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語言文字的故事作文8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與語言文字的故事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與語言文字的故事作文1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喜歡聽媽媽給我讀書上那些有趣故事,也喜歡跟隨媽媽一起認識書上的文字。所以,在上小學前我就比同齡的孩子認識了更多的字。在我上了小學后,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我識字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原來的那些簡單識字方法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我現在的認字要求了,媽媽為了讓我記住更多的字,總會教我新的識字方法,讓我能體會到學習漢字的快樂。
媽媽教我學識字的方法很多,讓我受益匪淺。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她采用聯想記憶法,根據不同的漢字意思給我編出很多有趣的故事,讓我能很快的記住新學的字,并且會讓我過目不忘。比如,在學習“瘸”字時,我總是記不住這個字,后來媽媽給我講了一個小故事,讓我立刻記住了這個字的寫法。她說從前有個小朋友特別調皮,總是喜歡從房頂上往下跳,結果有一次摔斷了腿,走路就一瘸一拐的,媽媽看到他的腿生病了,為了讓他的腿早點好起來,每天給他加點肉吃,所以這個“瘸”字就是病字頭里面加一個“加”和“肉”。這樣有趣的故事還很多呢,比如“飆”車的“飆”字就是比賽開車看誰開得快。由于古時候沒有車,卻有很多狗,就讓三條狗來比賽。三條狗使勁地跑啊跑,一條狗跑在最前面,另外兩條狗跟在后面,它們跑得都很快,簡直比風跑得還快呢!所以“飆”車的“飆”就是三只犬,一只在上面,兩只在下面,右面是風,這樣我很快就把這些難記住的字就記住了。
媽媽還讓我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其中《趣味成語故事》是我最喜歡看的一本書,它也是我學習識字的'好幫手。我每天都會拿出來讀上一兩篇,因為那樣不但能學會很多新知識,還能通過里面的小游戲讓我認識許多生字。
我們家人團聚的時候,也經常進行各種比賽,比如朗讀課文、繞口令等,誰表現最棒,誰就能免做家務。媽媽用這種識字方法激勵著我,也獲得了不錯的成效。
我還會把平時容易認錯、寫錯的詞寫在一個專用的本子上,并把每個字都編上號碼,并讓媽媽經常從中出題來考考我。這樣我認錯的字越來越少了,識字量也大幅增加了。
怎么樣,我的識字方法是不是很不錯?你們也可以用這種方法試一試,相信你們一定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與語言文字的故事作文2
小時候,還沒有上學,媽媽就教我背誦一些古詩詞,就算是媽媽給我講解過這些詩詞的大意,我也只是一知半解。當時的我并不知道為什么要背這些,權當“任務”去完成。
一年級暑假的一個傍晚,全家去露天泳池游泳,天漸漸黑下來,泳池邊的路燈突然亮了,就在那一瞬,看著池中的光影,我不禁吟道:“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身旁的爸爸媽媽被我驚呆了,都表揚我引用得很貼切,桔紅色的燈光確實像夕陽的余暉,池面一半是燈光照出的“晚霞”,一半是初升的月亮映出的朦朧。這該就是爸爸常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
三年級,爸爸送我一套蔡志忠先生的國學漫畫,我最喜歡其中的《論語》,經常拿出來翻看。后來去南京旅游參觀夫子廟時,我對媽媽感慨道:“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現在我想對孔子說,吾現見剛者。”媽媽問我從何得知此語,我說是《論語》,媽媽問我可以寫出來嗎,我真就一字不差地寫出來了。媽媽告訴我,這段話其實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無欲則剛”,媽媽說她看到的是“無欲”,而我看到的是“剛”,媽媽的話我還不太懂,但我覺得有趣,記在了心里。
這時我發覺,以前,我把背詩當成任務,后來,我把背詩當成興趣;以前,我覺得這些詩書都無用,而如今,我看過的、背過的詩書,早已是我言行、身體的一部分。
南京歸來,媽媽送我一本楊伯峻先生注解的《論語》,媽媽說,每個人對《論語》的理解都會有所不同,我看過蔡志忠先生理解的《論語》,現在可以再看看楊伯峻先生所理解的.《論語》,有一天,我也會有自己的《論語》。我認為,我已經有了自己的《論語》,隨著我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我的《論語》會不斷的被修訂。
