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師工作的個人總結
摘要:教師的工作是學校工作的基礎工程,教師工作是愛的教育,沒有了愛便沒有了教育。新時期青少年學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主力軍,要學會感恩。而學校是實施感恩教育的主陣地。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在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要有針對性,要通過一系列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寓教于樂,以期達到校園全面和諧發展。
關健詞:教師;愛心教育;感恩教育
我們塔城地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城關小學是全國九千多所小學之一。作為邊區小學,全校師生沐浴著來自各地的濃濃關愛。因此,我們從學生個性成長需要、學校特色形成的價值追求出發,根據小學獨特的建設模式和發展狀況,以“愛”為核心,形成“受愛—自愛—施愛”的教育系列,以“感恩”為主線,在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環境創設等過程中,加強愛心教育,促進教師主動獻愛心、加大感恩教育使得學生學會并且懂得感恩,以期達到校園全面和諧發展。
開展“愛心教育”是新時期道德教育的需要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的根本問題已歸結到培養新時代所需要的人的問題,對人富有愛心、學會關愛是社會公民的基本素質。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是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對朋友、對自己充滿愛心的人,那么,我們的素質教育就取得了成功。但是,目前的社會現實讓我們不容樂觀。當代學生思想敏銳,勇于進取,卻缺乏實干精神;他們重視自我需求、自我發展,卻缺乏關心社會,關心他人;他們享受來自國家、社會、學校、教師、家長的厚愛,卻不懂付出因此,“愛心教育”是深化德育改革的需要,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在政府的努力下,新教學大樓和行政辦公樓,幾百名山里娃第一次擁有了一個環境幽雅、設施先進的校園。“愛”是人性的根本,是世間的永恒,如何讓孩子們在享受愛的同時懂得感恩、學會施愛,讓“愛心”之花在這樣的邊區小學這塊“真善美的圣地”上盡情開放,成了我們時刻縈繞心頭的念頭。因此,開展“愛心教育”,打造“愛心樂園”,從小培養學生學會感恩、學會關愛、學會做人,具有愛心意識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體現時代要求和學校特色、深化德育改革的有益實踐模式。
教師角色、教學方式及觀念轉變是新課改的途徑
1、教師角色的轉變
傳統的教學對教師的認識是教學中的主體,是知識的傳授者,是課程的開發者,是教學策略的實施者。《語文課程標準》對教師的定位是“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就是說課堂教學教師不是唯一的主宰,教師不僅是知識的轉播者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啟蒙者,不僅是課程的開發者也是促進學生開發課程的引導者,不僅是教學策略的實施者也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這樣的定位就是把學生看成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提出“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
教師角色的轉變必然帶來教學過程意義上的真正改革,那么現代的課堂教學是什么樣呢?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平等對話、雙向交往、雙向互動的過程。教師以尊重、理解、相信學生為前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創新精神,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生的語文素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到全面的發展。
2、教學方式的轉變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主動的探究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課標》中提出語文教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而提出的有效的教學策略。其目的就是要改變原有單一、被動、僵化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進行學習。
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主體,是“教學之本”。教學重心要從以教師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為主,使學生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要實現學生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教師就必須徹底的轉變教學觀念,教師要放下“架子”,放棄權威,與學生平等對話,相互合作,共同交流。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生活的獨特體驗。例如一位教師教學《貓》,學生發言踴躍。
