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三下鄉個人總結范文(通用3篇)
總結是事后對某一時期、某一項目或某些工作進行回顧和分析,從而做出帶有規律性的結論,通過它可以正確認識以往學習和工作中的優缺點,為此我們要做好回顧,寫好總結。那么如何把總結寫出新花樣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暑假三下鄉個人總結范文(通用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暑假三下鄉個人總結1
炎炎夏日,晴空萬里,我們循著感動走進了寧鄉縣城郊鄉的三聯小學;脈脈深情,款款感慨,我們流著熱血喚起了自己內心深處的關愛;校車駛離,身旁飛逝,淌著熱氣的身體蘊含著良知的思考——攜手奮進,共撐一片晴空。
一場別開生面的湖南大學師生關愛留守兒童寧鄉行活動座談會,讓我們了解到了寧鄉縣整個縣域范圍內的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和針對留守兒童的工作狀態。三聯小學作為我們調研的樣本基地,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做得十分細致和到位,我們十分感動。
教育部明確我們大學生三下鄉的目的是加強社會實踐和工作經驗的學習,關注留守兒童是一項義務,更是責任。對于我們大學生而言,祖國的未來需要我們,對于我們整個國家來講,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心血在留守兒童的關愛上。
基于此,我們湖南大學經貿學院暑期社會實踐選擇了關愛留守兒童和調研新農村建設,心系農村,在社會實踐及調研過程中能建立一種長期的與留守兒童的聯絡機制,幫助他們開心學習和快樂生活,這將是我們的最大心愿和目的。同時于我們個人而言,奮進的同時心系社會,能培養愛心,有益于更好地報國,增加了解社會現實狀況,為自己發揮聰明才智,做出有益于社會和國家的貢獻選擇好方向和途徑。
寧鄉縣是一個教育大縣,如果按初高中及職業高中的綜合教學水平和學生的素質而言,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個縣城,再苦再窮也不能苦了孩子窮了孩子,不讓他們上學是在當地非常不齒的一種行為,大多數人已經接受了孩子最好能讀大學,及知識改變命運的這一理念。留守兒童的大多數父母都是為了能為孩子將來的學習生活攢下足夠的錢,而去自己外出打工等。頭腦里回蕩著那些努力的身影,所謂天之驕子的我們究竟應該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配得上人們給我們的榮譽,我們沉思了。
魯亮,普通的一名留守兒童,父母離異,和奶奶住在一起,爸爸經常外出打工。這個外表較為沉默的男孩,令我深深地震驚了。
他只有一個愿望和理想——開一個網吧,只有一個目的——方便自己上網打游戲,只喜歡一種游戲——穿越火線(一種暴力游戲),只有一種愛好——上網。
真的很樸實的想法,不存在以后賺多少錢,不存在要怎么樣地過好自己的生活,只是想開個網吧打游戲,然而,這深深地刺痛了我的神經——他有網癮,才四年級的小學生,家庭的不幸他似乎都已經麻木了,有學習厭倦的感覺,不喜歡讀書;和同伴玩,沒有那種躲貓貓的興趣,覺得幼稚;家人控制他上網的時間,可還是每星期至少去三四次。其實他還是缺少家庭完整的愛,完整的監護才會惹上網癮的,關鍵是他沒有任何的覺察到網癮的可怕,只是覺得游戲有些刺激,能使自己近乎到達一種麻醉的境地。
也許這是個案,可從他口中,我們得知很多小學生在家里不知情的`狀況下,跑到附近鎮上的黑網吧之類的玩游戲聊qq不在少數,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很弱,我們如果缺乏一定的引導和監管,很有可能將導致他們的未來暗淡無光,這是一個很嚴肅的話題,同時也牽動著我和隊友的心。