都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多讀詩書,縱使我達不到才華橫溢、出口成章,至少也可以引經據典,落得個語言優美。
我與語言文字的故事作文3
中國漢字,是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的驕傲,是一代代中國人智慧的結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自從我接受了語文知識的啟蒙,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就深深地吸引著我。李白在詩中寫道:“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些語言文字就像一首首悅耳的歌,非常動人。
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語言在人類口中不知不覺“變了味”。例如漢語,中國有十三億多人口,五十六個民族,可是如果讓每個民族說漢語,差不多會說出五十多種味道來,不光是民族,南北兩方人民說出的話更是不一樣了。
作為一名光榮的少先隊員,要說好普通話。可我還是有時管不住自己,常常把“我”稱之“偶”,“同學”說為“童鞋”,“什么”變成了“蝦米”,還有很多。盡管這只是一種流行語言,但也是語言上的一種錯誤。
中國的漢字可謂是源遠流長,從最初的`象形文字,到現在的音、形、義的完美結合。漢字融入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智慧,也成為我們中國人的驕傲。
一橫,是一個字;一橫,一豎,這是一個字;一橫,一豎,一撇,一捺,這又是一個字。簡簡單單的筆畫,組成了極具魅力的中國漢字。當你用筆寫出一個個端端正正的漢字時,一定會感嘆漢字的奇妙和祖先智慧的結晶。每個漢字都由橫豎撇捺這些簡簡單單的筆畫構成,卻有著不同的含義。看著它們,你就感覺它們是有性格的。
當我看見“清晨”兩個字,我的眼前好像忽然出現一輪紅日,從地平線冉冉升起;當我看到 “彩霞”,我會陶醉在那五彩斑斕的色彩里;當我讀到“瞻仰”這個詞,我又會感受到一股發自內心的崇敬。“喜”字使人笑口常開;“怒”字讓人無法平靜;“哀”字一望而皺眉;“樂”字使人臉上浮現出燦爛的笑容;“芬芳”讓我們能想象春暖花開、群芳吐艷的美好畫面;“無憂無慮”一詞出現后,好像心再無禁錮,像小鳥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看見“愁眉苦臉”這個詞,就像有一張哭喪的臉展現在我的面前……
每一個漢字都是智慧的結晶,它有著響亮的音節,它有著完美的形體,更有著深深的含義……
我與語言文字的故事作文4
從懵懵懂懂,到現如今的了卻世事,語言文字陪伴了我已十余年了。但初識過程中的那份欣喜與熱情,仍在心中回蕩,不曾消亡。
記得有一次與爸爸去辦事,在一輛公交車上我看見了一句話:路遙知馬力。便叫爸爸往那看,道:“爸爸,‘路遙知馬力’的下一句是‘日久見人心’嗎?”“嗯,答的不錯,但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嗎?”聽著,我不禁搖了搖頭。平日里學東西,背書哪次不是囫圇吞棗?雖有著對語言的熱愛,卻沒有足夠的想去了解的欲望。除了知道,我并沒有其他的任何的想法。想到這,我不禁感到些許遺憾。“我給你一個情景,看看你能不能總結出來它的意思。”爸爸見我老半天沒反應,笑著道:“俗話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俗話又說,人靠衣裝,佛靠金裝,才貌雙全,德才兼備。雖招人待見,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爸爸講著講著,放慢了行進速度,側目看著我。我心想:嗯……前面兩句是對立的,且兩者之間為轉折關系……經過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便可以分辨。日久……日久……“哦,我知道了!”我興奮地叫了起來,全然不顧周身一眾不知所然云里霧里的陌生人。“是不是指時間久了可以看出人性的好壞?”“答對了,我兒子真聰明。”爸爸欣喜地回答道。我也高興極了,蹦蹦跳跳地跟爸爸走了。
雖然最終圓滿的解決了就“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問題。但我的心中卻產生了一個疑問。我們學習語言文字,目的在于什么?是在于比誰被記得多嗎?抑或是,比誰熟記的詩詞文學多?現在看來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能夠靈活而熟練地運用這些我們所熟背熟知的知識,而并非單純的背記。若真是那樣,便與“死讀書,讀死書”別無一二了。
傳統文化的'傳承在與語言文字的運用在于我們每個人的努力與全身心的投入。不只是兒時初識時的激動,更是現如今我們所需要做的。我們正處于學習的黃金時期。所以我們青少年更應該努力學習,發揚中華文明!
