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教師的個人計劃總結
都說童言無忌,那是因為兒童的率真、可愛,讓人忍俊不禁;都說童心爛漫,那是因為兒童的心中充滿了奇思妙想,所以童年是最具有詩意的歲月。天天和兒童在一起談心、讀書、學習,學著用兒童的眼光看世界,和他們同喜同悲、同苦同樂,一起成長,真是一件幸福無比的事情!彈指一揮間,育人十六年。當我把點點滴滴的心血化為澆灌花朵的雨露時,我驚喜地聽見了花開的聲音。它告訴我:腳踏實地當好一名小學教師是真實的、是快樂的、是幸福的、是永恒的……
一、呵護童心 傾注師愛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孩子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這種呵護就是無微不至的愛。走進孩子的心靈,去發現并寬容他們新、奇、趣、怪的想法,可以激發他們具有個性的思想火花,培養其創造精神。
怎樣才能想學生之所想,做學生想做的事呢?那就把自己當作孩子吧。只有把自己也當作孩子,你才能真正走進孩子心靈,播撒你愛的種子。
三月是詩人漫步詩語的季節,三月更是學生放飛風箏與大自然擁抱的季節。每年開春,乍暖還寒之時,學生的眼里總閃著光。他們的眼光總愛追逐窗外暖暖的陽光和調皮的風兒。讓學生出去玩吧,完不成教學任務;不讓他們玩吧,他們的思想總不能集中。改上班會課,講講學習的重要性,效果更差,他們煩著呢,交上來的作業超級差!
“老師,帶我們到操場上放風箏吧!”
“老師,外面有好多蟲子呢,可好玩了,黃山都捉了好幾瓶呢!”
“老師,這一課可以編成課本劇,我們保證能演好!”
……
望著他們渴求的眼睛,利用語文綜合實踐課,我帶著學生玩去了。操場上,我和孩子們放風箏;用“嘻唰唰”的旋律唱著我們自己改編的歌:“考呀考,考不好。想呀想,亂糟糟……”在石頭縫里、樹干上找蟲子;在跑道上排演《鹿和狼的故事》,引得信息中心的萬老師扛著攝像機為我們拍攝“校園嘻唰唰”……
當你全身心地和學生們玩在一起,瘋在一起,用他們的思維、用他們的語言、用他們的動作去表達你的愛時,連平時最不愛說話的學生也會說:“老師,你害死我了,蟲子都爬到我的手上去了!”
“老師,這歌詞應該這么改:我們整天異想天開長翅膀……”
“老師,這一課不用你上,我們剛才演過課本劇,好玩極了。”
“老師,你看我的POSE帥不帥?”
呵護童心就在不經意“玩”成,傾注師愛在舉手投足間定格,那一張張笑臉才會那樣真、那樣純。那一聲聲“老師”才會叫得那樣無拘無束,那樣有滋有味。水乳交融的師生情打開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心靈通道,愛是一切教育的起點,教育是傳遞愛的事業,“以火點火火愈明,以愛知心心愈愛”。呵護童心,傾注師愛,就這樣愛的教育在腳踏實地中走出了第一步。
二、挖掘潛能 竭盡師責
教育是面對每一個學生的,每個學生的個性不一樣、愛好不一樣,所具有的潛質也不盡相同。“如果你感覺到每個兒童都有個性,如果每個兒童的喜悅和苦惱都敲打著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關懷和擔心,你就會對人的多面性和無窮盡性感到驚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竭盡師責,挖掘每一位學生身上不容易被發現的優點、潛質,育人育心,真正做到“有教無類”。
(一)避實就虛,正確引導,化“腐朽”為神奇
面對問題生,僵化式的、說教式的教育只能讓他們更加反感你,相應的與之產生的對抗性也就愈強。此時童心童趣已被班主任的權威強壓在心隅一角。他淘氣、頑劣的神經經過無數次與老師的對抗會變得更加淘氣、頑劣,老師對這類學生的教育頭痛不已。
楊一凡,一個父母離異的孩子,他經常一個人在家自己照顧自己,愛說些俏皮話、成人話,還喜歡亂改歌詞:“學習雷鋒打麻將,殺人放火搶銀行”,常規性的說教對他一點效果也沒有。日子就這樣在“對抗”與“反對抗”中一點點消逝。他喜歡唱歌,改歌詞,說明他有文學細胞,痛定思痛,我決定以引導他健康地改歌詞,唱好歌為突破口,以他的興趣點來改正他的缺點。元旦聯歡會上“調皮大王”當主持、唱歌、演小品《淘氣包馬小跳》,成了明星,同學們還送他一首打油詩:“楊一凡,不簡單。說唱講演,樣樣能,都快趕上周杰倫” 。當班主任工作深入到學生心靈深處時,往往就會發現那些很調皮、很難管的學生其實還具有能開發的一面,挖掘他們內在的不容易被發現的優點,就能點石成金。
(二)抓住閃光點,多元化評價,化“平庸”為神奇
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有這樣一類學生,表面上他們資質平庸,成績總徘徊在“良-”這個檔次,要讓他們進一步或下滑一步都很困難,平時也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久而久之,老師們便放棄了對這類學生的提升教育。經過長期的觀察以及我與他們,與他們的家長交談的過程中發現,造成他們不積極進取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孩子本身很嬌氣,吃不得半點苦;二是家長對他們的要求不高,在小學階段,能跟班走,考試及格即可。這樣,慢慢地他們的意志越來越脆弱,學習的主動性也越來越差,被老師關注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但是“老師的職業就是研究人,并且要長期不斷地深入人的復雜的精神世界”。當我從浮躁中冷靜下來,心平氣和地拿起放大鏡去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時,一個個小荷露出了尖尖角。