第二天,我們第二小組5個人來到了他的家,爸爸和他坐在床頭,房子是臨時搭建的,爸爸趕回來參與了我們的交談。整個交談過程中,我們都能看得出父子之間的感情是很溫馨和諧的。唯有兒子堅持上網,父親堅持說成績這兩點之間存在著較大的矛盾,是父親給的關愛太少,還是孩子的網癮過重,這個難題,我們努力探尋并試圖找出解決方案。
通過兩個多小時的交流和溝通,爸爸和兒子之間談了許多,甚至很多都是以前雙方從未了解的情況,對于父母離異,他的想法;對于上網游戲,他的看法。交流促進認識,溝通才能有進步。坐在一旁的我們,看著他倆依偎著,內心充滿了感動。兒子說好以后不再沉迷游戲,當然要求爸爸監督,我們自然也成功地達到了目的,面對父子倆的溫馨,感觸良多。
攜手奮進,才能共撐一片晴空。接著我們的每位成員留下了電話號碼,我和另一位同學留下了qq號碼,留下了寫有我們學校地址的信封及郵票,告訴小魯如果有任何一方面的困惑,學習生活等等,都可以和我們聯系,我們一定盡最大的努力幫助,并且攜手共創美好的明天,走的時候發現父子倆的眼眶里有著打轉的淚珠,轉身的那一剎那我不敢回頭,因為我知道,一回頭我將見證他們的感動。然而我愿意在心中見證這一切。
我們的志愿者服務團和數名留守兒童建立了一對一和多對一的聯系,互留了聯絡方式,在以后的學習生涯中,我們自己都在心里牢牢地樹立了一個觀念,留守兒童是我們的親人,是值得我們去付出的群體,我們要和他們做知心朋友,在各個方面給予他們幫助,只有我們攜手奮進,才能撐起一片晴空,才能成就未來!
暑假三下鄉個人總結2
為響應團中央、團省委、校團委關于組織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活動的號召,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鼓勵大學生走出校園、深入基層、了解社會,推動大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及經濟、文化、教育等民情、社情的思考,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精神。我很榮幸成為我院外語系赴河源市龍川縣田心中學三下鄉服務隊的一員,我們以關注留守兒童,共譜和諧新篇的實踐主題,赴貧困縣鎮做義教、調研、宣傳、文娛等服務活動,盡我們最大的努力把科技、文化、衛生下到鄉。
一、關注民生,關注留守兒童
我們調研主題就是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調查與研究,我們調研組圍繞這個主題開始了前期籌備工作設計問卷。在期前工作中我們組員建言獻策,分工合作,雖然遇到很多困難,但是通過我們的努力順利的完成了我們的前期準備工作。
我們整裝齊發的赴向河源龍川田心,各個隊員激情飽滿圍繞關注留守兒童的主題開始了七天三下鄉服務活動。
兒童作為祖國的未來,社會的未來,家庭的未來,他們的健康的發展關乎社會和當地的經濟發展,所以關注兒童就是關注民生、關注未來。
在調查和走訪過程中,我深深的感觸到,當地確實很貧困,經濟來源單一,主要是靠耕田維持生活,據我了解當地平均每戶只有2~3畝田,況且還出現了比較嚴重的超生現象,可以設想一下,這能讓孩子過上好生活嗎?所以很多家長為了過上好的生活,他們選擇外出打工,留守兒童隨之不斷的增加,沒有父母或是缺少一方的關愛的孩子,他們大部分都不能健康的成長,形成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這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他們在填寫問卷時,通過觀察,發現留守兒童很喜歡新鮮的事物,但是很羞澀,不敢表現自己的想法。他們都是衣裳襤褸,兩手臟兮兮,從他們的.眼神可以看出對知識的追求和對新生事物的好奇,在深處藏著一般孩子有的天真無邪。
我們調研組走訪了10個村委會,得到了當地村民的熱情接待,在這7天的時間里,我們在驕陽似火下工作,中午只能是找個方便的地方進食自己的干糧,這樣的生活我們為的是什么,為的是留守兒童,為的是社會的未來,為的是祖國的希望。
我呼吁社會各界:關注民生,關注留守兒童。