我常這樣勉勵自己。
我與語言文字的故事作文5
我國的文字很獨特,從甲骨文到現在的簡體字,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每個字都像是一個性格獨特的小精靈,如看到“星星”,仿佛眼前有一片閃閃發亮的星空;看到“哀”字,人們就覺得很悲傷;看到“淚”字,就認為自己被打得哭時一定會掉小水珠;看到“興奮”二字,就覺得人很高興;看到“飛”字,就有一種飄浮的感覺……
現在,我已經是一名五年級的小學生了,自我從老家茶陵轉到長沙讀書后,我越來越發現語言文字與生活、學習是息息相關的。如果少一筆或多一筆,整個字的意思就變了,甚至還會讓人產生誤解,嚴重的話還有可能帶來重大的經濟損失。上次,我們語文課中學了一篇《一點值萬金》的文章,在烏魯木齊市場,花了18萬元從日本購進1000卷重10噸的塑料包裝袋,貨剛運到,運貨的人發現“烏”字多了一點,變成了“鳥魯木齊”,結果慘遭18萬元人民幣的損失。從這故事中,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領會與掌握好中國的語言和文字,來對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至關重要。
記得我剛來長沙讀書的那年,語文老師布置了一次特殊的家庭作業:預習語文第1課,用普通話讀給家長聽。一直在株洲茶陵老家長大的我,在語文課堂上,雖然老師要求我們用普通話回答問題,但我一般都說家鄉話,我對普通話沒有什么概念。到了長沙,大家都說普通話,我無法轉變過來。因此,無論姑姑怎么要求,我都不肯用普通話讀課文。首先,姑姑和周老師溝通,再與我進行了半個小時的唇槍舌戰后,我才用“塑料普通話”勉強完成了那一次預習。現在回憶起來,感覺自己太不懂事:我也知道,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是自身良好素質的表現,也是和人們交流的重要橋梁。以后,對于不會讀的字,我一定要先查字典,且及時寫上注音,糾正平時那些不正確的發音,讓大家能聽得懂我的`話。
還有,我平時寫作文時,也經常出錯,每次寫完之后交給姑姑檢查,出盡了笑話,如有時會少寫偏旁,有時只寫半邊字,還有時把原本是左右結構的字寫成了上下結構的字。姑姑說過我好多次了,我就是改不了。所以,我要聽姑姑的話,每天堅持認真練習一版字帖,讓自己寫一手好字,爭取在以后的作文或日記中,不寫錯別字。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既要努力做到說好普通話,又要寫好漢字,讓大家對我刮目相看。
我與語言文字的故事作文6
我們家的成員是來自于廣東省,江蘇省和湖南省等不同的地方。而各個地方都有著不同的方言。所以在我們家,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方言匯集在了一起,由此鬧出了不少有趣的笑話。
平時在家,一般都是我和老爸說長沙話,爺爺說廣東話,奶奶講江蘇話。先來說說長沙話吧!一到吃飯時,我經常大喊到,“呷飯了!”而爺爺卻會說,“sei fan,sei fan。”一開始我根本弄不明白爺爺說的是什么,后來問了才知道,原來這就是粵語中吃飯的意思。想想也真是挺神奇的,光是中國就已經有了這么多種不一樣的`語言。再來談談稱呼吧!過年時,慧姐和伯伯從廣東趕回來,我聽著慧姐叫伯伯叫做“爹地”,覺得有些奇怪,這又是什么呢?原來這就是粵語中爸爸的意思。更有趣的是奶奶的江蘇話,一次,奶奶的侄女從江蘇回來,一進門,開口就喊娘娘(niang)。我還以為自己走進了古代電視劇呢!最后終于搞清楚,原來娘娘在江蘇話里是姑媽的意思。
看,這就是我與語言文字的故事,怎么,你還不覺得有趣么?