學生甲說:我知道貓會抓老鼠,我喜歡它。
學生乙說:我看見貓的毛黑白相間,摸起來很光滑,也很好看,我喜歡它。
學生丙說:我喜歡吃魚,貓也喜歡吃魚。吃飯時,我把碗里的魚給貓吃,它仰著頭“喵喵”地叫,好像說,謝謝你!我和貓是好朋友。
第一個學生是從貓的作用來談的,他喜歡貓是基于“好訴”獲得的知識。
第二個學生是從貓的外形來談的,他喜歡貓是通過感知獲得的經驗。
第三個學生是從“我”和“貓”有共同的興趣愛好上談的,他喜歡貓,是一種情感的自我體驗。應該說,第一個學生講的,不足為奇,通過“告訴”即可獲得;第二個學生講的是通過感知獲得的經驗,真切可信但缺乏獨特的視角;只有第三個學生講的是一種獨特的體驗,值得珍惜。 語文教學要淡化教師的講,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教師的講,主要是引導,引導的方法主要是點撥。在課文的關鍵之處、聯結之處、過渡連接之處,以表達的精彩之處,教師要善于“畫龍點睛”“指點迷津”使學生舉一反三。學生的自主學習,主要指變過去掌握結論式的學習為探究性學習、反思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應放手讓學生去嘗試錯誤。沒有經過挫折的成功,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
合作、探究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相互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培養了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也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一個不會合作的人是不會把事做好的。讓學生學會合作,教師要盡可能的尊重學生,盡可能的要求學生。一方面教師要實現教學民主,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使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伙伴的權利;一方面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有力的指導、引導、輔導、誘導,使學生的學習成為有效的學習、高效的學習。其重點,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學習平臺,也就是創造氛圍、空間,提供學習實踐的機會,使語文教學有一個民主、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在整個學習活動中,時時、人人有提問、發表、交流、展示的機會。精心組織學習活動,要點有:組織好自學,核心是讓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組織好合作學習,既做到在互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個別輔導;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調控、以全面實施教學目標。總之要創設有效的合作學習情境,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使學生不斷進行自我組織、自我構建,在這種組織、建構中,逐漸提高語文素養,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語文的方法。
3、課程觀念的轉變
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是此次課改的重點之一。過去我們對語文的理解偏重于工具性和思想性,忽視了人文性這一特點。語文是母語的教學,我們的社會生活中無處沒有語文的存在,一個人不是等學了語文才會用語文,從社會的環境之中對語文早以有了沉淀和積累,所以語文有其它的特殊性,語文是一個大課程。強調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是從語文的自身的特點來考慮的。
實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首先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教科書是課程的重要內容,但不是課程的所有內容。語文課程內容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應當在教材中體現對選擇、利用其他語文課程資源的引導。語文的教學場所不僅僅是課堂,語文的教學形式不僅僅是讀書、答問。在課堂上應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要開辟除了教室以外的語文教學、語文教育渠道。應當在教材中體現對豐富教學形式、拓寬教學途徑的引導。
其次,要努力開發、積極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校內的,如校園景觀、圖書館、廣播站、校園網;當地的,如自然的、社會的、人文的課程資源;當時的,如節日、紀念日、剛剛發生鮮活的重要事件和有價值的社會現
開展“感恩教育”是新時期社會發展的需要當前中小學生缺乏感恩教育的主要表現:
一是驕氣鋪張,榮辱倒置。現在的青少年,自從來到人世間,接受父母家人的百般呵護,接受老師學業上的指導。他們對世界未有一絲貢獻,卻牢騷滿懷,抱怨不已,看這不對,看那不好,不能勇于承擔錯誤;流行穿名牌、吃館子、出門三步打的士,生日送禮開派對,相互攀比沒節制,不懂生活的艱辛,只會索取,不懂付出。
二是好逸惡勞,情感淡漠。現在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學校不愿值日逃避勞動;在父母面前是小皇帝驕橫任性,在同學面前互不謙讓,對父母和老師
