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指導
作文是語文考試的半壁江山,文章能否寫得出彩將直接影響到語文成績。下面為大家帶來初中作文指導,希望能幫到你!
作文“借題”要有板有眼
什么叫有板有眼?就如對音樂和戲曲中節拍的強弱掌握得錯落有致,我們在“借題”時也要拿定主意,掌握方法。
首先要審視題意。題目是發布指令的司令部,了解要寫什么,對感知的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和加工,準確地判斷文章命題規定的內容、體裁、范圍和重點。
比如2010年中考作文題《黑板上的記憶》,那塊天天見面的黑板是再也熟悉不過的了,一下子就拉近了距離,讓你喚起對它的記憶。這個題目是偏正結構的短語,“記憶”是中心詞,是寫作的重點,“黑板上”是限制范圍的修飾語,只要從黑板上引發的故事都可以用記敘文的體裁寫出來。
其次要構思在先。古人云:“凡作文之道,構思為先。”你在動筆行文之前必須打腹稿或列提綱,這是從內容和表現形式兩個方面去布局謀篇的定向的、創造性的思維活動。
你要打開思想的閘門,用發散性的思維方法去搜索與黑板相關的人和事。當然寫老師的最多了,因為熟悉,所以能得心應手地寫出他們的嚴謹治學、可親可愛的形象,從而融進自己的生活,又影響和改變了自己。
也有人從選材中提煉題材,選擇自己幼兒園、小學和中學三個不同階段的三塊不同黑板,記錄了自己成長的軌跡。這樣就搭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當然由黑板引發出家庭、社會的故事那就更好了。
最后要立意為重。寫文章,“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有的同學拿到題目后總是先材料后中心,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其實這是很危險的,如果“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話,那么你的作文連“靈魂”都丟失了,那還算文章嗎?
因而立意為重是“借題”的首要,上面說到寫老師,那就要調動積累的材料,作出分析,進而思考中心的定位,確認表現老師某種個性、品質和人格的魅力。在中心的統帥下,使內容更集中,詳略更恰當,立意更深刻。
作文“說話”要有物有序
什么叫有物有序?所謂“物”就是指文章內容,所謂“序”就是指文章章法,“物”是“序”的基礎,“序”是為“物”服務的,兩者關系是相得益彰的。
這是解決怎么寫的問題。“借題說話”的背后一定會有一個精彩的故事,你要把故事說得有聲有色,沒有具體生動的鮮活“血肉”,沒有挺拔偉岸的強健“骨架”,這個故事是很難支撐起來。因此要做到“物”與“序”的融合,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剪裁。盡管考前考生手頭已經擁有一些備考作文,但是能不能用在中考作文里呢?如果能用又怎么去用好呢?我們并不排斥大家去用這些備考作文,問題是怎么去用好這些文章。
這里有一個應變的思維能力,就要學會剪裁。就如裁縫做衣服,用料子剪裁出合體的衣服一樣。我們就用剪裁來比喻寫文章時對材料的取舍,提煉出符合中心的題材。
比如上面提到的10年的中考題,有人就想到平時寫過的兩篇作文,一篇是寫語文老師的,另一篇是寫暑假旅游的,在考場經過“變臉”,就把初二上過《馬來的雨》的課文和自己去馬來西亞旅游的經歷整合在一起,經過剪裁寫出了由黑板引出的人與事,表現了異國的風情,人文的情懷。這無疑加大了內容的容量,豐富了文章的內涵。
二是結構。簡單來說就是對文章各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當確認好文章的題材后,就要認真考慮材料的組合,用一定的形式把它表現出來。常用的結構方法有縱式、橫式和縱橫交錯式。縱式結構一般按照事情發生、發展的先后順序來布局行文。
比如《黑板上的記憶》,有人寫了一堂化學實驗課從失敗到成功的過程,雖然黑板上打了不是滿分,但是在老師幫助下找到了失敗的原因,黑板上的分數沒有改卻見證了自己堅持執著的精神。橫式結構一般按照事物的空間位置或邏輯關系平列地安排行文順序。
比如上面說到的三塊黑板的故事,幼兒園的黑板記錄了向往,小學的黑板記錄了夢想,初三的黑板記錄了拼搏,黑板上的點滴記憶,記錄了自己成長的足跡。橫式和縱式交錯結構是把空間的轉換和時間推移相交錯。
比如上面舉到的剪裁例子,入筆以語文老師在黑板上分析《馬來的雨》課文為切入點,隨著文字的跳躍聯想到馬來西亞旅游的情形,時空交錯,情感起伏,收到較好的表達效果。
三是點題。就是用夾敘夾議的方法點明題意,在考場作文時顯得格外重要。古人云:“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你一定要把點明中心的主旨,簡明扼要放在文章的顯眼處,讓閱卷老師迅速了解你的文意,而不至于因為含糊不清而給人離題、跑題或不知所云的感覺,造成評分的偏差。
雖然大家都知道首尾段的點題很重要,然而在文中記敘、描寫時,對一個人物、一個細節、一個片段也可以有感就議論,有情就抒發,這樣做,文章的主旨會更加明確和深刻。
四是操練。光說不練是假把式,要做到善于“借題說話”,我建議根據上述要求在考前可以操練一下。借用二模考的作文題,列提綱作思維訓練。
有一次上海楊浦區和崇明聯合命題的《這就是幸福》是不錯的,針對當前有些學生光追求物質享受,缺失精神上的幸福感,這無疑是考驗人生感悟的一塊試金石。
有一道半命題為《有一種幸福叫----》,其實是大同小異,不妨拿來“借題說話”,說出你的幸福感,這樣可以提高你的思維品質。如果你熱愛生活,懂得感恩,勇于擔當,胸有夢想,言傳心聲,那么一定能寫出“有物有序”的美文。中考作文相信你會拿高分。
作文開頭技法
一、開門見山型
第一段直接點題,簡潔利索。建議作文容易偏題、跑題的同學使用。
《背影》: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點出主題“背影”,點出主要人物“父親”,點出主要情感“不能忘記”。
《臺階》:
父親總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
