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紅薯飄香時
下班路過街頭,看到一三輪車用紅線網兜售著新鮮的紅薯,傍邊打開的烤爐,飄散著烤紅薯的陣陣清香,腦海里不由得涌現出小時候老家收紅薯的一幅幅景象。
那時糧食緊張。紅薯是雜糧,潑實好種,產量又高。每個生產隊都盡多種些,彌補了主糧不夠,吃剩下的“邊角余糧”還是喂豬的好豬食。
每年寒露前后,正是收紅薯的時候。生產隊為種麥騰地,不管早紅薯,晚紅薯,都一起犁挖。水霜打過的綠紅薯秧變暗變枯,拔薅起用牛車拉到牛棚當飼料。拔過的紅薯壟上,幾個掌鞭的在前邊犁,后面跟著幾個人將犁起的紫紅色紅薯,拾起摳掰去泥土后,放成一堆一堆的。有時用牛犁過來,還安排一班子勞力,用镢頭挖紅薯。收完一片地后,生產隊會計,記賬員,用稱分到一家一戶,然后,大人小孩,大挑小擔的往家里拿。
晚紅薯因長的時間不到,經多,不好吃,分到手后,一家一戶就堆在田間地頭,支起板凳一頭斜嵌一刀片而的紅薯擦,將紅薯擦成薄片,曬成紅薯干,撿回家裝進土倉里,當干糧。
挑回去的紅薯,堆在堂屋和檐下,中午和晚上,摘去紅薯上的莖莖須須,根根蔓蔓。破損的,小的,擱墻角先吃,大的好的,怕凍壞,存放地窖。地窖挖在村后溝坎上,挖一人多深,大壇子形狀。放紅薯之前,抱一抱碎柴,點著扔下地窖,去潮除濕,逐鼠驅蛇。再把預備好的紅薯,一筐一筐的放下地窖碼好,最后在地窖好用柴捆蓋好,吃時再下窖合拿。遇到天熱時,敝開窖口,讓紅薯透透氣,免得出汗后受涼凍爛。過段時間,下窖察看和撿起腐爛的紅薯,不讓壞紅薯傳染好紅薯。
紅薯全身是寶。在短缺經濟年代,紅薯對民眾的好處發揮到極致。糧食不夠吃,人們掐紅薯摻豆面蒸著當菜吃。收紅薯時拔了的紅薯秧,當豬牛飼料。紅薯是粗糧。人們吃剩下的紅皮和根稍,是喂豬的好飯食。那時家家戶戶有上繳通購豬的任務,其他季節,連人吃的都不夠,豬也瘦的皮包骨頭。只有紅薯下來,豬食得到改善,也是人們養豬催膘的時候。有些人家,任憑自己少吃點,也要將豬用紅薯頓頓喂飽,好在年底前,繳上通購豬,換點票子,領回獎勵糧。 ( )
大批紅薯下來,緩解了人們吃不飽的`酸澀生活,也香甜了人們的日子。一日三餐,頓頓都有紅薯的身影。早上是紅薯苞谷糝稀飯,中午是紅薯蒸米飯,晚上是紅薯下面條。長時間吃紅薯,誰也受不了,就會想方設法變花樣吃。有紅薯切成條,在熱水中撈一下,爆炒;有的沾上面糊,油炸紅薯條;有炕紅薯餅的。當然最好吃的,是過年或遇到過紅白喜事,按蒸菜碗子用紅薯墊底的,出鍋后,看著油汪,聞著噴香,吃著綿甜。
平常,我們干活或下學回來,又冷又餓,從灶膛扒出事先煨在灶膛的紅薯,拍拍灰,撕掉皮,柔軟熱乎烤紅薯,像金黃的糖飴,趁熱吃下,既暖和又解餓,至今回想來口舌生津。
相傳番薯最早由印第安人培育,后來傳入菲律賓,被當地統治者視為珍品,嚴禁外傳,違者要處以死刑。16世紀時,有兩個在菲律賓經商的中國人,設法將一些番薯藤編進竹籃和纜繩內,瞞天過海,運回了福建老家,遂種植遍及中華大地。歷史上,就是這個易種好活產量又大而又不太為人們所重視的紅薯,在鬧饑荒餓死人的年代,不知救活了多少人的性命。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糧食充足了,紅薯作為粗糧調劑著人們的口味。紅薯接濟鄉親們和自己度過童年饑餓的歲月,以及它香甜的味道,還時常縈繞夢里。
【又是紅薯飄香時】相關文章:
1.又是槐花飄香時
2.又是桂花飄香時