時也把海邊拾貝這一略寫部分交代清楚了。第三遍(細讀)。這一遍側重在字,詞,句上。在細讀中發現,看有沒有錯別字或用錯的標點,看有沒有生造字或用詞不當的現象,看有沒有多余的字詞句,句子是否通順完整。
聽,就是把寫好的文章讀給別人聽,或讓別人讀給自己聽。讀自己文章容易受到局限,看不清自己文章的真面目。如果請別人來看,他們就沒偏見,對文章的不足之處就能了解的比較清楚。如果沒有條件,自己就要變個身份,作為讀者來讀這篇文章,作為批評者來讀作文,甚至專抱找毛病的目的來讀文章,這樣就容易發現問題,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二、掌握方法是基礎。
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幾種。
1、換——就是去掉作文中的錯別字、不恰當的詞,以及病句和不正確的標點,而代之以正確的字、詞、句、標點。訓練學生自己修改作文,就要從字、詞、句、標點這些最基本的東西抓起。
2、增——就是充實作文內容。有的學生作文,重點段落寫得不具體,筆總落實不到實處,空話多。這時,老師可以指導學生充實重點段落的內容。對于一些作文成績較好的同學,不僅要指導他們擴寫好重點段,還可以適當指導他們增添一些新內容。
3、刪——就是壓縮語句,刪掉多余的部分。有的學生作文,由于沒有注意圍繞中心思想安排材料,有些不該詳寫的地方卻寫得很細,致使文章重點不突出。這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刪掉非重點段落中瑣細的情節,使文章變得結構嚴謹,中心明確。
4、調——就是指導學生調整自己作文中某些語句和段落,使文章變得有條有理。
三、實踐驗證是關鍵
在課堂實踐驗證中,我以教師示范修改為主導,以學生自評互改為主體,感覺效果還不錯。
首先,我將收繳上來的學生作文全部瀏覽一遍,發現并歸納出幾個與本次訓練要求和作文基本要求相關的共同性問題,選擇一、兩篇較典型、較集中的作文作為“病例”。如本次習作,要求學生寫一份以“祖國在我心中”為主題的演講稿,我就發現并歸納了以下三個共同性的問題:1、雖然在寫作前,我講過演講稿的格式并出示了樣稿,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或多或少,或輕或重的出現一些格式錯誤,如稱呼(即聽講人)沒有頂格寫,稱呼使用不恰當,結尾先寫日期后署名,另起段時只空一格或多了兩格……2、演講稿中沒有演講者自己的觀點、理由,內容空洞,缺乏說服力。3、大多數學生的演講稿缺乏號召力,感染力,缺乏激情。我選擇了曹壽梅、鄭曉兩人的作文作為“病例”。
其次,利用多媒體教室中的文字、實物展示臺設備將學生的習作呈現在大屏幕上,進行示范修改。修改時,先讓學生自讀“病文”,然后想想如何修改,還可以同桌之間或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修改的具體措施和步驟,最后由師生共同總結出:刪除、增補、調換等方法。刪除即刪去多余的字、詞、句或重復、啰嗦的字、詞、句,也可刪去與主題無關或脫節的段落,但在刪除段落時一定要再三斟酌。如鄭曉的演講稿開頭就顯得很啰嗦,需刪除相關字、詞。“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平平常常、簡簡單單17個字,那就是“讓我們熱愛袓國的花朵永遠在心中綻放。”他自稱簡單,其實很啰嗦,顯得語言不美觀,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之舉!我讓同學們討論具體如何改,大家一致認為應將“平平常常、簡簡單單的17個字”這句刪掉。這時,肖雨同學站起來說:“宋老師,我認為他演講的題目也太啰嗦了,也應刪除一些,稍作變動一下。”我笑著問她:“你覺得如何好呢?”“我認為直接寫‘讓愛國之花永遠綻放’就行了。”“同學們,肖雨的改法如何?“好,好,可以。”學生們答道。那還有沒有其他的改法或更好的改法?……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為鄭曉提供了修改措施。增補即將句子寫完整、寫具體。在一個段落中,通過增補將此段加以充實,如曹壽梅的演講稿就顯得十分空洞,左一句“我們要愛國,右一句“我們是祖國的花朵,祖國的未來,我們要愛國”,沒有實質性的東西。這就需要增補一些體現愛國之心的具體作法向廣大聽眾作以宣傳,從而起到號召作用。調換即指導學生調整自己作文中某些語句和段落的順序,使文章顯得有條有理。如鄭曉的作文第二段(向聽眾發出號召)和第五段(回顧歷史)應調整一下,這樣將激情的二段內容與六段相聯系,使結尾更有號召力、更有氣勢!結尾一部分變成這樣的“同學們,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祖國蒸蒸日上的景象,是無數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不懈努力換來的,來之不易啊!他們開創了祖國的今天,我們就要造就祖國的明天。同學們,我們必須努力學習,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武裝自己,學好本領,明日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祖國貢獻才智。讓愛國之花永遠綻放,愿祖國明天更美好!”
最后,學生參照方法自行修改自己的習作,還可以與別的同學互評互改。
這是我在作文修改教學中的一點嘗試和收獲。“玉不琢,不成器”,“玉修為飾,文改為章”。今后,我會不斷努力,探索新方法,使學生的作文修改能力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2、《如何指導學生修改作文》--------《河北教育(教學版)》2005年06期連海利
3、《淺談如何教學生自改作文》-------《南方論刊》2003年07期廖春琴
【如何指導學生修改作文的論文】相關文章:
如何加強學生作文修改的指導的論文04-28
如何指導小學生修改作文12-09
適度培養和指導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學科論文04-03
修改作文指導12-09
修改作文的方法指導12-09
如何指導學生的作文訓練04-25
淺談如何指導初中學生評改作文論文03-28
如何指導學生寫好作文12-09
如何指導小學生作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