我與語言文字的故事作文7
從小,父母就教育我語言文字體現一個人的修養。語言文字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紐帶,是人與人之間交通的橋梁,是人與人之間共同的結晶。作為小學生一名光榮的少先隊員,我們要說好普通話,寫好標準的中國文字。
“太姥山”是我福鼎的一座名山。但是,“太姥山”的“姥”可考倒了游客們。記得我曾經去太姥山,想一覽名山的風采。路上,我聽著游客們絡繹不絕地稱贊太姥山。其中,一個年輕小伙子的`話語讓我哭笑不得:“這太姥山真奇特。”過路人聽了笑得前俯后仰,年輕人疑惑不解。原來這太姥山的“姥”是多音字,這位年輕人為他的不標準語言羞愧地低下了頭。標準的讀音多么的重要啊!
想必大家都看過《漢語橋》吧!有些外國人能把中文說得比中國人還好!連外國人都能說好中文,何況我們呢?
文字是我們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密不可分為什么還要把文字讀錯,寫錯?絕不可以讓錯誤誤導人們,不要被錯誤蒙蔽雙眼,可不要將錯誤發揚下去。語言文字它們可不是一個個僵硬的符號,而是有著獨特性格的小精靈!所以,我們要寫好文字,說好標準的普通話!
我與語言文字的故事作文8
媽媽說,我在兩三歲的時候,就每天纏著爸爸媽媽給我講故事,等到大了一點,又開始纏著要給他們講故事。現在想來不禁有些好笑,那些故事頂多不過是幾篇童話而已,可憐的爸爸媽媽竟然被幾篇童話“騷擾”了這么久。在那時,這些卻是一個孩子單純的、對語言的愿望和喜愛。
我愛閱讀,喜歡一篇篇文章中那一脈脈情誼、一段段故事。那些深奧而又變化多端的文字,既能端莊齊整,又能隨性灑脫;既柔情似水,又傲骨錚錚。這些墨色的精靈組合起來成為句子、文章的時候,就更加千姿百態、妙不可言了。“最是書香能致遠”,看看吧,讀魯迅時,感受到的是嚴肅中帶點詼諧,詼諧中又暗含諷刺;這些文字到了朱自清的手里又能變個樣子,憂傷文靜地細細敘說著。字有靈,人類雖是它們的創造者,卻并不是人人都能領悟它們最深處的美麗。
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我覺得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是“詞”。其實我是不懂得怎樣鑒賞、品析古詩詞的,那些意象、修辭我似乎都只是一知半解,但我喜歡詞的韻律,那其中包含的美麗清愁、悠遠清雅的情思,令人怦然心動。如果可以的話,我要去看看“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的蘇杭,那是蘇東坡最喜歡的地方;我還要去看看黃州的月亮,道聲“明月幾時有”,是否真的`“何似在人間”……與詞的相遇,是我生活中最美的部分。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倉頡造了字,于是天降下谷物,鬼怪都開始哭泣,原因是文字被創造之后,人明白了事理,它們就沒有那么方便地橫行人世間了。如果這是真的,那倉頡真是功不可沒。是啊,如果文字沒有出現,人們的生活將會何等枯燥乏味。遙想千年前的船夫撐著船篙高唱“山有木兮木有枝”的輕松快意,曹操登臨碣石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豪情壯志;李太白微醺時吟誦“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抵萬錢”的自由狂放……那都是何等的幸福美妙。
我與語言文字一次次邂逅,都是夢、是詩、是生活中最精彩的。
【我與語言文字的故事作文】相關文章:
我與語言文字的故事作文04-27
我與語言文字的故事作文05-17
我與語言文字的故事優秀作文04-18
我與語言文字的故事敘事作文04-18
我與語言文字的故事小學作文04-21
我與語言文字的故事作文7篇05-17
我與語言文字的故事作文(7篇)05-17
我與語言文字的故事作文10篇05-25
我與語言文字的故事作文2篇06-02
我與語言文字的故事作文(8篇)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