的關愛只知道冷漠的接受,絲毫不知感激與回報。愛心是一切優秀品德的基石,沒有愛心的人是不會有優秀品德的。一個沒有感恩之心的人,一定是一個沒有愛心的人;一個沒有愛心的人,一定是一個自私的人、一個任性的人、一個沒有責任心的人、一個沒有合作精神的人。沒有愛心和感恩之心的人,不會關心家人,不會關心他人,不會助人,于是不會有真心朋友,得不到真愛的回報。這樣的人,是沒有幸福可言的。沒有責任心的人,沒有合作精神的人,是無法在這樣一個既有激烈競爭又需要合作的社會里有所作為的。這樣的學生,成不了大事,最終也是沒有快樂的,成不了有用的人。進行感恩教育,必須將它與愛心教育、禮貌教育結合起來,三者水乳交融,缺一不可。從孩子情感的角度來看,禮貌教育和愛心教育是前提和基礎,感恩教育是兩者的深化和升華。而對孩子進行教育,必須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系,空洞的說教沒有任何意義。從其主要交往對象入手,由近及遠,即由親人到老師、同伴、再到親人的同事、陌生人等,進行有針對的具體的引導教育。
家庭是實施感恩教育的第一課堂:
其一,努力營造充滿愛心、感恩之心的親情關系。在家庭中,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最為持久、深遠。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最真切、最具說服力,孩子的感受也是最深刻的。因此,家長的身體力行勝過一切言語,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作為家長,我們應該自然而然地的建立積極向上的親情關系。家長與孩子之間建立寬容而不縱容、關愛而不溺愛、平等民主、嚴慈相濟的親子關系;晚輩對老人充滿尊敬、關愛與感恩之情。這些情感關系不是說出來的,而是用實際行動體現出來的。在一般的家庭中,尤其是家長對待老人的情感態度和行為對孩子的愛心、感恩之心的影響最為直接、最為深刻。
其二,以生日為依托,進行感恩教育。在家庭中,老人、父母、孩子,每個人的生日,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不論是對家長而言,還是對孩子而言,以生日為依托,讓孩子懂得回報,是進行感恩教育的好機會。
其三,以節日為依托,進行感恩教育。父親節、婦女節、兒童節、老人節、老師節、建軍節、國慶節等節日,都是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的契機,而且,這些節日活動,能潛移默化地讓孩子由關愛單獨的個人擴展到關愛個人所屬的團體或集體乃至社會。
其四,以生活事件為依托,隨機進行禮貌教育和感恩教育。日常生活中,同事、親戚朋友及其子女、甚至陌生人也是孩子交往的對象。家長在待人接物時的言行舉止都影響著孩子。家長要鼓勵孩子有禮貌地與人交往,對其友好、幫助、關愛表示感謝,給別人添了麻煩時,要學會道歉等,并讓孩子學會運用禮貌用語,對于孩子不禮貌的行為,家長應及時糾正。愛心與感恩
摘要:教師的工作是學校工作的基礎工程,教師工作是愛的教育,沒有了愛便沒有了教育。新時期青少年學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主力軍,要學會感恩。而學校是實施感恩教育的主陣地。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在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要有針對性,要通過一系列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寓教于樂,以期達到校園全面和諧發展。
關健詞:教師;愛心教育;感恩教育
我們塔城地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城關小學是全國九千多所小學之一。作為邊區小學,全校師生沐浴著來自各地的濃濃關愛。因此,我們從學生個性成長需要、學校特色形成的價值追求出發,根據小學獨特的建設模式和發展狀況,以“愛”為核心,形成“受愛—自愛—施愛”的教育系列,以“感恩”為主線,在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環境創設等過程中,加強愛心教育,促進教師主動獻愛心、加大感恩教育使得學生學會并且懂得感恩,以期達到校園全面和諧發展。
開展“愛心教育”是新時期道德教育的需要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的根本問題已歸結到培養新時代所需要的人的問題,對人富有愛心、學會關愛是社會公民的基本素質。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是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對朋友、對自己充滿愛心的人,那么,我們的素質教育就取得了成功。但是,目前的社會現實讓我們不容樂觀。當代學生思想敏銳,勇于進取,卻缺乏實干精神;他們重視自我需求、自我發展,卻缺乏關心社會,關心他人;他們享受來自國家、社會、學校、教師、家長的厚愛,卻不懂付出因此,“愛心教育”是深化德育改革的需要,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在政府的努力下,新教學大樓和行政辦公樓,幾百名山里娃第一次擁有了一個環境幽雅、設施先進的校園。“愛”是人性的根本,是世間的永恒,如何讓孩子們在享受愛的同時懂得感恩、學會施愛,讓“愛心”之花在這樣的邊區小學這塊“真善美的圣地”上盡情開放,成了我們時刻縈繞心頭的念頭。因此,開展“愛心教育”,打造“愛心樂園”,從小培養學生學會感恩、學會關愛、學會做人,具有愛心意識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體現時代要求和學校特色、深化德育改革的有益實踐模式。
教師角色、教學方式及觀念轉變是新課改的途徑
1、教師角色的轉變