點出主題“臺階”,點出主要人物“父親”,點出主要矛盾“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正是這個矛盾,引出下文父親要修臺階的舉動。
《老王》:
我常坐老王的三輪。他蹬,我坐,一路上我們說著閑話。
點出主題“老王”,點出“我”和“老王”的交往“坐三輪”,“他蹬,我坐”,“我們說著閑話”。從中見出老王的身份是蹬三輪的,我是乘客,可是我們之間是平等而融洽的。這為后文奠定了情感基調和色彩。
《信客》:
我家鄰村,有一個信客,年紀不小了,已經長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點出主題“信客”,點出他的境況“年紀不小”,“長途跋涉了二三十年”。簡單明了,直入主題。
《故鄉》: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去。
點出主題“故鄉”,點出環境“嚴寒”,點明位置“相隔二千余里”,點出與故鄉的關系“別了二十余年”。
《散步》
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我的老師》
最使我難忘的,是我小學時候的女教師蔡蕓芝先生。
《丑小鴨》
那只最后從蛋殼里爬出來的小鴨是那么丑陋,他處處挨啄,被排擠,被訕笑,不僅在鴨群中是如此,連在雞群中也是這樣。
《貓》
我家養了好幾次貓,結局總是失蹤或死亡。三妹是最喜歡貓的,她常在課后回家時,逗著貓玩。
二、蓄勢鋪墊型
陳述豐厚的背景,好像戲曲的前奏,為后文蓄勢或做鋪墊。
《我的叔叔于勒》:
我小時候,家在哈佛爾,并不是有錢的人家,也就是剛剛夠生活罷了。我父親做著事,很晚才從辦公室回來,掙的錢不多。我有兩個姐姐。
我母親對我們的拮據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時家里樣樣都要節省,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敢答應的,以免回請;買日用品也是常常買減價的,買拍賣的底貨;姐姐的長袍是自己做的,買15個銅子一米的花邊,常常要在價錢上計較半天。
可是每星期日,我們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那時候,只要一看見從遠方回來的大海船進口來,父親總要說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
"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
先介紹我的家庭情況,父母工作和生活情況,突出家境的窘迫,然后才慢慢引出“于勒”這一主人公。
《藤野先生》: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
從此就看見許多陌生的先生,聽到許多新鮮的講義。解剖學是兩個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學。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臺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
花了大量篇幅寫在東京的情形,寫不學無術的留學生,寫從東京到仙臺的經歷,這才引出了“藤野先生”,實現了“藤野先生”和魯迅的愛國精神很好的契合。
《走一步,再走一步》
那是費城七月里一個悶熱的日子,雖然時隔五十七年,可那種悶熱我至今還能感覺得到。當時和我一起的五個小男孩,因為玩彈子游戲玩厭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樣來玩。
由環境、活動引起,正是因為游戲玩厭了,才有后面一系列攀援的舉動,從而引發出故事。
《孔乙己》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柜臺,柜里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柜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變色龍》
警官奧楚蔑洛夫穿著新的軍大衣,手里拿著個小包,穿過市集的廣場。他身后跟著個巡警,生著棕紅色頭發,端著一個羅篩,上面盛著沒收來的醋栗,裝得滿滿的。四下里一片寂靜……廣場上連人影也沒有。小鋪和酒店敞開大門,無精打采地面對著上帝創造的這個世界,像是一張張饑餓的嘴巴。店門附近連一個乞丐都沒有。
三、矛盾呈現型
故事一開始將最激烈的矛盾呈現出來,形成懸念,再慢慢講述,從而激發讀者的閱讀欲望。
《羚羊木雕》
“那只羚羊哪兒去啦?”媽媽突然問我。
開頭媽媽的問話引起,讓讀者產生好奇,從而繼續閱讀下去。
《紫藤蘿瀑布》
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
為什么“停住了腳步”,而且是“不由得”?單句獨立成段,未做任何解釋,讓讀者產生疑問。
《斑羚飛渡》
我們狩獵隊分成好幾個小組,在獵狗的幫助下,把七八十只斑羚逼到戛洛山的傷心崖上。
一開始就寫出最激烈的場面,“七八十只斑羚”,“傷心崖”,氣氛變得特別緊張。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現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從現在寫起,雖然確實只有一些野草了,但過去是我的樂園,這對矛盾通過下文的回憶予以解釋。
《音樂巨人貝多芬》
客人敲開了貝多芬的家門。
“他不肯接見你的,”一個女傭站在門檻上為難地說,“他誰都不肯接見。他厭惡別人打擾他,他要的是孤獨和安靜……”
貝多芬不肯接見別人,要孤獨和安靜,讀者好奇心倍增,順著文章讀下去,進一步理解貝多芬的苦悶與無奈。
【初中作文指導】相關文章:
初中作文的指導方法12-09
名師初中作文指導12-09
初中作文寫作指導04-01
初中《作文指導課》的教案12-09
解讀初中話題作文指導12-09
初中作文結尾的寫作指導03-24
小學升初中作文指導04-29
風箏的命運初中作文及指導04-25
淺談初中生的作文指導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