別看曹若楠平時一聲不響,可她對畫畫很感興趣。下課后,總能看見她趴在課桌上涂涂畫畫。普天,對什么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在老師走進教室前,總愛穿行在組與組的通道上,摸摸這個,拍拍那個,同學們都叫他“萬人嫌”,但他能及時向老師報告不遵守紀律同學的表現……一旦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我便緊抓不放,讓這些優點更優,成為他們愛學習、樂學習的動力。曹若楠的畫畫得好,我便指導她自制班級美文摘抄本,并讓全班同學仿效,她的習作水平由此突飛猛進;普天坐不住,愛到處亂跑,我就讓他管紀律,結果一個月下來,他自己意識到“打鐵還需自身硬”的道理,主動約束自己遵守班級紀律,我們班也因此一個月連續兩次拿到循環紅旗。
(三)深度挖掘,讓優生更優,化“神奇”為更神奇
優生永遠都是幸運兒,總是在老師們和同學們的贊美聲中抬頭挺胸地向前走去。但優生也容易被老師忽視他們身上除了學習優秀之外的潛質。其實他們身上這些不易被人發現的潛質的價值遠遠高于學習成績的優異。
在小學當了六年班長的吳千,思維敏捷,想象力豐富,動手能力強,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是一個典型的好學生。一次查找資料時,我發現他交給我的U盤上面有他自己制作精美的幻燈片。我便試著讓他幫助我設計、制作課件,結果我們師生合作的課件內容豐富,充滿童趣,同時也激發了其他同學制作課文幻燈片的興趣。興趣一旦被激發,學習就成了一件很快樂的事。我也體會到了教學相長的樂趣。
“學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天生我材必有用”竭盡師責,挖掘潛質,師責在相知互愛中升華,教書育人成了享受生活。
三、創新進取 提高師藝
呵護童心,傾注師愛,師生之間有了水乳交融的情感;挖掘潛質,竭盡師責,“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育人育心,感受教育的快樂。但是這些“愛”距離“親其師,信其道”還有一段距離。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弗羅姆就曾經說過:“師愛不是一個偶然幸運地體現并陶醉的一種純粹的快感,而是一門藝術,一門需要知識和努力才能學會的藝術”。這種“需要知識和努力才能學會的藝術”要求教師擁有創新進取的意識和精神。
(一)在踏實中求“不踏實”,變常規為“不常規”
面對高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面對教育改革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怎么墨守成規地站在三尺講臺上,謹記師愛慎講師藝?
翻開備課本,那嚴謹的教學設計,面面俱到的知識點,工工整整的字跡不再令我自豪。我知道就像以前一樣走下去,一樣能取得成績,而且既省時又省力。但這樣容易讓教師養尊處優,時間一長,便會產生倦怠情緒,以前的優點反而成了扼殺教師前進的劊子手。于是我開始變踏實為“不踏實”,變常規為“不常規”。當然,這種“變”不是顛覆性的、毫無章法的“變”,而是在已取得的成績上和實踐中科學地“變”。向有經驗的教師學,向不同授課風格的教師學,向名師大家學。辯證地用好“拿來主義”,在不斷地“變化”中提高自己教書育人的品位。
(二)反思、學習,再反思、再學習
如果說學習是一件很辛苦的事,那么反思就更辛苦了。因為反思的過程就是一個再學習的過程。為什么我想學名家大師卻總不得要領?為什么我的課堂評價這么干澀?為什么我的課堂教學少了一份自然生成?什么時候我才能達到“山還是山,水還是水”的境界?
一邊反思一邊參加學校組織的教科研活動;一邊反思,一邊閱讀大量的理論著作和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一邊反思,一邊用反思指導教育教學。如被換了血液的教書育人的工作,像流水般歡暢地向前流去,因為反思,我的作文課堂教學有了新意,童心童趣有了綻放的空間,學生的作文也因飛揚起的童心獲“楚天杯”、“天地杯”、“全國小學語文發展與創新作文大賽”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因為反思,我也學會了質疑,向自己、向同伴、向教材質疑,超越自己、超越同伴、超越教材促使我不斷創新、不斷進步。“成長是一個過程,永無止境;反思也是一個過程,永無終點。但只要我們保持著對教育的激情與反思精神,我們就會繼續在激情中享受教育的快樂,在反思中提升教育的品質,在實踐中豐富教育的智慧。”(李鎮西《生命與使命同行》)
愛心、責任心和進取心譜寫一曲《愛的教育》,我用師愛譜曲,用師責填詞,滿懷激情地唱著它向前走去,腳踏實地向前走去。“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用一顆偉大的心培養出無數顆愛心,我越發堅定了我的信念:腳踏實地當好一名小學教師!
【小學教師的個人計劃總結】相關文章:
小學教師業務學習計劃-小學教師個人計劃04-27
小學教師個人總結12-09
小學教師個人總結07-17
小學教師個人總結01-18
小學教師個人總結04-22
小學教師的教學個人計劃12-26
小學教師個人計劃范文09-19
小學教師個人計劃范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