傳統的教學對教師的認識是教學中的主體,是知識的傳授者,是課程的開發者,是教學策略的實施者。《語文課程標準》對教師的定位是“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就是說課堂教學教師不是唯一的主宰,教師不僅是知識的轉播者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啟蒙者,不僅是課程的開發者也是促進學生開發課程的引導者,不僅是教學策略的實施者也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這樣的定位就是把學生看成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提出“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
教師角色的轉變必然帶來教學過程意義上的真正改革,那么現代的課堂教學是什么樣呢?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平等對話、雙向交往、雙向互動的過程。教師以尊重、理解、相信學生為前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創新精神,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生的語文素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到全面的發展。
2、教學方式的轉變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主動的探究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課標》中提出語文教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而提出的有效的教學策略。其目的就是要改變原有單一、被動、僵化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進行學習。
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主體,是“教學之本”。教學重心要從以教師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為主,使學生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要實現學生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教師就必須徹底的轉變教學觀念,教師要放下“架子”,放棄權威,與學生平等對話,相互合作,共同交流。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生活的獨特體驗。例如一位教師教學《貓》,學生發言踴躍。
學生甲說:我知道貓會抓老鼠,我喜歡它。
學生乙說:我看見貓的毛黑白相間,摸起來很光滑,也很好看,我喜歡它。
學生丙說:我喜歡吃魚,貓也喜歡吃魚。吃飯時,我把碗里的魚給貓吃,它仰著頭“喵喵”地叫,好像說,謝謝你!我和貓是好朋友。
第一個學生是從貓的作用來談的,他喜歡貓是基于“好訴”獲得的知識。
第二個學生是從貓的外形來談的,他喜歡貓是通過感知獲得的經驗。
第三個學生是從“我”和“貓”有共同的興趣愛好上談的,他喜歡貓,是一種情感的自我體驗。應該說,第一個學生講的,不足為奇,通過“告訴”即可獲得;第二個學生講的是通過感知獲得的經驗,真切可信但缺乏獨特的視角;只有第三個學生講的是一種獨特的體驗,值得珍惜。 語文教學要淡化教師的講,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教師的講,主要是引導,引導的方法主要是點撥。在課文的關鍵之處、聯結之處、過渡連接之處,以表達的精彩之處,教師要善于“畫龍點睛”“指點迷津”使學生舉一反三。學生的自主學習,主要指變過去掌握結論式的學習為探究性學習、反思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應放手讓學生去嘗試錯誤。沒有經過挫折的成功,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
合作、探究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相互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培養了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也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一個不會合作的人是不會把事做好的。讓學生學會合作,教師要盡可能的尊重學生,盡可能的要求學生。一方面教師要實現教學民主,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使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伙伴的權利;一方面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有力的指導、引導、輔導、誘導,使學生的學習成為有效的學習、高效的學習。其重點,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學習平臺,也就是創造氛圍、空間,提供學習實踐的機會,使語文教學有一個民主、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在整個學習活動中,時時、人人有提問、發表、交流、展示的機會。精心組織學習活動,要點有:組織好自學,核心是讓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組織好合作學習,既做到在互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個別輔導;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調控、以全面實施教學目標。總之要創設有效的合作學習情境,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使學生不斷進行自我組織、自我構建,在這種組織、建構中,逐漸提高語文素養,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語文的方法。