二、精神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包括農村思想建設和農村文化建設兩個方面。它是相對于農村經濟建設來講的。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隨著物質文明建設發展而發展的。一方面,經濟建設的發展帶來了廣大農民精神面貌的變化,思想觀念的解放,開拓了視野,渴求建設新生活。另一方面,經濟建設的發展,也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不斷提出新任務和要求。二者之間是互為條件、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又為經濟建設提供了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
通過調查和走訪,我用當地的經濟和精神文化的情況與我家鄉進行一個簡單的對比,結果發現當地有些村落是相對比較富裕,樓房是紅磚水泥平房還能蓋上兩到三層,偶爾還可以看到有些家庭有汽車,這樣的家庭生活水平估計已經達到小康,但是當我們走進屋里,讓我一片茫然,外表如此的整潔,屋里的擺設和衛生真的讓我不敢想象,跟主人談話可知,這房子是近幾年有錢才蓋的,至于衛生方面的問題,他們都是同一句話農村是這樣的。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我就這問題我深思了許久,覺得這是跟精神文化建設有很大關系的,說到底,政府在經濟建設有所發展的同時,要注意精神文化的建設,兩手都要抓并且兩手都要硬。只有這樣才能更好更快的發展當地的經濟,建設美好、和諧小康社會。
三、學校教育問題
學校教育對兒童的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對缺少父母關愛的留守兒童更是關鍵,家庭隔代教育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學校教育是否合理關乎他們身心健康。
經過調查和走訪,當地小學教育存在以下四個問題:一是教師普遍素質較低,不負責任。分析其原因,只要通過了縣教育局的所謂的教師資格考試,就分配到所在村委會小學教書,并沒有什么獎懲制度和素質考核制度,這樣造成教師只是為了領取工資而忽視了孩子的教育健康發展,出現一上完課就回家,根本不會留下來輔導需要輔導的學生;二是校長集權制,學校有一股官僚氣味,政府把所有的權利交給校長,沒有一個有效的監督機制,即使家長提出孩子教育存在問題,最后都是收不到實效,在學校各職位等級很明顯,官僚思想濃厚;三是學校缺少跟家長聯系和溝通,據我了解小學是從來就沒召開過家長會,這樣怎能發現孩子的問題,怎么去教育孩子?四是學校教育開設的課程單一,沒有豐富的課外學習活動。這樣培養的學生會出現想法單一,固執,孤僻性格等問題。
針對上述的問題我的建議是:
一是建立合理的教師考核制度,開展教師教育培訓,提高教師素質;
二是政府應該建立一個教育監督體制,家長積極參與,讓學校教育合理有序的發展,成為村民滿意的好學校;
三是學校應該重視與家長的聯系,實行定期聯系家長匯報學生在校情況,注重雙方對學生的教育,這樣才能使學生全面的發展;
四是學校開設豐富的集體活動,讓學生感覺到是生活在一個大家庭,尤其對留守兒童要有更多的關注。
暑假三下鄉個人總結3
裴斯泰洛齊曾說:“實踐和行動是人生的基本任務,學問和知識不過是手段、方法,通過這些才能做好主要工作。所以,人生必須具備的知識應該按實踐和行動的需要來決定。”這說明智慧與實踐永遠是分不開的,在實踐中可以檢驗真理,也能培養能力,彌補不足。這次xx暑期三下鄉活動使我有了一個驗證自我的機會,使我無論在能力上還是在心靈上都有了一次大的飛躍,同時也找出了自身存在的不足。
忘不了那漫山遍野的高粱,忘不了那隨風而動的悠悠清香草;忘不了田間垅上無處不氤氳著的迷人綠意;也忘不了農村留守兒童那天真稚氣的笑容,忘不了敬老院里老人們那刻滿風霜的臉和仁慈愛憐的眼神;更忘不了風雨中我們13個人相互扶持,相互依賴。而這一切的一切,將被永遠的珍藏在我們的似水年華中?
