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消逝在寂寞中高中作文
有些時候我總在想,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每個人都是愚昧的無知的,我們活著卻如死去。我們缺少,缺少對知識的向往,對文化的熱血。我們,在某個時刻降生在這個世界上,缺少知識和文化的陪伴,孤獨,寂寞直至死亡。
在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時,我時常會這樣思考,不因為是他在文中的字里行間里流露出一種孤獨與寂寞,而是因為他對那山山水水的描寫。他在恨,恨那群無知愚昧的人對自然山水的不屑與蔑視。他在悲,悲那些自以為偉大打著保護和改善的名義抹去了所有的自然美好的人。他在哭,哭那些可憐的山山水水,從未做錯什么卻在不斷地被傷害。他作為一代文人,卻無能為力,接著尖銳的眼神用筆寫下犀利的文字。每一個字都是一種警告,每一個字都是一種傷感。
曾讀過王開嶺的《每個故鄉都在消失》,我是很喜歡“消逝”一詞的,不單是物的失去更帶著情感色彩,用在這里也恰好合適。消逝,消逝,古人所到達的地方,我們憑著千奇百怪的方式仍能到達,但古人所看到的聽到的那些美好,我們這富有又貧窮的一代卻永遠也不能碰觸了。總會不經意地想起李白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的悲傷。記得王開嶺在書中提到,或許前人對事物的描述永遠與現實失去了聯系,或許一代代讀了古人美文的稚嫩孩童滿懷向往到達名勝時會氣急敗壞的認為這是前人所撒的謊。正如他說的,這是不錯的,但我們又能做些什么?那些千百年前的美好卻終于在我們新一代手中變成一種虛無,變成一種想象,變成穿著“糖衣”的謊言。我們每個人仿佛都被剝奪了一項權利,一項知道真相揭穿謊言的權利,我們憤怒,悲傷,感嘆曾經的美好不等我們到達,不等我們贊美就飛速消逝了。
曾幾何時,我們只能在書中閱讀,用心想象和感受那所謂“古人謊言”的虛實,我們只能在墨色文字中摸索前人所見的美景的描述。然而,正當我們抱怨是時間將一切抹去時,卻仍不知道,時間根本改變不了自然,但它的確可以改變人……“中古,太寂寞!”這位特殊的游人終于還是將最內心的想法表達了出來,偌大的中國,能夠正確對待著自然的人太少。不僅如此,有許多美好卻被遺忘,天柱山屹立在黑暗和冷清之中,它高高地抬起頭,眺望遠方,如果它有一雙眼睛,我想那眼中一定噙著未干的淚水,那目光一定帶著對已離開多年游客的期待。但我們必須明白,淚水總會干的,渴望也終會耗盡。假如我們真地忘記了它,它也會忘記我們,甘愿自陷于無邊的寂寞與孤獨之中。
讀余秋雨的文字,開始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總覺得莫名的想哭,直到后來終于明白那不是可憐那風景的不幸,也不是對其氣勢浩大的感慨,而是良心上的譴責。我也作為一名中國人,一名愚昧無知似眾人的人終也遭到了作者無聲的批評。每當看到外國人對他們的風景的保護對他們文化遺留的珍惜,總會情不自禁地想到我自己。身為一個中國人,我為自己無法像他們那樣的守護而悲傷,為那逐漸被現代化建設所侵蝕的自然風景而同情。我知道每個中國人在內心深處是愿意守護它們的,但他們也的確選錯了方式毀壞了它們。正如中國的悲哀,我們不是無能而是無力。
在那日益變化的風景中,我們卻只能任由自己靜靜站著,面色如余秋雨一般的蒼白,卻什么也做不了。迎面吹來的是發展的氣味,而背后卻是過去的美好。可悲的是,我們不能也無法阻礙時代的發展,卻眼睜睜地看著它們消逝。我們不是狠了心做地決定而是我們已經失去了心。我們只能背對著它們,為了生存和富貴舍棄了自己的良心,舍棄了那些“過去”。余秋雨說他希望文字的苦澀能夠激起我們的會心。但至今令我難以至信的事是:我們用雙手,毀了那些絕世的美。而消逝在寂寞之中確也是那份美的悲哀……
【消逝在寂寞中高中作文】相關文章:
行走在消逝中作文04-07
關于行走在消逝中的作文05-12
行走在消逝中高中作文03-18
愛是永不消逝的高中作文07-04
消逝中的文明禮儀05-10
寂寞的滋味高中作文04-25
寂寞的孔子高中作文03-19
心靈不再寂寞的高中作文04-27
消逝的作文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