3、課程觀念的轉變
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是此次課改的重點之一。過去我們對語文的理解偏重于工具性和思想性,忽視了人文性這一特點。語文是母語的教學,我們的社會生活中無處沒有語文的存在,一個人不是等學了語文才會用語文,從社會的環境之中對語文早以有了沉淀和積累,所以語文有其它的特殊性,語文是一個大課程。強調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是從語文的自身的特點來考慮的。
實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首先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教科書是課程的重要內容,但不是課程的所有內容。語文課程內容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應當在教材中體現對選擇、利用其他語文課程資源的引導。語文的教學場所不僅僅是課堂,語文的教學形式不僅僅是讀書、答問。在課堂上應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要開辟除了教室以外的語文教學、語文教育渠道。應當在教材中體現對豐富教學形式、拓寬教學途徑的引導。
其次,要努力開發、積極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校內的,如校園景觀、圖書館、廣播站、校園網;當地的,如自然的、社會的、人文的課程資源;當時的,如節日、紀念日、剛剛發生鮮活的重要事件和有價值的社會現
開展“感恩教育”是新時期社會發展的需要
當前中小學生缺乏感恩教育的主要表現:
一是驕氣鋪張,榮辱倒置。現在的青少年,自從來到人世間,接受父母家人的百般呵護,接受老師學業上的指導。他們對世界未有一絲貢獻,卻牢騷滿懷,抱怨不已,看這不對,看那不好,不能勇于承擔錯誤;流行穿名牌、吃館子、出門三步打的士,生日送禮開派對,相互攀比沒節制,不懂生活的艱辛,只會索取,不懂付出。
二是好逸惡勞,情感淡漠。現在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學校不愿值日逃避勞動;在父母面前是小皇帝驕橫任性,在同學面前互不謙讓,對父母和老師
的關愛只知道冷漠的接受,絲毫不知感激與回報。愛心是一切優秀品德的基石,沒有愛心的人是不會有優秀品德的。一個沒有感恩之心的人,一定是一個沒有愛心的人;一個沒有愛心的人,一定是一個自私的人、一個任性的人、一個沒有責任心的人、一個沒有合作精神的人。沒有愛心和感恩之心的人,不會關心家人,不會關心他人,不會助人,于是不會有真心朋友,得不到真愛的回報。這樣的人,是沒有幸福可言的。沒有責任心的人,沒有合作精神的人,是無法在這樣一個既有激烈競爭又需要合作的社會里有所作為的。這樣的學生,成不了大事,最終也是沒有快樂的,成不了有用的人。進行感恩教育,必須將它與愛心教育、禮貌教育結合起來,三者水乳交融,缺一不可。從孩子情感的角度來看,禮貌教育和愛心教育是前提和基礎,感恩教育是兩者的深化和升華。而對孩子進行教育,必須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系,空洞的說教沒有任何意義。從其主要交往對象入手,由近及遠,即由親人到老師、同伴、再到親人的同事、陌生人等,進行有針對的具體的引導教育。
家庭是實施感恩教育的第一課堂:
其一,努力營造充滿愛心、感恩之心的親情關系。在家庭中,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最為持久、深遠。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最真切、最具說服力,孩子的感受也是最深刻的。因此,家長的身體力行勝過一切言語,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作為家長,我們應該自然而然地的建立積極向上的親情關系。家長與孩子之間建立寬容而不縱容、關愛而不溺愛、平等民主、嚴慈相濟的親子關系;晚輩對老人充滿尊敬、關愛與感恩之情。這些情感關系不是說出來的,而是用實際行動體現出來的。在一般的家庭中,尤其是家長對待老人的情感態度和行為對孩子的愛心、感恩之心的影響最為直接、最為深刻。
其二,以生日為依托,進行感恩教育。在家庭中,老人、父母、孩子,每個人的生日,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不論是對家長而言,還是對孩子而言,以生日為依托,讓孩子懂得回報,是進行感恩教育的好機會。
其三,以節日為依托,進行感恩教育。父親節、婦女節、兒童節、老人節、老師節、建軍節、國慶節等節日,都是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的契機,而且,這些節日活動,能潛移默化地讓孩子由關愛單獨的個人擴展到關愛個人所屬的團體或集體乃至社會。
其四,以生活事件為依托,隨機進行禮貌教育和感恩教育。日常生活中,同事、親戚朋友及其子女、甚至陌生人也是孩子交往的對象。家長在待人接物時的言行舉止都影響著孩子。家長要鼓勵孩子有禮貌地與人交往,對其友好、幫助、關愛表示感謝,給別人添了麻煩時,要學會道歉等,并讓孩子學會運用禮貌用語,對于孩子不禮貌的行為,家長應及時糾正。
【教師工作的個人總結】相關文章:
教師工作個人總結11-11
教師工作個人總結04-25
教師的工作總結 教師的個人工作總結11-18
教師個人的工作總結07-17
教師工作個人總結范文11-11
教師期末工作個人總結06-28
教師實習工作個人總結03-13
中班教師工作個人總結05-13
高中教師工作個人總結04-25
教師個人的工作總結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