驕陽似火的七月,當同學們還沉靜在緊張的期末備考中時,“三下鄉”的鐘聲在我院已經敲響。為了幫助、引導廣大青年學生進一步認真學習和踐行“兩會”精神,使我院廣大同學積極投身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發揮專業優勢和特長,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以實際行動為構建和諧社會奉獻力量。經團省委和學校的統一安排,并根據校團委和院團委有關文件精神指示,我院立足實際,切入社會熱點,以“科學發展樹新風,攜手共建新農村”為主題,組織了赴吉安橫江鎮“三下鄉”志愿者服務隊,我十分榮幸地被選為該隊的一員。
為扎實做好“三下鄉”工作,我們查閱了大量資料,準備了多份宣傳材料和調查問卷。出發前,經濟管理學院信息管理輔導員朱延平老師還對我們進行了理論培訓,讓我們明確了“三下鄉”的目的和意義,鼓舞了我們的勇氣,激勵了我們的斗志,也讓我們對此行的目的和活動方向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為實踐活動的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7月1號,我們13位成員來到了鎮上人流量較大的橫江影劇院門口,進行政策宣傳服務。鄉親們說,這次咨詢像是一場及時雨,讓他們長期以來積累的疑問得到了很好的解答。幾位來自外省的同學對于老人口里說著的吉安方言理解有困難,但仍然以良好的耐心與老人們交談著,替他們分憂解難;有的孩子有些怯弱,站在遠處默默地看著,熱心的同學們主動走過去,與他們交談,詢問學習上的困難,為他們分擔學業負擔。
7月2日,我們服務隊前往參觀了橫江鎮唐賢坊村——一個古老而又神奇的村子。通過唐賢坊之行,我們了解到這個地方的物質文化遺產相當豐富,不過如果不能夠有效的保護,這些資源也會慢慢消失,我們認為當地政府可以制定有效的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積極幫助當地人民開發這筆富有潛力的旅游資源,一方面,可以積極有效地保護文化遺產;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當地人民的收入。
在接下來的一天,我們服務隊將從南昌各中小學募集到得1000余冊圖書捐獻給橫江中心小學,為那里的孩子們創建“愛心書屋”。我們希望通過此次“愛心書屋”活動,能夠傳遞愛心,用愛心和知識裝點兒童的心靈。到現在我還是無法忘記那一張張可愛的臉龐;那一聲聲甜甜的“大哥哥”。提起那群可愛的孩子,我總會心潮澎湃。離別的那一刻,孩子們緊緊的拉著我們的手,久久不愿離去。我真心的祝愿淳樸天真的農村孩子們能夠快快樂樂地成長,走向更廣更寬更闊的新天地。
同時我們“三下鄉”赴吉安橫江鎮實踐服務隊就留守兒童的問題與橫江中心小學的老師們進行了座談會。“留守兒童”一個聽起來多么辛酸的名字,卻在吉安縣、在橫江鎮、在橫江中心小學耳熟能詳。同樣是祖國的花朵、祖國的未來,本該與同齡人一樣依偎在父母的懷里,享受童年的時光的他們,只能在孤獨中想念爸爸媽媽的一個電話,一聲問候。了解到這些以后,我們更加希望,“愛心書屋”能給孩子們提供一點精神上的食糧,用愛心和知識裝點兒童的心靈,把我們的愛心傳遞給每一個孩子。
隔天,我們服務隊還參觀了著名的橫江葡萄園種植區——橫江鎮公塘村。據悉,公塘村是一個自然村,96戶人家,有將近320人口,擁有420多畝的葡萄地。葡萄種植是本地的支柱產業,受到國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政府出臺政策:本地葡萄種植每畝補貼600元到800元。據村書記介紹,由于葡萄種植的成功,本地農民工返鄉情況越來越普遍。本地區還成立了橫江葡萄協會,使當地所產葡萄能夠集中收購,集中銷售,形成規模。那里漫山遍野的葡萄樹,清澈的河流,偶爾傳幾聲鳥鳴,遠遠望去猶如一片修仙圣地。身處其中有感覺成仙成道。或許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也不過如此,此地有一股神奇的吸引力,總讓人流連忘返。
7月5日,我們赴吉安橫江服務隊為了發揚“尊老愛幼“這一傳統美德,還特意帶了十多個西瓜看望橫江鎮敬老院的老人們。我們的到來受到了老人們的熱烈歡迎。在我們即將離去的時候,老人們都表現出依依不舍之情,有的老人還把我們送出敬老院并一直說著:“你們都是好樣的!辛苦你們了!謝謝你們!”簡單的話道出了老人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樸質的話語撩起了我們志愿者內心的'感動。臨行,老人們揮著手目送我們離去,直到再也看不到蹤影。
不知不覺來到橫江服務已經七天了。這天是下鄉隊員與當地政府離別、返回學校的日子。早上九點,汽車緩緩發動,隊員們強忍著淚水與橫江鎮人民揮手道別。南昌航空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下鄉隊員們帶著不舍與依戀離開了生活了七天的橫江鎮,09年的暑期三下鄉活動圓滿結束。但是,服務農村、服務社會的旅程卻沒有終點,南航與橫江鎮之間搭起的友誼的橋梁將會越來越堅固。回憶過去的點點滴滴,緬懷昔日的形影不離,銘記逝去的歡樂時光,這個暑假對所有隊員來說都會是意義深刻的。因為參與所以快樂,因為服務所以無悔。
經過這次三下鄉活動,我重新認識了農村,重新認識了自己。這次活動也把我從理想社會拉回了現實,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各種不足,包括知識儲備,涉世經驗等等,同時給我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促使我不斷發展這些方面,以利于我以后走向社會。同時作為一名大學本科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責任不可避免的落在我們當代大學生的身上,我們必將身體力行,實現農民朋友們的愿景。
最后,本人簡單地總結一下這次社會實踐中的經驗,主要有以下體會:
1、提高了認識,明確了責任。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同學們的思想認識水平有了相當程度的提高,深化了我們對新農村的思想。經濟落后,一切都免談。社會應該給予不發達地區以更多的關注,讓雨露惠及農村。我們大學生應該加倍努力,為祖國的強大多出力,多流汗,多動腦。實踐活動還促進了我們對國情、民情的認識,增強了適應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2、增長了才干,發現了不足,激發了熱情。社會實踐活動給廣大同學提供了一個學習社會知識和展示自我才華的舞臺,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鍛煉了廣大同學的才干。同學們一起努力做問卷調查,一起上街進行宣傳,一起表演節目?在合作中鍛煉了我們分工協作的能力,交際能力,組織能力等等。在這次下鄉實踐活動中我們充分發揮了專業知識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既為地方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思維、新的活力,又培養了我們的吃苦耐勞精神,使書本知識在實踐中得到了進一步消化,讓大家在實踐中學到了很多寶貴的、在書本中無法學到的社會經驗。而社會實踐,作為一種把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的重要形式,又能夠很順利的讓我們做到了校外實踐與校內實踐相結合,達到兩方面平衡的發展的理想目標。
【暑假三下鄉個人總結】相關文章:
暑假三下鄉個人總結05-12
暑假三下鄉實踐活動個人總結05-01
三下鄉個人總結03-18
三下鄉個人總結11-20
暑期三下鄉個人總結05-09
下鄉實踐個人總結04-29
環保協會暑假三下鄉實習活動總結05-03
三下鄉支教活動的個人總結04-22
暑期三下鄉的個人總結范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